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民族学概论
民族宗教的自主性发展——以大理周城白族村本主信仰变迁为例

关 于宗教 , 一些 长久 困扰 着人 们 的问题 : 什 有 为 么 “ 当代 日益 高 涨 的世 俗 化 潮 流 中 , 教 几 乎仍 在 宗
是文 化 的 普 遍 属 性 ” 为 什 么 宗 教 在 反 教 权 主 H7
万 以上 的富裕户并不在少数 , 有的家户资产可达千
万 元 。周城 的本 主崇 拜 隆 盛 , 日香 火 不 断 。每 家 每
回答 。
研究者认为本主信仰起源 于原 始时代对社 神的崇
拜 , 体形 成 时期 是 在 南 诏 。周 城 白族 村 的 本 主 具
信仰 自其产生之 日起 , 不断与时俱进 , 自主发展 , 在
当代传 统社 会 向现代 社会 转型 的进 程 中同样 没有 消 亡 。周 城本 主庙 最 初 建 立在 唐代 , 庙宇 的存 在 标 志 着 信仰 的存 在 , 见 , 城 本 主 崇 拜 至 今 已 经 历 经 可 周 10 00多年 的 自主发 展 。 周 城村 现有 南 、 两座 本 主 庙 。南 本 主 庙 亦 称 北 “ 景帝庙 ” 坐落 于村 南塔 充路 西 段北 侧 , 奉着 “ , 供 大
教 的 内部 发 展 和 自主 发 展 ” 相 关 问题 。 的
关键词 : 主信仰 ; 本 民族 文化 ; 心 价 值 观 ; 核 自主 发展 ; 族 ; 理 白 大
中图分类 号: 9 3 B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2- 3 X(0 1 0 — 0 2— 5 17 4 3 2 1 )4 04 0
没有 随 着科 学 的发展 而毁 灭 , 种 现象 又作 何解 释 ? 这 本 文 以云南 省大 理市 喜洲 镇周 城 白族村 本 主信仰 的 田野材 料 为基础…, 分析 其 千 年 变 迁历 程 中 , 讨 在 探
白族简介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白族的住宅建筑白族的住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
平房结构多以“三房一照壁”为主,少数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排架”(以一排柱子为主的屋架叫排架)承重,四柱落地。
左右后三方用土基墙围护,前面及中央用木料板为隔,山墙到顶,屋面挑出,有防止邻居火灾波及作用。
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枋,当地叫做“穿枋”,是白族木工一项很出色的创造。
“穿枋”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
与照面枋、檐口挂枋和落地枋相互作用之后,刚度很大,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
白族的工艺品介绍白族的乐器白族器乐非常丰富,笙箫管笛,胡琴古筝,一应俱全,而其中乐器结构和演奏风格最为独特的是唢呐和三弦。
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构造不同,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
簧片短而较硬,低音浑厚、稳健,亦能跃上更高音区。
音域宽广,乐曲结构较多地出现四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具有明亮、粗犷、强烈的独特风格。
白族唢呐吹打乐不仅用于婚丧嫁娶、喜庆节日、庙会等活动,还是传统白剧"吹吹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时也为民歌伴奏,甚至用于生产劳动的伴奏,如"栽秧会"时,整个栽插活动都在唢呐伴奏中进行。
民间流行着表现喜庆、祭祀、欢乐、哀伤等各种情调的丰富曲牌,如"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哑子哭娘"、"跌落泉"等等,流行至今的达上百首之多。
我向往的大理

公元737年,唐派御史严正诲协助南诏攻下石和城(今凤仪)、石桥 城(今下关),占太和、袭大厘逐河蛮,之后又继续兼并各诏。开 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罗阁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五诏,进爵云南 王,以西洱河(今洱海)地区为基地建立政权,以其族姓为国号, 称大蒙。次年迁都太和城(今大理)。中原史称南诏,吐蕃人称之 为姜域(藏文vjang yul)。 南诏的崛起作为一个政治强力将泛洱海地域的各个部落和民族融合 到一起。大家在统一政权下的南诏国内自由往来,逐渐消除了部落 之间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在南诏中期佛教从印度传来,南诏王大力 推广佛教。佛教作为一种信仰,给民族融合做了意识形态上的准备 和铺垫。于是一个在文化和语言上呈现均质化的民族共同体终于形 成。这就是白民族。
*民族服饰
*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
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两房一耳”、“三方一照 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还有两院相连的“六 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角楼” 等,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 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 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 会云,南是大白理族白盛族大三的月节街日,和也街叫期大。理会三期月
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 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 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 文化娱乐盛会。
* 古唐城代),不南仅诏是国云都南城政羊治苴、咩经城济(、今文大化理
*民族婚俗
*迎亲前后共需四天时间。第一天是贺新人和搭喜
棚。新娘的女友和母亲一边将新娘的陪嫁衣服花 鞋等装进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咛,当晚还需 要一位女童来"暖被"。男方家则忙着搭喜棚布置 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请一位父母双全的一对男童 来"压床"。第二天为嫁日,由男方家备花轿组织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来。新郎新娘进洞 房后,人们给他们献上意为先苦后甜的苦茶和甜 茶。第三天新郎新娘双双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 向亲戚长辈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与新娘回门, 拜见岳父岳母,认识亲戚长辈。
走进白族

走进白族云南是典型的高原山地,人们生活在一个个被称为坝子的小盆地中。
而大理坝子就是一个典型。
白族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封闭的环境中却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就让我们把大理作为一个窗口来感受白族文化。
