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传播_以_囧_为例

合集下载

“囧”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囧”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

“囧”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作者:张高杰来源:《理论与创新》2018年第16期摘要:在信息化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网络流行文化随之产生,青少年在流行文化的传播中起到推动作用。

“囧文化”便是许多流行文化河流中的其中之一。

因此,本文针对“囧文化”产生及流行的原因,以及对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对“囧文化”相关的产品消费现状进行探索。

关键词:囧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1 探究“囧”字和“囧文化”流行的原因王希杰[1]先生说:“借用德国唯心论哲学代表人物之一的黑格尔曾经说过:‘凡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

而这里的‘合理’即为原因。

”1.1 与我国传统的类比思维方式和视觉直观感受在人视知觉的体系中,人们观察事物往往凭借直观思维和以往经验,通过外在形象来认知事物的感知力,因此中国人对象形字有别样的体会。

把“囧”类比成了人的脸部特征,“八”为下垂的眉毛,“口”便很自然的形象为人的嘴,这也正好契合了我国传统意识形态中的类比思维方式与直观感受。

象形字为“囧”字流行提供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性是“囧”字流行提供了根本保障[2]。

1.2 网络的快速发展成为“囧”传播的催化剂今年年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9次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截至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流行文化便有了蔓延的平台与途径。

“囧”字所提供的语境,给人的直观感受便是随和而轻松的。

“囧”字不仅功能强大,且引申义繁多,在使用时可根据不同环境下使用[3]。

1.3 网民群体结构上对流行文化的催化据统计,在我国网民的年龄结构上,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73.7%,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流行文化传播的主力军。

然而青少年此时期正处于叛逆期,再加上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个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十分强烈。

在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变大的世界里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我迷失感和孤独感。

借形赋义网络流行语产生新方式

借形赋义网络流行语产生新方式

引言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一部分流行语意义的产生方式极为特殊,其流行语义是通过字形或字的结构来定义的,而且读者可以通过字形结构较容易地推测其意义,我们称这类词为借形赋义的网络流行语。

像2008年《咬文嚼字》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位囧列第三的“”,因其自身特殊的字形结构而被赋予了“窘迫,尴尬”的意义,其新义与古义之间毫无联系,是典型的借形赋义类网络流行语。

又如2019年1月2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是个狼人”一词,也属于借形赋义类网络流行语,其中的“狼人”在一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指的是西方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兽人,而“是个狼人”作为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则是由“是个狠人”演变而来的,意思是“比狠人还多一点的人”,通常用来调侃很厉害、不按槑叒叕常理出牌的人。

此外,“”“又双”嫑“”等网※收稿日期:2020-10-16项目来源: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阶段性成果(17ZDA307)作者简介:王钰凤(1997-),女,山东泰安人,在校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方向研究。

通信作者:李铁范(1968-),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研究。

摘要:囧叒叕借形赋义在网络流行语的词义产生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该类词的主要代表有“”“又双”等。

其特点主要有象似性、词义的强调性和句法功能的单一性。

其产生理据和流行原因主要是汉字的表意性、网络环境下特有的交际特点和年轻人的求异从众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该类词的流行语义都未被收录词典,此举主要是为了保持汉语的规范性。

关键词:囧网络流行语;借形赋义;;象似性;表意性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21)01-0012-05王钰凤1,李铁范2※(1.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借形赋义:网络流行语产生新方式络流行语的词义产生方式也是借形赋义。

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以符号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摘要:在21世纪,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个影响广泛的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沟通交流的媒介。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可以体现出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而文化语言学正是以意象为中心可以体现出此种认知的方式。

在学习文化语言学的同时,一直思考“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是不是能够从符号的角度把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文化”和“语言”联系在一起呢?本文也试图从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探讨以符号的角度看当前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一.介绍胡壮麟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使用语言,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释。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流行度不可小觑。

网络流行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是为了沟通交流方便快捷产生的,例如:“FT”是“faint”的缩写,是指“晕倒”的意思,由于打汉字不如打字母方便,所以有许多英语单词被简化成特定的字母了;“BTW”就是英语的“by the way”,即“顺便说说”的意思,此类流行语还有很多,目的都在于简洁快速。

另一类是根据某种现象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例如,“APEC BLUE”的意思是“APEC蓝”,是2014年的网络词汇,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的蓝天,引申义为形容事物短暂易逝,不真实的美好。

