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文化解读
白族,是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
一、节日庆典
白族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三月街”,这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之一。
三月街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五举行,为期三天。
节日里,白族人民会举行各种活动,如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同时还有盛大的物资交流市场,展示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民间传说
白族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有关于民族起源、英雄人物的传说,也有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
其中,《创世记》、《开天辟地》等神话传说,讲述了白族人民对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理解。
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三、生活习俗
白族的生活习俗深受其地理环境和民族历史的影响。
例如,白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既适应了云南的气候特点,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白族的主食以稻米为主,喜欢食用酸、辣、咸的食物,如酸竹笋、酸鱼、酸肉等。
在婚姻、丧葬等方面,白族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四、宗教信仰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和佛教。
原始宗教中,白族人民崇拜祖先和自然神灵,如山神、水神、土地神等。
佛教自唐代传入白族地区后,逐渐与原始宗教融合,形成了具有白族特色的佛教信仰。
此外,白族地区还有一部分人民信仰道教和基督教。
总的来说,白族文化是一种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既有独特性,也有包容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白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 白族人心里的守护神

【传统文化】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白族人心里的守护神【传统文化】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白族人心里的守护神“主”崇拜在白族地区非常普遍。
在大理地区,几乎每一个白族村庄都崇拜“主人”作为村庄社区的保护神。
民间传说中的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领、诸神和英雄都被称为“主”。
“这个主”的节日没有统一的节日时间。
它主要以“这位主”的生日、死亡或其他纪念日为节日日期,已经演变成一个区域性节日。
由于大理地区的地方大师数量众多(主要有100多个),因此“地方大师”节的名称也很复杂,日期也不尽相同。
每个村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大理白族本主庙内供奉着木雕或泥塑的本主像,每逢大理本主的诞辰,为祭祀大理白族本主的盛大节日。
本主节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序、即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本主回归本主庙。
平时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
这样伴之悦耳动听的洞经音乐和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便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的本主文化。
这个主要节日是大理白族的宗教节日。
本主是大理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的本观念是“此境福珠”,是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的守护神。
大理白族人信仰各种各样的名字,包括传说中的神、历代统治者、忠臣、孝子、烈士节妇女和少数自然神。
无论男女老少,他们都要崇拜神灵,希望保佑他们。
各村的白族人信仰神、烈士、贞女、孝子和忠臣。
每个本主都有其传说故事。
故事中的本主都像人一样有着家庭、婚恋以及各自的经历和嗜好。
