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甸园的象征意蕴【开题报告】
伊甸园人类起源与命运解密

伊甸园人类起源与命运解密伊甸园,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神秘而又富有诱惑力的存在。
它象征着纯洁与美好,代表着人类最初的起源和命运。
然而,对于伊甸园的真相,我们所了解的却只是冰山一角。
人类起源自伊甸园,这个观点源自于宗教经典《圣经》的记载。
据说,上帝创造了男人亚当和女人夏娃,并将他们放置在伊甸园中,享受着与上帝共同生活的幸福。
然而,他们却因背叛上帝的禁果离开了伊甸园,从此开始了艰辛的人间之旅。
这个故事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解读。
有人认为伊甸园只是一个纯粹的寓言,代表人类内心对纯洁和完美的向往;有人则认为伊甸园可能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我们只是失去了它的线索。
有些科学家认为,伊甸园可以解释为人类起源的一种可能性。
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大草原,并逐渐走向全球化。
正如伊甸园中的树木代表世界的各种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在不同环境中逐渐适应,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类对伊甸园的追求与破坏。
人类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环境与自然界的平衡。
大规模的砍伐森林、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环境等行为,使得伊甸园的存在变得越来越遥远。
而人类的命运,也正如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命运一般充满了曲折与挑战。
他们被赶出伊甸园后,经历了无尽的艰辛和困苦。
人类世界也是如此,我们面临着自然灾害、疾病流行、战争冲突等各种困难和磨难。
而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找到通向新的伊甸园的路径。
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伊甸园还可以解读为一个内心的寻找与归宿。
人类的苦难源于内心的不满足与追求,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
当我们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我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寻找精神的伊甸园。
这种追求将成为人类心灵的指南和动力。
综上所述,伊甸园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诱惑力的存在。
它代表了人类最初的起源和命运,也承载了我们对纯洁和完美的向往与追求。
无论伊甸园是否曾经存在于现实中,它都成为了人类心灵中的永恒之地。
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今天的世界上,尽可能地恢复和保护那片失落的伊甸园,让我们能够重新回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
伊甸园的象征意蕴简论

伊甸园的象征意蕴简论《旧约全书》的伊甸园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世界各地学者基于考古发现得到的结论居然自相龃龉的根本原因是:《圣经?创世纪》是一部经历数千年无数作者共同完成的人类文明发祥的结晶,凝聚的必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所以,伊甸园并非为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人类史前历史的隐喻,是遍布全球的史前人类生活境域。
因此,伊甸园各个主要意象与现象都带有社会学上的象征意蕴,揭示的是人类早期的历史与心理。
整个伊甸园就是人类按照自私的本性发展出私有制文明的历史过程的缩影。
1.伊甸园——采集阶段的自然景象伊甸园是《旧约·创世纪》中上帝为安置人类始祖而建立的一个乐园。
上帝为了安置自己创造的男人亚当,开辟了伊甸园,园中长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上帝吩咐亚当说,各种果子都可以吃,就是那棵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必死。
上帝还在亚当沉睡时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造出夏娃。
后来,夏娃在蛇的挑唆下偷吃了禁果,还把果子送给丈夫亚当吃。
上帝发现后,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
我们认为,伊甸园是人类蒙昧时代的一个生存境域,当时人类生活方式以采集为主,因此,树木的果实成为伊甸园的主要生活资源。
人类始祖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就是人类在生产力发展之后,出现了私有财产,产生了“害羞”一类的社会性情绪情感之后脱离原始社会的一个隐喻。
2.蛇——人类欲望的隐喻上帝在得知亚当与夏娃偷食了禁果后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
”(《圣经·创世纪>)从这句话得知,善恶早已存在,只是在偷食禁果之前不知道,偷食禁果代表了人类道德意识的觉醒。
偷食禁果开启了人类历史,因为在果子被吃下去之前,亚当与夏娃过的是无意识的生活,一种动物的生活,因此魔鬼撤旦说他们将睁开双眼,这话是对的。
[1]在未受蛇诱惑吃了乐园中的果子之时,亚当和夏娃还如孩童般天真无邪,为何是蛇诱惑了人呢?伊甸园里的蛇和善恶知识树通常被认为涉及到性激情。
