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君主论》和中国古代君王权术
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读后感《君主论》读后感当我翻开《君主论》这本书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与政治世界的神秘大门。
马基雅维利的文字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直直地刺向政治的核心。
在书中,马基雅维利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权力的本质和君主应有的手段。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历史剧,剧中的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用尽了各种计谋和策略。
他们时而仁慈,给百姓一些小恩小惠,让民众对其感恩戴德;时而严厉,对那些有反叛之心的臣子毫不手软,以树立自己的威严。
这与《君主论》中所阐述的观点不谋而合,君主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展现出不同的面孔。
马基雅维利说,君主应当懂得如何运用人性的弱点。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工作中的一位领导。
他看似和蔼可亲,对每个员工都关怀备至。
但当有员工犯下错误,影响到团队的整体利益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批评和惩罚。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他太过严厉,不近人情。
可后来才发现,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恩威并施”,团队的效率大大提高,大家也更加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边界。
书中还提到,君主应当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
这使我回忆起了一次公司的重要决策会议。
当时,公司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项目选择,有两个看似都很有前景的方案摆在面前。
高层们争论不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可始终没有定论。
就在这时,老板站了出来,他迅速地分析了两个方案的利弊,权衡了公司的现有资源和未来发展方向,果断地选择了其中一个方案。
起初,还有人对他的决定心存疑虑,但随着项目的推进,大家逐渐发现,老板的果断决策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也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读《君主论》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思考着关于道德与权力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君主的统治,道德可以被暂时搁置。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那些为了争夺王位而不择手段的君主们,他们或许在道德层面上备受争议,但却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在一个小团体中,比如一个班级,班长为了让班级在评比中获得好成绩,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太公平的竞争手段。
浅谈《君主论》

浅谈《君主论》15世纪末16世纪初,文艺复兴的浪潮遍及整个欧洲,如火如荼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和人们思想的解放。
与这个伟大的时代相呼应,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巨人,无论是在思想界还是在艺术节界。
为人们所熟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无不是艺术节的璀璨巨星,他们的才华及他们在艺术界领域为人类艺术事业所做的贡献至今为人们所仰视。
与此同时,思想界的巨人们为了人类的思想解放,为了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也是呕心沥血,巨作频出。
以莫尔的《乌托邦》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为代表的著作其意义之重大,非一言可以蔽之的。
《君主论》一书自从诞生以来一直饱受争议,毁誉参半。
而马基雅维利本人在有生之年甚至都没有看到凝聚自己毕生心血与智慧的这一著作得到出版,不可谓不遗憾……在几位老师的反复唠叨中,我从图书馆借来认认真真的读了一遍,颇有感悟,经反复诵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感悟颇深,无人叙说。
唯有记录下来,恳请老师垂阅并予以指点。
《君主论》一书自从出版以来之所以一直饱受争议,其诸多观点为世人所诟病,甚至一度被列为禁书。
究其原因并不是马基雅维利所谈之内容不合时宜,所写之史料无据无凭,所说之观点于君主无关痛痒……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马基雅维利根据其长达四十余年的外交经验与从政经验针对当时意大利半岛混乱的情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针。
然而他的这些观点是不能为当时那些固步自封的君主们所接受的。