在白族人心目中,本主既有着神的超人智慧和力量,也有着人的亲和与喜怒哀乐。
白族人对本主的崇拜和祭祀也并非祈求来生来世的福祉,而在于今生今世的幸福和吉祥。
相信本主能够保佑人们逢凶化吉,实现美好的愿望。
因此,在祭祀主的活动中,许多幽默的特殊习俗随处可见。
例如,据说鹤庆县松桂镇宝窝村的两位主人龙嫂和古龙是两名农妇。
他们知道如何应对干旱,促进小春的生长,这缓解了村民对春旱和缺水的担忧。
因此,在当地主要会议期间,将举行一次“主要踏田”活动,即用轿子将主要踏田抬到田边,然后用彩色丝绸绑在主要木雕的腰部,并在田里和水坝上拖来拖去,以祝丰收。
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

大理白族的“本主崇拜”大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素有热爱自然的传统。
大理在历史上留下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739年,皮罗阁所建的南诏国迁都太和城(即大理),大理便开始成为古代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后是我们更为熟知的段氏所开创的大理国时代。
依偎苍山之麓,倚靠洱海之滨,大理的旖旎风光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带给人无限的遐思。
也只有在大理,才会有金庸笔下段誉和王语嫣的浪漫。
清晨,行走在大理古城的街道上,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历经时间涤荡的清澈。
路旁潺潺的溪水从苍山之巅顺流而下,带走了千年的光阴,却沉淀下一座城市的气息。
大理的这种气质得益于秀丽的自然环境,更来自于民风的淳朴。
作为白族自治州的首府,独特的白族文化渗入了古城的各个角落,也许不痕迹,却细入纹理。
它是少女头饰上的一条纹路,也是孩童拿在手里吃得津津有味的一支烤乳扇。
住在当地的旅馆里,见大厅里供奉一尊神像,却有其独特的姿态,不像常见的儒释道教的仙佛。
经主人介绍才知道,这是白族文化特有的宗教信仰,本主崇拜。
本主是“本境土主”、“本境福主”的简称。
在白语中,本主有很多称谓,如“武增”、“倒博”等,大意是“本地域里最尊贵的人(神)”。
白族人认为,本主就是自家或村社的保护神,能保佑他们“为士者程高万里,为农者粟积千钟,为工者巧着百般,为商者交通四海”。
自从唐代南诏王劝丰佑下令其国老赵文奇在大理兴建了白族第一座本主庙以后,本主文化便开始在苍山洱海间世代相传。
主人说,大理两千余村落中大约供奉一千余位本主,村民将其视为村落的保护神。
没有本主的村落是会被人讥笑的。
古城里也流传着本主的故事。
菜花和岸荀的爱情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两人本是青梅竹马,好事将近之时,当地的大财主却闯上门来想劫走少女。
小伙竭力保护自己的心上人,被财主的家丁乱棍打死。
柔弱的菜花奋力抗争,趁其不备用棒将老财主砸死,自己也一头撞在墙上,去阴间与岸荀相会。
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一段坚贞的爱情,把菜花和岸荀尊为本主。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

本主——白族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是一种吸收了自然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等内容形成的村社神崇拜,具有人为的宗教特征,同时也存在较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白族群众中最集中、最广泛的宗教信仰,是大理地区白族最独特、最典型的文化。
本主崇拜不仅仅是种宗教信仰,而且对白族日常生活都起到支配作用,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本主文化建筑不仅是这些聚落和村寨格局的重要组成元素,而且其自身也有着迷人的魅力:生动多样的形态空间、丰富优雅的门楼和戏台、富丽而不失乡土气息的雕塑与绘画、绚丽多姿的石窟艺术等。
本主文化建筑既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又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场所,多姿多彩的表象后面更是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主文化建筑在聚落环境、总体布局以及单体建筑等方面反映出浓厚地方特色建筑文化形式和理念,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
大理本主宗教信仰

12715班 1207714005 李晓兰
目 录
一、本主的认识 二、本主的历史沿革 三、本主节节日活动 四、其它的本主活动
一、本主含义及内容 本主崇拜是云南大理白族同胞独有的一 种宗教信仰,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 白语称“武增”,又称“老谷”(男性始 祖)、“老太”(女性始祖)。
