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9-28

【作者简介】王慧轩(1966-),男,河南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赵黎明(1951-),男,北京人,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对策研究

王慧轩,赵黎明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文章在吸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同时提出了我国在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思路,提出必须以利益为核心,以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为前提,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领导层面共识,推动文化认同,解决法律障碍,实施一体化规划,建立一体化市场,促进产业集群,落实组织保证的思路。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利益共同体;要素整合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8)05-0089-03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是从国际关税同盟的角度提出的,研

究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手段、贸易条款等,进而转向生产领域的联合,制订消除各国经济活动障碍的措施,建立超国家的共同机构。这里所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此不同,是大国内部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在一国之内由特殊地理纽带如江、河、海、铁路等联结的省际、市际等之间的经济一体化。这个重要领域的研究,越来越被广泛认同。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虽然APEC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但能加入其中,仍显示了其意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决心。同时,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如火如荼

地展开,如长江三角洲、

泛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等等,形成了政府力主、企业响应、民间支持、舆论叫好的局面。事实上,这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基本规律。对于以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为重要目标的中国来说,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综观众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争论较多,并且概念上运用不一致。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经济集团化、区域集团化、区域一体化到经济全球化。因此,正确的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一)国外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国外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中,被广泛引用并得到首肯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1961年提出的:我们建议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差别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而经济学家弗历次·马克鲁普(Machlup.Fritz)则批评:它的主词是经济一体化,都只说明不同国家加入一个经济集团;事实上经济一体化可以有一国之内各个地区的,也可以有各国之间的;后者又分为区域性的和次区域性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不同意经济一体

化作为过程和状态的解释。保罗·斯特里坦(Streeten.Paul)也是在1961年指出:“一体化不应该按手段(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可兑换性、自由化等)定义,而是应该定义为目的、平等、自由繁荣。”皮德·罗波逊(Robson,Peter)则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手段不是目的”。丁伯根(Tinbergen)从政府当局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措施方面把经济一体化区分为消极一体化和积极一体化。前

者指“取消各种规章制度”

,即消除对有关各国的物质、资金和人员流动的障碍;后者系指建立新的规章制度去纠正自由市场的错误信号,去强化自由市场正确信号的效果,从而加强自由市场的一体化力量。然而无论国家内部、国家之间还是全球层次的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本质可以说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但是这种过程或状态的本质是什么?尽管国际上关于OPEC(欧洲经济共同体)等的研究已经很多,更多的关注制度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全球化的深化,出现了从跨国公司经济联系、生产要素流动的角度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二)我国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

我国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念的借鉴与演绎,主要是比较全面的总结国外关于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并且阐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个层次是运用相关的经济学、政治经

济学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发展过程、制度演变以及社会经济效应等,较全面的分析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政治、经济、民族等各方面的因素,或者对OPEC或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进行效应分析。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概念更趋向于贝拉·巴拉萨的过程与状态的定义以及五个阶段的划分。一种理论的观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伙伴

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从产品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向经济政策的统一逐步深化。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在经济学中,一体化最初是指厂商通过协定、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及兼并等方式联合而成的工业组织,又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前者系指竞争者之间的合并,后者是指供需双方的结合。一体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效益,如生产中

》对策研究

/生产力研究0No.5.2008!

"

的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多角化经营等。孟庆民(2001)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统一。

二、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思路

以构建利益共同体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了关键障碍,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

(一)以利益为核心,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没有利益的融合,就不可能有经济的融合;没有利益的一体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必须把利益分配作为主要的、根本的、核心的问题来考虑。背离了这一条的本质就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一体化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因此,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一要务。

全新的利益观。构建利益共同体,其本质就是确定一体化组织中各个利益主体分享利益的制度设计。构建利益共同体,必须有全新的利益观,一是竞争合作观,真正懂得竞争并不是完全是排他的,协作的竞争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二是利益分享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独占利益的想法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必须舍得在分享利益中得到最大的利益。三是发展利益观,真正的利益不是已经得到的,而是未来可能得到的;不是存量的,而是增量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通过促进发展,得到更多的利益,是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的重要前提。