再有马基雅维利以其直言不讳的言辞,指出人本性之丑陋,君主权谋之肮脏……这些观点已经触及当权者的底线,是以马基雅维利的种种观点虽然针砭时弊,但却得不到当权者的垂青,而他一统意大利的思想更是过了三个半世纪才得以实现,我想这不仅是马基雅维利的悲哀,更是意大利的悲哀。
马基雅维利之所以在书中提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言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马基雅维利的故乡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佛罗伦萨。
这里早在14、15世纪就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是经济文化发展相当发达的地区。
浅读《君主论》

浅读《君主论》摘要:《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围绕君主应当怎样统治国家,应当具备哪些品质和手段展开了相应的介绍。
该书对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基础产生了重大的威胁,被称作是邪恶的圣经,是诸多君主的床头必备书目。
关键词:君主、统治、道德、人性与兽性“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写作目的与写作背景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政治家、音乐家、诗人和浪漫喜剧作家,于1498年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中。
1512年美第奇家族重新成为佛罗伦萨的主人时,马基雅维利因此被免除一切的职务,后因参与一起反对美第奇家族的政治密谋而蒙冤入狱,几经曲折和拷问,终于无罪获释。
经历这些之后的马基雅维利一贫如洗,于是蛰居开始了《君主论》(又叫《论大公国治国之道》)的创作。
关于《君主论》的写作动机和背景,可以从马基雅维利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获知一二。
一是获释之后赋闲在家的马基雅维利,为了使自己能够将注意力从“穷困潦倒”中转移出去便开始研究古典书籍,认识总结前人的各项活动;二是关于《君主论》,马基雅维利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当时美第君主对他的赏识,从而谋得一官半职。
而无论马写下《君主论》的私人目的性有多么强烈,都无法阻止这本书对当时以及现在社会的影响力。
《君主论》的主要内容和个人理解正如此文一开始引用的马基雅维利所讲的一样,他认为人类是有劣根性的,所以人民是很难以拥有秩序和良德的,而对于这种状况就应该大力推行君主制,用君主的绝对权力去遏制人民内心腐败带来的恶果。
所以《君主论》主旨在于邦国是如何得到,如何统治加以保住,又是如何失去的,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对于君主制和君主的探讨。
书从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介绍了几种君主国的形式以及将君主国的建立的方式加以划分。
马基雅维利将君主国大致划分为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全新的君主国、市民的君主国和教会的君主国;又大致将获得(建立)以上君主国的方式划分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依靠他人的力量或是幸运获得、用邪恶的方法获得。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

《君主论》的读书笔记说实话,读《君主论》这本书,一开始真把我给绕晕了。
这书里讲的那些君主的权谋之术、治国之道,乍一看还真有点难懂。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嘿,还真咂摸出点滋味来。
书里提到君主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权力,怎样运用手段去治理国家。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古装剧。
剧里有个小国的君主,那家伙,一开始接手国家的时候,简直就是一团乱麻。
周边的邻国虎视眈眈,国内的贵族们勾心斗角,老百姓也是怨声载道。
这君主呢,一开始还想着用仁慈和善良来感化大家。
结果呢,那些贵族根本不买账,反而觉得他软弱可欺,变本加厉地争夺权力。
邻国一看这情况,觉得有机可乘,直接派兵侵犯边境。
这下可好,国家陷入了危机。
这时候,君主终于明白了,仁慈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
他开始改变策略,变得果断和强硬。
对于那些不听话的贵族,他不再姑息,该打压的打压,该铲除的铲除。
对于外敌,他亲自带领军队出征,展现出了坚决抵抗的决心。
记得有一场战斗,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君主穿着厚重的铠甲,骑在高大的战马上,挥舞着长剑,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
士兵们在他的带领下,一个个奋勇杀敌,那喊杀声震耳欲聋。
不过,这君主也不是一味地强硬。
他知道,打完仗后,要安抚百姓,要让国家尽快恢复生产。
他减免了赋税,还亲自去视察农田,和农民们一起劳作。
百姓们看到君主这样关心他们,也渐渐对君主充满了敬意和信任。
再回到《君主论》这本书,我发现书里说的很多观点和这个君主的经历还挺相符的。
比如说,君主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力量,要有自己的亲信和军队。
这剧中的君主就是吃了这个亏,一开始太相信那些贵族,结果差点丢了江山。
还有啊,君主得懂得审时度势,该妥协的时候妥协,该进攻的时候进攻。