三、本主节活动特点:
1、本主诞辰举行本主会,时间1至3天; 2、祭祀时要杀猪宰羊,前去念经祭祀; 3、本主的迎送仪式。即请神,迎神、祭 神、娱神,本主回归本主庙; 4、伴之洞经音乐和民间歌舞表演;
5、在家宴请亲朋好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主节活动内容
村里杀猪宰羊,到本主庙供奉。接本主时, 各家各户在门前点香迎祭,再到本主行宫念经 祭拜,村里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有时两个或多个村子供奉一个本主,先是 甲村将本主用轿子接到本村的本主庙进行祭拜 活动,两三天后乙村接到自己的村里,再过两 三天丙村接到自己村,最后再使用祖传的木轮 车将本主送回行宫。将本主迎接到本村的村民 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自家吃饭饮酒以庆祝本主的 到来。
2、村民因事故不幸在外死亡
假如出事地点离村社不太远,一般 都把死者运回来,停放在本主庙前,死者 用过的私人物品,同时在本主庙前焚烧, 所有的丧事不会在出事人家庭院里办。在 这里,白族人把本主当成了一个可以为死 亡魂灵主事的神灵了。白族人的非正常死 亡者,一般是不允许归葬祖坟的。
3、腊月三十祭本主
四、其它的本主活动
1、“磕头” 2、村民因事故不幸在外死亡 3、腊月三十祭本主
1、“磕头”
白族民众习惯向本主许愿,心愿许 下,就一定要到本主庙祭祀。这种习俗 统称“磕头”。磕头仪式必不可缺活公 鸡,主事家长手抓活公鸡,掐其冠血, 在本主庙诸神灵塑像前点血祭祀,口中 念念有辞,都是心中的美好愿望。仪式 结束后宰鸡煮食,把所有祭品享用完毕, 仪式才宣布结束。
略论大理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

【 e od] a e blf Poe i ; hr tii Cr oy K y rsM s r ee ; r re C a c rt; e m n w t is p ts a e sc e
白族 是 我 国 西 南 边 疆 一 个 具 有 悠 久 历 史 和 文 化 的 少 数
“ 化宗教而重于伦理 ”它与农耕 经济和宗法血 缘关系相适 淡 , 应 ,是一种 以祖先 崇拜 为特征的伦理化宗教 或宗法性宗教 , 它没有超越现 实 . 向彼岸世界拓展 。 而在 自然 主义 、 功利主义 和实 用主义 的层 面上徘徊 .人们 向往得 到祖先 和神灵 的庇 佑. 内心 缺乏对终极 意义 的追 问 , 从而未 能发展 为皈依 超 自 然世界主宰者 的宗教 。从本质上说 , 它是一种具有农 耕文化 特征 的以村社水 系为纽带 的 民间宗 教文化 。其 核心是 祈雨
【 关键词 】 本主信仰 ; ; 性质 特征 ; 仪式
Th a tr Be ifa u i o l n Da i e M se l bo tBa e Pe p e i l
RAO uI h J 卜s u
( i r tr c o l f ai iesyDai u n n 6 1 0 ) Lt au eS h o o lUnv ri , lY n a ,7 0 3 e D t
【 bt c]h a e blfs i fpc l a hs ii t hr tii n c onti l blfIit ot A s at e s r ee i a n o sei i a d t cca c rts dr hcno tnfk ee tsh m s r T m t i k d a b sn a e sc a i ao o i. e
文化最早 、 所受 影响最深 、 自身文化发展最快 、 以及 对云南地 方 的发展 推动最大 、 贡献最大 的民族之一。【 理 白族地 区即 呔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

白族文化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白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下面将对白族的文化进行调研并详细介绍。
一、语言和文字白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其语言文字系统中包含了白文和摩梭文两种文字。
白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汉字的简化形式,而摩梭文则是一种表音文字。
白族传统上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文化和知识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白族的口头传统,由学者创制了一种拼音文字,用于书写白文。
二、宗教信仰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三种:波门教、基督教和本土民间信仰。
波门教是白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原始的自然力量和神灵。
基督教则是在19世纪初由西方传教士传入,深受部分白族人民的拥护和信仰。
本土民间信仰则是一种信奉自然神灵和祖先的宗教形式,包括祭祀和拜神等仪式。