[2]在原始的人类采集阶段,蛇即作为欲望的表征、贪欲的代表,诱惑夏娃吃了果子,人的眼睛才明亮了,这是人类进程的转折点。
伊甸园读后感

伊甸园读后感
《伊甸园》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小说,它以一个普通的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悲剧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
们的遭遇和命运让人心痛,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阅
读这本小说,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
的思考。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充满了悲剧。
她的丈夫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整天沉迷赌博,
让家庭陷入了贫困和困境。
而她的孩子也因为家庭的困境而受到了
影响,他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
如生,他们的遭遇让人心痛,也让人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通过阅读《伊甸园》,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生活并不总是
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它充满了挫折和磨难。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悲
伤和痛苦中。
我们应该学会面对困难,坚强地活下去,不断地追求
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通过阅读《伊甸园》,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坎坷和波折。
我们不能总是期望一帆风顺,而应该学会面对困难,坚强地活下去。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
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在读完《伊甸园》后,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我们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雅歌》:伊甸园情结的隐喻表达

《雅歌》:伊甸园情结的隐喻表达
林莺
【期刊名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4
【摘要】<雅歌>是<圣经>中经典的一部分.<雅歌>的中心意象是园,在其描述中用隐喻法连结了自我与他者、人类与自然.成功地建立起人的自我实现及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梦想,从中展示人们重归伊甸园、追求自由和真爱的美好愿望.
【总页数】3页(P92-93,99)
【作者】林莺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2018,创新者雅歌在中国市场的全新开始——专访美国雅歌光学亚太区总裁Mark Rupert先生 [J], 刘哲宇
2.湘西世界中的“雅歌”——论《雅歌》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 [J], 胡立后
3.论"五四"女作家的伊甸园情结 [J], 郭晓霞
4.陌上花开雅歌来——雅歌丹的薰香之路 [J],
5.《旧约·雅歌》中的伊甸园意象 [J], 赵津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原·伊甸园·果园——里尔克、穆旦诗歌中的“中心”意识

0045929。
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一_。
,,≮_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
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一:产产名:放…趁吖中文摘要里尔克、穆旦的诗歌创作分别处于西方和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成熟时期,共同的时代背景与心灵困境让两者共同走上了揭示人类生存状态、思索世界本源与人类本质从而追求理想精神家园的道路,尽管两者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但他们都用象征的手法暗示着世界本真的也是终极的状态,以及赋予这种状态的力量:中心。
中心在罩尔克与穆旦的诗歌中指的是导出若干他物的本源,是维持生命完整的基础,是赋予世界以秩序的力量。
当中心隐遁,世界成了一片荒原,时代也变得贫困。
于是诗人通过对伊甸园的隐喻表达,借上帝与诸神之名暗示着世界应有的样子。
但在这种虚幻的肯定中,隐藏的是深层的否定,当诗人否定了上帝以及诗人自己对自己的欺骗后,他们回到了人类及自然本身,期望通过对语言、对生死关系的还原,通过对自然及人类童年与爱情的赞美与歌唱,树立一片果园,在这片果园中,人的生活与万物都在中心的牵引下像树一样生长。
《生命的归宿:《伊甸园》中的生死观解析》

生命的归宿:《伊甸园》中的生死观解析导言《伊甸园》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深刻哲学思考。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生死观进行解析,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和思想。
1. 生命与死亡的对立在《伊甸园》中,生命与死亡被描绘为一对不可分割的对立。
