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复习题

生物制品复习题
生物制品复习题

第一章

生物制品的概念

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来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用某种微生物,植物或动物体利用生物体。对某一组成部分来生产某些。初级代谢产物。或刺激代谢产物。制成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或达到某种特殊医学目的的医学用品。

生物制品学的概念

指研究各类生物制品的来源、结构特点、应用、生产工艺、原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知识的一门学科。

细胞工程的概念

指与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或人为的使细胞某些生物学特征按人们的意愿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良生物品种或创造新品种,加速繁育动植物体个体或获得某种有用的活性物质或生物制品的过程。

基因工程的概念

指把细胞中心DNA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后导入到适当的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

生物制品的分类(按来源分类,按使用对象分类)

按来源分:

1.人源生物制品:血液尿液成分

2.动物源生物制品:干扰激素

3.植物源生物制品:植物激素紫杉醇

4.微生物源生物制品:胰岛素

按使用对象分类:

1.用于人的生物制品

2.用于家畜的生物制品

3.用于家禽的生物制品

4.用于作物的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的生产特点有哪些?

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前景美好。

有巨大的科研价值,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研发的产品面广,具有高速的成长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的总思路和总目标是什么?

总思路:

我国的生物医药或生物制品产业要保持以每年26%的速度增长。

要突出自我创新。

要突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让新药更多,大药更大平台能够国际化。要突破关键技术。培育大型企业。

总目标:

到2015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约4%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

到2030年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章

我国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品的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是什么?

总体战略: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协调发展。

战略目标: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5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挤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使我国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生物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0年翻一番,生物工业增加值显著提升。至2020年生物产业发展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届时将成

为世界生物产业大国,实现生物产业总值达4万亿以上,占我国GDP的7%-8%。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三,部分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在战略生物技术领域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战略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基因工程活性肽的特点有哪些?

都是肽包括有两条以上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单链多肽的某些仅有十个氨基所组成的肽。

微量存在于人体,却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学作用。

多以基因工程方法来制备。

第三章

1.离子交换色谱和亲和层析的概念;

离子交换色谱:其原理是通过带电的溶质分子与离子交换剂中可交换的离子进行交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亲和层析:

2.一般生物制品原料保存方法?

①冷冻法:该方法适用于所有生物原料。常用-40℃速冻,如在-80℃~-70℃保存时间更长。

②有机溶剂脱水法: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丙酮。该方法适用于原料少而价值高、有机溶剂对于活性没有破坏作用的原料,如脑垂体。

③防腐剂保鲜法:常用乙醇、苯酚、甘油等。该方法适用于液体原料,如发酵液、提取液等。对于不同的生物还有不同的保存方法,例如对于动物细胞,可以有组织块保存法、组织悬液保存法、单层细胞保存法等,对于微生物菌种的保存有斜面保存法、矿油法、索氏法、干硅油法,真空冷冻干燥法、沙土管法等。

3.液态生物制品的保存方式有哪些?

①低温保存

液态蛋白质样品在-20~-10°C以下冰冻保存比较理想。

②超低温保存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液氮超低温保藏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液氮的温度可以达到-196°C,远远低于一般细胞新陈代谢作用停止的温度(-130℃),从而使细胞的代谢活动停止,化学作用随之消失,达到长期保藏的目的。操作时要注意从常温到低温的过渡,以使细胞内的自由水通过膜渗出,避免其产生冰晶而损害细胞,即应注意先加人稳定剂或保护剂,再速冻保存,临用前还要快速复原,之后再除去稳定剂或保护剂。

另外还有低温冻藏法及其他一些保藏方法,但多用于短期保藏。液氮保藏需要使用专用的器具,所以一般是在一些专业保藏机构使用,故日常多采用冰箱保藏。而在没有低温冰箱的情形下,也可以采用-20~-18摄氏度的普通冰箱冷冻室保存菌种。

4.一般生物制品原料的选择原则有哪些?

①其有效成分应含量高,新鲜。

②原料来源丰富,产地接近。

③其中杂质含量尽可能的少,对由起始原料引人的杂质,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研究并提供质量控制方法。

④原料的成本要低。

⑤起始原料应质量稳定、可以控制,富含所需目的物并易于获得。原材料还应有来源、标准和供货商的检验报告,必要时应根据制备工艺的要求建立内控标准。

⑥对具有手性的起始原料,应制订作为杂质的对映异构体或非对映异构体的限度,同时应对该起始原料在制备过程中可能引人的杂质有一定的了解。

5.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分离纯化应满足什么条件?P100

第四章

1.人源性生物制品的特点与种类;

1.效价高、疗效可靠

此类药物本身即是人体中具有重要功能的酶、激素、细胞因子等生理活性物质,经纯化后很少的量即可产生显著疗效,效价高,治疗效果极好。

2.安全性好、不易产生副反应

人体来源的生物药物用于人类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人体来源的药物与人体内成分差异极小,不易产生如免疫反应等副作用。

