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性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协调度评价及地区差异分析

作者: 李晓燕[1]
作者机构: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区域经济评论
页码: 154-16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生态文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协调度
摘要: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在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是经济发展的标志。
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应包含: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这三者应该协同发展。
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综合指数表明,其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存有较大问题,据此分析结果,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业化、 城 镇 化 深 入 发 展 中 同 步推 进 农 业现 重 点 龙 头 企业 、 河 南 省 农业 产业 化优 秀 龙 利 导 , 并 村 建 设 大 型 新 型 社 区 。新 型 城 镇 代化 ” 。 在《 中 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 民经 济 和 社 头 企 业 、 国家 ‘ 十…五 ” 食 品 安全 科技 攻 关 化通过人 口集 聚, 为实现农、 【 规模化和集 0多 项 国 家 约 化 发 展 奠 定基 础 , 为产、 发 展 提 供 劳 动 会发展 第十 二 个 五 年 规 划 纲 要》 中, 更 是 项 日示 模基 地 , 并先 后 荣 获 3 高 度 强 调 要“ 同步推进 l r 业化 、 城 镇 化 和 级 、 省级 先 进 荣 誉 。 农业现代化” ,并 将 其 定 位 为 今 后 发 展 的
起 点 更好 地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 进
在 粮 食 精 深 加 上 同 区 南部 靠 ‘ 步 协 调 实的卫河河畔的天 F 粮仓 , 国家优质小麦 民集 约 安 置 , 建筑 高档 、 服 务 设 施 齐 全 的 浚 县 中 鹤 溉 面 积 7万 亩 。 农业资源丰富, 盛产小麦、 美、
模式探讨~一 以河南 中鹤集 团推进 “ 三 化” 协 调 发 展 为例
动 和推进新农 村建设 的“ l 二化 ” 协 调科学 工业 化 新 型 农 业 现 代 化“ j化 ” 协调发腱 。
发 展路 子 。
中鹤集 团紧紧依靠 转 化 、 增值 , 为 实 现
龙 头企 业为 主 导 的 “ . - z _ 4 E ” 协 调 发 展 道路 , 带 动 和 提 升 农 业 现代 化 , 以新 型 城 镇 化 带 探 索 支 持 龙 头 企 业 带 动 新 型 城 镇 化 新 型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

势 பைடு நூலகம்风 险 。尤其 是 河南 省 人 口基 数 大 , 对 于 资 源 的
一
对“ 三化 ” 内涵 的理 解 和认 识
( 一) 工业 化 的内涵
业化 , 以工业化 促 进 信 息化 , 走 出 一条 科 技 含 量 高 、 经济 效益 好 、 资源 消 耗 低 、 环 境 污染 少 、 人 力 资源 优 势得 到 充分发 挥 的工业 化路 子 。因为 目前 在整 个 中
展 的 问题 ¨ 。 因此 , 科 学地 解决 “ 三化 ” 协 调 发 展 问 题, 合理 配 置各种 资 源 , 理清 河 南 经 济 发 展 的思 路 ,
中原 , 是 我 国地 理 区 域上 的 中心 , 同时 , 也 是 中
业 人数 在 总就业 人数 中的 比重 不断 上升 的过 程 。工
华 民族 的发 祥 地 。 千 百 年 以来 , 中原 地 区 经 济 、 文 化、 交通 等方 面 的发 展 一直 深 刻 而 持 久地 影 响着 整 个 中华 民族 的发 展 。作 为 中原 经 济 区 的主 体 , 河 南 地理 位 置重要 , 文 化底蕴 深厚 , 以小麦 为主 的粮食 生 产优 势 尤为 突 出 , 劳 动 力潜 力 、 市 场潜 力 十 分 巨大 ,
《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读书笔记模板

(一)“五化”协调发展的时序定位和整合 (二)“五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定位与整合
(一)总体优化组织理念 (二)优化城镇体系的功能组织 (三)推动城镇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增强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五)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 (六)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特色与创 新之处
论
一、基础理论
三、框架设计
(一)系统理论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 (三)区域整体理论 (四)城市相互作用理论 (五)城市—区域综合发展理论
(一)城市—区域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城市—区域系统整合 (三)城市—区域系统整合与“五化”协调发展
二、中原经济区 “双化”协调发展
的状态
一、中原经济区 “单化”的发展水
作者介绍
这是《中原经济区“五化”协调发展的状态评价与优化组织》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一)“五化”协调发展的内涵 (二)“五化”互动的机理与实现途径 (三)“五化”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分析 (四)“五化”协调与城乡一体化 (五)“五化”协调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六)“五化”协调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七)“五化”协调的定量评价 (八)国内研究的评析与启示
二、核心理论—— 城市—区域系统理
目录分析
二、研究区域与数 据来源
一、研究背景与研 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与拟 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思 路与主要内
容
五、研究方 法与技术路 线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中原经济区范围的相关界定 (二)本书关于中原经济区范围的界定 (三)研究区概况 (四)数据来源与说明
(一)研究目标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主要结论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摘要在对中原经济区农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数综合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协调性5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估,据此诊断出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研制出了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必须要走的3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链,启动工业化进程。