就像那个君主,在面对强大的外敌时,没有盲目冲动,而是先想办法稳住局势,然后寻找时机反击。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这些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好像也能找到影子。
比如说在工作中,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也得有自己的权威,要懂得如何管理下属,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君主论》:既是君主的教材,也是人民的指南,揭开君权的本质

《君主论》:既是君主的教材,也是人民的指南,揭开君权的本质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出现了一本哪怕以现代的眼光看来也是惊世骇俗的书,那就是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文艺复兴发生在“黑暗的中世纪”,中世纪之所以黑暗,是因为教会的强势,人性压抑,甚至连君权都压抑。
马基雅维利所在的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的中心,此时的意大利四分五裂,1494年佛罗伦萨的贵族美第奇家族的统治被推翻,五年后,马基雅维利出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执政委员会秘书。
后来佛罗伦萨又改换政体,将本来一年任期的国家领导改为终生制,为了防止权力膨胀,选举了较为没有野心和平庸的贵族索德里尼担任国家领导。
马基雅维利从44岁开始便辅佐索德里尼,他极力主张佛罗伦萨应该建立本国的国民军,在1505年在他的推动下佛罗伦萨成立国民军指挥委员会,他担任秘书,并且亲自指挥国民军参与征服比萨的战争。
1511年,在马基雅维利前往比萨时,教皇联军攻陷佛罗伦萨,索德里尼被罢黜,美第奇家族复辟,马基雅维利不久后被投入了监狱。
这本《君主论》在开头部分附着一封信——《致洛伦佐·美第奇殿下书》,言明了此书是写给佛罗伦萨的君主洛伦佐,以争取君主的信任。
马基雅维利有一点被后人误会的地方在于,很多人认为这本书是献媚之著,为了换取官职,在我看来完全谈不上。
没有人的献媚可以如此高高在上,铿锵有力,这本书确实代表了马基雅维利希望被重用的心,更多的是希望意大利的君主能够结束混乱,脱离教会的控制。
《君主论》的出发点是一本教人如何当好君主的书。
可能看到这,很多人都要笑了,一本教人当君主的书,在现代社会我学会了,哪里有君主可当呢?其实并非如此,《君主论》虽然是五百多年前的书,但是极具现实意义,他以冰冷的视角剖析了当时的社会构成,很多理论表面是说给君主听的,实质上是说给整个意大利听的。
要真认识人民本质的人,需要站在君主的位置上,而真正认识君主本质的人,要站在人民的位置上。
——《致洛伦佐·美第奇殿下书》正如这句话所说的,《君主论》对后世最大的影响,便是让所有人看清楚世界的本质。
君主论书评

君主论书评评《君主论》受老师推荐,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君主论》来阅读,感受颇多。
我读的是马基雅维里著,王水翻译的《君主论》。
书的封面就印了这样一句话”这不仅是一本有关政治斗争的书,同时也是一本经管励志的书,它可以让“坏人”变得更“坏”,让“好人”变得更强大!”,刚借到书就对这句话好奇,但是读完书后突然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这书是最有名的政治学著作,其实我看也是成功励志学。
《君主论》以第一人称叙写,语言很有号召力,读着它就好像作者在你的耳边叙说,它的字里行间有一种魅力让你沉浸在里面,享受在里面都不愿出来。
读着它,它好像牵引着你的思绪,你都能感觉到它要告诉你很多有用东西。
它带你一起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叹息,一起去评判罗马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一起去总结那些王国的失败与成功。
让你感觉自己也是一个马基雅维里,自己也是一个政客,感觉自己也可以合纵天下一样!本书虽说只有136页,但是页页是精华,它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君主权力的形成、来源、管理和维持。
书中没有啰嗦的言语,用词简洁准确、通俗易懂,每一个案例分析都非常到位,每一个结论的论证都非常经典。
我觉得这本书有很多现代意义:(一)管理学上。
这本书了在论述君主如何管理国家的篇章中,有许多理论可以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把书中君主换作成一个企业的领导,把国家换作成企业。
(二)政治学上。
这本书虽说在政治学方面,它的有很多糟粕,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本书的精华方面还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
(三)历史学上。
这本书它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政治环境,它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研究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还有其他学科等的研究意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想说的是,虽然它小,但是它的确像个小宝藏。
如果说孔子曹雪芹等是中国被误解的最多的人,可能马基雅弗利则是西方被误解最多的人之一吧。
马基雅弗利显然不是“马基雅弗利者”,虽然他的作品有着许多冷酷残忍的评价。
君主论中的人性与权术分析

君主论中的人性与权术分析《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的经典著作,这部作品以其对政治现实的冷峻观察和对人性、权术的深刻剖析而闻名于世。
