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PPT课件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48页PPT

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文明的冲突

关于《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前言:1993年夏,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争论。
不久,他又在《外交》杂志上发表了后续文章《如果不是文明,那是什么?》。
1996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又对他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展开,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按照他的划分,目前世界上有7种或8种文明,即中华文明(起初亨廷顿称之为“儒教文明”,但在成书时,他认为称“中华文明”更准确。
)、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
在亨廷顿看来,中华文明(实际上指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主要指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异性,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将是由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的冲突以及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冲突引起的。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亨廷顿用一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世界冲突的原因,即世界文明的冲突。
其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
围绕着“文明“这一中心,亨廷顿先是介绍了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世界被分裂为三个部分。
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微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同时参加竞争的还有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那些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国家构成的集团。
亨廷顿对比了历史上和现在的文明,将文明划分为7个范式,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
提出并分析了“普世文明”、西方化与现代化,论证了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化,它既未产生任何意义的普世文明,也未产生非西方社会的西方化。
《建立国际新秩序》课件

区域组织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01
02
03
促进区域一体化
区域组织通过推动区域经 济一体化、政治合作等方 式,促进了地区和平与发 展。
解决地区冲突
区域组织在解决地区冲突 、调解争端等方面发挥了 积极作用,如欧盟在非洲 的维和行动等。
提升区域治理水平
区域组织通过制定区域规 则、推动区域公共产品供 给等方式,提高了区域治 理水平。
01
总结国际新秩序的实践经验,包 括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合作抗 疫、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成功 案例。
02
分析国际新秩序在实践中的优势 和不足,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 改进方向。
分析国际新秩序的发展趋势
分析全球化、多极化、信息化等趋势 对国际新秩序的影响,探讨国际关系 格局的变化和调整。
研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民间社会 在国际新秩序中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引领国际话语权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 提升,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发表 白皮书等方式,积极阐述中国理 念和主张,为国际社会提供思想
智慧。
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01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全球
经济发展,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维护全球经济稳定
Hale Waihona Puke 3CATALOGUE国际新秩序的实践与探索
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1 2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联合国通过维和行动、制裁措施等手段,在维护 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促进全球发展
联合国通过推动全球减贫、教育普及、卫生改善 等项目,为全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文明的冲突

塞缪尔.亨廷顿,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为90年代中国大部分普通知识分子所熟知,“文明冲突论”这一语态组合的概念更是深入骨髓。
有幸得到这本经典,自然要细细拜读。
1993年夏季号的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塞缪尔的文章文明的冲突?和《后冷战世界的各种范式——如果不是文明还会是什么》两文,并藉此引发了学术界广泛而激烈的学术竞说,亨廷顿因此闻名于世。
而这本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则是对其93年的这篇文章文明点冲突?的扩展,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关于世界政治更全面、更精确和更详尽的分析。
这本书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个文明的世界。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
冷战之后的世界由七个或八个主要的文明构成。
它们是: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
他指出文明是人的最高文化归属,是人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的最大层面,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本。
