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原则

合集下载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有效沟通
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 及时了解其病情变化和 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指 导和帮助。
信任建立
通过专业、耐心、细致 的服务,赢得患者的信 任和尊重,提高患者对 治疗的依从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 的治疗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生活照顾,共同 促进患者康复。
THANKS
06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
疾病知识普及
向患者详细解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相关知识,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充足日照、规律运 动等,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
骨密度检查意识提升
强调骨密度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性,鼓励患者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临床表现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X线平片是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依据,可显示骨折线、 骨皮质断裂和骨小梁紊乱等征象。此外,骨密度测定、CT、 MRI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02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
骨折风险预测模型
1 2
3
FRAX模型
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股骨颈骨密度,预测10年内髋部骨折及 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CT及MRI检查
CT检查
对于复杂或细微的骨折,CT检查能够 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包括骨折的 三维形态、碎片移位情况等。
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
结合CT和MRI的优势,采用多模态影 像融合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诊断骨质 疏松性骨折。
MRI检查
MRI对于软组织损伤和骨髓水肿等病 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全面评 估骨折及其并发症情况。

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表现、影像表现、诊断治疗、康复、注意事项及脆性骨折诊治和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表现、影像表现、诊断治疗、康复、注意事项及脆性骨折诊治和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相关检查、诊断与治疗、康复、注意事项及常见脆性骨折诊治换和围手术期康复与并发症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加、已成为临床骨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

概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 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

5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约为15%,50 岁以后椎体骨折的患病率随增龄而渐增,80 岁以上女性椎体骨折患病率可高达36.6%。

髋部骨折是最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①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再骨折发生的风险高。

④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有合并症,全身状况差,并发症多,治疗复杂。

临床表现1、骨折。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部分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折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等骨折特有的表现。

2、身高变矮、驼背。

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较早出现骨量减少,发生压缩性骨折,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3、疼痛。

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导致疼痛或疼痛加重。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折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1、X 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X 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2、CT 平扫+ 三维:常用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粉碎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周壁是否完整、椎管内的压迫情况,还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中国乡村医药杂志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罗先正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随着杜会入口老年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严重的后果是骨折。

骨质疏松患者由于骨量减少,骨结构退化,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日常生活或轻微创伤就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

临床上,最常见的骨质疏松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及桡骨远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如肱骨近端、胫骨近、远端骨折。

脊柱骨折多发生在椎体,无明显外伤史或轻微外伤,如平地跌倒等。

与年青人非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

后者骨折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暴力损伤,有明显外伤史。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生存期的生活质量,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增加经济负担。

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严重时可出现剧烈腰背疼痛,影响呼吸循环功能的驼背畸形,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由于畸形、疼痛引起的心理障碍,可使患者出现抑郁,甚至萌发自杀意念。

骨折多发生在T。

与L。

之间,以胸腰椎最为常见。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发生,提示全身骨微结构的退变。

骨强度的下降,新的椎体骨折及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5%~50%。

因此,能否减少新的椎体骨折发争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评定标准。

髋部骨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骨折后第一年的病死率为20%,1/3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庭护理,不足1/3的患者能恢复剑骨折前的生活质量。

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及进展1临床表现①一般表现:可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但骨质疏松骨折患者也可没有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或表现为原有疼痛加重。

功能障碍也可很轻微,甚至患肢仍可活动。

②特有表现:可出现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但iN床上也有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③骨质疏松症的表现:可出现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等。

2常规X线摄片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我国多数医院,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常规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2022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

2022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

2022老年髓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据统计2019年世界范围内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将达到7亿人,其中我国已成为全球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⑴。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9亿,占总人口的13.5%。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2035到2050 年将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据估计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近30%[2]o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2015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公布,6 个欧洲国家女性和男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已经分别达到22%和7% ,而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2018年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已经高达24% ,而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已经超过60%[3,4]。

骸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创伤,通常发生在患有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中, 跌倒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预计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老年骸部骨折患者将达到630万例,其中超过50%都会发生在亚洲地区⑸。

据调查我国每年的骸部骨折新发病例超过Ioo万,而且还在逐年增加⑹。

骸部骨折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巨大,因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而被冠以"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约有35%的骸部骨折幸存者无法恢复独立行走,25% 的患者需长期家庭护理,骨折后6个月死亡率10-20% ,1年死亡率高达20-30% ,且医疗费用昂贵[7-叫因此,老年骸部骨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负担,如何提高老年髓部骨折的治疗效果,提供优质的管理服务,将是临床医疗及医院管理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老年髓部骨折诊疗行为,2021 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北京积水潭医院牵头制定老年随部骨折诊疗与管理指南,旨在推动老年髓部骨折的规范化诊疗,提高老年人群健康水平。

1骨质疏松性骨折_被忽视了的健康杀手

1骨质疏松性骨折_被忽视了的健康杀手

作者单位: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专家论坛#骨质疏松性骨折)))被忽视了的健康杀手邱贵兴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我国60~69岁老年女性的发生率高达50%~70%,老年男性发生率为30%[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它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

由于骨质丢失最先发生在松质骨区域,所以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松质骨丰富的区域,即椎体、髋部(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部)、桡骨远端以及长管状骨的干骺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特别是髋部骨折,患者常常因卧床发生坠积性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死亡,必须积极治疗。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严重骨质疏松的基础上,有别于暴力性骨折。

因此,治疗骨折必须兼顾骨质疏松的治疗,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力求达到以下目标:(1)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

(2)提高骨质量,防止再骨折。

具体的措施有:一、外科干预骨质疏松性骨折常是高龄患者,易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加之患者本身体质较差,外科治疗有一定难度。