本文所说的网络流行语基本就是最近两年活跃在大众之间的常用网络语言。

文化是一种符号,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所以我们可以试从符号的角度看语言文化,进而可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

二.符号和网络流行语文化的关系网络流行语的构成和来源可谓是五花八门,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常规的语言的范围,形式上虽然不规范,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不仅引人注目,而且还被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广泛使用。

例如,“喷子”,网络用语,是“说大话”的意思;“古奶”是英语“good night”的音译,“晚安”,“再见”的意思;“高冷”,英文翻译成“noble and cold”相关的词汇,指“高傲,高贵,冷淡的人”的意思,是一个中性稍偏贬义的词;“LOL”是“laughing out loud”或“lots of laughs”的缩写,表示“很开心”;网络语“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是某演员为某学校代言的招生广告语,没有任何内容,只因句式经典引发不少人狂热跟风,在一段时间内是网络段子手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

网络流行语“囧”字的认知解读

网络流行语“囧”字的认知解读
象似 性 , 寅 已经 从 语 言 上 和哲 学 上 论述 了象 似 王
2 爆 笑喜剧 《 市 囿人 》 于 1 . 都 将 1月 2 日至 6
日在 国话 剧 场进 行 新一轮 公 演 。
从 上述 例子 来 看 , 囵” 已经 成 为一 个 非 常 “ 字 活跃 的网络 新词 。作 为一 种 语 言 现象 , 圆” 同 “ 字 样受 到 了 广 大 学 者 关 注 。 陈 翠 珠 探 讨 了 “ ” 囵 的
第2 2卷 第 4期
V0 . No 4 122 .
四川 文理 学院 学报
Sc u n Unv riy o t n ce c o r a ih a i e st fArsa d S in eJ u n l
21 0 2年 7月
J 12 1 u.0 2
网络 流行 语 “ " 的 认 知 解 读 囿 字
马 雯
( 南 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西 重庆 北碚 4 0 1 ) 0 7 5
摘 要: 在认 知语言学的框架下对 网络流行语 “ 字进 行分析 , 固” 主要 论述 古今 “ 字存在 的 象似 性 义采用 了古人相 同的 象形造 字法 , 可见 象似性在“ 字的 演化 中一直存 在 , 有历时 圃” 具 性; 音义上 , 圆” “ 字的 古今 音义之 间都存在 着 象似性 理据现 象 , 以音 同为先 决条件来揭 示词源 , 索词 的命 名 推
陈 中钰从 追溯 “ 的历 史 来 源 出发 , 结 归 囵” 总
纳 了 “ ”的 用 法 。冀 静 思 通 过 对 网 络 流 行 词 囵 “ 字 的形 义考 证 解 读 了“ 囵” 囵文 化 ” 代 表 的 网 所 络文 化 内涵 。 吕宝 霞 提 出 “ 的 古 义 脱 落 和 新 囤”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以“为你打call”为例

传播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以“为你打call”为例

网络 流 行 语 便 由 此 产 生 。通 过 隐 喻 ,实 现 以熟 悉 的 食 物 类 比 传 播 ,成 为网 的 事 物 ,“属 于 某 一 领 域 的 相 关 概 念 和 结 构 被 转移 到 另
二 、网络流行语 “为你打call”的传播特征
一 领 域 ,最 终 形 成 一 种 经 过 合 成 的新 的概 念 结 构 ,即 隐 喻 意
舞动的画面,在 网络空间中,网民用来象征 “加油”“点赞 ”、
(一 )以社会现象为源头
“支持”之意。与此同时,“O0后”新生 网络群体用户将其从
纵观 近年 来网络流行 语 的产生 ,不难发 现 ,网络 热词 多 网络空 间带到 日常生活 空间,线上 线下同时使 用,在讨 论 评
是从 热门新 闻事件 或流 行社会 现象中衍 生出来 的。以《咬文 价媒介事件 时频 繁使用。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次全国代表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网 络 流 行 语 “为 你 打 ca 中 同 时体 现 出 行 语 ,都 是个人在 向社 会群 体 表 达 自己的情 感 以期能 够 找
“构成 相似 ”和 “心理相 似 ”隐喻。经 过 网民大 量使用 和创 到社 会 认 同感。在快 节奏 生 活 的今 天,人 的压 力需要 得 到
(一 )个人表达情感的有效 途径
义”。f2}~般 认 为隐喻有三中类型 :构成相似 、读 音相似 和心
无 论 是 类似 于 “我 妈 是 我 妈 ”这 种 负面 情 绪 的 “吐 槽 ”
理 相 似 ,相 似 性 是 网民创 造 网 络用 语 的重 要 基 础 。
网 络 流 行 语 ,还 是 “为 你 打call”这 种 传 递 正 能 量 的 网 络 流