蛇骨塔的故事大理是南诏和大理政权的核心。
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加之白族是一个比较开放民族,说白族文化兼收并蓄并不为过。
白族有着灿烂的文化,但要说白族最为特别的地方莫过于本主崇拜。
在白族人心中本主就是村社保护神,是掌管本地区、本村寨居民的生死祸福的神。
我们认为本主能保国护民,保佑人们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族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
本主崇拜是一种多神崇拜,各地或各个村寨本主庙内都塑有自己的本主神。
也有的几个村寨甚至几十个村寨共同信奉一个本主。
形成了村村有本主,本主各不同的奇观。
本主管的对象也不同,有管“阴间”和人间大小事务的,有管“阴间”兵的,有管人间疾病的,有管牲畜的,等等。
我的高中恰好建在阳平村下。
阳平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
他们和附近的村子都信奉共同的本主―段赤诚。
关于段赤诚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南诏时,在阳平村附近有一条巨蟒,经常吞食人畜、糟踏庄稼,害得附近百姓无法生活。
段赤诚决心为民除害,他全身扛满利刃,手持两把利剑,来到蟒蛇洞前,大蟒张开血盆大口,将他一口吞入腹内,他趁机在蟒腹内滚动挑刺,经过一番生死搏斗,巨蟒被刺死,段赤诚也死于蟒腹。
白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的英雄,在他牺牲的地方,用蛇骨烧成灰,修建了一座塔名为蛇骨塔,并在旁边修建了一座段赤诚的衣冠墓。
墓碑上刻着“唐义士段赤诚之墓”。
至今,蛇骨塔仍屹立于苍洱之间。
提起蛇骨塔,久居大理的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许许多多骇人听闻而又神奇古怪的关于大蛇为患大理的记载和传说。
据清代《滇释》记载:有一天夜里,大理海东道安法师在罗荃岛附近的海面上,看见 100 多个小孩在玩耍,法师知是怪物,就施展法术除魔。
白族

宗教活动开发(本主崇拜)
• 白族主要信奉佛教,建有众
多寺庙和佛塔,如崇圣寺三 塔,尤其是观音崇拜十分普 遍,本神崇拜是白族特有的 信仰。 • 所谓本主就是本土本地的保 护神,本主崇拜是白族的白 族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英雄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的 产物。 • 本主崇拜的对象复杂,有动 物和人,但最高本主为段宗 榜
• • •
响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较隆重。 平坝地区食稻米,小麦;山区以玉米,荞子为主。 白族人喜酸,冷,辣等口味。 三月街(观音市),每年夏历3月15至20在点苍 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 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于每年夏历6月25举行,节日当天男女老少 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 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白族特色饮食和工艺品开发
• 特色饮食:生皮,下关砂锅鱼,炖梅,雕
梅,饵块,乳扇,猪肝胙,烤茶,喜洲粑 粑,三道茶,土八碗。 • 海水煮海鱼:不用油煎,舀洱海之水煮沸, 放入鲜鱼,再搁上浓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 味鲜美麻辣。 • 特色工艺品:剑川木雕,大理石雕,扎染, 银饰等
开发注意事项和开发总策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白族婚俗开发
三种形式:嫁女儿到男家;招姑爷上门;卷帐回门。 一夫 一妻制 • 白族婚礼也十分有特色,仪式隆重,以“踩棚”,“正喜 日”,“散客”等要完整庆祝三日为标准。 • 背婚是洱源县流行的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 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 娘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 男子向女子求婚女方若同意就送男方粑粑;婚礼时新娘要 下厨制作“鱼羹”;婚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 并以此表现新娘的厨艺。婚礼时讲究先上差点,后摆四四 如意(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

四、白族的文化艺术。
白族的文化水准较高,其舞蹈、音 乐等民族特色突出,各种人才辈出。同 时,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 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1、白族的舞蹈:
白族舞蹈较多,按活 动性质划分,有娱乐性、 祭祀性两大类。
散居在贵州威宁、赫章、毕节、大方、黔西、 金沙、织金、纳雍、普定、水城、盘县、安顺 等县、市、特区的白族,据 1996 年抽样调查, 共136 4 00人。
2、人口分布:
贵州白族人口的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 同时显现出大范围的共同区域特征。从地方 志史记载看,元、明、清三代,省内遵义、 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贵阳 等地州市均有“焚人”、“白儿子”或“七 姓民”分布。 据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省白族 人口122 166人,其中毕节地区89 419人,六 盘水市23 883人,安顺地区6 663人,贵阳市 1 476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79人,黔 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30人。
白族民歌的歌词结 构,习称“山花体”。 每首歌词 皆 8 句(其中 第 1 句为衬词)或 7 句为 一段。 8 句歌词的字 数 是 7775 、 7775 ;七句的 字数是 775 、 7775 。有 时句中 字 数 有 所 增减 , 但都属于“山花体”的 变体。与歌词结 构配 合,旋律也由两个乐段 组成,第 2 乐段是第 1 乐 段的 变化重复。
八角鼓舞
龙狮舞
八角鼓
2、白族的音乐: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 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 “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 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也 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 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 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 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 的特点。
