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报告

合集下载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1)O2 、N2
• 地下水中的O2 、N2主要来源于大气。地下水中的O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 于氧化环境。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2耗尽,只留下N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源于 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2)H2S 、甲烷(CH4)
• 地下水中出现H2S、CH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
• 单位:℃/100m。 • 地温梯度的平均值为3℃/100m,一般1.5 ~ 4℃/100m。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地下水的温度受地温控制: • 1)变温带地下水:水温有较小的季节性变化;
• 2)常温带地下水:水温与当地平均气温接近;
• 3)增温带地下水:随地温梯度的增加而增加,甚至成为热水。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两个公式:
•① 利用地温梯度(γ),概略计算某一深度的地下水水温(T):
• T=t+(H-h) γ
•式中:t––––年平均气温;H––––地下水埋深;h––––常温带深度。
② 利用地下水温(T),推算其大致循环深度(H):
H
T t

h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④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占70%以上,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2已达
1800104t之多,因此,地下水中SO42的这一来源不容忽视。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3)HCO3 • 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 • 来源:
• 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石灰岩、白云岩)与变质岩(大理盐):
• • • CaCO3+H2O+CO2→2HCO3+Ca2+ MgCO3+H2O+CO2→2HCO3+Mg2+ ② 岩浆岩与变质岩地区,HCO3主要来源于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

07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07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透明度分级 透明的 特 征
微浊的 有少量的悬浮物,大于 30 cm 水深可见 3mm 的粗线
无悬浮物及胶体,60 cm 水深可见 3mm 的粗线
水中含有 物质 水的口味
NaCl Na2SO4 咸 涩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苦 甜 涩 沼泽 酸
MgCl 大量 铁盐 腐殖质 MgSO4 有机质
H2S 碳酸气
② 岩浆岩、变质岩地区铝硅酸盐矿物风化溶解(钠、钙长石) Na2Al2Si6O16+2CO2+3H2O→2HCO3-+2Na++ H4Al2Si2O9+4SiO2
CaO . 2Al2O3. 4SiO2+2CO2+5H2O→2HCO3-+Ca2++ 2H4Al2Si2O9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7.2.2 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分
按TDS对地下水的分类:
TDS与离子关系: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7.2.2 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分
地下水中常见的主要离子成分中,阴离子有HCO3-, SO42-, Cl-;
阳离子是Ca2+, Mg2+, Na+, K+。
(1)氯离子Cl特点: 含量一般为n mg/l~100g/l。① Cl-不为植物和细菌摄取,② 不被土壤颗粒 表面吸附,③ 不易沉淀,溶解度大,在水中最为稳定,④ 随矿化度增大, 其含量增大, 是水中含盐量多寡的标志。 来源:
物质
MgSO4

水的口味



Mg(HCO3)2 可口
6.1.3 地下水透明度的野外分级
水的口味




工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工学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HNO3→2HNO2→2HNO→N2
chd-qw
16
④如何判断非大气来源的氮
用氩、氪、氙与氮的比值确定
大气中它们的比值恒定(Ar+Kr+Xe)/N2=0.0118
=0.0118 大气来源
<0.0118 N2多,有非大气来源 >0.0118 一般Ar(氩)多
如果地下水中上述比值正好等于0.0118,说明氮 无其它来源,仅大气起源。
chd-qw
4
目前研成是地质历史时期的 产物,所以要从地质历史的角度去研究;
2.水中的化学组分的存在是与地下水的起源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起源,组分不同;
3.组分在地下水中达到饱和的状态,要注意 地下水的运动过程,运动使地下水不断更 新,达到平衡而未达到饱和;
腐植质 → 暗黄色 → 鱼腥味
H2CO3 → 甜味 有机质 → 甜味(不适于饮用)
NaCl → 咸味
Na2SO4 → 涩味
MgCl2或MgSO4 → 苦味
H2S+碳酸气 → 酸味
chd-qw
10
5.2.2 地下水的其它物理性质
1.比重 2.颜色 3.透明度 4.放射性
chd-qw
11
§ 5.3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4.要注意后期的变化--吸附、混合,使其 再一次发生变化。
chd-qw
5
§5.2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性 质(physical characteristic)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 水 温 temperature、 颜 色 color、 透 明 度 transparence 、 味 道 taste、 气 味 odor、比重、放射性、导电性electric conductivity等。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组成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组成

