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传承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民族之一白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
扎染是一种特殊的印染技法,通过捆绑面料,使染料只进入特定区域,从而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白族扎染在民族服饰、家居用品、装饰品等方面广泛应用,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
白族扎染源于中国南方的云南省,主要分布在白族的聚居地区,如大理、临沧、昆明等地。
白族扎染以其纯手工制作的方式而闻名,无需使用任何机器设备,完全靠工匠的巧手和经验来完成。
白族扎染的工艺过程十分繁琐,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料,一般以棉织物为主。
接着,将面料分割,根据设计的图案和色彩需求,将面料用线条捆绑成不同的区域,这种捆绑技术被称为“打结”。
打结完成后,需要将面料浸泡在染料中,使染料渗入到非打结部分,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以保证染色效果均匀和饱满。
将染色后的面料晾干,剪去打结的线条,就能得到独特的扎染面料了。
白族扎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图案和色彩的呈现。
白族传统的图案常常以花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寓意吉祥、美好和自然。
而色彩方面,白族扎染采用的染料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和矿石,如茜草、蓝墨、蓝矾等。
这些天然染料不仅能够保持面料的柔软和光泽,还能使扎染面料更加环保和健康。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手工制作的过程和图案的呈现使每一件扎染面料都独一无二,充满了人文和艺术的力量。
白族扎染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通过扎染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和传承。
如今,白族扎染已经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扎染技术,希望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白族扎染也在市场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成为时尚和精致生活的代表。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中的瑰宝。
其独特的工艺过程和图案呈现,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张月姣(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工艺文化当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扎染工艺,其传承性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秦汉时期,扎染工艺就已经产生,在之后慢慢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其独特的审美意味和特色,不可取代。
在当今,扎染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备着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等等,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最具代表性的,相比现在四川自贡、江苏南通,其还保留着相对比较传统的扎染做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少,是十分难得的。
大理也是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白族扎染工艺的相关特色产品不免也要注入新的血液,在保护为前提下进行产品开发。
笔者将白族扎染工艺的价值意义和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价值意义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141-01一、白族扎染工艺介绍扎染,古代称之为"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根据史书记录,在东汉的时候大理就已有了染织的方法。
到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中的人物穿着,就已经可见扎染的痕迹。
至宋,《大理国画卷》中也清晰可见两位武士的饰品有扎染的痕迹。
后又经过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扎染成为了白族的特色工艺。
扎染工艺在大理又被叫做疙瘩花。
现在在大理的周城和巍山这两个县此技艺仍一直保留,并不断的发展完善,其中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被称为“民族扎染之乡。
“扎染由手工针缝扎,并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反复染制,不仅外观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对皮肤有着消炎和保健的作用,对环保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能让更多的人能更贴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扎染工艺的传承性(一)扎染的特点大理周城有3000多名妇女在各家各户从事手工扎花工序,这里生产的扎染布,以其典雅的色泽、丰富的图案、传统的工艺、柔软的质地与益体的性能深受海内外人士青睐。
大理白族扎染项目计划书

大理白族扎染项目计划书一、项目背景扎染是大理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源于唐代,历经千年,至今仍在大理地区流传。
扎染是一种将图案印刷在织物上的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但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冲击,扎染这一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决定开展大理白族扎染项目,推动其发展和传播。
二、项目目标1. 保护和传承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促进其发展和传播;2. 开发扎染产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3. 培育一批扎染技艺人才,支持其就业和创业。
三、项目内容1. 扎染技艺培训:面向有兴趣学习扎染技艺的人群,开设扎染技艺培训班,传授扎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扎染技艺人才;2. 扎染工作坊建设:建设一批扎染工作坊,提供场地和设备支持,帮助扎染从业者开展生产活动;3. 扎染产品开发:鼓励从业者开发新颖、优质的扎染产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4. 扎染文化推广:组织扎染展览、演示等活动,推广大理白族扎染文化,增强民众对扎染的认识和了解。
四、项目实施1. 项目立项阶段:制定项目计划书,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进行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2. 项目实施阶段:开展扎染技艺培训,建设扎染工作坊,开发扎染产品,推广扎染文化;3. 项目验收阶段:评估项目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项目成果。
