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浅谈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一
、
诗 意 的语 文课 堂 , 着力 营造 着一 种情 的场 、 种 感动 应 一 自己也 感 动别 人 的场 、一 种沐 浴 在 真 实 的人 性 光 辉 之 中 的
充 满 诗 意 的语 文 课 堂 , 该 是 文 道 合一 、 景 交 融 , 应 情 是 场 . 其 如 此 , 能 真 正地 走 进 诗 意 语 文 、 意 课 堂 、 意人 惟 才 诗 诗 师 生生 命 一 起 诗 意成 长 的境 界 ,是 和 学 生 一 起 徜 徉 在 优 美 生 . 命 才 能悄 悄 地 在 语 文 的 家 园 里诗 意栖 居 。 生 的 文字 中间 . 过 人 情 事 理去 解 读 这 个世 界 的 意义 . 受 到 通 感 四 、 师 要 有 尽 情 拥抱 诗 意 的 情 怀 教 拥 抱 诗 意 的情 怀 , 求 教 师 必 须 永 葆 ~ 颗 “ 心 ” 画家 要 童 。 生 活 的 酸甜 苦 辣 、人 生 的喜 怒哀 乐 ,感 受 到 不 同人 格 的魅
个 有 诗 意的 语 文 教师 应 该 具 备 高 超 的 教 学 艺 术 。 这 种艺 术 是 技 能 与智 慧 的完 美结 合 。所 谓 艺 术 突 出 的 是 个 性
一
五 、 诗 意 传 承 民族 文 化 这 是 语 文 教师 的使 命 用
中 国 自古 就 是 一 个 诗 的 国度 。一 个 诗 教最 为发 达 的文
生 活 到 创 造 生 活 的 至 高 境 界 . 而 追 寻 到 生 命 和灵 魂 栖 居 激 情 ,学生 会 从 中感 悟 到 宇 宙 的苍 茫 浩 渺 .人 生 的 悲欢 离 进 的桃园 。 合 , 教 于潜 移 默 化 之 中 , 益 于 身 心 愉 悦 之 时 , 生 也 才 受 得 师 二 、 意语 文 课 堂 需要 教 师 灵 动鲜 明 的教 学 个 性 诗 能 享受 到语 文 学 习 的快 乐 和幸 福 。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积累,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们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努力让课堂成为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舞台,让课堂焕发出充满思想、充满智慧、充满诗情画意的活力。
一、启迪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语文教学是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课堂。
课堂上师生一起挖掘教材中的美,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倘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的思维在美丽的课堂上翩翩起舞。
1.导语如诗,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美。
教师精妙的导语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一个诗意般的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激活,情感被点燃,师生相互感染共同生成一个具有磁性的情感场。
在教学《柳树醒了》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春天来了,柳树醒了,她是那么活泼,那么柔嫩;柳树醒了,春姑娘来了,春天闪耀着明丽的色彩;柳树醒了,春风给她梳头,春雨给她洗澡,春燕跟她做游戏;柳树醒了,孩子们也醒了。
”这样的导语让孩子们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这样的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深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走进诗意般的情境。
2.媒体渲染,呈现情境美。
媒体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化知识,激发情感。
在教学《四个太阳》一文时,在读“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一句时,我适时播放多媒体,学生一下子看到了瓜果飘香的景象,好像整个秋天呈现在了眼前,情绪立即被激活起来,争相动情朗读,“水果的香甜”甜在学生的嘴里和心里。
二、精彩生成,课堂充满真谛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创设充满激情与诗意的语文课堂

创设充满激情与诗意的语文课堂发布时间:2022-05-12T07:50:32.44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月总第395期作者:孙凤翠[导读] 我的教学风格是追求激情与诗意共色的课堂,让学生与诗情共舞,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
用激情来演绎文学,让文学诗情画意,让学生触摸语文的心跳,感受文学的美好,让语文教学最大化地发挥它的教育、德育、美育功能,诠释诗意的语文,品读激情的人生——这便是我全部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激情体现在教师教态优雅活泼,语言风趣幽默,思想积极进取,情绪满腔热忱,带动学生们乐学好学;诗意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充满诗情画意,教学过程要丰富有层次,教学语言和风格要简约唯美。
孙凤翠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第一中学165033我的教学风格是追求激情与诗意共色的课堂,让学生与诗情共舞,让语文课堂活色生香。
用激情来演绎文学,让文学诗情画意,让学生触摸语文的心跳,感受文学的美好,让语文教学最大化地发挥它的教育、德育、美育功能,诠释诗意的语文,品读激情的人生——这便是我全部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激情体现在教师教态优雅活泼,语言风趣幽默,思想积极进取,情绪满腔热忱,带动学生们乐学好学;诗意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充满诗情画意,教学过程要丰富有层次,教学语言和风格要简约唯美。
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二十余年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沉迷在文学世界中,无法自拔,我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更加相信只有文学才能改变人的思想,热爱中国灿烂的文化才能让学生更自信、更团结,让我们的国家更强大。
我深深意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二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用激情去感染学生,用最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让他们聆听生活的真谛,触摸真实的人生,感受有趣的灵魂。
刚参加工作的那年,我为了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地向老教师请教,不停地去听课,渴望用别人的知识来丰富自己,一年下来,虽然也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但都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总觉得自己是在套用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既生硬又刻板,我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意兴阑珊,成绩自然不很理想。
诗情画意的语文课 2

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绵延的情感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教师要引领着孩子步入“园林”,让孩子去体验、感悟。
要把课上出诗情画意,让课堂上的孩子,小脸憋得通红、小手举得高高……间或把课上得朴实一些。
比如教学秋天,尝试让孩子走出教室,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
引导孩子通过耳闻、目睹、鼻嗅去感受秋天的特点。
或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欣赏田野的秋天,启发孩子感悟秋天是多彩的,是芳香的,是丰收的,是美丽的……这样上起课来就挥洒自如。
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人,能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
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
教师教学时,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充分利用文章优美的语段,让孩子充分地诵读,全身心地感受,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