式中,RA为A物质的同位素比值,RB为B物质的同位素比值。 αA-B>1,说明A物质比B物质富含重同位素;αA-B<1,则说 明 B 物质比 A 物质富含重同位素; αA - B=1,说明 A 、 B 物质 中的重同位素含量相同。
同位素分馏系数的通常表示方法:
R R A 标 水中 A 1000 R 标
甲烷
甲烷是由于有机质分解时的各种生物化学作用而 聚积在地下水中的。在正常温度压力下,甲烷的 溶解度很小,因此,只有在地壳深部高温高压的 条件下,甲烷才能大量溶解于地下水中。甲烷是 强还原环境的标志 。
2+
1 大气降水的化学成分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的溶解度是温度的函数. 在给定的温度、
压力下,与大气平衡的水在入渗补给地下水、与
大气隔绝之后,在封闭环境下地下水中的稀有气
体浓度基本保持恒定。这是因为稀有气体基本不
与其它元素发生反应。稀有气体的这种性质,能
被用来判别地下水的成因和重建地下水补给时的
气温。
1 大气降水的化学成分
Variation in noble gas solubilities with temperature relative to their solubility at 0º C
10~n*10 mg/ L 0.01~10.0 mg/L;一般 <1 mg/L
2 元素的水文地球化学特性
宏量元素
元素
氯离子
来源
特性
盐岩的沉积层、 氯化钠、镁、钙盐的溶解度都很大, 钾盐矿床、风化 它不形成难溶的矿物; 岩浆岩;火山喷
不被胶体所吸附;
溢;降水;废水
也不能被生物积累。 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在高矿化度水 和盐水中占主导地位。

第6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第6章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