五、项目预期效果1. 增强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传承力和创造力;2. 增加扎染从业者的收入和就业机会;3. 提升扎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4. 加强扎染技艺人才的培育和团队建设。
六、项目预算1. 前期调研及准备费用:10万元;2. 扎染技艺培训及工作坊建设费用:50万元;3. 扎染产品开发及推广费用:30万元;4. 其他支出:10万元。
七、项目风险及对策1. 市场风险: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开发适合市场的产品;2. 技术风险: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和支持,确保扎染技艺水平;3. 资金风险:做好项目预算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大理白族扎染

云南民间工艺品收集1.大理白族扎染的历史回顾在“风花雪月”的大理白族地区盛行着一种将文化、艺术与市场融为一体的民族手工艺品——扎染。
大理扎染已经由民间传统工艺发展成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
扎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从白族的民族服饰,还是从他们的传统民俗、宗教礼仪等,个中都能发现扎染的影子。
白族扎染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装饰品,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可以说扎染是白族人的土布艺术;扎染制品又是旅行者非常实用的旅游纪念品。
在云南,扎染主要盛行于大理白族地区。
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染”、“扎缬”;俗称"扎花布"或“印花布”,是由古代中原地区传入大理的,最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
据《实仪录》记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
尤其在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白族地区的民间时尚,扎染制品还曾是向皇帝进献的贡品。
2.扎染的特点其一物美价廉。
从扎染的整个过程了来看,工序繁多,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是费工耗时的操作,特别是扎花,全凭手工一针一线缝扎而成,生产成本高。
但是买价很低,真所谓是物美价廉。
其二实用。
扎染制品既是精美的民主工艺品,又是实用的生活用品。
姑且不论各种扎染制品可应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很普通的一方形扎染布,便可用于许多场合,既可做头巾,又可做披肩,还可以盖电冰箱,电视机,还可做小方桌的桌布,或者的挂在墙上的小壁画,集多种用途为一身。
其三携带方便。
扎染采用纯棉布料制成,柔软而轻便,与大理石等相比,不存在想购买而不便携带的后顾之忧。
其四鲜明的民主地方特色。
白族扎染从制作工艺到扎染纹样都是颇为独特的,集工艺品和实用品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主地方特色。
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
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
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
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
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
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传承意义及其价值作者:张月姣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工艺文化当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扎染工艺,其传承性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秦汉时期,扎染工艺就已经产生,在之后慢慢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其独特的审美意味和特色,不可取代。
在当今,扎染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备着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等等,是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是最具代表性的,相比现在四川自贡、江苏南通,其还保留着相对比较传统的扎染做法,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少,是十分难得的。
大理也是个旅游业发达的城市,白族扎染工艺的相关特色产品不免也要注入新的血液,在保护为前提下进行产品开发。
笔者将白族扎染工艺的价值意义和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白族扎染工艺;价值意义一、白族扎染工艺介绍扎染,古代称之为“绞缬”,是我国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根据史书记录,在东汉的时候大理就已有了染织的方法。
到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中的人物穿着,就已经可见扎染的痕迹。
至宋,《大理国画卷》中也清晰可见两位武士的饰品有扎染的痕迹。
后又经过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扎染成为了白族的特色工艺。
扎染工艺在大理又被叫做疙瘩花。
现在在大理的周城和巍山这两个县此技艺仍一直保留,并不断的发展完善,其中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最为著名,被称为“民族扎染之乡。
“扎染由手工针缝扎,并用纯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反复染制,不仅外观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对皮肤有着消炎和保健的作用,对环保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能让更多的人能更贴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在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扎染工艺的传承性(一)扎染的特点大理周城有3000多名妇女在各家各户从事手工扎花工序,这里生产的扎染布,以其典雅的色泽、丰富的图案、传统的工艺、柔软的质地与益体的性能深受海内外人士青睐。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璞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本文将从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带您一起领略这一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扎染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印花的技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扎染。