为了调动孩子全身的感觉器官,让孩子进入角色。
时而可在精彩的动画、优美的音乐中,让孩子们情不自禁,眉飞色舞、欢呼雀跃。
首先,应让孩子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要认真指导孩子读通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孩子课文没读好,教师决不开讲。
语文是诗,语文是画,语文是情。
如果课上得太平板,孩子就会昏然欲睡;如果课上得起伏跌宕,有鲜明的节奏,充满诗情画意,孩子们就会陶醉其中,教学就会收效显著。
语文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
教师要学会真心诚意地倾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满怀信心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诗意论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诗意【摘要】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漾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迸发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
学生在诗意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语言诗意;导入诗意;氛围诗意语文是一门人文的学科,是充满情感的学科,一篇篇文章流淌着浓厚情感的汁液。
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解读文本,切不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带领着学生冷眼旁观地肢解文本。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家园,而语文课堂更是让生命充满灵气、智慧、活力、激情的地方。
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
在大语文观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课堂行为等,更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来演绎。
一、语言的诗意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对教师语言修养要求的严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于漪老师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语言的诗意包括导入语、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连贯得体等方面。
1、导入语导入的方法很多,但用平淡无奇的导入语言很难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教学状态。
因此,激情而富有诗意的导入语,既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又能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我在一年夏天上《故都的秋》公开课时,曾这样导入:“随着气温的一天天升高,夏天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
在这个容易让人烦躁的季节里,我们特别怀念秋天的凉爽。
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对劳动者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打造诗情涌动的语文课堂

打造诗情涌动的语文课堂【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情文本伟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语文学习是学生诗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写好人生这首诗,让生命折射活力,绚丽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诗歌所赋予的丰富情感。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涌动诗情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挖掘文本的诗韵情感是文本的生命,是课堂的灵魂,是教学的枢纽。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新课程的产物,其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在诸版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编排上目标鲜明、循序渐进,内容上图文并茂、形神兼美,操作上因材施教、分层实施,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理念紧密结合。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堪称上乘之作,有的描绘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有的描写真实感人的社会生活,有的记录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这些课文虽然题材不同,体裁不一,却有着相同之处,那就是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给人心灵的触动和震撼,给人以诗的美感和享受。
教师应当努力挖掘文本的内在深情,引导学生以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方式去解读文本,从而让语文课堂透露诗的气息。
例如教学《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时,笔者关注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是挖掘情感的最佳契机,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笔者问:“课文把大自然比作一位母亲,写得多美啊!通过这段文字你读出一个怎样的大自然?透过句中的省略号你认为大自然还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发挥想象也写上几句吗?”教学第八自然段时笔者问:“为什么把水说成是真君子?这水还具有哪些君子般的品质?你能模仿课文的句式再写上几句吗?”这样充分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深情,可以引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走近水,感受语文课堂的诗韵。
二、释放教师的激情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必须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
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做到这一点,因为语言文字只有凭借教师的激情才能发挥出无限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能积极地创造出有利的教学情境,让课堂色彩亮起来,让文本思想活起来,让学生思维动起来,从而推动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倘若教师情绪低落,又如何点燃学生的激情,唤发文本的活力,生成课堂的动力呢?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自己的激情去调动学生的激情。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讲的话应带有审美色彩,它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还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作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阵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感悟语言之美的学习平台,其教学语言更应该字字珠玑,珠圆玉润,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它宛如高山流水一般悠远清新,令人沉醉于优雅的文字之中;它更像一道张扬的风帆,带学生们驶向知识的彼岸。
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文味”十足,要善于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为语文教学增添几分灵动之美。