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非西方社会西方化。
我比较赞同这一观点。
中国有句老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亨廷顿不会不知道人类几百万年进化造成的血缘、形体、肤色等的种族差异远比几千年的文明差异更难弥平。
我一直认为民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模式和经济政治制度,不同民族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政治制度和民族观的不同,所以任何民族都不会被轻易同化,甚至是不会被同化。
第二部分讲述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的对比。
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
西方文明正在衰弱,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所占的比重相比于其他文明日益减小;相反,亚洲文明却在发展壮大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我认为亨廷顿的这一观点客观地分析了当今全球发展的状况和大的趋势,有很大的分析参考价值。
第三部分是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亨廷顿认为受现代化的驱使,全球的政治正沿着文明界限进行重组。
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聚合。
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国家正在分离。
文化社会学课件: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另一方面,文明的范式强调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 密切的文化、人员和历史联系和两国内俄罗斯 人和乌克兰人的混合,于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 分裂东正教的东乌克兰和东仪天主教的西乌克 兰的文明断层上,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主要历 史事实,与把国家看作是统一的和自我认同的 实体的“现实主义”国家概念相一致,而这却 完全被米尔斯海默忽略了。
(一)文化的横向冲突 1.不同地域之的冲突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冲突 中国不同省区之间文化的冲突
2.同一地域内的文化冲突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阶级和党派之间的文化冲突 集团之间的文化冲突 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冲突 (二)文化的纵向冲突 新旧文化冲突 代际冲突
3.文化融合的表现 (1)地域界限的模糊 (2)雅俗界限的消融
(3)虚幻与现实界线的消融 (4)文化中年龄界线的消失
4.文化融合的特征 (1)有机的协调 (2)整体性,同质化过程 (3)对个性差异的根本否定 (4)融合的未来具有理想性 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
冲突的处理
1.封闭对抗只有死路一条 (原教旨主义、政教合一、不尊重人权、恐 怖主义、大肆繁衍人口) 2.开放交流不断革新文化(理想状态),世 界大同
2、区分文化冲突的层次:
宏观层次:西方文化、儒家文化、穆斯林文化 中观层次:南北文化、城乡文化 大众与精英文化 微观层次:代际文化
3.从内容和形式上划分
内容:因为文化而产生的冲突,例如宗教、信仰、 生活方式等。 形式:把文化当成工具而形成的冲突。例如源于 经济利益、政治主权等而产生的冲突。只是因 为文化同源能相互信任,联合起来,表现出是 文化共同体对付另一个文化共同体。
一、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不兼容性 (一个上帝vs一个真主;神圣天池) 二、文化的入侵与抵抗 (西方的民主、人权vs儒家秩序文明、穆斯 林文明)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读《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 1927-2008年),美国哈佛大学阿尔伯特·魏斯赫德三世(Abert J.Weatherhead)学院教授,哈佛大学国家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任。
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起人与两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是美国当代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
以《文明冲突论》闻名于世,认为21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亨廷顿早年是文武关系研究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的奠基者。
后来,他对美国移民问题的看法亦广受学界关注。
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主要内容全文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标题为“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球政治成为多极和多文明的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构成: 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
在亨廷顿看来,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者不再是一般的民族国家,而是文明的核心国家。
把文明作为人类的最根本特征区别与其他物种。
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化,它既不会形成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也不会导致非西方社会被西方化和西方化。
第二部分,标题为“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亨廷顿指出,文明之间的权力均势正在变更、西方文明正在衰落,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于其它文明正在缩小; 相反亚洲文明却在发展壮大它们的经济、军事、政治力量; 伊斯兰文明人口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国家与邻国的平衡关系。
一般来说,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他们自身的文化价值。
在21 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