而扎染的技艺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扎染具有鲜艳夺目、图案精美的特点。
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如桑叶、菖蒲、蓝莓等。
这些植物染料使得白族扎染作品颜色鲜艳柔和,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
而且白族扎染的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和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独特,线条清晰,给人以宁静、和谐之美感。
制作扎染作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选布。
所用的布料应该是棉质的白绸布,质地细腻柔软。
接下来是设计图案。
白族扎染工艺的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或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设计师首先要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白族特色的图案。
然后是浸染。
在浸染时,需要将布料浸泡在特制的染料溶液中,让布料充分吸收染料。
而后,用用特制的线索将图案部分进行绑扎。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防止染料渗透。
而后是染色。
将绑扎好的布料进行染色,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因为需要不断地搅拌,以确保染料均匀。
最后是烘干。
将染好的布料放在通风处晾晒,晾干了以后,再进行一些后续工序,如脱胶、定型等,最后一件美丽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完成了。
白族扎染所制作的艺术品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价值。
白族的扎染技艺已经成为了中国独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云南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扎染也成为了大理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扎染就是白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一大特色。
扎染是一种在织物上进行手工艺品装饰的传统技艺,而白族的扎染则是以天然植物染料、一针一线的细致工艺而闻名。
白族扎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白族先民利用植物染料,在布料上织出不同的图案和纹理,形成了扎染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族扎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传统,成为白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白族扎染的图案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几何图案和几何纹理。
白族扎染工艺师善于利用线条和颜色的搭配,在布料上织出各种形式的图案和纹理,如鱼鳞纹、菱形格、流水线等。
这些图案和纹理既能展现出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又能传达出白族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除了图案和纹理,白族扎染还体现了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在白族扎染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象征着白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图案,如龙、凤、猫头、鸟羽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方式传递出白族人民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热爱和崇尚。
在当今世界,白族扎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时代和地域,而是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手工艺品。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追求,白族扎染所蕴含的天然和原始成趣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时尚潮流。
许多设计师和品牌纷纷将白族扎染的图案和纹理融入到服装、家居用品等产品中,使之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时尚艺术品。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热烈追捧,而且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尽管白族扎染在当代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认可,但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许多人们开始选择机械化生产和化学染料代替传统的手工艺品。
这些产品虽然制作工艺和成本较低,但却缺乏原始的质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白族扎染的传承和培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由于扎染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年轻一代对于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和认可度不高,导致了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一定的考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认为扎染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
部分,弘扬与发展扎染都是必须的。扎
染图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生活
节奏快、变化大的今天,它以独特的纹
样、色彩缓解都市人们的情绪。在无数
艺术失去其本真的时候,扎染仍然保持
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味实属难得。希望
在漫漫的发展道路上白族扎染仍然能屹
立于民族艺术之林
(一)、关于大理白族扎染针对大理当地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一)、发展现状
1、生产模式以家庭范围内的单线生产和扎 染厂生产为主,较为单一 2、以扎染厂为核心形成网络发展,并购置 了脱水机、烘干机等现代装置提高了生产总 值 3、生产模式及经营模式使得当地居民就业 问题得到了解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4、伴随板蓝根价格的不断提高及种植量的 减少,致使制造商用化学染料替代,使成品 质量下降
五、扎染的发展前景和开发措施
(一)、发展前景