白族

基本资料
•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 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 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 地。 •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 口数1858063。 •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
分
布
状 况
人口为1858063人。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 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 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焚文”(白文),即所谓 “汉字白读”。 白族的先民,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 家”等。纳西族称之为“那马”,傈僳族称之为“勒墨”。本族自称“焚子”、 “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洱海地 区已有居民生息繁衍,过着半穴居生活。秦汉时期,洱海地区同内地关系日益密 切,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向这里大批移入汉民,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 这里。东汉时改属永昌郡管辖。唐朝在此设立姚州都督府。后建立了以彝、白族 先民为主体的南诏奴隶制政权。又于907年,建立了以白族段氏为主体“大理 国”,并与宋朝以臣属关系相处。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 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 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
粉墙画壁也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 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 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表现出一种 清新雅致的情趣。
白族简介 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献
综
述
二О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浅谈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参考文献综述
姓名:张云洪
学号: 094040262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
专业班级: 09级行政管理班
前言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是指基于大理白族本主信仰而形成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
白族的本主信仰,是白族社会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宗教,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而形成。
在白族社会实现和谐有序的内在需求之下,众多体现白族社会价值观念的形象载体被塑造成本主神,这些形象载体既包括自然物也包括由历史演变而形成的各种宗教形象与历史人物。
本主信仰的实质或最终目的,是建构白族民众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及对自己的自信,帮助其实现各种人生福祉,同时实现社会有序、和谐与永续发展。
由于本主信仰自身持有的开发性与包容性使其在历史演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不断融汇着各种外来文化,这便形成了本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时代性及超强的适应能力。
受此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本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部结构重心自然各有不同。
在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注重其时代性与适应性的同时加强对各种新兴现象及特征的分析与研究极为重要,这既是一种时代发展的督促也是一种现实生存的需求,我们理应重视。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为中心展开讨论力求以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为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由此引发人们对新时期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思考。
当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已深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在有力推动我国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正以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受市场经济磁场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新特点。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同样深受影响。
尽管市场经济的磁力为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与契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外来文化纷纷
涌入,其中不乏有害信息,这点我们必须关注。
正因如此,系统地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并有效去除各种外来有害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本主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趋利避害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本主文化中各种积极有利的文化因子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当前学术界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研究多以其实质特征及内容变迁为主,综合性的发展现状探讨与文化适应能力异变方面涉及相对较少。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唯有在充分透析社会环境的变动中增强适应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持续。