三、民俗与节日白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节日,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月三节、三月八节、火把节、傩舞节等。
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节日的活动包括祭神、唱山歌、跳跳火等。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三月十五举行,白族人民手持火把,在夜晚燃烧和舞动火把,以祈求来年的好运和丰收。
傩舞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会举行舞狮、舞龙等表演,以及祭祀活动。
四、传统服饰和手工艺白族传统服饰以“白衣”为主,男女都穿白衣,有“白衣白裤、白袍白鞋”的说法。
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剪纸、木雕等。
白族的刺绣工艺精美细腻,以白色为主色调,具有独特的图案和风格。
剪纸是白族人民在节日和婚嫁等场合常常进行的传统手工艺,制作精美的剪纸常常用于装饰和送礼。
木雕也是白族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五、民间音乐和舞蹈白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白族的民歌多以爱情、自然、劳动等为主题,旋律优美,歌词含义深刻。
白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多样,有傣族舞、燕子舞、折手舞等。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舞姿优美,多以纯白色的服装为主,给人一种清新、素雅的感觉。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人的特点及禁忌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
以下是关于白族人的一些特点和禁忌:
特点:
1. 语言和文化:白族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
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但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白族文化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舞蹈、音乐、绘画和手工艺等方面的表现。
2. 服饰:白族人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黑色上衣和白色裤子,女性则穿有着独特花纹的色彩斑斓的长裙。
3. 信仰:白族人信奉的宗教主要是白族本土宗教,同时也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信仰。
4. 美食:白族美食以清淡、酸辣为特点,以米饭、豆腐、菜类为主要食材。
白族三道茶是他们的传统饮品。
禁忌:
1. 言语礼仪:白族人注重言辞的谦虚和尊重。
在与长辈、客人交往时,要用恭敬的语气称呼,避免使用粗鲁或不适当的言辞。
2. 宗教尊重:如果参观白族地区的寺庙或神圣场所,务必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不得有不当行为或言辞。
3. 用餐禁忌:与其他一些汉族地区类似,白族人也有一些用餐禁忌。
例如,不能把筷子竖立在饭碗里,不要直接用手触摸别人的碗筷。
4. 服饰尊重:在参观白族地区时,尊重当地的服饰风格,避免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
总之,白族人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他们注重言语礼仪、宗教尊重、用餐礼仪和服饰尊重等方面的禁忌,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和谐和文化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
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
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
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
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
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
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
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
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