在书中,马基雅维利打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想主义,以一种务实和现实的视角探讨了君主如何获取、维持和巩固权力。
人性在《君主论》中被马基雅维利视为复杂且多变的。
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的,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是人的天性。
这种对人性的看法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强调的善良、正直和无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马基雅维利指出,人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背叛和欺骗他人。
在政治舞台上,这种人性的弱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君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对他人的忠诚和善良抱有过高的期望。
同时,人性中还存在着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主要的情感。
恐惧可以使人们服从权威,而贪婪则会驱使人们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君主可以利用人们的恐惧和贪婪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例如,通过展示强大的武力和严厉的惩罚来让臣民感到恐惧,从而保持对君主的服从;或者通过给予一定的利益和奖励来满足人们的贪婪,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和忠诚。
在权术方面,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争议性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可以不择手段,甚至违背道德原则。
其中,“狮子与狐狸”的理论是其权术思想的核心之一。
君主应当像狮子一样勇猛,能够在必要时使用武力和暴力来镇压敌人;同时又要像狐狸一样狡猾,善于运用智谋和策略来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马基雅维利还强调了君主需要具备果断和决策力。
在面对政治危机和决策时,不能犹豫不决,否则会错失良机,甚至导致权力的丧失。
果断的决策能够让君主在臣民中树立权威,同时也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稳定局势。
此外,君主还需要善于运用政治阴谋和手段。
例如,通过制造内部矛盾来分化敌人,或者利用间谍和情报网络来掌握政治动态。
这些手段虽然在道德上可能受到质疑,但在马基雅维利看来,却是君主维护权力的必要手段。
评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

评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摘要】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是一部政治经典,探讨了君主统治的原则和权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实用主义的方式来统治,为了维护和巩固权力,可以采取各种政治手段。
马基雅维里认为政治手段与目的密不可分,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权力,有时候不得不采取不道德的手段。
虽然《君主论》被批评为冷酷无情和道德败坏,但也有人认为其实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政治作品,为君主提供了实用的治国之策。
对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各界评价不一,有人称之为政治智慧的经典,有人批评其为权力的理性化,但无疑其对世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政治哲学、君主统治、权谋、道德、权力、维护、巩固、政治手段、目的、评价1. 引言1.1 评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概述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著作,被认为是政治学经典之一。
该书于16世纪初创作,以清晰、冷酷和现实主义的语调探讨了当时欧洲政治权力运作的实质和原则。
马基雅维里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权力和统治的理论,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追求国家利益,即使需要通过不择手段来实现。
《君主论》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目的正义化手段”,即政治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所采取的手段的正当性。
这一理论观点对于后世政治哲学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现代政治现实主义的基础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思想,对《君主论》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2. 正文2.1 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主要表现在他对权力和统治的理解上。