本文虽只以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为焦点展开论述,但其中不乏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异变分析,这对当前传统文化寻求发展新路有一定参考意义。
大理白族本主信仰源于原始社会的土地神或社神崇拜,在社神的基础上不断叠加形成,因其自身的开发性与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不断丰富与发展。
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本主文化均有或多或少异变,但是其价值观、功能效用等核心文化要素仍有所传承与发展且生命力极为强盛。
系统全面地研究大理白族本主文化中的各种构成因子不仅有利于本主文化自身历史价值、宗教学价值、文学价值等诸多学术价值的充分开发而且有利于寻求实现本主文化区域和谐发展的新思路及新方法。
当前学术界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研究论著很多,其中多以单个结构要素研究为主,且通常以历史演变为研究基点。
经汇总分析,就其中涉及现状与特点的论著而言,已有各种观点及视角可大体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以刘超道等为代表,他们以白族本主信仰之实质与结构为视角,通过对本主信仰的历史渊源及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研究指出白族本主信仰是一种宗教信仰且其核心价值观具有自身完整体系。
第二类以毕芳、李福军、何燕霞、邹丽娟等为代表,他们从历史演变的视角入手对白族本主文化的开放性及包容性作了深入的研究论证。
经调查论证,他们得出本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因其自身特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才得以有效传承与发展的。
开发性与包容性使本主文化得以在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中延续,在历史长河中外来文化相继而入,这非但没有对本主文化形成反面冲击而且还对本主文化自身强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第三类以陈继扬、张洁、王新红等为代
表,他们以本主文化的功能效用为视角展开研究,一方面探讨白族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另一方面则力求发掘本主文化中核心价值观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借鉴意义。
无论他们从哪一方向入手我们均不难看出他们对本主文化中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肯定及追求有效发挥本主文化现实指导作用的美好愿望。
第四类以吴棠等为代表,他们在白族本主文化的变异视角研究中极具典型。
他们的论著以白族本主文化变异为焦点对当今传统文化流失现象的研究尤引人注目。
他们认为,在当今社会白族本主文化的适应能力仅仅靠其自身的开放性及包容性来维持已远远不够,原因在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因子已在新一代青少年中深深扎根。
随着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其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吸取大大下降且其盲目地追求新兴文化与盲目地摒弃传统文化均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危机重重。
这一类研究者认为唯有加强政策规制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合理保护与管理并充分利用教育、市场经济等载体发掘新的发展思路才能更好的实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合上述四类观点我们可知,当今学术界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研究中,与其发展现状及特征表象相关的研究正从认识论证向着发挥现实功效及传承与发展思路探索等方向演变。
可以说这本就是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传承与发展白族本主文化的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社会结构系统地历史性转型,各种新兴文化不断涌现,其中也会夹杂低俗有害成分。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传统文化唯有不断加强自身适应能力并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才能实现有效传承与发展。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作为大理白族地区本土传统文化,虽其独特的开发性与包容性有利于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但是在全球化不断加强、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仍十分艰难。
基于此,今天我们对大理白族本主文化进行开发研究的同时更应时刻关注其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联系实际加强保护、深化功能以避免流失与腐化。
面对当今社会环境变率不断提升的现实,传动文化发展应何去何从?此问题我们理应重视。
追踪研究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既可推动其自身内涵的开发也可为寻求有效的传承与发展新路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以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为核心展开论述,文章中对白族本主文化多元化转型与结构化异变
现状作了深入发掘,如开放性、包容性、人性化等特点的探讨也别有新意。
综合而言,此文论述基于实际而又不脱离历史论据,其自身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道超.白族本主信仰之实质与结构特征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
[2] 李福军.论大理白族本主崇拜与儒家思想的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
[3] 邹丽娟.从宗教信仰的视角探析大理白族传统文化的多元融合.[J].贵州民族研究,2008(03).
[4] 陈继扬,张洁.云南大理本主崇拜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教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4).
[5] 王新红.本主文化与大理白族社区和谐社会构建.[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6] 吴棠.白族本主文化的异变.[J].史海漫游,2006(04).
[7] 何燕霞.浅谈白族本主崇拜—从白族本主崇拜看白族文化的兼容性和开放性.[J].大理文化,2007(02).
[8] 毕芳.白族本主神话的特色—神袛的多元化与人性化探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