② 地下水中出现H2S与CH4,其意义 恰好与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 地球化学环境。 这两种气体的生成,均在与大气比 较隔绝的环境中,有有机物存在,微 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有关。其中, H2S是SO42-的还原产物。
③ 二氧化碳(CO2)
(4)氢(H2)
氢(H2)在地下水,特别是在热水和碳酸水中,经常 发现氢气。 两种成因: 常温下有机质的分解; 高温下非生物成因(如火山作用)。 --在阿尔俾山褶皱带、现代火山区、含油气区和卤素建 造的地下水中,也发现有大量的氢气。 --在含油气区地下水中溶解氢的含量多为n—n.10ml/l, 少数达n.100ml/l。个别大于1000ml/l。如高加索侏罗系深 部含水层中,氢含量达1531ml/l。 --氢的挥发性极强,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因此,封闭条 件差的地层中氢浓度很低,封闭条件好的地方才能保存较 高的氢。
半干旱的华北平原的潜山从山前冲积洪积扇到半干旱的华北平原的潜山从山前冲积洪积扇到滨海虽然有些地方也可分为重碳酸盐水硫酸盐滨海虽然有些地方也可分为重碳酸盐水硫酸盐水及氯化物水三个带但是大部分地区缺乏中间的水及氯化物水三个带但是大部分地区缺乏中间的硫酸盐水带而是出现过渡性的硫酸盐水带而是出现过渡性的重碳酸重碳酸氯化物氯化物或氯化物或氯化物重碳酸盐水带
总硬度—水中钙镁离子的总量,称为水的总硬度。 以mg/L (CaCO3) 表示。计算:Ca2+、Mg2+ 的毫克当 量总数×50 暂时硬度-当水煮沸时,一部分钙镁离子的重碳酸 盐因为失去二氧化碳而成为碳酸盐沉淀,沉淀部分 叫做暂时硬度(碳酸盐岩硬度)(与CO32-、HCO3结合的Ca2+、Mg2+ )。
(5)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Cl-, 因此,居民点附近矿化度不高的地下水中,如 发现C1-的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 到污染。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由于K+、 Na+性质相近, K+含量低,在地下水分析中,两者合并计算。 (2)来源: A、钾盐沉积岩的溶解; B、岩浆岩、变质岩的钾岩矿物风化溶解。
ch6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6、钙离子(Ca2+)
(1)特点:
Ca2+在地下水中分布广,一般含量低。很少超过lg/L。 因为Ca2+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溶解碳酸盐类岩石,而这类岩石的溶解度很低。 Ca2+的随着含盐量的增高, 相对含量很快减少。 由于CaCl2 的溶解度相当大,所以矿化度格外高时, Ca2+可以是主要阳离子。 (2)来源: A、碳酸盐的沉积物,膏盐沉积物; B、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 CaO· 2Al2O3· 4SiO2+2CO2 +5H2O → 2HCO3-+Ca2++2H4Al2Si2O3
ch6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7、镁离子(Mg2+)
(1)特点: 地下水中分布广,含量低,通常不作为地下水的主要离子。 溶解度比Ca2+高,但含量比Ca2+低,这是因为地壳组成中Mg比Ca少、Mg2+ 容易被植物吸收、同时参与次生矿物的组成。 在富含铁镁矿物的超基性岩石发育地区,可以见到含Mg2+高的地下水。 (2)来源: A、含镁的碳酸盐类沉积岩 B、基性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镁矿物的风化溶解的风化产物。
主要的化学性质有:
总溶解固体、硬度、酸碱性 。 两者关系:物理性质往往是化学性质的外在表现。
ch6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1. 地下水的颜色
水中物质 硬水 低价铁 高价铁 硫化氢 硫细 菌 红色 锰 腐殖酸 悬浮物(碳质 等暗色矿物) 浅灰 悬浮物(粘 土等浅色矿 物) 浅黄、无萤 光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变研究综述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变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 郎旭娟 (1985-) ꎬ 女ꎬ 博士ꎬ 讲师ꎬ 硕士生导师ꎮ 研究方向: 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领域科研及教学ꎻ 通讯作者刘昭 ( 1983-) ꎬ
男ꎬ 博士ꎬ 副教授ꎬ 硕士生导师ꎮ 研究方向: 地热地质、 地球水化学领域科研ꎮ
※资源环境
农业与技术 2021ꎬ Vol 41ꎬ No 05 7 3
and Sodium - Chloride Groundwater Beneath the Northern Chihua ̄
huan Desertꎬ Trans - Pecosꎬ Texasꎬ USA [ J] . Hydrogeology Jour ̄
nalꎬ 1997ꎬ 5 (2) : 4-16.
地分析统计ꎬ 对西北内陆盆地、 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
近 50a 来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研究ꎬ 并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在气候变化和人
变过程必然会受到以前的气候、 构造、 地质、 水文地
为活动共同影响下应对地下水化学演化的适应性对
质条件等各种环境变化的影响ꎮ 同时ꎬ 气候变化、 地
策 [26] ꎮ 王帅利用 Piper 三线图法、 内梅罗指数法、 离
黑方台灌区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ꎬ 发现该
初期ꎬ 国内学者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间的关系有了突破
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是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空间
性认识ꎬ 认识到地下水与地表水并不是独立的ꎬ 不可
分布不均 [33] ꎮ
74 2021ꎬ Vol 41ꎬ No 05
农业与技术 ※资源环境
律ꎬ 认为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变受到气候变化、 人类活
研究ꎬ 得出该区潜水含水层是由局部渗透和溪流及灌
动影响和构造控制作用的共同影响 [21-24] ꎮ 小尺度区域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大气降水线:GMWL与LMWL
水文地质过程的识别
87Sr/86Sr识别混合关系
放射性同位素:时钟
在确定地下水年龄上,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据放射性 同位素衰变原理,利用同位素衰变方程确定地下水年龄:
同位素浓度
t 1 ln C
地下水的温度
地壳表层的热源: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的热流。
地壳表层按热量平衡关系分带:
变温带:地温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地表极薄的地带。下限15-30 m