浅谈网络热词“囧”

浅谈网络热词“囧”

浅谈网络热词“囧”“囧”是一个经常出现在网络中的热词,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对于它的具体含义和来源并不是很清楚。

本文将来探讨一下“囧”的意义以及它在网络上的流行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囧”这个词的发音。

它的读音为jiǒng,是一个用于表示尴尬、无奈和搞笑的词语。

它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电影的一场“字幕翻译”事件。

当时一部名为《大开眼界》的电影在香港上映,由于它的许多情节和角色都比较冷门,或者说比较奇怪,导致配音人员难以确定正确的翻译方式。

最终,他们采用了“囧”的字根jiong来表示一些比较奇怪、难以解释的情节,如此一来,“囧”这个词就开始在香港普及了起来。

后来,在网上出现了一些名为《囧字典》的网页,这个网页上列举了囧字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并且开放了评论页面,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囧”热潮。

自此,“囧”这个词就渐渐开始在全国各地流行开来,成为了网络语言中的常用词汇。

那么,“囧”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其实它的意义比较广泛,可以表达诸如尴尬、无奈、悲戚、狼狈、憨笑等多种情感。

比如说,我们遇到某些突发事件,或者是场合不得不服从他人的意愿,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囧”来表达自己的无奈。

而当我们遇到一些搞笑的场景时,也可以用“囧”来表达自己的“乐囧”。

除此之外,“囧”的用法还有一些特别之处,例如“囧rz”、“囧囧”、“囧死了”等。

其中,“囧rz”就是表示非常尴尬、非常无奈的一种表情;而“囧囧”则表示一个人非常傻乎乎的行为,有时会带有一丝可爱的味道;而“囧死了”则是表示自己非常憨笑,或者是对某个搞笑场景非常欣赏。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囧”虽然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但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中并不适用,因此不要过度使用或者滥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或者不尊重的情况发生。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特征和发展)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特征和发展)
此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鲁东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论 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同 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 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答辩委员会评议,该论文是一篇中等的学士学位论文。



答辩成绩:
组长签名:
年月日
注:总成绩=指导教师评定成绩(50%)+评阅人评定成绩(20%)+答辩成绩(30%), 将总成绩由百分制转换为五级制,填入本表相应位置。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什么是网络流行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网络流行词汇的来源.....................................................................................................2

从社交货币视角看网络流行语的情感传播以“早安,打工人”为例

从社交货币视角看网络流行语的情感传播以“早安,打工人”为例

从社交货币视角看网络流行语的情感传播以“早安,打工人”为例一、本文概述网络流行语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情感传播方式和影响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从社交货币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网络流行语“早安,打工人”的情感传播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对该流行语的深入剖析,本文期望能够揭示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以及其对公众情感表达和社交互动的影响。

本文也将探讨网络流行语在构建社会认同感、传递社会情绪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对传统语言文化和社交方式的挑战与影响。

通过对“早安,打工人”这一具体案例的研究,本文期望能够为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情感传播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社交货币理论概述社交货币,这一概念源自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指的是在社交互动中,个体为了获取他人认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而使用的一种无形的资源。

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社交货币的概念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新的解读和应用。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正是社交货币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典型表现。

社交货币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分享那些能够带来社会认同感、提升自我价值感的信息和内容。

网络流行语,凭借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往往能够迅速成为网络社区中的热门话题,成为人们社交互动中的重要谈资。

这些流行语不仅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取向,更成为他们构建社交网络、获取社交认同的重要工具。

以“早安,打工人”为例,这句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众多网友之间的问候语。

它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它准确捕捉到了现代社会中打工族群的共同情感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社交货币,能够在人们之间传递正能量、激发共鸣,从而增强社交联系和认同感。

社交货币理论为我们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情感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网络空间中,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它们通过传递情感、构建认同、增强联系等方式,成为人们在网络世界中获取社交货币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