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口腔医学技术论文范文

口腔医学技术论文范文
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特别是在牙科材料、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手段方面。
本论文旨在探讨当前口腔医学技术的最
新进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牙科材料的创新是口腔医学技术发展的关键。
新型的复合材料、陶瓷和金属合金等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牙齿修复的美观性,也增
强了耐用性和生物相容性。
例如,纳米复合材料在牙齿填充中的应用,使得填充物与牙齿的结合更加紧密,减少了继发龋的风险。
其次,口腔疾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数字化影像技术,如数字X 光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提供了更清晰、更详细的口腔
结构图像,有助于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此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
应用也在口腔癌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者,治疗手段的革新也是口腔医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微创
治疗技术的发展,如激光牙科手术,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和恢复时间。
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技术的应用,使得个性化的
牙齿修复更加快速和精确。
最后,口腔医学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通
过模拟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医学生和牙科医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练
习手术技能,提高临床操作的熟练度。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提高了治疗的效率和质量,
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
创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口腔健康需求。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口腔医学毕业论文在现代社会中,口腔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口腔医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也逐渐受到广大人们的重视。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我深感有责任探讨并研究口腔医学相关的问题,以期能够为人们的口腔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首先,我想从口腔疾病的防治方面入手。
口腔疾病是影响人们口腔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牙龈炎、龋齿等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成为了口腔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口腔疾病的防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方法,以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水平。
其次,口腔医学在整体健康中的作用也是我关注的重点。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些研究表明,牙周炎、牙齿缺失等口腔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因此,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进一步探讨口腔与全身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口腔医学在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此外,我还将关注口腔医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口腔医学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技术和设备。
比如,激光技术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数字化牙科技术的发展等都为口腔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口腔医学的意义和影响。
最后,我也将关注口腔医学教育的改革与提升。
作为一名即将从口腔医学学院毕业的学生,我深知口腔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的毕业论文中,我将对当前口腔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促进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我的口腔医学毕业论文将围绕口腔疾病的防治、口腔与整体健康的关系、口腔医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口腔医学教育的改革与提升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够为口腔健康的推动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口腔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而我的毕业论文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关于口腔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口腔医学技术口腔内科学毕业设计范文

口腔医学技术口腔内科学毕业设计范文说到口腔医学技术,我就想起了小时候看动画片《熊出没》,里面的熊大熊二总是因为牙齿问题闹笑话。
现在想想,要是我也能像他们一样有一口好牙,那该多好啊!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这一代人的牙齿条件可是比熊大熊二强多了。
因为我们有了高科技的口腔医学技术,可以让我们的笑容更加灿烂。
记得有一次,我去朋友家玩,她拿出了她的美白牙套给我看。
我一看,哇,这牙套比我的还白呢!我问她这是怎么做到的,她说是用了最新的纳米材料,可以快速去除污渍,而且不会伤害牙齿。
我一听,眼睛都亮了,心想:要是我也能有这样一口洁白如新的牙齿,那该多好啊!
除了美白牙套,还有隐形矫正器。
我朋友就是戴了这个矫正器,不仅牙齿变得整齐了,连笑容都变得更加自信了。
她说,每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都觉得特别开心。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花那么多钱去做牙齿矫正的原因吧!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其他的口腔医学技术,比如种植牙、烤瓷牙等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的牙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让我们能够享受到美食的乐趣。
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可以笑得更灿烂,吃得更美味,活得更有尊严。
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为我们带来便利的技术,同时也要爱护我们的牙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想说,口腔医学技术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健康的大门。
让我们拥抱这个技术,享受它带来的便利和快乐吧!。
关于口腔医学的毕业论文

关于口腔医学的毕业论文我国口腔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专业确立以来,口腔教育逐渐由之前的师承方式向正规化、系统化完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口腔医学的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口腔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一: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验室开放研究【摘要】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较强。
实验课教学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实验室安排的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学生依靠课堂的时间是无法熟练掌握。