利益共同体包括企业这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各地区应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认真梳理各种地方性政策和法规,取消不平等的企业待遇,使各地企业和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主体得到同等对待,促进企业间的利益公平。

(二)建立协调机制,加强领导层面协商

城市合作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能量昭示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一种战略规划,它将在每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收益中得到体现。积极参与区域内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区域整体意识应该是目前城市管理者脑子里迫切该上的第一根弦,也是构建城市合作平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一个层面。

建立高层领导会晤机制。区域发展经济一体化,首先要求领导观念要到位,只有观念到位,行动才能到位。而观念到位的关键是要建立领导会晤的机制,在会晤机制的框架内就中长期战略及规划思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政策、跨省市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布局等进行沟通和交流,从决策层面加强沟通,开展专题协作。建立政府之间的协商与协调机制,建立城市经济协调会制度。协调会的主要功能,是执行省市领导确定的方针和协调,确定推进合作与发展各领域的具体任务的实施方案,筹划、组织推进合作的具体工作,协商、协调城市之间的重要问题,必要的情况下还可签署双边或多边协议。

领导会晤机制的建立是决定区域一体化进程能否深度推进的核心机制之一。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城市之间对口机关专业部门之间的会晤协调机制,建立有组织、可操作的专项议事制度,确定重点专题,深化合作内容,使一体化行动扎实推进,真正取得实效。

(三)树立一体化的规划理念,推动规划统一性

中国的城市正面临建设改造的历史大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浪潮,经济上的一体化使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城市已不可能独善其身,它必须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到一体化的进程中,以实现城市自身价值的扩展。这就需要城市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快速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城市都离不开区域的支撑,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规划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城市规划要依据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从整体考虑,发挥各个城市的优势,挖掘潜能,打破行政束缚,实现区域经济规模化、集团化。要使城市发展与区域总体发展相适应,强化区域规划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就必须以城市群(城市圈)为着眼点,展开城市规划与定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创立制度化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形成一体化的组织保障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仍停留在非制度化阶段。一些区域性组织的协调结果,仅仅表现为地区领导人之间的一种承诺,往往缺乏法律效力,具有很大局限性。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迫切需要创建制度化的经济一体化协调组织,承担起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职能。以长三角为例,目前,长三角三省市成立了协作办公室;区内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江浙沪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沟通渠道和机制也初步形成;三省市“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今后将每年举行一次。据了解,两省一市在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会晤机制的基础上,还将确定由计委、经协部门负责合作工作日常事务的联络、组织、协调。

(五)推动地方立法,为城市联盟提供法律保障

国际经验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与缺乏制度保障密切相关的。目前,各地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政策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没有规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统一法规。这个问题不解决,区域一体化就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

制定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本文认为,有必要制定一个各地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以强化地方政府调控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内容可包括:形成区域生产力布局原则和区域产业发展准则,开放共同市场,促进人才交流,建立协调的基础设施交流,建立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统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统一整治和保护环境,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等。以此协调各地区的政策行为,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营造无特别差异的政策环境。待成熟时再将这个公约上升为区域发展与管理法。推动地方人大立法。制定更为明确的实施细则,要通过地方人大授权,确立合法的职能部门。避免区域一体化的进程难免因领导个人的偏好而受到影响。

(六)合理产业整合,促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

为了对全球化和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有快速反应,区域发展的视角需要实现以下转变:从单个产业的发展转到跨部门或产业内的价值链分工活动的发展;从政府的立场转到企业的立场;从国家和区域内部的视角转到地方和全球相互作用的视角;从游离的企业个体转向企业集群;从片面强调培育大集团转向促进大中小企业形成生命共同体;从片面强调硬环境转向发展软环境。区域的发展,应是从附加价值低的活动(如简单装配业)向附加价值高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等)升级的过程。区域政策应该是系统性的、灵活的、可调节的。通过对企业集群的培育,为我国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新的思维构架。

越来越多的城市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组织生产活动,并参与到更广泛的产业间分工合作的网络当中。如果说,区域内产业整合的方向是形成水平分工的产业群和垂直分工的产业链,那么,区域内产业整合的内容则是:产业结构的市场化整合与产业组织的市场化整合。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必须抓住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