第三部分,标题为“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明的版图,冲突的世界陈逸翔1993年,两极格局坍塌后的黎明,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并以《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政治著作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20年过去了,不管有没有听说过亨廷顿,只要将“文明的冲突”一词将时下的世界一对比,多多少少都会有切肤之痛,可见亨氏的理论虽饱受争议,但确有其独到的现实价值。
在本书中,亨廷顿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由文明为基本单位组成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不同的国家不是以经济利益、政治联盟或意识形态,而是以文化认同感为基本纽带构成一个大的“文明”集合——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拉美文明,七个或八个主要文明成为当代世界的主导力量,而这些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将成为世界秩序的主旋律。
本书著于上世纪90年代,从成书背景来说,是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在鲜明的阵营对抗和意识形态不再成为国家关系的标准时,人们需要一种新的划分标准来对旧秩序崩塌后的新世界做一个全新的界定。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为解读世界格局提供了一种明确清晰的思路,比如把恐怖袭击理解为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世界绵延数千年的矛盾,将西方与俄罗斯的龃龉界定为西方文明与东正教文明素有的畛域之见。
这种思路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对过去及将来的国际关系都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至少回顾从本书付梓之日——由无数教派纷争、种族清洗、民族战争和意识形态对抗构成的20世纪到时下这段微历史,近20年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演变证明了亨廷顿的理论确有一定的独到与远见之处,在西方与俄罗斯一触即发,IS令美国头疼不已,中国崛起合纵连横的现在,不正印证了文明与文明之间以冲突对抗为基调的论断么?以文明为集合开展的角力,过去是历史演义,现在是波谲云诡,未来恐怕也是一语成谶。
不过,亨廷顿的论点也遭到了不少的质疑与驳斥。
其一,虽说是世界秩序的重建,但亨廷顿的论述还是免不了带着浓厚的西方立场,对非西方文明的部分论断未免有失偏颇,至少作为中文读者,亨廷顿对中国的相关论述,大部分国人应该是不以为然的。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去世或许会唤起人们重读他的著作的冲动,《文明的冲突》(全名《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自然是首选,对全球化和未来国际政治感兴趣的朋友不可不读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专家塞缪尔·菲利普斯·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4.18-2008.12.24),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这份引发极大争议的遗产提出了如何处理文明和宗教差异的重大理论和政治问题。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八种文明: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东正教文明。
拉丁美洲文明。
非洲文明。
亨廷顿,塞缪尔:(《文明的冲突》,《外交季刊》,1993年夏季号)我们且不论对于当代世界这种文明的分类是否妥当,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和平和发展大潮中,如果排除冷战思维,那么作为一个历史和社会及民族发展的演进过程,所有现存文明从根本上说具有互补性,并不存在你死我活,谁战胜谁的问题,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对抗。
某些文化现象从历史上曾经一度相对抗、相排斥、相封闭走向了在当代各类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显示,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基于文明的对抗和冲突。
当代日本的经济腾飞和政治大国的崛起得益于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的优势互补。
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的兴起受惠于西方文明和东亚国家和地区民族精神的结合。
多元性和兼容性成为实际上已经世界各类文化发展的主潮流。
世界各类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共同发展的机遇,又都在精神文化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
现代化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否相互协调已经成了各国共同关注的大问题。
被奉为世界各国文明“典范”美国早在60年代由于“反传统文化”的兴起已经面临着“美国精神”的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种族危机的加深,美利坚的盎格鲁-撒克逊清教白人主体文化(WASP)面临新的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相对削弱,“美国精神”又面临又一次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文明和今天的文明
人们至少在下述看法上存在这着合理的共识:至少有12个 主要的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 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 安第斯文明),5个文明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 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或许还存在东正教文明、拉 丁美洲文明、非洲文明。
亚洲的“经济奇迹”将在21世纪初稳定下来,接近 于综合经济中保持的“正常水平”。
第三部分 文明的冲突
西方与非西方:文明间的问题
在正在显现的世界中,属于不同的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 的关系不仅不会是紧密的,反而常常回事对抗性的。但是某些 文明之间的关系比其他文明更具有产生冲突的倾向。微观层面 上,最强烈的断层线是在伊斯兰国家与东正教、印度教、非洲 和西方基督教邻国之间。宏观层面上,最主要的分裂实在西方 和非西方之间;在以穆斯林和亚洲社会为一方,以西方为另一 方之间,存在着最为严重的冲突。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 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 生。