二是引导这些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在城镇及产业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是以产业集聚促人口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深化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实现路径;中原经济区;农区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7-03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1]。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业主产区(农区)。
1 农区的界定及范围本研究所指的农区,是指在以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为主,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人口以农民为主的的区域,也即国家和河南省区域规划中位于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的功能区的县(市)。
由于农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为了全面系统考察农区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先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将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县(市)的农业gdp算出,求其3年的平均数,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将农业gdp比重占20%以上的县市,以及20%以下比重中近年粮食总产量在50万t以上的县市定位为农区县。
考虑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中市(地级)所辖区(包括商丘市的梁园区、漯河市的郾城区、驻马店市的驿城区、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南阳市的卧龙区、宛城区)已定位为城市功能,不再作为农区对待。
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基于中原经济区背景,以郑州市为例

业化 、 新 型城镇 化和新 型农业现 代化相互影响 、 相辅相成 , 以新
型城镇化 引领 “ 三化 ” 协调 发展 , 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 、 实现科 学发展的必 由之路 。中原经 济区规划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 新型城镇 化 、 新型工业 化 、 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 提供 了历史性
的机遇 和挑战。
【 摘要】本 文阐述 了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郑 州市县域经济“ 三
化” 协调发展的现状 , 并就 “ 三化” 协 调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 提出
了促 进 郑 州 县 域 经 济 “ 三化” 协 调 发展 的 建议 。
水平 普遍提高 , 郑州市 2 0 1 1 年城镇化 率已经达到 6 4 . 8 %。其 中, 中牟县把具有城市功能的社区建设向农村延 伸 , 变过 去抓 县城 和 乡镇的二级架构为 “ 城市组团和新市镇 +新型农村社区 ” 的
全市完成 工业增加值 3 4 3 . 6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 5 . 8 %; 规模 以上
工业企业完成工业 增加 值 2 9 9 . 8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 7 . 9 %。新密 市2 0 1 1 年全市工业 增加值完成 3 3 0 . 8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 7 . 2 %;
5 9 . 0 : 3 8 3 。年末全市城镇化率达 到 6 4 . 8 %, 比上年提高 1 . 2 个 百
分点。其中 , 中牟县全年完成 生产总值 比上年增长 2 0 . 5 %, 三次 产 业结 构 从 2 0 1 0年 的 1 7 . 1 : 5 6 . 5 : 2 6 . 4调整 为 1 1 . 8 : 6 7 . 4 : 2 0 . 8 。 荥阳市三次产业比例演变为 5 . 1 : 7 1 . 8 : 2 3 . 1 。巩义市 生产总值 比 上年增长 1 3 . 7 %, 三次产业 结构 比重为 1 . 8 : 7 4 . 7 : 2 3 . 5 , 城镇化 率
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是加快“三化”协调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核心是“三化”协调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的协调发展,成为现代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
确保“三化”协调发展,要注意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忽视农业,以及为了保粮食、保农业而拖累经济发展两种不好的倾向,要重点解决种粮吃亏和用地紧张的问题,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集约节约用地制度。
从河南实际来看,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保粮任务重。
“三农”问题突出是制约“三化”协调的最大症结,人多地少是制约“三化”发展的最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是矛盾聚焦点。
河南的农村人口多,就必须走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持续探索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符合河南实际、具有河南特色的振兴之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崛起之路。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被视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产品深加工等涉农产业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此前河南也曾提出要做全国人民的“厨房”。
目前来看,河南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得还远远不够。
除了科技应用不够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普遍面临着高税负也是农业产业化不顺遂的原因之一。
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争取国家完善不太合理的税收制度。
比如农产品原材料购进的时候,按13%的税率来抵扣进项税额,而粗加工农产品销售的时候,增值税税率是13%,正好抵掉。
而深加工农产品销售的时候,增值税的税率要17%,这是叫大家都不要去搞深加工。
以后要争取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增值税税率降到13%以下,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对二次开发进入加工领域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免征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增值税等,以调动企业搞农产品深加工的积极性。
中原经济区明晰五大定位 求解三化协调发展

中原经济区明晰五大定位求解三化协调发展2011年10月13日15:59新华08网郑州10月13日电(记者梁鹏)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原经济区建设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再次站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中原经济区是“三农”特色最为突出的一个经济区,并承担着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子,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的重任。
