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分析目的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的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观察组的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0%,与之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0%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經治疗后,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0.05)。

1.2 方法采用500 mL的右旋糖酐对0.5 g的胞二磷胆碱进行稀释,然后进行静脉滴注,1次/d,观察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适量的甘露醇GTT,采用脑细胞活化剂对患者的水电解质与酸碱度进行纠正平衡,同时调节患者的血压与血糖,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进行治疗,饭前口服,2次/d,75~100 mg/次。

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服用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联合阿托伐他汀(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58)进行治疗,口服,1次/d,10 mg/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以显效、有效与无效为疗效评定标准。

若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偏瘫、头痛与意识障碍等)基本消失,对日常生活并未造成影响,则可视为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日常生活也有所改善,则可视为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病情加重,则可视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治疗前,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65±0.46)cm2,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面积为(1.64±0.75)cm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相应值分别为(1.47±0.20)cm2,(1.06±0.12)cm2,两组较治疗前均有所缩小,并且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P <0.05)。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5-09-30T13:58:39.3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作者:赵青松[导读]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中心医院脑血栓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由于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且起病较急,对患者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赵青松(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中心医院内蒙古赤峰 024200)【摘要】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10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和动脉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颈动脉内膜及板块的改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临床效果;动脉斑块;影响【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131-02脑血栓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由于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且起病较急,对患者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1]。

此外,该疾病较容易留下各种后遗症,并容易产生复发现象,因此严重危害着人的生活质量。

该疾病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板块,因此必须要做好一系列的治疗工作,目前主要使用的治疗方式为抗血小板和调脂治疗。

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100例患者进行脑血栓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将其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对100例患者进行脑血栓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过MRI和颅脑CT检测后证实为脑血栓疾病,并符合《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排除外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情况、恶性肿瘤、血液病等情况。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创伤较大、术后感染风险概率高,效果不甚理想,患者术后神 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较差,不利于术后康复%随着近年来微 创技术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使得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逐渐被神经外科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广泛应用于自发性脑出血 的临床治疗,该术式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率较低等优 势,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弥补了传统开颅手术的诸多不足|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术 中出血量较少、血肿消失时间较短,且住院时间较短,同时观察 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〇.〇5)。

分析原因为小骨瓣 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术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 较少,促进血肿消失,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治疗效果更好。

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MSE评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 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分析原因为小骨瓣开窗 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避免损伤患者重要血管神经,避免影响 脑神经功能。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 组(P<0.05),分析原因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采用局部麻 醉操作,可有效避免对患者脑相关神经造成损伤,有效降低并 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总而言之,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给予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王德仙,都基刚,任美英,等.急性自发性脑出血不同干预方式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 (12):2102-2104.[2]潘宏平,杨金星,邵国升,等.微创穿刺术在自发性脑大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医药,20丨9,40(5):47-49.[3]陈涛.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 1):101-102.[4]杨涛,钱中润,鹿松松,等.自发性小脑出血手术治疗长期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17( 1):66-70,76. [5]耿炯,尤金芳.小骨瓣开窗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4):327-329. [6]欧阳传宏.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 (23):3290-3292.P]周立田,余前,丁俊宏,等.血栓弹力图和传统凝血功能检査在自发 性脑出血患者中的相关性分析[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21(4):33-35,(收稿日期:2020-08-21)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聂雅球(丰城市人民医院,江西丰城331100)【摘要】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脑血 栓的疗效。