常温带:地温基本等于当地平均年气温的地带。通常高出大气年均温度1- 2 oC 增温带:地温主要受地球内热影响的地带。地温梯度为n oC/100m,一般为3 oC/100m, 介于1.5 -4.0 oC/100m之间。西藏羊八井地温梯度为300 oC/100m(地热异常)
TDS很高,可达300 g/L SO42-减少或消失 出现H2S、CH4、铵、氮 pH值增高 钙Ca2+含量相对增加,Na+减少,rNa/rCl < 0.85 富集Br、I,Cl/Br变小
内生水
定义:源自地球深部层圈的地下水,亦即来自地球内部 在岩浆冷却等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 典型化学特征不明
矿物的溶解度 岩土的空隙特征 水的溶解能力
盐类溶解与温度的关系
浓缩作用
定义:蒸发浓缩作用是地下水通过蒸发排泄而引起水中成分的 浓缩,使水中盐分浓度增大、矿化度增高的现象 必备条件: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 低平地势控制下的水位埋深小的 地下水排泄区 松散岩土颗粒细小,毛细作用强 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尺度
在封闭还原环境,有机质与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形成
火山喷发 H2S还可来自硫化矿物分解
指示意义: 封闭还原环境 H2S一般出现在深层地下水中,油田水中含量很高,常以此作 为寻找石油的间接标志SO42- → H2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4. 地下水中的其他成分 • 除主要离子(七大离子)外,地下水中还有其他成分: • 1 )次要离子: H+ 、 Fe2+ 、Fe3+ 、 Mn2+ 、NH4+ 、 OH 、NO2 、 NO3 、 CO32 、
SiO32、PO43等;
• 2)微量组分(元素):Br、I、F、B、Sr等; • 3)胶体成分:Fe(OH)3、Al(OH)3、H2SiO3等; • 4)有机体; • 5)微生物:如氧化环境中存在:硫细菌、铁细菌; 还原环境中存在:
•3.地下水中的同位素组分 • 地下水中存在多种同位素,最有意义的是氢、氧、碳的同位素。 • 高度效应:指2H、18O等重同位素丰度随降水高程增高而降低的规律。
• 大陆效应:指重同位素丰度有随远离水汽来源的海洋而降低的趋势。
• 利用地下水中氚及碳-14的含量,可以测定地下水平均贮留时间(年龄)。 • 同位素方法在水文地质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4)Na+ • 高矿化水中的主要阳离子。 • 来源:
• ① 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盐的溶解;
• ② 海水; • ③ 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含钠矿物的风化溶解; • ④ 酸性岩浆岩中大量含钠矿物,在CO2、H2O的参与下,将形成低矿化的 以Na+、HCO3为主的地下水。
§7
第五节.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矿化度一般为 0.02~0.05g/L ,进 入含水层后,水与岩土作用,矿化度升高,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 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作用主要分为6种作用1种影响。
1、溶滤作用
2、浓缩作用 3、脱碳酸作用 4、脱硫酸作用 5、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6、混合作用 7、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影响
• 低矿化水溶解能力强,而高矿化水溶解能力弱。
• ④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占70%以上,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2已达
1800104t之多,因此,地下水中SO42的这一来源不容忽视。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3)HCO3 • 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 • 来源:
• 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石灰岩、白云岩)与变质岩(大理盐):
• • • CaCO3+H2O+CO2→2HCO3+Ca2+ MgCO3+H2O+CO2→2HCO3+Mg2+ ② 岩浆岩与变质岩地区,HCO3主要来源于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
素迁移富集的载体。
• 利用地下水,各种行业对水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1)水量→地下水动力学 对地下水的研究 2)水质→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基础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二节. 地下水化学特征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地下水化学特征 • 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有机质以及微生物。 • 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 O2 、N2 、CO2 、CH4 、H2S等。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1.溶滤作用 •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1.溶滤作用 • 盐类溶解与温度有关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1.溶滤作用 • 溶滤作用的结果:岩土失去一部分可溶物质; • 地下水则补充了新的组分。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7)Mg2+ • 来源及分布与Ca2+相近: • ① 含镁的碳酸盐类沉积岩(白云盐、泥灰盐);
•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镁矿物的风化溶解。
• Mg2+在低矿化水中通常含量较Ca2+少。 • 地下水中各种离子的测定方法,参阅《水质分析》的有关书籍。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1)O2 、N2
• 地下水中的O2 、N2主要来源于大气。地下水中的O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 于氧化环境。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2耗尽,只留下N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源于 大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2)H2S 、甲烷(CH4)
• 地下水中出现H2S、CH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总硬度––––水中所含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量。
• 按照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将地下水分类如下:
• 淡水<1 • 微咸水1 3 • 咸水3 10 • 盐水10 50 • 卤水>50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7 大离子: Cl 、 SO42 、 HCO3 、 Na 、
地球化学环境。 • 3)CO2 • CO2 主要来源于土壤。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O2(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 地下水中含CO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 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溶解性总固体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和有机物的总称(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等非固体组分),用缩略词TDS表示 • 测定: • ① 一般以105 110C时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物总量来表示溶解性总固 体(TDS) • ② 将分析所得阴阳离子含量相加,相加时HCO3只取重量的一半,因为在蒸 干时,有近一半的HCO3分解为CO2、H2O而逸失。 • 总矿化度: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和。
• 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
• 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 ③ 来自海水; • ④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 ⑤ 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 Cl,因此居民点附近矿 化度不高的地下水中,如Cl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到污染。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特点: • ① Cl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所吸附,氯盐溶解度大,不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微生物在成矿中发挥重要作用。
• 1、带负电荷的微生物细胞表面能键和金属离子,被键合的金属离子与阴离
子反应,形成盐类沉淀。2 、微生物代谢有机物形成有利于矿床堆积的物理 化学环境。
• 微生物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地质过程,原先认为是无机的地质作用,其实都是
有机的(陈骏等,2006;汪晶先,2003),地质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正 存蓬勃兴起,对于解决水文地质学面对的理论及实际问题,有着难以估量的 意义,水文地质工作者需要扩展视野,参与地质微生物的探索与发展。
易沉淀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
• ② Cl含量随着矿化度增长而不断增加,Cl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 化学演变的历程。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2)SO42 • 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SO42为主要阴离子。 • 来源:
• ① 含石膏(CaSO4· 2H2O)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 ② 硫化物的氧化: • • 2FeS2+7O2+2H2O→2FeSO4+4H++2SO42 (黄铁矿)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注意:
• ① 由于煤系地层(C–P)常含有很多黄铁矿(硫铁矿),因此流经这类地
层的地下水往往以SO42为主; • ② 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常含有大量的SO42; • ③ 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2,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含硫酸的降雨→酸雨 ,从而使地下水中SO42增加;
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1 2 3 4 5 6 7 概述 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中的微生物 地下水的温度 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作用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 地下水化学式成分分析及其图示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一节. 概述
§7
概述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2O,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 天然: • 人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 个地区地下水的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 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可溶解、搬运岩土中的某些组分。水是地球中元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两个公式:
•① 利用地温梯度(γ),概略计算某一深度的地下水水温(T):
• T=t+(H-h) γ
•式中:t––––年平均气温;H––––地下水埋深;h––––常温带深度。
② 利用地下水温(T),推算其大致循环深度(H):
H
T t

h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6)Ca2+ • 是低矿化水中的主要阳离子。 • 高矿化水中,因阴离子主要为Cl- , 而CaCl2的溶解度相当大,故Ca2+的绝对
含量显著增大,但仍远低于Na+。矿化度格外高的水,钙也可成为主要离子。
• 来源: • ① 碳酸盐类沉积物及含石膏沉积物的溶解; •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钙矿物的风化溶解。
• 微生物是氧化—还原作用的触媒。许多地下水化学形成作用是生物地球化学
过程,都有微生物的参与。 • 例如,脱硫酸作用: • SO42+2C+2H2O——H2S+ 2HCO3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污染地下水的生物修复,是最有潜力的污染修复方式。
• 1、作为触媒使有机污染物氧化为二氧化碳而降解。2、能够吸附重金属离子 ,通过触媒作用还原或氧化金属和准金属而改变其活动性。 • 可溶岩喀斯特化一直被认为是化学作用的结果,现在发现,存在多种微生物 的生物化学作用,影响碳酸盐的溶解与沉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