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望洞庭》古诗教学_75768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体会古诗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学生能够理解《望洞庭》的诗意,通过朗读和背诵,熟记诗句。
2.2 意境与情感的分析: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需要通过诗句的理解,深入剖析诗人对洞庭湖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3.2 古诗的创作技巧: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古诗的创作技巧,如平仄、韵律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望洞庭》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资料。
准备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景象。
4.2 教学环境: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以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特点和与古诗的联系。
5.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望洞庭》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5.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4 创作与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交流。
5.5 总结与反思: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望洞庭》的诗意,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2 诗意的领悟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意境感受与欣赏。
3.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句、生字词、作者简介等内容。
4.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5.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4 欣赏诗歌学生默读诗句,感受诗句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5.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记忆,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古诗。
5.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诗句,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其他描写洞庭湖的古诗,如《登岳阳楼》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景观的描绘方式和情感表达。
6.2 文化延伸: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描绘。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每组选出一两个最具特色的诗句,并解释其意境。
7.2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八、情感体验:8.1 情景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洞庭湖边,感受湖光山色,体会诗中的情感。
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总之,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意的学习环境。
(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3)讨论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洞庭湖美景,表达自己的情感。
5.情感教育:
(1)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2)讨论诗人高洁情操和崇高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2.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美景的图片和视频,配合悠扬的古风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优美境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为学习新课做好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诗词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指导学生注意诗词的韵律、节奏,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词汇解析:针对诗中的重点词汇,如“洞庭”、“湖光”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合作、探究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方法目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片、音乐等元素,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将诗中的画面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望洞庭》教案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望洞庭》,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生动、贴切的词语描绘景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
3.培养审美情感: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体验和欣赏自然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4.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句,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理解:学生需要识别并理解诗中的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困难。
-举例:通过对比“白银盘里一青螺”与真实的银盘和青螺,帮助学生理解比喻的用法。
-诗歌情感把握:学生应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这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挑战。
-举例:讨论诗人为什么会用“翠色”来形容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交流。这种开放式讨论让学生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的意见,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望洞庭》这首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让我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课后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欣赏了《望洞庭》这首诗的美,还学习了如何通过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色。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我们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如果对今天的课程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望洞庭》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10篇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模板1一、教学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明确: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三)深入研读1.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明确: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小组讨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板书:青螺、银盘、比喻)3.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
《望洞庭》优秀教案

《望洞庭》优秀教案《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 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感悟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背诵古诗。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教师相机评价)2、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
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 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写下的见闻感受,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 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 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 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3、简单介绍作者:刘禹锡,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诗人。
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读全诗。
要求是: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2、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 和hè hé huó huò潭、君是前鼻音。
磨是多音字, 螺是边音。
3、再读一读, 结合课文中的插图, 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
还有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 需要别人帮助的。
4、说一说, 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
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⑴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注意: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 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 很模糊。
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 从而体会到洞庭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⑵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过程四
▲当堂训练 熟读成诵
要求:1、多种形式的读;
2、熟读成诵,现场验收; 3、边诵读,边练写; 4、配乐诵读,当堂默写。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1
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光
秋月两
相和潭面
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
水翠白银
盘里一
青螺
2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 两 , 无风镜 。
遥望 山水 , 盘里 。 3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4
望洞庭
【唐】刘禹锡
, 。 , 。5
过程五
▲小结学法 拓展学习
1、小结学法:通过本节课充分利用插图及注释 加深对古诗意思的理解,更好地体会到诗人当时情感;
过程二
▲小组合作 探究学习
要求:1、了解诗人,交流收集的洞庭湖资料; 2、读准生字“螺”的注音,工整、规范地书写
“潭、螺”字; 3、品读古诗两遍,借助注释在诗句旁边写出读书
批注; 4、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在连起来说说全诗意思。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 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 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任太子宾客,故称刘 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又称秘 书刘尚书。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 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 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 为朗州司马。
过程三
▲交流展示 品读古诗
要求:1、交流收集诗人及洞庭湖的资料; 2、检查生字“螺”的读音,教师相机指导难读、
难写的字; 3、古诗范读,交流朗读节奏,练习朗诵; 4、借助注释交流诗句意思,结合画面再连起来说
说全诗意思,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
洞庭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 国第四大湖,仅次于青海湖、兴凯湖和鄱阳湖,也是中国第 二大淡水湖,面积2,820平方千米。由于泥沙淤塞、围垦造田, 洞庭湖现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目平湖和七里湖等 几部分。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教学
《望洞庭》
自主多元五过程课堂教学课件设计
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中心小学 杨斌
①
望洞庭
【唐】刘禹锡
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③
潭面 无风镜未磨 。
遥 望 洞 庭山水翠 , luó ④
白银盘里一青螺 。
注释 ①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xi é),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 洞 庭①
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③潭面:指湖面。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螺”,正确书写“潭、螺”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诵, 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结合画面体会诗人 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
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 一走,看一看。
教学前奏
▲课前预习 铺垫教学
要求:1、出示古诗《望洞庭》,认真读上两遍; 2、仔细看看教材,借助你的慧眼提出自己独特的
发现; 3、全班交流发现内容,教师相机归纳板书。
附:板书内容
月儿
图 青山
湖面
古诗中的发现
题目 作者
文
注音 注释
过程一
▲明确任务 导入新课
要 求:1、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2、出示导语,导入新课。
2、拓展学习:课后交流背背其他的山水风光的 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