将实验室开放,给学生更多的操作练习机会,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实验室开放;探讨随着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医技分工越来越明确,逐渐从口腔修复学中独立出来一门学科——口腔医学技术。
近些年来,新的义齿加工中心成批涌现,旧的义齿加工厂也在扩大规模,进行批量化生产。
这都需要大量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别较强的学生。
我国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在起步比较晚,虽然经过十多年的专业发展,但由于受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限制,教学总体来说,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层面上。
主要表现在实验课的实训学时不足方面,学生动手能力较弱。
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急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把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给学生更多时间在实验室的操作,成了目前大多数开设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校的选择趋势。
1口腔医学技术教育的现状(1)教学理念:当前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理论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学上采用理论学时明显多于实验学时,把实验室转换成教室的替代形式。
对实验室开放关注少、研究少,没有从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培养方案、实验开放式教学等方面加强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动手能力差。
(2)教学模式:现有的教学模式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比照本专业的培养计划,针对某一门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一般是先进行理论知识部分的授课,然后再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本篇论文的主题是口腔医学,旨在探讨口腔医学领域的一些相关研究和进展。
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 口腔医学的背景和意义(100字)口腔医学是一门研究口腔疾病及其治疗的学科。
口腔疾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口腔功能障碍,还会影响到消化、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因此,研究口腔医学对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200字)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牙齿和口腔的健康与其他器官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病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牙周病菌可通过口腔黏膜和血管壁的损伤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牙周病,并且牙周病的存在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因此,通过研究和提高口腔健康水平可以对全身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口腔医学的新进展与技术(200字)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口腔医学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例如,激光治疗在牙周病、口腔癌等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不仅具有无痛、无创、减少出血的优点,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另外,口腔种植技术的出现,使得无牙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咀嚼功能和美观的牙齿。
此外,一些新材料的研发也为口腔修复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如陶瓷材料在修复牙齿的美学效果和耐用性方面具有优势。
4. 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200字)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意识的提高,口腔医学也将朝着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测患者的口腔疾病风险,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另外,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制作个性化的牙齿修复设备。
此外,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能够辅助医生进行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与人类的整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口腔医学的背景和意义、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口腔医学的新进展与技术以及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口腔健康的认识,并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5000字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5000字口腔医学毕业论文5000字在现代社会中,口腔健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口腔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口腔医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口腔医学的发展现状、研究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口腔医学的发展现状。
口腔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口腔医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传统的口腔医学主要关注牙齿的治疗和修复,如牙齿的洁治、充填、修复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口腔医学不仅关注牙齿,还关注口腔其他组织的健康,如牙龈、口腔黏膜等。
此外,口腔医学还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学等,形成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其次,口腔医学的研究方向。
口腔医学的研究方向非常广泛,包括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口腔健康的保护和促进等。
其中,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个方面,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
通过深入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口腔疾病。
此外,口腔医学还关注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口腔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例如,口腔医学领域最近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利用基因技术来预测口腔疾病的风险。
这种个性化的预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最后,口腔医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口腔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将会继续发展和创新。
未来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口腔医学将会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诊疗。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口腔医学将会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口腔医学将会更加注重预防和保健。