浅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浅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2 结果
观 察 组 治 疗 后 颈 动 脉 斑 块 面 积(1.23±0.12)cm2、内 膜 中 层 厚 度(0.51±0.08)mm 明 显 低 于 对 照 组 颈 动 脉 斑 块 面 积( 1 . 6 8 ± 0 . 2 6 )c m 2、内 膜 中 层 厚 度( 0 . 7 5 ± 0 . 2 1 )m m ,组 间
0.4330
8.0567
P
&g.05
<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 2015 年 7 月至 2018 年 7 月收治的 108 例脑梗
死患者分为观察组 58 例、对照组 50 例,入选者确诊为脑梗 死,家属知情同意代为签字。存在药物禁忌证、脑出血、精神 疾病排除在外。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 14:11,年龄 41~78 岁, 平均(54.8±0.2)岁。观察组:男女比例 13:12,年龄 40~79 岁, 平均(54.1±0.5)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保华 , 叶晓林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 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J]. 医学综述 ,2016,22(6):1201-1204.
[2] Armstead WM, Kiessling JW, Riley J, et al. TPA contributes to impaired NMDA cerebrovasodila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rough activation of JNK MAPK[J].Neurol Res,2011,33(7):726-733.
138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31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Nov31(21)脑血栓是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是因脑动脉或皮质支动脉血流状况改变,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出现软化、坏死,此外,血脂异常也与动脉硬化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临床上对于脑血栓多采用具有降脂、抗凝与溶栓效果的药物治疗,其中以阿司匹林较为常用,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实现阻止血栓形成的目的[1]。

但应当注意的是,由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效果不持久,其常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2]。

本研究提出将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使用,并以我院收治的脑血栓为例开展实验,探讨其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82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

对照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44~70(56.14±7.90)岁;病程4d~6个月,平均3.27±0.54个月;其中急性期24例,恢复期7例,后遗症期10例。

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6~73(57.31±7.45)岁;病程5d~7个月,平均3.40±0.79个月;其中急性期20例,恢复期8例,后遗症期13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检测可诊断为脑血栓;(2)对本研究完全知情且自愿配合实验;(3)对本研究采用的药物不存在过敏史;(4)无出血病史及倾向。

排除标准:(1)合并有心、肝、肾等脏器严重疾病;(2)曾参与过其他影响凝血状态实验或服用过相关药物影响实验室指标的患者;(3)治疗期间出现其他脏器并发症及过敏症状。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溶栓、降压、抗凝等对症治疗,同时予以感染控制手段,纠结患者电解质紊乱。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效果探究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效果探究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效果探究脑血栓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针对脑血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

而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单一用药可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联合用药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本文旨在探究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疗效。

阿司匹林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影响粘附分子的表达,使血管内皮细胞得以减少炎症反应,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调节胆固醇代谢,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阻断甘油三酯的合成酶,促进浆膜中甘油三酯的降解,同时也可促进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成,从而使总胆固醇的水平得以降低。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的疗效活性更高,这主要是因为两种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可相辅相成。

同时,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联合使用也能够改善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

阿司匹林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为主要机制,而他汀类药物则以调整脂质代谢为主要机制。

因此,联合使用可降低血栓的形成疑似多个环节,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与单用相比不增加。

临床研究也表明,联合使用能更好地预防脑血栓的复发,而且可能与局部的神经保护效应有关,使病人得到了更好的康复。

另外,联合使用也能够缩小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了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总之,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血栓的方法。

对于患者而言,需要参考医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内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单纯治疗,剩余6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动脉斑块的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经过不同药物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发生脑血栓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缩小甚至消除患者动脉斑块,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同时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关键词】脑血栓;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动脉斑块;联合治疗脑血栓是中老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为脑动脉主干或者皮质支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从而导致了血管增厚的情况,随着疾病发展,管腔狭窄情况不断加重,出现血栓从而引起脑局部的血流减少以及供血汇总段,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坏死以及神经系统异常的症状[1]。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老龄化,同时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脑血栓发病率呈现上升以及年轻化的趋势,因为脑血栓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较高,一旦发现就需要采取对应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本文就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内本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5.46±2.8)岁。

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患者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55.15±2.7)岁。

组间年龄以及男女比例资料接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神经 内科疾病 , 具有较高 的病 死率和致残率 , 是威 胁人类 健康 的重大疾 病 , 脑 梗 死 急 性 期 治 疗 效 果 的 优 劣 直 接 决 定 着 预 后 效 果 Ⅲ 。我 院 联 合 应 用 阿 司 匹林 和 阿托 伐 他 汀 治 疗 急 性 脑 梗 死 , 取 得较好 效果 , 现 报