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们面对生与死的挑战、选择和接受来探索人类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方式。
2. 生命是一种宝贵而有限的珍藏小说中呈现了人类对于生命珍视和追求幸福的心理。
作者通过描绘角色们追求爱、快乐、自由等价值观,并通过他们面临死亡时的举动,表达出生命独特而珍贵之处。
2.1 主人公向往新鲜而未知的体验小说中,主人公常常追逐冒险和探寻未知。
这表现了他们积极向上、勇敢面对挑战以及对生命的向往。
作者通过这样的刻画来强调生命中包含了无限可能性。
2.2 主人公对爱与情感的追求小说中展示了主人公们对于爱与情感的渴望和憧憬。
作者借此揭示了生命中凝聚着人类最原始、最真挚的情感,并将其与死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生命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3.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虽然小说中强调了生命的珍贵和宝贵,但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描绘了死亡作为每个人必经之路。
通过描写角色们面临死亡时表现出的恐惧、欢愉以及接受态度,作者突显了死亡作为存在不可逆转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所占有位置。
3.1 生命面临死亡带来的思考小说中,角色们常常在面临死亡时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评估自己是否过得充实、真实和有意义。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述提醒我们要深思自己所过之生,并反省是否真正热爱生命。
3.2 死亡启示生命的意义作者还通过描写角色们在面临死亡时对于生命的思考和领悟,强调了生活中重要而珍贵的价值观。
通过主人公们看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不可逆转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
结语《伊甸园》中展现了生与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达了对于生命及其可贵之处的思考,并通过描述人类对待死亡时所展现出来的态度,揭示了人类一直以来对于存在意义的探索。
伊甸园故事的隐喻

伊甸园的隐喻伊甸园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在《圣经·旧约》中,记述上帝创造了第一个人,亚当,又用他的肋骨造了夏娃,他们生活在伊甸园中,上帝告诫他们,可以吃所有树上的果子,除了可以分辨善恶的智慧树的果实(这个果实并非苹果,那只是个误译,是一种不知名的果实)。
后来蛇诱惑夏娃,致使二人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认为这是人类失去童年的隐喻,在这里,要对这一故事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
首先,要来谈谈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旧约又称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经典,而新约则是基督教经典。
二者区别明显,伊甸园的故事记载在旧约中。
很明显,旧约文化是古代以色列人对于其他文明成果的吸收和改造,圣经中的许多记载有明显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遗迹,在古巴比伦文明和苏美尔文明中有与之极其相似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比圣经早上千年。
但是圣经作者显然对这些文化进行了改造,将其去神话化。
在其他多神教中,有一种超越诸神的力量存在,诸神都由其产生,受到限制和约束,并非是绝对的,没有道德观念,神也分善恶。
认为恶与善一样,都源自于超神的力量,神灵多是自然力的象征,自然是有神性的,而神话就是对神和半神的故事经历的记述。
而到了圣经中,没有超神的力量存在,上帝是绝对的,没有关于上帝出生、生活的经历,因为不存在超越和产生上帝的力量,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质疑的,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抗衡的力量。
自然也失去神性,成为上帝的创造物。
而在万物之中,人又十分特殊。
人是上帝模仿自己造出来的,所以他们有自己的尊严,被赋予权力来管理上帝创造的世界。
在创世纪中,上帝是绝对善良的,代表了绝对的正义,他创造的世界是美好的,和谐的,人的食物是果实和蔬菜,而动物的食物是树木和植物,是和谐相处的世界。
那么恶来自何方,圣经里讲邪恶来自人类自己的行为,而不来自于神,因为上帝是绝对善的。
现在回过头来讲伊甸园。
可以思考,人类真的是吃了智慧果实然后就能够分辨善恶吗?应当分析,定然不是一个果子的作用。
从策划视角谈谈英国伊甸园看法。

从策划视角谈谈英国伊甸园看法。
一、伊甸园的总体印象说到英国的伊甸园,大家心里可能都会浮现出那种“世外桃源”的画面,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简直是个理想中的乐园。
我第一次走进这个地方,真的是被惊艳到了!不管是花园里的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还是那片让人迷失的迷宫,都让人觉得有点“掉进了童话世界”。
这个地方的设计是如此巧妙,简直让人感觉自己穿越到了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宁静角落。
那些大大小小的温室里种满了异国的植物,别提多有意思了。
你能在里面看到很多不同气候带的植物,它们都在这里安家落户,形成了一个人类精心打造的微型自然生态。