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
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
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
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
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
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
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罗凤等;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
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过着悲惨的日子。
巨蟒不仅掳了女子去,还经常捕食附近村子人家的牲畜,甚至定下一条规矩: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送一对童男童女,供他食用。
若不及时送去,周城村就会惨遭灾祸。
有一受过猎神传授的猎人杜朝选为了解救周城百姓,誓为百姓除害。
又是一年三月三,杜朝选隐藏于供奉巨蟒的古庙中,当巨蟒出现时,杜朝选举起神臂,张开大弓,一箭射去。
巨蟒被射中左眼,顿时狂风骤起,黑烟弥漫。
待到风平雾散,巨蟒早已不知去向。
杜朝选循着血迹追踪而去,却在霞移溪发现个两女子在大石边在洗血衣。
他过去盘问,才知道两女子是被掳来的。
杜朝选叫她们带路去斩杀巨蟒。
两女子说,巨蟒有四个灵魂,只有巨蟒身边的八宝神剑才能斩杀它。
于是,两女子趁巨蟒昏睡时盗出了它枕头底下的神剑。
杜朝选遂上前去杀巨蟒,和巨蟒搏斗,由于用力过猛,神剑断在大蛇腹中,巨蟒终于被杀死。
两个女子也得以救出,村人知道后,万分感激,就把他当作神灵敬重,奉为周城本主。
两个女子也对杜朝选暗生情愫,就做了他的娘娘。
现在周城本主庙的杜朝选神像,手中只有半截神剑,旁边还有两个娘娘。
而那洗衣大石还在霞移溪中,叫娘娘洗衣石。
而那巨蟒居住的蟒蛇洞至今仍然存在,只是不知什么原因被封堵住了。
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是周城的本主节。
节日期间,村民们用轿子抬着杜朝选以及两位娘娘的雕像游村,还要舞狮、舞龙、唱大本曲,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邓川本主——柏洁夫人传说,蒙舍诏主想吞并其它五诏,并企图强占瞪谈诏主美丽善良的柏洁夫人。
于是他建了一座松明楼,借“星回节”祭祖之机,邀请五位诏主赴宴。
柏洁夫人苦苦相劝,无奈,瞪谈诏主不听妻子的劝阻。
走前,柏洁夫人将铁钗戴在丈夫手臂上,与之洒泪而别。
果然五位诏主果然中计,被困于松明楼,并被放火烧死。
柏洁夫人从德源城点着火把赶到了松明楼,以铁钗为记,双手刨出尸骨,并运回诏内盛葬,且誓死不再嫁,投海自尽。
人们敬慕柏洁夫人的忠贞不屈,遂把她奉为邓川德源城本主,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夜晚,人们便点燃火把,妇女还要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以示追念之情。
将军洞本主——李宓唐将军李宓何以死在西洱河上,为何作为汉族的唐将又成为白族地区的本主?唐玄宗天宝九年,阁罗凤为南诏王并袭云南王,按南诏礼节,携妻妾拜会云南太守张虔陀,岂料张虔陀贪淫无礼,侮辱阁罗凤之妻,还加倍征收南诏赋税,阁罗凤怒不可遏,发兵攻打张虔陀,张兵败自杀身亡。
唐天宝十年,朝廷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打南诏,阁罗凤一再申明自己冤屈,但横行霸道、偏激寡闻的鲜于仲通,置之不理,南诏将士不得已在龙尾关前的西洱河上与唐军决战,唐军战败,鲜于仲通只身逃回京城。
天宝十三年,朝廷再次派剑南节度使留侯李宓,率兵十万攻打南诏。
又被阁罗凤联合吐蕃夹击唐军于西洱河上。
唐军千里奔袭,给养不足,饥饿疲劳,又染疾患,缺乏水战经验,结果大败。
主帅李宓受伤沉河而亡,唐军尸横片野,血染西洱河,战后阁罗凤下诏说:“生虽祸之始,死及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
”用宽厚仁慈之心,收敛唐军尸骨“葬而祭之”。
并于大理下关天宝街建“万人冢”,立碑大书“唐军天宝战亡士卒之墓”。
虽然在《南诏德化碑》记载中,对李宓颇有微词。
在民间传说中,认为李宓将军父忠子孝,慢慢地,李宓就成了关迤一带十个白族村子的“本主”。
明洪武末年建“本主庙”,名“唐李公之庙”。
按理李宓是白族人的敌人,但成为下关一带的本主,并在本主神中有着极为显耀的地位。
白族人民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营造了一个在民族关系上平等、和睦,文化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和谐的文化家园。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十六两天,是大理的将军洞庙会。