娑 性烯醇化酶 阿司 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 疗急 性脑梗死, 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 降低h s — C R P ( 高 敏C 反应蛋白 ) 、 N S E ( . I  ̄ 清神 经元特异
) 水平 , 临 床疗 效 确 切 , 值得推广应用 。 【 关键 词 】 阿托 伐 他 汀 ; 急性脑梗死 ; 阿 司 匹林 【 中 图分 类 号 】 R7 4 3 . 3 3 【 文 献 标 识 码】 B 【 文 章 编 号1 1 6 7 3 — 5 1 1 0 ( 2 0 1 5 ) 1 6 — 0 0 5 4 — 0 2
联 合 组 在 对 照 组 基 础 上 加 用 阿 托 伐 他 汀 。结 果 联 合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血 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对 组 照 组 常规 应 用 阿 司 匹林 , ( P <O . 0 5 ) ; 联 合 组 治 疗 后 的 NE S 、 h s — C R P值 均 显 著 低 于 对 照 组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o . 0 5 ) 。结

5 4’ 生垦塞
丝 疸垄查
生 旦箜 鲞箜 塑
塑 』 ! l 0 f P r 。 t i 1 N 。 D i 。 a 。 s A g

2 o 1 5, v。L 1 8 N。 . 1 6
阿托 伐 他 汀 联 合 阿 司 匹林治 疗 脑 梗 死 的疗 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仅采取传统治疗,实验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方法上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总体疗效,治疗后IMT面积,动脉斑块面积。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疗效要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对于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标签: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梗死
随着社会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盐高脂饮食以及平时缺乏锻炼很容易导致体内产生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就是動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脑血栓形成又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梗死的2/3。

由于此病极易留下各种后遗症并且反复发作,如何有效治疗并控制疾病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就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2例进行诊疗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MRI和颅脑CT检测后确诊。

排除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近期手术者,恶性肿瘤患者,慢性炎症患者。

其中,男59例,女43例。

年龄48~69岁,平均年龄55.3岁。

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中枢神经损害的症状以及体征。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自身情况中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严重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用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内容如下:①静脉溶栓,应用于早期。

②动脉溶栓,慎重选择后可进行溶栓。

③脱水治疗,如果患者发生脑水肿可以适当进行脱水治疗。

④降纤治疗。

⑤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活化粘附防止更多血栓的形成。

⑥脑干保护治疗(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

⑦其他: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治疗基础疾病,或是根据患者症状做出诊疗。

实验组: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情况下使用他汀类药物,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需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

1.3 判定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肢体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60分,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日常生活明显依赖、<20分日常生活完全依赖),总体疗效,治疗后IMT面积,动脉斑块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 19.0对所选取的数据还有结果进行统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可以发现,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疗效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显著效果,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且极易复发,有着严重的后遗症和并发症,影响着人们生理心里的健康[1]。

如何有效治疗并发症以及防止复发是人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现代保守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方法是抗血小板和调脂。

现就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2例进行诊疗并作出调查,结果如下。

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选择传统治疗,即动脉溶栓,此方法要进行严密的评估适合患者才可以进行此项操作,静脉溶栓,脱水治疗,由于脑梗死极易诱发脑水肿脱水治疗可以减轻脑部的负担,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实验组患者除了传统治疗外还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2]。

他汀类药物是一种治疗心血管类的常用药,由于其具有降血脂的特性所以被广泛使用。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脂粘稠斑块的再度生成,防止病情的复发。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患者罹患脑梗死时要注意将患者的血压调节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血压过高容易导致血管破裂,血压过低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3]。

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

调节患者的情绪,脑梗死的发作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关,使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患者饮食方面要注意低盐低脂,防止体脂过高。

当天起改变时,年老体弱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一旦发生一侧或肢体麻木或者其他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在治疗方面主要以溶血栓抗血脂为主,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疾病的复发。

综上所述,脑梗死时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而导致的缺血性缺氧性变性坏死。

从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损伤的表现。

由于此病常见且极易发作所以治疗有着很大的难度。

脑梗死和体脂过高高度相关,如果降低血脂就成了预防此病复发的关键。

现在将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脑梗死的治疗,可以发现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防止并发症以及疾病复发的发生。

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安全有效,具有显著地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晔.从阿司匹林抗血栓新用途研究老药新用的临床价值[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08(13):397.
[2] 周经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板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 (7):1192-1193.
[3] 赵文娟,安中平,王景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与预后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1,51(9):1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