同时,国家还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一系列高含金量乃至“独一份”的政策也汇聚于此。
五大战略定位突出“三农”中原经济区指的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这一区域总人口约1.5亿,粮食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
作为我国的地理核心区域,中原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人力富集,资源丰富,更是中国粮仓,客观上是一个重要经济区。
但长期以来,这一区域一直属于欠发达地区,急需扶持。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的研究表明,以经济规模而言,通过对中原经济区、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六大经济区进行综合实力比较,中原经济区在其中排名第二,但人均排名却是倒数第一。
中原经济区的未来发展定位是什么,国务院此次明确了五大战略定位。
第一就是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到2020年这一区域的粮食生产能力要稳定达到1300亿斤。
第二,建设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10-15作者简介:王鹏(1985-),男,河南焦作人,硕士,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景观生态学研究。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王鹏(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郑州450001)引言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在郑州启动了《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并明确指出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规划》的核心和主线,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走具有中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
相关学者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但主要局限在定性研究[1-7],个别定量研究也局限在一个省[8],整个中原经济区范围内的三化协调发展定量研究的文献还未见发表。
本文拟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以2011年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为基础,试图就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一、协调与“三化”协调发展测度(一)协调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协调为实现系统总体演进的目标,各子系统或各元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联,是系统之间或系统内要素之间配合得当、和谐一致,良性循环的关系,是多个系统或要素保持健康发展的保证[9,10]。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三个具有高度复杂性、不确定性、多层次性的开放系统,三个系统存在多重关联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二)“三化”协调发展测度“三化”协调发展可以通过计算“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加以测度。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协调度可分为发展协调度和对比协调度两种,前者用于度量一个城市或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各子系统的协调状况;后者则度量同一发展阶段或同一时期不同城市或区域之间各子系统的协调状况[1]。
由协调内涵可知,协调度是一个时间概念,表现为某一状态的值[11]。
“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作为度量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系统间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反映出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
参照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协调度模型的研究成果,本文用下述公式测度“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C =(I+U+A )/I 2+U 3+A 2姨式中C表示“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I表示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U代表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A表示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不难证明,C理论值介于-1.732和1.732之间。
当I+U+A>0,则C>0,表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较高,C值越大表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越高;当I+U+A<0,则C<0,表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C值越小表明“三化”协调发展水平越低。
二、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一)数据采集利用“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公式对“三化”协调发展进行测度,首先要先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未将泰安市东平县、淮南市凤台县列入研究范围,依据2011年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河北五省统计年鉴及30地市统计年鉴,注重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力求综摘要:文章以中原经济区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构建了“三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出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三化”综合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通过“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对各地市“三化”协调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分析评价。
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是发展协调性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而言,中心城市协调性好于外围城市;协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三化”协调发展也没有绝对的标准,相同的协调度可能代表的信息不一定相同。