通过平时的教学,我在以下三方面感受颇深:一、打造意境之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优美的意境,用清新的课堂教学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使祖国语言之美融入整个语文教学中。
通过诗词意象的优美描述,学生的心弦已经被这份淡淡的哀伤触动,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词中蕴含的意境之美。
总之,优美的教学语言如散发着水墨书香的画卷,为学生开启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使他们的情操与审美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感悟情感之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课堂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道德的载体,使学生感悟情感的美丽,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为学生带来深刻的情感启迪。
比如在讲述蒙田的散文《热爱生命》之时,我设计了一组富有情感的诗意语言来引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豪迈,生命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洒脱,生命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生命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奋进。
生命如此美好,每当凝望绚丽的朝阳,你是否在想如何才能不辜负这美丽的霞光?每当沉醉于宁静的夜空,你是否想过怎样才能为生命度上几分星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宝贵的生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首抒写生命感悟的优美散文,去感受生命带给作家心灵世界琴弦的脉动,他就是法国作家蒙田的《热爱生命》。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在现代教育中,课堂教学往往被一本正经、务实的面貌所笼罩着,学生们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
如果我们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每一堂课都像是诗意盎然的画作,相信学生们一定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来打造“诗情画意”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面向教材的,固定模式、枯燥乏味。
而如果我们能够将课程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给予学生们更多的选择与参与,那么课堂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数学课上,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与游戏,让学生们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诵读古诗、辨析名篇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科学课上,可以开展一些实验与观察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到科学的探索中去。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来营造“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
一堂精彩的课堂就像是一首动人的诗,需要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灵动多变的语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生动的语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来讲解知识,让学生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感受到美。
如果一门学科的知识可以像一首诗一样通过美丽的语言展现出来,学生们一定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和理解。
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诗歌、背诵文学经典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文化修养,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环境来打造“诗情画意”的课堂。
一个美好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受,给予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
我们也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们感到轻松愉快,教学氛围更加和谐。
只有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们才能够放下心理障碍,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要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我们需要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优美的语言表达以及和谐舒适的课堂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才能够在学习中领略到美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语文是最具灵性与知性的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学科;语文以其独特的工具性和审美意趣,应该是一门最具诗情画意的学科。
然而,在考试的压力下,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练习课,文本被机械地切割成知识的碎片,师生在沉重地训练中苦苦挣扎。
的确,语文的工具性,需要学习与训练,需要运用与积累;但是语文又具有人文性,语文课必须有人文色彩,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
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要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要充满诗情画意,要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的韵味,感受语文的美感,熏陶学生的情感,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诗情。
语文教学,“情”字为首。
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设计导语,或引用诗词名句,或一些感人肺腑的事例,或动人歌曲、书画作品,或者用多媒体营造诗情画意,让学生在上课时就带着情感投入学习。
激趣导入不但能够渲染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还能够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意境,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受到熏陶。
情感是人们共有的一种心理活动,以情动人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
教师上课唯有做到热情洋溢、激情似火,才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
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其作品《心灵飞翔的时刻》中说过:语文课应该飞扬着激情,不能设想语文课仅仅是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而没
有对学生心灵的抚慰和激荡。
朱自清沉醉于牧童短笛所吟唱的春天的赞歌,老舍迎着冬天的阳光所描绘的济南水墨画,毛泽东站在黄土高原对着北国风光所抒发的壮丽情怀,苏东坡屹立于长江之滨所挥洒的万丈豪情,还有梁衡的诗情画意,沙叶新的妙趣横生,邵燕祥的激扬文字,都应汇入语文课,或在学生心灵的大海上掀起滔天巨浪。
而这些功力来源于一个人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来源于自身的文化积淀,来源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修炼,只有做到自己胸中有墨有情,才能打动学生,使他们进入学习状态。
二、挖掘语文的情感因子生成语文味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包含丰富的情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