3.稳定性好

与原料相比,此类制品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为该类提纯产品均可制成冻干制剂,在10C以下可保存2年以上,有利于运输、贮存和使用。但也有不安全的一面,由于制备药物的原料来源的人雅食以保证不携带任何病原体,这样难免有可能污染病原物和同种抗原物质,如通过血液制品有口能传播HIV、HBV 等。这一点必须高度重视。现在病毒灭活/去除技术的引人,可以保证体来源生物制品的安全性。

4.资源有限、研究意义重大

人体的许多成分都具有药物活性,但由于伦理和法律的因素,人源性生物制品的原料是十分有限的。现在可作为生产原料的人体成分仅限于血液、尿液、胎盘、毛发等少数几种,但是,通过对人体活性物质的结构、功能的深人研究,对于使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人体内的含量很低,通过提取很难满足临床需要,了解其结构和基因后,就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大量生产

2.血液制品按其组成成分可分为哪些?

①血液制品

血液制品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制品、血浆蛋白制品。

②尿液制品

人的尿液中含有许多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现在开发的有尿激酶、激肽释放酶、尿抑胃素、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

③胎盘制品

人胎盘制品主要有人胎盘丙种球蛋白、人胎盘白蛋白、人胎盘RNA酶抑制剂等。另外,人胎盘能分泌多种激素如HCG、人绒毛膜促乳激素(HCS)等,故可从胎盘中提取到。

④人体液细胞中的活性物质

人体液细胞包括红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3血液成分制品包括哪些?详细见课本P124

血液成分制品又包括红细胞制剂、白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干细胞制剂和血浆制剂等。

4目前提取人血白蛋白时常用低温乙醇法提取,低温乙醇法提取所具备的优点是什么?

①操作比较简单,产量高,适合自动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

②对蛋白质活性影响小,能基本保持分离所得的蛋白质的天然性质;

③低温、乙醇分离过程能抑制细菌生长、去除病毒、控制热源,较有效地保证了制品的安全性;

④可分离多种血浆蛋白成分,有利于血浆资源的综合利用;

⑤乙醇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价格低廉,易获得。

第五章:

动物源性生物制品的特点,动物源性生物制品按其原料来源有哪些?动物源性生物制品按其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哪些?

特点:1.原料来源丰富2.制品种类多3.要重视特殊安全性

按来源分:血液制品,组织和器官来源的生物制品,腺体来源的生物制品,乳源生物制品,禽蛋来源生物制品

按性质分:动物蛋白质与多肽类制品,酶与辅酶类制品,核酸类制品,糖类制品,脂类制品

第六章:

抗原:指那些能够诱导抗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和淋巴细胞,同时又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再以内外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免疫球蛋白:指一组具有抗体活性以及和抗体分子相关的一类球蛋白的统称

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的概念及各自优缺点

灭活疫苗:指利用加热或甲醛等理化方法将人工大量培养的完整病原微生物杀死,使其丧失感染性和毒性

而保持免疫原性,并结合相应的佐剂而制成的疫苗。

减毒活疫苗:将微生物的自然强毒株通过物理

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连续传代,使其对原宿主丧失致病力,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用这种毒株制备的疫苗。

亚单位疫苗:指提取或合成细菌、病毒外壳的特殊蛋白结构,即抗原决定簇制成的疫苗,这类疫苗不是完整的病原体,而是其一部分物质,故称亚单位疫苗。

第七章:基因工程疫苗:指使用重组DNA技术克隆并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利用表达的抗原产物,或重组体本身制成的疫苗,又称遗传工程疫苗。

基因缺失活疫苗:指应用基因操作技术,将病原微生物中与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基因序列除去或失活,使之成为无毒株,但仍保持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从而制成的安全有效的疫苗。

核酸疫苗:指将一种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免疫原基因,经与质粒载体DNA重组后,通过肌内注射等途径接种给人或动物,能在动物体细胞中经转录、翻译合成抗原物质,刺激被免疫动物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

艾滋病AIDS、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甲肝炎病毒HAV、乙HBV、丙HCV、丁HDV、戊HEV、

人乳头瘤病毒HPV

腺病毒载体是经黏膜免疫的理想载体,其优点有哪些?