他认为政治就是权力的斗争,君主应当以自己的意志来巩固和维护权力,而不应被道德准则所束缚。
他强调君主应当注重实际效果和政治目的,而不是被道德规范所限制。
马基雅维里认为政治活动应当以实际情况和目的为基础,而不是道德操守或伦理准则。
他强调君主应当根据现实情况采取行动,而不是被传统道德约束所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政治思想史》期末作业
论文题目:读《君主论》有感
浅谈中国封建王朝君主的权术
学生 __ 王玲燕
学号 222012332011135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层次 ___ 本科________
通讯地址西南大学橘园二舍
邮政编码 400715
任课教师蒋智宏 _
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君主论》有感
浅谈中国封建王朝君主的权术
摘要:《君主论》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代表作,是对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几百年间的“政治实验和激烈变革”以及马基雅维利本人多年从政经验的理论性总结。
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基雅维利的君主专制理论和君王权术论,而纵观中国封建时代的王朝历史,君王的权术的运用对其他所统治的国家有重大的影响,稍有不慎国家就毁于君王手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我就《君主论》部分内容结合中国封建王朝君王的权术来写这篇读后感。
关键字:选拔人才堡垒君权
一、《君主论》主要内容
从全书逻辑上来看,整本书讨论了“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的问题。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探索,马基雅维利摒弃了中世纪宗教教条式的推理方法,从历史的经验角度出发,根据意大利长期战争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实现意大利的统一的方案——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性本恶”,并把这个基本假设作为他论述的依据,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出于人性本身的需要,并不是上帝的意志,从而否认了君权神授。
在书中他大胆地将政治与伦理道德分离,认为政治的基础不再是伦理道德,而应由权力取而代之。
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他认为建立一个君主国家可以采用暴力,甚至用各种方法。
全书共26章,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强调有势力保
护国家容易、反之则难,君主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惟一的专业。
后12章是全书的重点,全面论证马基雅维利的术治理论。
书中对不同类型的君主国做了明确的区分:如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获得的新君主国、市民君主国和宗教君主国等等。
启示实行统治的君主们如何参照别国的历史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自己的君主政体。
作者书中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认为君主如果失去他的国家,那是他的无能,而不是什么命运的抉择,他认为只有个人的努力,自己做命运的主宰,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
这和当时以上帝为主的宗教学说是不一样的,作者摒弃了中世纪宗教教条式的推理方法。
他认为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这样做的,日后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没有多少困难。
二、反观中国君王的权术
(一)堡垒和君王日常作为是否有用
在《君主论》第二十章,作者说到“从来没有一个新生君主会解除了臣民的武装,与此相反,当他看到臣民没有武装的时候,他总是把他们武装起来。
”看到这我想到的是宋朝的开山君王赵匡胤,赵匡胤是名武将,在陈桥镇发生病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他在位十六年,于961年和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
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
对于赵匡胤来说,和他打江山的兄弟在他称帝后沦为他的大臣,心里是否都臣服于他,一起打江山应该一起坐享江山,这些都是他的顾忌。
赵匡胤他自己是通过兵变当上皇帝的,同样的手握兵权的人仍然可以以此效仿。
他不得不解除大臣特别武将成为他的心病。
所以在宋朝的整个统治中我们看到是重文轻武的,以至于宋朝的兵弱,受到外族的欺负。
君主由于胆小怯弱或者缺乏信义不信任他的臣民,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于臣民来说都不会喜欢这个君主。
人们说打江山需要军队,那巩固江山更需要军队来镇压暴乱和城墙来抵御外来侵犯。
这是很正确的,一个国家的暴力机关对内对外都对这个国家的稳定起到保护作用。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同军队在国家中必不可少,但他对堡垒的看法和别人不一样,不是非此即彼,他认为堡垒可以建,因为堡垒可以作为对付那些阴谋策反者的缰绳,同时也作为突然袭击时的避难所,这是古来有之的,也是大多数君主们惯用的巩固统治的手段。