语文课要上得有情、有意、有趣,语文教师本身要吃透文本,蕴育情感,善于以情激情,才能酿造出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这就肯定了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及技能,更应当使学生受到美感教育。
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美丽的追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用自己的个性与激情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情所动,从而把对人类情感的感悟转化为对人生真理的追求。
我在教学《香菱学诗》一课时,就考虑到教师要动情、引情,学生要入情,抒情。
师生共同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调动发
挥情感的功能,对香菱这个人物形象的探析突出讲,对香菱学诗的过程剥开议,对文中有韵味的句子展开论,对薛宝钗、贾宝玉等人对香菱学诗的态度精要析,并且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努力创造出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众多名家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平淡无味的水,而融入了教师生命体验的个性化课堂,奔流激荡的则是情感的血脉,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学时情感的教学,富有情味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语文味的课堂。
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情感丰富并会“煽情”的人,教师要能够准确抓住文本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且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凸显教学的诗意元素渲染出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富有诗意的学科,同样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的滋润,需要诗意情怀的倾注。
好莱坞的一部《功夫熊猫》嫁接了中国元素,而使得它票房大增。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能挖掘出文本中脍炙人口的诗意元素,无疑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大到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运用,小到板书的设计、问题的提问、作业的布置,无处不能体现出语文的诗意元素,尤其是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如果能充分考虑到语言的诗意特点,那么一定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在这方面,教师首先要注意新课的导入和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
导入语可以预设,而现场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则体现了教师的语言
基本功。
把握好这两点,课堂上的语文味就有了依托。
教师要成为善于创设诗意情景的行家里手,让学生伴随教师的引导而渐入佳境。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的语文味就从导语开始。
创设一个与文章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使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就会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设计了这样一段精彩的导语:“春,列为四时之首,它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我们很容易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类的优美句,古今中外的迁客骚人,写下了多少春的赞歌!现在,我们正生活在阳春三月里,也正是这个时候,我们学习《春》,这就更能勾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在这篇散文中,朱先生写了春天的草、花、风、雨、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请同学们仔细读”就这样,随着老师富有诗意的导入,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学生进入到一个诗情画意、如沐春风的境地,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诗意的激励评价,让学生的舞台灵动起来。
诗意的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在进行讲解、分析、点评时,应该多采用精炼的语言,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妙语佳句或诗意名句,而不能只和学生进行“白话”式的交流。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准备,运用准确二富有文采的语言连缀课堂环节,让学生在流畅富有诗意的交流中领会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
语文课堂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让师生在富有诗意的课堂评价中共同成
长。
三、放飞想象,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诗意的课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联系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明的画面,创造出丰富而生动的情境和意,使文章所描绘的人、是、景、物立体丰富起来,让它们活生生地“站立”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
这就是写意中呈现的最高境界“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是诗意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比如阅读《沁园春·雪》,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建构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壮阔画面,感受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博大胸怀;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就应该领略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中一位漂泊旅人的思乡之悲……通过这样的联系和想象,让学生将语音文字还原为语言形象,由语音的感知变为形象意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五、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也为我们语文教师创设视听情境提供了良好契机,一篇篇课文是有情、有境、有血有肉的,如果在教学时教师能够精选与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一致的乐曲,画面来营造情境,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同时还能够给人以启迪、激励和心灵的净化,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知识的渴求。
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冰天雪地的场景,只见大屏幕上阴云滚滚,狂风呼啸,大雪纷纷……。
学
生的想象随着画面的展开而展开,身临其境,真正感受诗中描绘的情境,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担心忧虑之情。
语文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学科,语文课堂上时时处处都应该充满诗情画意,诗意的课堂是神奇的,它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诗意的课堂是灵动的,它开启学生的智慧;诗意的课堂是快乐的,它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
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的芬芳,也让学生的人生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