不得不说,伊甸园真的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这里的票价可不便宜哦!走进去一看,真的有点“小贵”,不过考虑到它所展示的环境保护理念,倒也能理解。
毕竟,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它更像是一个展示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的“活教材”。
而且你看,那些用心设计的植物展览和不同气候区的展示,真的是让人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身处的这个星球。
每走一段路,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感受到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甚至会自问:我们是不是对地球做得还不够?二、从策划角度看伊甸园的亮点从策划的视角来看,伊甸园真的是一个“妙招频出”的地方。
它的定位非常清晰,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植物园,更多的是一个环保和生态教育的展示平台。
你在这里不仅仅是看植物,还是在感受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技术去调和自然和现代生活的关系。
这种教育性质的设计,给人带来很多启发。
不仅仅是大人,孩子们在这里也能学到不少关于自然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简直可以说,它是寓教于乐的典范!然后,设计师们的“心思”真的可以说是“费尽心机”了。
从大门进去,你就能看到那种典型的现代化设计:简洁却不失大气,让你一进来就感受到一种身心放松的气氛。
再看那些精心布置的区域,每一块地方的布局都很讲究,植物的搭配、景观的小品、甚至走道的设计,都能让你在漫步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论伊甸园的象征意蕴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1、神话是原始初民的思维本身,创世神话是原始初民的世界观,他们能且只能以这种原初的神话思维——隐喻思维——思考周围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自己关于宇宙万物所特有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隐喻思维是“生命一体化”基础上的一种“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原始人怎样理解自己,他们便怎样理解外物。
2、维柯曾言:“由于人类心灵的不确定性,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
”这种以“人”为参照去理解自然万物的隐喻思维催生了人类最早的思维成果——神话。
在丰富多彩的神话中,创世神话以其最能表现人类原初的思维本质而备受人们关注。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力相当低下,原始初民必须终生竭尽全力为自己的生存而苦苦挣扎。
在这种大背景下来看,创世神话不可能单单是原始人出于解释世界的兴趣而产生的,它更可能是原始人出于实用目的而创造的一种生产工具。
3、普列汉诺夫曾提出了著名的“实用先于审美,功利高于艺术”的发生学观点。
以此观之,创世神话的产生服务于原始初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他们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原始蒙昧心灵和实用思想的指导下,创世神话被作为巫术用来更新世界,作为神圣的语言与神沟通,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
4、张文涛《<圣经·创世纪>与人的世界发生图式》:《圣经·创世纪》开篇讲述了上帝造人以及始祖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过程,这可认定为人从动物状态进化为人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人是否拥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
当然,人的自我意识的膨胀又可能使人变为非人,在这意义上,有了上帝的制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保障。
5、刘季东《圣经·创世纪》偷食“禁果”所凸显的人类伦理道德意识的觉醒:人类生存本身就存在着无可避免、无可摆脱的“原罪”。
除了无可摆脱的“原罪”,还有人类知识与智慧所带来的恶。
人类知识与智慧所带来的恶即是我们常说的文明异化的结果。
偷食“禁果”使人产生了罪恶感,从而开启了人类历史。
偷食“禁果”,意味着人类道德意识的自我觉醒,这种觉醒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生存中的非人性一面认识的觉醒,二是对于文明异化所导致恶的一种警醒。
6、现当代《圣经》研读学者,如弗莱、俄尔巴哈和斯登伯格都强调《圣经》是一部以其思想意
识需要为首要目的的文本,它的叙事风格和技巧完全服从这个压倒一切的目的。
从这点认识出发,西方学者在《圣经》解读中围绕着该文本突出上帝绝对权威的这个思想意识需要,挖掘出了《圣经》故事里的很多深层含义,分析了这些故事的精彩叙事手法和策略,揭示了《圣经》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故事的戏剧性,从而显示了《圣经》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7、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 近日有考古学家在土耳其东部发现巨石遗迹——哥贝克力山丘(Gobekli Tepe), 经过时空比对之后, 科学家认为这里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伊甸园。