但他也认为堡垒可以不存在,他用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兴建的米兰城堡来论证,他认为城堡给人民带来伤害,让人民憎恨,即使拥有城堡,如果人民对你怀恨在心,城堡也无济于事,因为人民一旦拿起武装,外敌就可不避免地援助他们,当他们内外接应时,堡垒已经丧失了它的效用。
反观中国历史这样的例子不少,最鲜明的当属秦始皇修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在当时是具有强大的防御作用,但如此浩大的工程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凭靠的完全是人力。
而人力却不是自愿的,很多史实表现了
当时修建万里长城的人民的痛苦。
秦朝的暴力统治除了重税,还有严厉的惩罚制度,奴役制度等等,秦朝的人民苦不堪言,就别提有多恨当朝统治者,最后揭竿而起,振臂一挥,农民起义爆发了,这是为了生存的反击,再强硬的堡垒都没有任何作用。
马基雅维利在第二十章最后强调了要重视人民的仇恨,而不是一味的加强国防巩固。
(二)如何做一个人们尊重的君主
在《君主论》第二十一章,马基雅维利阐述了他认为君主应该要做什么去赢得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君主必须要殚精竭虑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伟大之名与才智超群之誉。
”也就是君主要不断做让人们感叹的事,让人们心怀疑虑又惊叹不已,比如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君主立刻去奖励他,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君主也马上去惩罚他,让人们感叹他如此神速。
中国历代贤明的君主数不胜数,开创的盛世也为后人赞叹,很多皇帝都死于长年累月积攒的小病症,要么是当年打仗留下的外伤,要么就是不慎感染的风寒,这些小病症不足惧,应该不致死,但是君王日益操劳,琐事、大事缠身,心力交瘁,最终小病都变成大病了。
作者认为“公开表态立场,比中立更能受臣民喜欢”,他认为公开表明态度总是有利,如果你的两个强邻打起来了,必然有一方获胜,你要么对战胜国心存忌惮,要么无所畏惧,无论任何一种情况,公开表态总是好的,切莫优柔寡断取中立。
如果不公开表态,最终会沦为战胜国的战力品,而战败国也会幸灾乐祸。
他认为不管你支持的一方失败还是胜利,你都作为他的盟友,如果他战胜了,他对你就有保护
的义务,如果他失败了,你也会得到他的庇佑,只要他有能力他就会帮助你。
但你不能不要为了进攻他国和强国结盟,这是作者强调的一点。
这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繁荣的年代,同时也是各国混战争霸的时候。
春秋一百多国,通过不断兼并,战国初年大大小小的国家约有十几个,每个国家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存和扩大国土势力,君王们都相继称霸,其中虞国结盟晋国去攻伐虢国。
虞国借道于晋,晋国在灭掉虢国后,在回去的时候顺手牵羊地把虞国给灭了,这也衍生了成语“唇亡齿寒”“唇齿相依”。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朝鲜战争爆发,在当时我们是完全没有任何实力对抗美国,而且我们当时有自己的重大任务——发展建设和收复台湾,但我们还是组织了人民志愿军,如果朝鲜半岛失陷,沦为美国掌控下,那中国就失去了屏障,可以说朝鲜和中国在当时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为了未来长远的发展,只能舍弃收回台湾的大好时机。
(三)论君主选拔的大臣
马基雅维利在第二十二章论述了选拔大臣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主怎么样,通过他身边的大臣就可以看出来,如果这些臣子有才而且忠心,那这样的君主就堪称明智,因为他能够辨识并且能让他们忠心耿耿。
反之,如果臣子是庸碌无能之辈,君主就会受到非议。
因为他所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选拔了这帮人。
那要如何选拔人才呢?在这作者有个屡试不爽的办法:如果你发现你的大臣厚己薄汝,一言一行都为自己谋取私利,那么这个人绝非良臣。
在中国,有些君王是看不到良臣,只听得见奉承,由此灭国的
事例众多,我就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中国君王的御臣之术远比《君主论》里更丰富,就拿乾隆帝来说,他肯定知道和珅在背地里贪污受贿,当时很多忠谏之士弹劾他,乾隆帝都没有治他的罪,嘉庆帝上位后,和珅便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就是乾隆的高明之处,朝堂之上需要忠臣也需要奸臣,奸臣之中肯定有个最大的,你只需要控制他不会篡位,对国家没有很大的危害,用忠臣来限制他,用他来镇压那些想作恶的小臣,同时他也限制忠臣,臣子们相互制衡,而君权就得到巩固。
为什么后面就收拾了和珅呢?嘉庆帝上任,需要巩固其地位,收拾了和珅不仅巩固了地位,解决其党羽,让国家得到一个稳定发展。
三、结语
《君主论》讲述了很多内容,其中和中国朝代相对应的方面会更多,而我这篇文章只是冰山一角,我只选取了比较有感想的部分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我认为,中国封建历史如此长久,其中的政治管理、君主政治思想肯定丰富多彩,只是当时少有人著书立说,从而推动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12版
【2】杨珍.历程制度人——清朝皇权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