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望洞庭》分析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

《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精选12篇)《望洞庭》教案篇1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在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情诗境让学生在吟诵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到哪些地方旅游过:老师去过的地方比你们加起来的还要多,信吗?我去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鹳雀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敕勒川我游历过这么多地方大家很羡慕吧,这都是在哪游历呀!你知识这叫什么吗?板书:神游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洞庭湖神游一番。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介绍一下洞庭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短片:(师介绍洞庭湖)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
湖南和湖北的分界线。
面积274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还有许多座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君山。
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秋天的洞庭更是碧波万顷,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望洞庭》齐读课题1. 解诗题这里的望是看,怎么看(远远地看),看哪里?(看洞庭)再读课题1. 知诗人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看本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说说你对诗人的了解: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学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把它积累在书上。
1. 明诗意悟诗情⑴自由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⑴同桌读,一人读,一人认真倾听,校正字音,把诗读正确,遇到困难互相帮助有了同学的帮助,现在能把这首诗读得一字不错吗?⑴指生读诗师生评议在这首诗中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出示:磨螺潭并理解潭和螺的意思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⑴我们初步接触这首诗,就有这么多的收获,再来读诗,就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请同学们默读诗:想想诗人远远地看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出来、画出来。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后所作。
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
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
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1。
四年级语文《望洞庭》评课稿

领导,教师:??早上好!没想到过夜的温度突然下降,虽然窗外的寒风,房子温暖暖和,学习氛围温暖。
今天,我们在红星小学的美丽环境中见面,一起听老师的班级。
我和李多年来,多次参加学习活动。
在我印象中李老师的班级平静,气氛,如流动。
幸运的是,今天参加交流教育活动,我有很多好处。
现在我来谈谈我对老师王东庭教训的粗浅理解,如果缺少地方,请教老师纠正。
首先,遵循教学规则,教授丰富的层次感在全班上,老师读古诗,整体感知阅读古诗,进吴王喜读古诗,背诵古诗延伸,升华感情进入教学,层层推进,逐步步骤,每个链接要求都很清楚,实现就到位了。
二,反映语言阅读主体的教学特点重点阅读主要语言功能,阅读各种形式,有阅读,免费阅读,沉默阅读,命名阅读,男孩和女孩在阅读和其他形式,特别是学生想象湖美,音乐背诵从这种感觉,效果非常好,实现阅读的境界。
三,注重学习的指导学习的指导是我们在工作日很容易忽视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课中,李老师做得更好。
在阅读的开始,要求学生使用注释,插图,字典来理解古诗,这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在理解的诗句中,老师也指示学生解释第一句话,这些方法都是学生终身使用。
第四,学生有能力想象训练古典诗歌教学是最终想象中的,如果老师应该通过它,并且明白,学生仍然心态,但不会表达,然后让他想象,在教室里,让学生在想象中成古诗的心情,跟随老师的指示,想象什么说。
在开始学生时可能不够富有想象力,如果这种方法使用更多,学生可以想象一个更大的发展。
五,科学有效发展在古诗歌教学中是进行科学有效的扩展积累,也就是广泛和广泛的语言积累。
放学后扩大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积累,这项工作是必要。
当然教学没有更好,只有最好的。
本课我有几个问题和李先生讨论:首先,黑板不是完整的。
学习之后不是要改善这位诗人才能获得情感?因为课程中的高分指出:阅读好诗,注意音调,节奏,节奏等内容和感觉的味道。
我个人觉得诗人表达的感觉是需要的。
第二,在古诗读一读中,第一力应放在第一小方面,使学生通读阅读,阅读节奏,学生只读熟熟,才能为理解感觉找到良好的基础。
四年级语文下册望洞庭

临猗县示范小学教学设计模板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主备教师王青赞审核教师教学内容:《望洞庭》教材分析:《望洞庭》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
它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潭面无风镜未磨” 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
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
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古诗文的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将洞庭湖、峨眉山、夜宿山寺等美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同时,我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操练环节,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了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这两句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另一个小组的学生们对《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进行了分享,他们认为这两句诗通过描绘峨眉山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6.拓展(10分钟)
教师出示相关的古诗文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17.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18.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三首古诗,并对家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19.板书(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五.教学方法
6.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7.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8.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
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训练、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古诗《望洞庭》教学反思

古诗《望洞庭》教学反思
古诗《望洞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秋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感慨。
在教学这首诗时,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
文本解读与文化背景介绍:这首诗的语言可能包含一些古文生字和特殊的修辞手法,需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
同时,介绍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洞庭湖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情感体验与实景呈现:通过图像、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洞庭湖的实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秋景。
这样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官体验。
比喻与意象讲解:《望洞庭》中有不少比喻和意象的运用,教学时可以着重解释这些比喻的意义和象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生参与与表达: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自主解读和分享,让他们表达对洞庭湖景色的理解和个人感受。
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展示学生的创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文学鉴赏与欣赏活动:设计一些文学鉴赏活动,如朗诵比赛、诗歌欣赏赛等,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和欣赏《望洞庭》的艺术魅力。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古诗《望洞庭》的兴趣和理解,使他们更全面地体验古诗所呈现的美感和情感。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望洞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理解《望洞庭》的基本意思和主要内容。
2.能够口头和书写简单的人生感受,开始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加强语文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望洞庭》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教材中的语句反复品读和领悟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加深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领悟到《望洞庭》这首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在教学中再现《望洞庭》的美好图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
四、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和意义,为后期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2.课堂讲解:通过口语表达、带动情感和诗歌朗读等多种形式将诗意浓厚的《望洞庭》呈现给学生。
3.课下巩固:通过作文和背诵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认识和领悟。
五、教学内容5.1 诗歌导入从《望洞庭》的副标题:其一,庐山谣;其二,《庐山谣》所延伸出的一个主题: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
5.2 教学重点突出通过简笔画和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同时介绍湘江、岳阳楼等历史背景,了解相关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3 体验自然通过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洞庭湖的壮美景色,感受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引导学生在自然景观中充实自己的内心。
5.4 领悟语言意义从语言上入手,分段分句逐句轻品,逐字逐句领悟诗歌的意义。
通过学习相似的词语和用法,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词汇和句式,锻炼分析诗歌的能力。
5.5 诗意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诗歌内容中的意象和符号,引领学生产生与作者共情的感觉。
激发学生诗歌创作的兴趣,锻炼表达和描述的能力。
六、语文素养体现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获得了以下收获:1.学习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悟和感悟。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洞庭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
“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
然后再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洞庭》分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font size="6">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早年没有读过这首诗,选入教材以后,也只是一般性地浏览,没有很好地琢磨。
真的引起我对它的注意,是这次在徐州听民主路小学刘杰老师的课。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第一、“湖光秋月两相和”的“和”,是读第二声,还是读第四声?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
二是读hè。
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
其理由有三:
●一、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
许慎的《说文
解字》有云:“和,相应也。
”《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
”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
”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
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
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
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
《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
联系诗句“湖光秋
月两相和”。
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二、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
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
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
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三、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
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
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
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说来也巧,____年普通高校招生语文试卷中就有一道判断选择题。
它要求考生判断“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是否正确。
其标准答案认定:以上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我们的判断。
●第二、“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觉得,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
《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
”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
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
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
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
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第三、“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
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
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
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
言。
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