预防口腔疾病比治疗口腔疾病更加重要。
未来口腔医学将会更加注重口腔健康的保护和促进,通过教育和宣传来提高人们的口腔健康意识。
最后,口腔医学将会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口腔毕业论文范文5000字

口腔毕业论文范文5000字口腔毕业论文范文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口腔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口腔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如何保持口腔健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口腔健康与饮食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来保护口腔健康。
二、口腔健康与饮食结构的关系口腔健康与饮食结构密切相关。
不良的饮食结构会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而合理的饮食结构则有助于维护口腔健康。
1. 不良饮食结构对口腔健康的影响不良的饮食结构,如高糖、高脂、高盐、低纤维等,会增加口腔疾病的风险。
高糖饮食容易导致龋齿的发生,高脂饮食则可能引发牙周炎等疾病。
此外,高盐饮食会加重口腔黏膜的负担,低纤维饮食则会导致口腔黏膜的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口腔健康。
2. 合理饮食结构对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均衡的饮食结构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保证口腔组织的正常生长和修复。
其次,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例如,适量的蔬果摄入可以增加口腔黏膜的抵抗力,减少龋齿和牙周炎的风险。
此外,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可以促进牙齿的修复和再生,有助于维持口腔的健康状态。
三、如何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保护口腔健康为了保护口腔健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饮食结构。
1. 控制糖分摄入过量的糖分摄入是导致龋齿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糖分的摄入。
可以选择低糖或无糖的食品替代高糖食品,如选择无糖口香糖代替含糖口香糖。
此外,要注意避免长时间食用含糖饮料,可选择白开水或茶水代替。
2. 增加蔬果摄入蔬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对于维护口腔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每天摄入适量的蔬果,可以选择新鲜的水果或蔬菜,也可以选择果蔬汁。
此外,应尽量选择含有丰富纤维的蔬菜,如芹菜、胡萝卜等。
3.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口腔组织修复和再生的重要营养物质。
我们应该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在我为您撰写的口腔医学毕业论文中,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正文内容:引言:口腔医学是一门广泛研究口腔领域的学科,涵盖了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多个方面。
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口腔医学的发展和研究日益深入。
本论文旨在探讨口腔医学领域的相关问题,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章: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1 口腔疾病的定义与分类1.2 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1.3 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1.4 口腔疾病的防治措施第二章:口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1 口腔疾病的常见症状2.2 口腔疾病的诊断方法2.3 口腔疾病的综合治疗方案2.4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康复第三章:口腔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3.1 口腔医学成像技术3.2 口腔医学材料的研究与应用3.3 口腔医学中的生物工程技术3.4 口腔医学与电子科技的结合第四章:口腔医学领域的创新与挑战4.1 口腔医学教育与培训的创新模式4.2 口腔医疗机构的管理与发展4.3 口腔医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4.4 口腔医学领域的专业素养与发展要求结论:通过对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动口腔医学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口腔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高口腔医学技术水平、加强对口腔医学教育的创新和加强学科交流等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1] Smith A, Jones B. Oral Diseases in Modern Society[M]. London: Wiley, 2010.[2] Wang C, Li D. Advanced Imaging Techniques in Oral Medicine[M]. New York: Springer, 2015.以上就是我为您准备的口腔医学毕业论文正文内容,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如有任何问题或修改,请随时告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学院学院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级指导教师教务处制表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日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微生态的研究[摘要] 相关的文献研究表明,在慢性胃癌病患者口腔牙菌斑、唾液中以及胃内能同事检测出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而伴有HP感染的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患者的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提示口腔为Hp重要的聚集地之一,Hp感染与ROU发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结合既往史的相关证候研究提示的脾胃湿热证为Hp相关疾病发生过程中邪气最盛、邪正交争最剧烈的阶段,及Hp感染率较高之观点,初步提出:临床ROU反复发作的原因部分可能是缘于湿热粘滞及致病隐匿、渐进和缠绵的特征以及Hp感染:脾胃受损,云华失调,湿热内藴,熏蒸口舌可能是ROU缠绵难愈的关键病机之一,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口腔中Hp感染的相关研究的真实情况,有关脾胃湿热、Hp感染与ROU发病关系的探讨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论文主要内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 Oral Ulcer,ROU),又称“复发性口疮”、“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ecurrent Aphthous Ulcer,RAU)或“复发性阿弗他口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RAS),是专指一类原因不明,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但又具自限性的局限性口腔粘膜溃疡性损伤。
该病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溃疡类疾病,患病率高达20%左右,居口腔粘膜病首位。
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时病变部疼痛剧烈,对患者工作与生活造成重要影响。
临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因此,ROU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对进一步的临床治疗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本病病因至今不清,多方面的病因研究表明,ROU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国内外文献已报道的病因方面的研究包括免疫学异常,病毒、细菌感染,微量元素、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因素影响及微循环障碍等,但尚无确切定论。