每逢会期,人潮从大理州各县市村村寨寨涌来,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每天达一万多人,虽秋雨绵绵,热情不减。
钟馨齐鸣,笙箫盈耳,香烟袅袅,纸灰飞扬,各种供品,香味扑鼻。
在白族地区,每个大一点的村子几乎都建有本主庙,且多建于村内,便于村民的祭祀。
也有的选择在村的高旷向阳、依山傍水、草秀木青之处。
庙宇宏伟,雕像精湛,造型美观。
庙堂甚多,供奉繁杂,常常是一庙多主。
即以本主为中心的多神崇拜。
任何本主庙,以本主为主要崇拜对象,其他神为次要崇拜对象,其中有洋有土,有神有人,有将有相,各种神有其独有的宗教功能。
如子孙娘娘送子嗣,财神管发财致富,龙王司雨等。
他们的神力是对本主神力的有效补充,两者神力相结合,起到了保佑白族人民物质生产生活正常进行与精神需求的作用。
本主,有最高的神祗,神庙立于喜洲庆洞,称为神都。
南诏时期,最高神称为“灵镇五峰建国皇帝”,原为五台山神。
神明天子把自己的祖先神挤进本主信仰,成为本主信仰的第一届神王——中央皇帝。
南诏亡国后,神明天子灵镇五峰建国皇帝也随即退位,屈居于万花溪侧,继续当他的五台山山神,附近的白民同情他被废黜的命运,给他点了一盏长明灯至今。
当时洱海之滨的赤土江村没有本主,村民们通过商议,就到神都把废弃一旁的神明天子像偷到村中来供奉。
这样,被废黜的神明天子才有安身立命之地,但已经失去了当年中央皇帝时的显赫,成为一个新的基层本主了。
祭祀宗教祭祀仪式,是宗教体系中最具活力和符号意义的元素,是宗教文化的重要表现。
与其他宗教形态一样,本主宗教,也在白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完整并具丰富象征意义的本主祭祀仪式体系。
日常祭祀仪式时间不确定,只要日常生活中家庭或个人有添丁、满月、取名、结婚、丧葬、求子、求职、经商、落城等都需要祭祀。
而以村为单元的庙会祭祀仪式的时间则正月期间与本主的诞辰或忌日,称之为“本主节”,时间短则一日,长则三天。
祭祀主要程序为:明确祭祀意图,准备祭品,到了本主庙后向本主上香、献祭品、祈福、磕头等。
祈福时要把祭祀的目的向本主提出。
愿望望实现后,还要到本主庙还愿。
祈福结束后,家族老少要在本主庙里把所有祭品享用完毕,仪式才宣布结束。
从结构要素看,本主祭祀仪式由对象、时间、地点、祭品、程序、话语、舞乐构成。
这些要素,是本主祭祀仪式中重要的材料,缺了这些材料,主祭祀仪式就不能构成。
但是近些年来,到本主庙祭祀的活动不再那么隆重。
而且祭祀的仪式只有老一辈熟通,年轻人了解知道的愈来愈少。
功能本主文化还有多方面的功能,它为白族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巨大帮助。
信仰取向,是白族本文化最显著的功能特征。
白族崇拜“本主”,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为灵魂的永恒、“来世”的幸福,而是为了“兴文教,保丰收,增寿龄,体安康”,以及“为士者,程高万里;为农者,粟积千钟;为工者,巧著百般;为商者,交通四海”等等与世俗生活的环境和职业直接相关的现实苦乐。
白族所崇奉的“本主”,都是因为他们曾给一方白族人民的现世生活带来过实利或福泽。
社会凝聚功能,本主是地区保护神。
在大理,有的一村一“本主”,有的数村一“本主”,有的本主崇拜已经超出了行政区划和民族的界限。
但不论本主崇拜的地区差异及族属如何,对作为各地区利益守护神的“本主”的崇拜,能够在社区内部的成员之间起认同、凝聚作用。
本主崇拜的这种地区认同和凝聚作用,在平时一般是表现不出来的,而只有在“本主节”期间,通过“接本主”、“游本主”等一系列集体性的社祭活动才得以彰显。
教化功能,本主崇拜只是一种表象,道德教化才是其真谛。
从表面上看,人们顶礼膜拜的是神灵,但实际上,人类崇拜的却是自己的社会。
本主崇拜体现了社会的核心价值。
此外,本主崇拜还在潜移默化中,世代相传中,将核心价值变成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追求。
表面上是,人求本主,本主佑人,但实际上是人创造了本主。
文化功能,本主崇拜对白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在大理的“绕三灵”盛会期间,青年男女们会成群结队地在“神都”对歌、弹唱大本曲、跳霸王鞭。
而白族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得以代代延续。
经济功能。
一般而言,大型本主庙会由于参与的人数众多,而食、宿、用等需要问题比较突出,往往就会促成相应的商业行为的产生。
久而久之,偶然性的商业行为就会发展成定期的集市贸易,甚至会使本主庙会的性质从宗教活动向商品交易活动蜕变。
如“三月街”、“绕三灵”等定期集市贸易,就都是伴随本主节产生的。
综上所述,白族本主崇拜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而且各种功能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是有轻重差别的。
本主文化以“零星、分散、乡村化”的方式存在于大理地区数千年,其实是大理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