因此,外科治疗的原则是既要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又要尽可能减小创伤(采用微创技术),以缩短康复时间。

11股骨髁部、股骨粗隆间、肱骨近端等处骨折:可以根据具体的骨折类型,选取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技术(如LISS钢板),或非扩髓股骨髓内针(UFN)等内固定器材,并尽可能采用小切口实施内固定术,以求早期伤肢功能练习,提高康复水平。

21股骨颈骨折:对于高龄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选用手术治疗,以求早期活动,减少由于卧床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

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可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

31椎体骨折:多数为单纯压缩性骨折,有手术内固定指征的很少。

而且由于骨质强度显著降低,内固定术失败率高。

目前经皮穿刺球囊扩张、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灌注椎体成形技术,以其创伤小、止痛快,便于患者早期活动,正倍受广大患者、骨科医师及介入科医师的推崇。

2017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xdh

2017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xdh

2.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中华骨科杂志. 2008,10(28) : 875-878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2017版指南关于药物干预的分类和推荐意见
药物分类 基础药物: 钙剂、维生素D 抗骨质疏松药物药物: • 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 SERMs 降钙素类 雌激素 用药建议 钙剂和维生素D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不推荐同时联合应用同一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5mg)、伊班膦酸 钠 SERMs: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降钙素: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改善疼痛效果好 雌激素: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运用 rhPTH1⁃34:促进骨形成 骨化三醇以及类似物: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
其它内容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更新变化”

2017版更新点:本指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干预”部分进行重 大调整,药物分类更规范、治疗原则更详细 2017版与2008版指南“药物干预”更新对比
• 促骨形成类药物 • 活性维生素D类
• 维生素K类
• 中成药
四烯甲萘醌
人工虎骨粉、异黄酮类及淫羊藿类复合物等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指南新增: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原则

需要根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注重个体化原则,考虑药物的适应证和禁 忌证、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依从性等诸多因素,合理应用。

骨折治疗的AO原则与BO理念

骨折治疗的AO原则与BO理念
与不锈钢相比,钛的弹性模量与骨组织更接近
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更佳
感染机会较低
钛较不锈钢材料具有更高的抗疲劳能力
抗腐蚀能力较强
与不锈钢相比,钛对骨组织的生长影响较小
钛或其合金中无镍成份,故过敏反应较少
术后能进行MRI&CT检查
钛合金内植入物可以长期留存体内
钛及其合金的临床应用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
钛合金的非凡之处
01
避免骨坏死:内固定物与骨之间无或少接触,避免了钢板下压迫性骨坏死
02
减少感染率:骨折部位及其周围坏死组织的减少,可大幅度降低感染率。
03
降低应力遮挡效应:内固定不再以摩擦力固定,而是以内夹板的方式固定。另外,内固定不再象传统钢板只是放在骨折的张力侧,弹性内固定器可以放在骨折的任何一侧。
04
生物学内固定的特点
4
内固定压迫
骨折端血运的影响因素
常规的加压钢板对骨面产生压迫 影响的骨的血运
BO理念的形成背景
1990年初,Gerber和Palmar相继提出骨折治疗的BO理念 John:长板少钉,固定效果相同,但却显著减少损伤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血运,并能分享载荷,避免 应力集中,防止再骨折。 Farouk:常规钢板固定后滋养动脉出现血管危象,生 物固定微血管灌注良好 Elias:与常规钢板的坚强内固定比较,生物固定骨 折端允许2mm的微动,能有效的刺激骨痂形成 加速骨改建、塑性
BO理念
BO:biological osteosythesis 生物接骨术 Bio-logical osteosythesis 生物学固定学者认为骨折愈合的主要条件 并非一期稳定,而是有活力的骨块与主骨的迅 速连接,不允许以牺牲局部血运的方式来强求 解剖复位。固定坚强而无加压。 宗旨:最大限度保护骨折局部血运,最小限度骚扰骨生理环境。将医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原则.docx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原则.docx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原则骨质疏松症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根据多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骨质健康已亮起红灯。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中医是怎样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优势吗?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为肾虚及脾虚,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

一、补肾壮骨法根据"肾主骨"的中医学理论,肾虚是骨质疏松的发病关键,故治疗宜补肾壮骨,若肾精充足,则筋骨坚硬有力。

有杨氏等选择退化期骨质疏松症患者11例,按临床表现分成肾阴虚和肾阳虚型,分别用左归丸及右归丸加减治疗,连服2个月,结果9例腰背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用X线显示骨密度明显增高者6例。

王氏等用补肾益骨膏治疗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服药3个月后,患者挠、尺骨骨矿含量均较治疗前增加。

梁氏等以续断、桑寄生、山萸肉、骨碎补、熟地等治疗58例,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密度平均值略有回升,其中尺、桡骨骨矿物质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呈进行性减少。

由以上临床案例表明从肾论治骨质疏松症不但使肾虚症状明显改善,且骨矿含量、骨密度等指针的检测亦可得到改善,证实了补肾中药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优良。

二、益气健脾,活血调肝脾虚则肾精亏虚,骨骼失养,骨骼脆弱无力,以致发生骨质疏松症。

故治疗宜补气活血、健脾调肝。

日本金井成行用加味归脾汤治疗骨质疏松症,显示对骨盐量增加明显,可使贫血及更年期指数改善。

张氏等发现丹参能使骨折过程中胶原纤维丝形成增多,钙盐沉积丰富,证明了丹参可以从邻近骨折骨组织中调动钙,以满足新骨形成对钙的需要,这说明丹参具有直接调节钙代谢的作用。

以上资料表明,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潜力和优势。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