经济、人口和挑战者文明
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自我伸张及其文化对西 方的挑战最为明显。伊斯兰的挑战表现为穆斯林世界 普遍出现的伊斯兰文化、社会和政治的复兴,以及与 此相伴的对西方价值观和体制的抵制。亚洲的挑战表 现在所有的东亚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佛教 文明和穆斯林文明——都强调自己与西方的差异性, 有时也强调他们的共性,这些共性常常认同于儒教。
本书框架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第一、二、三章
第二部分: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第四、五章
第三部分: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 第六、七章
第四部分:文明的冲突 第八、九、十、十一章
第五部分:文明的未来 第十二章
第一部分:一个多文明的世界
世界政治的新时代
冷战结束后的几年中,人们的认同和那些认同 的标志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 化线被重构。俄罗斯人和其他民族正在他们的新的 文化认同的这样和那样的标志背后动员和前进。
文明的冲突与 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塞缪尔*亨廷顿
塞缪尔*亨廷顿
哈弗大学阿尔伯特—威 斯赫德三世(Albert J.Weatherhead III)学院教授, 哈弗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 长,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主 任。曾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委 员会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 策》杂志发起人与主编之一, 美国政治学会会长。著作有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 化浪潮》、《变化社会中的政 治秩序》《士兵与国家》等。
亚洲的自我肯定:
东亚的经济发展一直是20世纪后期世界上重要的发 展之一:日本(始于50年代)——亚洲四小龙——中 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 越南正在崛起。
伊斯兰教的复兴:
伊斯兰复兴运动是穆斯林为达到现代化所做的努 力,它是遍及伊斯兰世界的广泛知识、文化、社会和 政治运动。
挑战者的变化:
文明之间的关系:
遭遇:公元1500年前的文明
冲击:西方世界的兴起
相互作用:一个多文明的体系
东半球的文明
普世文明?现代化与西方化
总的来说,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 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
西方与现代化: 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水平、富裕程度、
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作为 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首先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化。 档其他社会获得类似的教育、工作、财富和阶级结构的模式时, 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将成为世界的普遍文化。
模军事干预、控制尖端技术和教育等。 二、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 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
经济增长缓慢、人口停滞、失业、巨大的政府赤字、储 蓄率低等。
本土化:非西方文化的复兴
19世纪以欧洲殖民主义为表现形式的西方权利和20 世纪美国的霸权把西方文化推广到了当代世界的大部 分地区。欧洲殖民主义已经结束,美国的霸权正在衰 落。随着本土的、根植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 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蚀。现代化所带 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利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 在全世界的复兴。
一个多极和多文明的世界
在这个新世界中,区域政治是种族的政治,全球 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 争。
冷战后时代的世界是一个包含了七个或八个主要 文明的世界。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影响了国家的利益、 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 的文明。
对其他“世界”的评述
一个世界:欢欣而和谐。——但距离现实太遥远。 两个世界:我们和他们。——没有意义。 或多或少184个国家:冷战后或多或少184个国家的利益根据现实 主义来假设预测。——现实是国家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 完全的混乱:强调政府权威的崩溃、国家分裂、部落种族和宗 教冲突、国际犯罪、核武器、恐怖主义等出现。——但世界并 非完全无序。
对西方和现代化的回应 拒绝主义(A点)、基马尔主义(AB) (凯末尔主义)、改良主义(AC)。
西 方
D
化
B E
A O
C
现代化
第二部分 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
西方的衰落:力量、文化和本土化
西方的力量:支配和衰落(两幅图)
一、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完全的支配地位。 拥有和操纵金融系统、主宰资本市场、有能力进行大规
上帝的报复
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在全球展开,同时也发生了 一场全球性的宗教复兴。吉利斯*凯伯尔称这次复兴运 动为“上帝的报复”,它遍及所有的大陆、所有的文 明和几乎所有的国家。
非西方宗教的复兴是非西方社会中反对西方化的 最强有力的表现。这种复兴并非拒绝现代性,而是拒 绝西方,以及与西方相关的世俗的、相对主义的、颓 废的文化。
西方的普世主义:
西方与非西方的中心问题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在全球范 围内推广西方文化的努力与其推广能力下降着两者之间的不协调 。(实力的相对下降)
武器扩散:
以美国和得到美国帮助的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具有在全球进行 军事干预的能力,这是决定西方作为世界主导文明的决定性因素 。西方还会在近期内占据压倒性优势。(武力的威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