8、李昌银《质疑“伊甸园在云南”之说》提到:《旧约全书》中所说的伊甸园究竟在哪里?西方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两河流域,尤其是靠近波斯湾一带。
国内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不在别处,就在云南。
古代的亚述王国正好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
这至少说明伊甸园不能脱离亚述和幼发拉底河而存在。
(二)研究依据和意义
如费尔巴哈所说:神学是伪装起来的人类学,人类对于上帝的知识就是关于他自己的知识。
那么《圣经》便是人类集体的原始知识产物。
本文从《圣经》创世纪为切入口,阐释伊甸园的时空坐标,现当代《圣经》研读学者,如弗莱、俄尔巴哈和斯登伯格都强调《圣经》是一部以其思想意识需要为首要目的的文本,它的叙事风格和技巧完全服从这个压倒一切的目的。
揭示了《圣经》背景的真实与虚化、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故事的戏剧性,投影出的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被遮蔽的女性形象及其抗争,蛇的欲望象征,智慧果的文明象征,失乐园意蕴。
从这点认识出发,西方学者在《圣经》解读中围绕着该文本突出上帝绝对权威的这个思想意识需要,挖掘出了《圣经》故事里的很多深层含义,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下的羞感情绪,舍勒认为,羞感是人的一切感觉中最为独特的感觉, 它只存在于人的身上。
动物可能具有与人类相同的诸如畏惧、恐惧、厌恶和虚荣心等感觉, 但动物基本上没有羞感,它似乎缺乏害羞和对羞感的特定表达等等。
颜繁江《创世神话的价值研究》:创世神话是原始初民以隐喻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起源作出解释,隐喻思维是所有神话得以产生的内部源泉。
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中提到,国内一些学者的看法:“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语言行为、心理行为和文化行为,人类正是在‘人’这个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外部世界这个此类事物的。
”
耿占春《隐喻》:“隐喻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身于自然为基础的。
它产生于人与万物间的移位变形,幻生互化。
”
维柯《新科学》:十八世纪的维柯曾对隐喻思维提出了两条公理:公理一:“由于人类心灵的不确定性,每逢堕在无知的场合,人就把他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
”公理二:“人类心灵还另有一个特点:人对辽远的未知的事物,都根据已熟悉的近在手边的事物去进行判断。
”
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国外的学者韦勒克、沃伦从隐喻中抽取四个要素来理解隐喻:“类比、双重视野、揭示无法理解诉诸感官的意象、泛灵观的投射。
”
在隐喻思维基础上探讨伊甸园创世纪的意蕴原题,从心理学角度理解的羞感情绪的衍生,蛇的欲望象征,智慧果的文明象征,失乐园意蕴。
投影出的整个人类文明进程。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1、伊甸园体现的社会发展阶段及社会性质;
2、伊甸园的时空坐标;
3、伊甸园的羞感心理学体现及意蕴;
4、《圣经》批评互动与被遮蔽的女性
5、从《圣经》创世纪角度理解的伊甸园象征世界。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伊甸园象征意蕴的提出的依据及意义;
2、伊甸园重要事件及事物的象征意蕴。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确定选题,搜集资料,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伊甸园”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表述,查找心理学、政治学相关理论,以及有关《圣经》创世纪中各个意象,事件等体现的意蕴的相关方面的文献。
2、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拟定提纲,确定论文基本思路和框架。
3、撰写初稿,明确观点,将心理学与古代文学研究方法相结合,撰写成文。
4、修改论文,在初稿基础上,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定稿。
四、参考文献
[1]马克斯.舍勒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2]李虹.舍勒对羞感的现象学分析及其启示.合肥学院学报.2008.9
[3]梁工.女性主义与“圣经”批评的互动关系.
[4]傅莹绍.多重视域中的文艺学.上海书店.2005
[5]张文涛.圣经创世纪与人的世界发生图式[I]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
[6]圣经创世纪偷食禁果所凸显的人类伦理道德意识的觉醒.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
[7]颜繁江.创世神话的价值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
[8]刘意青.中外创世纪神话小说.北京大学外国文学.1999
[9]伍尔夫.妇女与小说.海天出版社.1995
[11]张文涛.圣经创世纪与人的世界发生图式[I]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
[12]耿占春.隐喻[M].东方出版社.1993.9.290.
[13][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