国家如今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理 作为我国旅游市场中当仁不让的前线城 市,必定在国家号召下要更加重视旅游 业的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类 似于扎染之类的具有白族特色能够宣传 大理当地文化的工艺品都会得到大力的 推崇 扎染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同时扎染工 艺也是相当具有发展前景的一项工艺, 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对穿着的需求也可以 满足人们对保健养生的需求,同时也能
(二)、存在的问题
1、扎染工艺粗糙 2、扎染制品包装不够精致 3、扎染脱色严重 4、缺乏年轻人继承技术
四、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一)、关于大理白族扎染针对大理当地游客进行问卷态度存在很大的
偏差,年轻人与中年人在扎染商品的喜
爱上也存在很大偏差。但是无论是男女
、中青在保护扎染的问题上都是一致的
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1、政府及企业,加大对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宣传力度 2、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扎染工艺品的制造商应注重顾客 需求的变化,让产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保持扎染的吸引力和生 命力。 3、扎染手工制品与机器制品各有优缺点,企业应扬长避短,发 扬自身产品的优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扩大 扎染制品的受众,促进扎染文化的传播。 4、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与管理,打击“山寨品” ,企业之间建立诚信经营,居民及游客自觉抵制“山寨品”。 5、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鼓励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可以适当的给 予传承者或学习者资金上的奖励、生活上的支持,以激发他们的 积极性
(三)、关于大理白族扎染针对当地经销商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分析
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1、对经营商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 增强文化保护传承意识 2、营销方式多样化,可加大对外批 发 3、扎染商品市场规范化,抵制假冒 伪劣产品,建立诚信经营机制 4、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相应的 加工方式
(四)、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1)、口头传说和表述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 (4)、传统手工艺技能 (5)、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乌镇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
1.审美价值 2.历史价值 3.文化价值 4.科考价值 5.教育价值 6.经济价值
分析
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1、相关的旅游部门应该在宣传时 强调扎染在大理在周城的地位 2、当下的重点是尽可能的保留扎 染传统技艺,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的 潮流开发出更多独具特色的扎染图 案、花样,让扎染保持与时代同步 3、扎染制作要找准目标市场,进 行相应的产品开发设计,结合时尚 趋势才能使扎染商品为大众所喜爱 。进而促进其传承发展创新。
(三)、关于大理白族扎染针对当地经销商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 分析
1、大部分经营商都对扎染文化有一 定程度的认识,但全面了解并知道它 的具体制作工艺熟悉各个加工环节的 仅仅占到5% 2、营销的过程中有只进行零售的占 到56%,有74%的经销商同时进行零售 和批发 3、“山寨品”盛行 4、传统工艺从制作程序来说比较复 杂另外其成本相对较高,花色相对单 一。而非传统工艺制作则是节省了部 分制作程序
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下大理周 城扎染文化的研究
组员: 黄静 王美亚 叶珊珊 桂丽娇
指导教师:赵福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 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这 个概念的定义,该公约界定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 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 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 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变脸 成都文化代表
二、大理周城扎染文化发展现状
(一)大理周城的概况
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位于大 理古城北23公里,坐落在离下关38公里 处滇藏公路旁,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 ,面积4.7平方公里,人口8868人,几 乎全是白族。全村居住1500余户白族居 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为对外开 放的白族民俗旅游村。
(二)大理周城扎染文化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染色工艺之一,始 之与秦,与蜡染和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 古代三大印花技术。大理白族扎染在古 代唐朝、元朝都得到发展,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周城采取个体经营与集体经营相 结合后使得其成为周城的龙头产业。因 此,周城扎染极具历史文化、审美、商 业价值。
三、大理周城扎染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其 存在的问题
共同问题: 宣传不到位,对扎染技术的重视程度不高,品种 单一,市场上以次充好的现象严重 措施: 1、大理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 大理当地提倡新的生产模式,同时政府还应该帮 助扎染工厂打开销货市场,拓宽销售路径。 2、扎染生产企业应该改变自身的生产规模,不 能只单单生产单一的扎染工艺品,而要多方面多 形式地进行生产,全面满足市场的各类需求 3、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保证产品的精美度 4、不论政府还是民间组织都要大力提倡学习传 承扎染技术,使得这项精美工艺能够得到完整的 传承,增加更多人对扎染的认识并激起他们对这 项技艺的热情。
(二)、关于大理白族扎染针对大理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析
1、虽然扎染已大量存在大理当地居民的 生活中,但是人们对于大理白族扎染的发 展历史的了解还是很缺乏 2、现今市场上扎染制品质量参差不齐 ,差别大, 3、大部分的大理居民表示愿意支持白 族扎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关于大理白族扎染针对大理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