关键词:“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中原经济区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57-03J i n g J i Y a n J i u ☆经济研究☆57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郑州2.733813.550112.951711.72132蚌埠0.225050.1995130.160071.71593许昌0.288240.0840160.194061.58424聊城0.170170.532380.298441.57985邯郸0.417031.379820.227651.38736新乡-0.0029160.3112100.0808101.21027焦作-0.1567180.88184-0.1280170.66008三门峡-0.0371170.152614-0.133019-0.08529晋城-0.3262230.70345-0.513727-0.146710南阳0.19866-0.9866250.46113-0.295311平顶山-0.2104200.294511-0.228620-0.337512淮北-0.2657220.43879-0.429224-0.383213济源-0.3629250.66306-0.860329-0.489214开封0.11589-0.5553200.12108-0.549015长治-0.5738290.54557-0.729528-0.703816菏泽0.050812-0.6909220.079611-0.803817信阳0.073811-1.1031260.11279-0.824818亳州0.12998-1.2753280.024414-0.874319驻马店0.028014-0.9126240.068213-0.891820周口-0.001515-1.3662290.075512-0.944421宿州0.074610-1.178927-0.037815-0.966422漯河0.031113-0.291719-0.075116-1.108623安阳-0.4097270.123515-0.342623-1.147224邢台-0.1808190.040917-0.319022-1.243725运城-1.5881300.207712-1.071430-1.272426阜阳-0.259521-1.391530-0.249721-1.322427商丘-0.386426-0.882423-0.130418-1.439428鹤壁-0.351124-0.150618-0.492626-1.595029濮阳-0.487828-0.597221-0.476125-1.722630城市洛阳新型工业化发展指数1.0638排序2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1.2737排序3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1.3620排序2“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1.7232排序1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I2人均GDP/元I3单位GDP电耗/千瓦时/万元I4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I5工业总产值/亿元I6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I7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百分比/%I8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元I9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U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U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U3城镇化率/%U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U5城镇污水处理率/%U6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公顷U7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个U8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U9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千克/公顷A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A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A3农村人口人均用电量/千瓦时/人A4农村人口人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元/人A5农村人口人均机械总动力/千瓦/人A6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亩/人A7一级指标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指数二级指标生产总值/亿元代号I1目标层中原经济区"三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合反映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
构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中原经济区“三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原经济区“三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利用SPSS19.0软件,分别对中原经济区各地市级行政单元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要素成分特征值大于1及累积贡献率达到80%的原则,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变量信息的前提下,考虑因子的合理解释性问题,各提取4个主成分,分别命名为工业化规模、工业化效率、工业化程度、工业化投入因子,综合实力、人居环境、基础市政、交通出行因子,基础条件、经济水平、电气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因子。
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分别构建新型工业化综合得分函数、新型城镇化综合得分函数、农业现代化综合得分函数。
即:I x =0.3983I x 1+0.23931x 2+0.1567I x 2+0.0870I x 4U x =0.4178U x 1+0.1982U x 2+0.1023U x 3+0.0872U x 4A x =0.3620Ax 1+0.2231Ax 2+0.1435Ax 3+0.1012Ax 4式中,Ix、Ux、Ax分别代表第x个城市的新型工业化综合指数得分、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得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得分,系数为各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30个地市“三化”综合发展指数(见表2)。
表2中原经济区“三化”综合发展指数与“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三、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分析由表2可知,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明显,根据三化”协调发展协调度系数的大小,结合各地市的实际情况,将中原经济区30个地市划分为六种类型:协调型、基本协调型、濒临失调型、初级失调型、中级失调型、严重失调型(图1)。
图1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空间差异示意图58(一)协调型包括洛阳、郑州、蚌埠、许昌、聊城5市,协调度系数均在1.50以上。
其中洛阳的“三化”协调性最好,协调度系数达到了1.7232,郑州“三化”综合指数均排在第一位,可见郑州在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地位,协调度系数排在第二位,也说明郑州“三化”协调性也处于较高发展阶段的协调。
比较而言,蚌埠、许昌、聊城的协调度系数也比较高,但是“三化”综合指数却有不同的特征:蚌埠、许昌的新型工业化指数与农业现代化指数排名较为靠前,而新型城镇化指数排名较为靠后,表明新型城镇化进程落后于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聊城的“三化”综合指数系数均较低,表明聊城“三化”协调属于较低阶段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