正常人体的口腔、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均定植一定数量的细菌,它们与宿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能独立进行物质、能量交流的动态平衡的微生态系统。
定居于口腔中的菌群称为口腔正常菌群,它与宿主呈共栖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对宿主起着有益和有害的双重作用。
口腔中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对宿主有多种有益的生理作用:如抵抗外来致病菌、产生多种营养物质、促进免疫应答、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O_2~-)及抗肿瘤等作用。
一旦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发生菌群失调,上述生理作用发生改变,对宿主可能造成损伤。
有学者提出ROU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多方面的病因研究表明,ROU的发生发展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口腔内环境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ROU的发生发展是否与口腔的微生态相关呢?ROU患者口腔微生态是否发生了变化?又是哪些方面发生变化?本研究将从口腔菌群变化及口腔菌群构成的角度,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否与口腔微生态变化有关,为口腔溃疡的防治探索新的依据。
材料和方法一、唾液菌群涂片观察收集临床唾液标本共62例。
将其分为溃疡组、愈合组及正常对照组三组。
溃疡组为临床确诊并处于溃疡期的20例ROU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4.7±3.13岁;愈合组为临床确诊并处于愈合期的21例ROU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5.9±6.67岁;对照组为无ROU病史的21位健康成年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3.3±2.27岁。
所有受试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所有受检查者取样前1周内未服用任何抗生素、铋剂、抗酸剂及H_2受体拮抗剂,1月内未服用类固醇药物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无其他系统疾病;无其他口腔黏膜病:无中、重度牙周病。
方法:唾液标本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10×100油镜下,选取分布均匀的5个视野,分别计数各视野下细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简称G~+c)、革兰氏阴性球菌(简称G~-c)、革兰氏阳性杆菌(简称G~+b)、革兰氏阴性杆菌(简称G~-b)所占的构成比,然后求其均值。
分析了不同菌群间的比值及构成比的变化。
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组别四类细菌的构成比及不同菌群间的比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采用Dunnett T3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唾液中链球菌、韦荣氏菌及奈瑟氏菌的定量分析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标本,共95例。
纳入标准参考第一章。
将其分为溃疡组、愈合组及正常对照组三组。
溃疡组为临床确诊并处于溃疡期的39例ROU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26.3±7.76岁;愈合组为临床确诊并处于愈合期的35例ROU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25.3±5.47岁;对照组为无ROU病史的21位健康成年人,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3.3±2.27岁。
方法: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primer 5.0设计三种常见口腔细菌(链球菌、韦荣氏菌及奈瑟氏菌)16S rRNA基因扩增引物,并验证其特异性;采用改良CTAB/NaCl法提取细菌标本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链球菌、韦荣氏菌及奈瑟氏菌三种常见口腔细菌的含量。
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不同组别三种细菌的含量采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采用Dunnett T3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分析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细菌构成差异分析分别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唾液标本30例,纳入标准参考第一章。
将其分为溃疡组、愈合组及正常对照组三组,每组10例。
溃疡组为临床确诊并处于溃疡期的ROU患者;愈合组为临床确诊并处于愈合期的ROU患者;对照组为无ROU病史的健康成年人。
方法:采用改良CTAB/NaCl法提取细菌标本DNA,并且制备成混合标本。
用细菌16S rRNA通用引物扩增混合标本,琼脂糖凝胶电泳,用AlphaEaseFCStand Alone软件行凝胶图像分析。
选择回收纯化差异较明显的条带,测定片段序列并在GenBank中比对,分析差异条带的种属源性。
实验结果一、唾液菌群涂片观察溃疡组、愈合组及对照组G~+c构成比分别为:45.16±6.99、43.38±6.92及42.96±4.69;G~+b构成比分别为:3.95±3.12、3.04±1.38及2.65±1.71;G~-b构成比分别为:4.94±2.43、3.79±2.16及4.35±2.96。
溃疡组、愈合组及对照组G~+c、G~+b及G~-b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9、P=0.160、P=0.352)。
溃疡组、愈合组及对照组G~-c构成比分别为:45.94±5.42、49.79±6.22及50.09±4.65;三组间G~-c构成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2);溃疡组G~-c 构成比较愈合组及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85及4.15个百分点。
溃疡组、愈合组及对照组球菌构成比均在90%以上,三组总球菌的构成比分别为:91.10±4.83、93.17±2.57及93.05±4.38;总杆菌的构成比分别为:8.89±4.83、6.83±2.57及7.00±4.37。
溃疡组、愈合组及对照组总球菌及总杆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3、P=0.201)。
溃疡组、愈合组及对照组G~+c/G~-c比值分别为:1.00±0.26、0.90±0.26及0.87±0.16;G~+b/G~-b比值分别为:0.83±0.45、1.13±1.01及0.64±0.30;G~+c/G~+b比值分别为:17.51±13.55、18.08±11.02及24.20±15.93;G~-c/G~-b比值分别为:12.23±7.14、17.77±12.10及15.34±7.90。
三组间G~+c/G~-c、G~+c/G~+b及G~-c/G~-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0、P=0.224、P=0.172),G~+b/G~-b在三组间存在差异,P=0.063。
溃疡组、愈合组及对照组G~+c/(G~+c+G~+b)构成比分别为:0.92±0.07、0.93±0.03、0.94±0.04;G~+b/(G~+c+G~+b)构成比分别为:0.08±0.07、0.07±0.03、0.06±0.04;G~-c/(G~-c+G~-b)构成比分别为:0.90±0.04、0.93±0.04、0.92±0.05;G~-b/(G~-c+G~-b)构成比分别为:0.10±0.04、0.07±0.04、0.08±0.05;G~+c/(G~+c+G~-c)构成比分别为:0.49±0.06、0.47±0.07、0.46±0.04;G~-c/(G~+c+G~-c)构成比分别为:0.51±0.06、0.53±0.07、0.54±0.04;G~+b/(G~+b+G~-b)构成比分别为:0.43±0.11、0.46±0.18、0.37±0.10;G~-b/(G~+b+G~-b)构成比分别为:0.57±0.11、0.54±0.18、0.63±0.10。
三组间G~+c/(G~+c+G~+b)、G~+b/(G~+c+G~+b)、G~-c/(G~-c+G~-b)、G~-b/(G~-c+G~-b)、G~+c/(G~+c+G~-c)、G~-c/(G~+c+G~-c)、G~+b/(G~+b+G~-b)、G~-b/(G~+b+G~-b)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2、P=0.302、P=0.162、P=0.162、P=0.166、P=0.166、P=0.117、P=0.117)。
溃疡组、愈合组及对照组G~+/G~-比值分别为:0.99±0.25、0.90±0.26、0.85±0.16;Gc/Gb比值分别为:13.85±8.53、15.73±6.60、17.85±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