理想的外源基因表达载体,对于有些传染病,黏膜免疫的作用很重要腺病毒则是可经黏膜免疫的理想载体系统。

腺病毒还具有这样一些优点:

基因组稳定,较少发生重排,操作简便;

病毒宿主范围广泛,可感染非分裂期细胞;

人腺病毒在人体内不发生整合,无插入突变或激活癌基因风险,应用安全;

外源基因包装容量较大;

容易获得高滴度的重组病毒;

易实现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高效瞬时表达。

痘病毒是基因工程疫苗研制中较常用的载体,具备那些优点?

a.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它是人类使用了近200年的最为安全的疫苗;

b.宿主细胞类型范围宽,痘病毒能感染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

c.外源基因的包装容量大,痘病毒载体可容纳25kb的外源DNA片段,若缺失非复制必需区域,包装容量可增加到50kb;

d.在细胞质中复制、转录、翻译,避免了RNA核加工、转移等的特殊要求;

e.外源基因表达水平较高,能在感染周期的早期或晚期高水平地表达外源基因的物;

f.痘病毒的耐热性强和容易获得高效价的培养。

第八章

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的概念: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病原细菌的抗原编码基因导入植物,并在植物中表达出活性蛋白,人或动物食用含有该种抗原的转基因植物,激发肠道免疫系统,从而产生对病毒、寄生虫等病原菌的免疫能力。

理想菌苗的条件有哪些?

与常规疫苗相比较,转基因植物疫苗具有独特的优势:

(1)可食用性,使用方便;

(2)生产成本低廉,易大规模生产;

(3)使用安全,没有其他病原污染;

(4)转基因植物能对蛋白质进行准确的翻译后加工修饰,使三维空间结构更趋于自然状态,表达的抗原与动物病毒抗原有相似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

(5)投递于胃肠道黏膜表面,进入黏膜淋巴组织,能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第九章

寄生虫疫苗的分类,寄生虫疫苗存在的问题?

寄生虫疫苗的分类

①带低毒活野生型疫苗(自然界中分离的)。

②致弱病原疫苗(减毒活疫苗)

③灭活或死病原疫苗

④亚单位疫苗(包括抽提物或代谢产物)

⑤合成的或重组的抗原疫苗。

⑥抗独特型Ab疫苗。

⑦DNA疫苗。

寄生虫疫苗存在的问题

①多数寄生虫为多细胞生物,寄生虫抗原成分非常复杂,很难找准特定保护性抗原,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不清

②寄生虫抗原免疫所诱导的大都为部分保护性免疫力(一般为30%~70%)。

③寄生虫形成种种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办法,其机制尚待阐明。

④寄生虫一般引起慢性长期感染,病期常因寄生虫生活史中形态上的不同,存在许多阶段。所以寄生虫不仅存在种特异性抗原,还存在不同阶段或期特异性抗原。成功的疫苗可能由多个特异性抗原蛋白组成,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需要保护一个以上的感染阶段

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虐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血吸虫疫苗的分类

血吸虫病疫苗可分为虫源性疫苗(活疫苗、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等

第十章

治疗性疫苗的概念

治疗性疫苗:发生疾病后为治疗疾病所采用的疫苗

分类:

针对治疗疾病种类不同:

1.细菌型治疗性疫苗。

2.病毒型治疗性疫苗。

3.肿瘤型治疗性疫苗。

4.自身免疫疾病型治疗性疫苗

根据作用机制:

特异性治疗性疫苗,非特异性治疗性疫苗。

所用免疫原种类:

1.核酸型治疗性疫苗

2.重组蛋白型治疗性疫苗

3.天然蛋白型治疗性疫苗

4.免疫复合物型型治疗性疫苗

5.嵌合型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与预防性疫苗之间的主要区别?

对象:

预防性疫苗的接种对象是健康群体,对易感人群均可应用。

治疗型疫苗的使用对象是感染者或免疫应答低下的患者。

目的:

预防性为了防病。

治疗型为了治疗或防止病情恶化。

应用:

治疗型应用时必须考虑适应性和禁忌性。

治疗性疫苗的开发战略?

1.以微生物引起的慢性感染为对象。

2.为保持后备力量,对选择微生物必须加强免疫学理论的基础研究。

3.建立必要的动物模型。

4.在较全面的了解免疫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提出创新性的发展。

5.加紧制定我国对治疗性疫苗,特别是创新性疫苗的临床审核方案或规定。

第11章

1.抗体的概念,杂交瘤技术是由谁发明的?

抗体是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话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部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1945年,德国科学家克勒Kohler和英国米尔斯坦Milstein合作发明的

2.抗体分类?

天然产生的抗体、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这四种

3.抗体的治疗机制是什么?

(1)中和作用用于感染性疾病,使病原体或其产生的毒素丧失致病力。

(2)示踪或导向作用使与其相连的功能性分子特异性地激活或封闭、破坏靶细胞或靶分子

(3)竞争性抑制作用/拮抗作用与体内产生或体外进入的物质结合,阻止其对靶分子产生毒性损害。用以治疗自身免疫病。

(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及补体依赖性细胞溶解作用

(5)通过内影像作用模拟抗原,使疫苗更具安全性及广泛性。如抗独特型抗体疫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