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阿瑟与美国政府关于朝鲜战争的战略分歧浅析

合集下载

抗美援朝几大著名战役 为什么美国不打了

抗美援朝几大著名战役 为什么美国不打了

抗美援朝几大著名战役为什么美国不打了血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血战三所里等都是抗美援朝的著名战役。

抗美援朝几大著名战役1抗美援朝中有哪三大著名战役血战长津湖第二次战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狈狂北犯,11月底进到长津湖一带,志愿军第九兵团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设置伏击圈,11月27日九兵团发起全线攻击,当时被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

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

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

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血战上甘岭美韩为首的联合国军为争夺朝鲜中线门户于1952年10月14日向守卫的志愿军15军45师发起上甘岭战役,至20日仅一个星期45师伤亡50%以? 上,21个步兵连无一完整。

联合国军17个营,伤亡达7000人以上,至11月15日联合国军无力再战,上甘岭战役宣告结束。

志愿军伤亡20000人左右,联合国军伤亡10000人以上,3.8平方公里的土地完全被削平,被鲜血浸透。

美军共发射190多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弹,志愿军发射40多万发? 炮弹。

志愿军涌现了邱少云,孙占元,黄继光,孙占元等战斗英雄,激烈战斗中与敌同归于尽者比比皆是,后12军加入上甘岭的防守取得最后胜利。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后感《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由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所写,这本书主要从美国人的视角,通过朝鲜战争中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来评论整个朝鲜战争的。

朝鲜战争从1950年6月开始,到结束一共是三年零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有5万多人死亡,南朝鲜伤亡约59000人,中国和北朝鲜约有50万士兵伤亡,整个战争给各参战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场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最后以协议的签订而结束。

朝鲜战争是“被美国人遗忘的战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首先了解到了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从1910年日本把朝鲜彻底变为它的附属过后,在此后的35年里,日本政府一直统治着朝鲜,但朝鲜人民从来都没有丧失能重新获得独立的决心,李承晚寻求到了美国的帮助,力图建立一个由他领导的独立的朝鲜国。

但是无论是南朝鲜的李承晚,还是北朝鲜的金日成,都拒绝承认对方政府的合法性,双方处于不断地内战中。

但是在战争初期,北朝鲜的攻势势如破竹,很快就突破南朝鲜的防线,直逼南朝鲜首都汉城,朝鲜战争由此拉开序幕,美国也在这时介入了战争。

首先谈一下美国“史密斯先遣队”的失败。

“史密斯先遣队”是由美军第二十四步兵师第二十一步兵团第一营的两个连组成,指挥者是中校查尔斯·史密斯。

这支标志性队伍满怀自信的来到了朝鲜战场,他们始终相信:一旦他们到达前线,就能扭转战争的结局。

但是他们却遭遇到了惨败,要么撤退,要么全军覆灭。

我认为正是因为他们的自大导致了这次首战的失败,同时,这只队伍也是傲慢的美军指挥者们错误决策的受害者之一,美军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完全没有重视北朝鲜。

历史在这里又一次证明: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麦克阿瑟将军作为美国在这次朝鲜战争中的第一个总指挥,同样犯了致命的错误,他狂妄自大,完全不把朝鲜问题放在眼中,曾吹嘘说:“只要华盛顿不限制我行动,我用一只胳膊就可以解决朝鲜问题。

”并且麦克阿瑟和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意见不合,导致后来杜鲁门曾多次要撤销麦克阿瑟的职务,麦克阿瑟也过于追求虚荣,在李奇微接管了指挥权后,麦克阿瑟嫉妒李奇微将军所取得的胜利,出现在朝鲜去与其争功。

美国如何评价朝鲜战 争

美国如何评价朝鲜战 争

美国如何评价朝鲜战争美国对于朝鲜战争的评价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中存在着多种观点和声音。

在朝鲜战争刚刚结束的那段时间,美国国内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较为复杂。

一方面,战争的结局没有达到美国最初的战略目标,这使得一些人认为这是一场“未竟的战争”,是一次战略上的挫折。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强调美国在战争中展现出了军事力量和对盟友的承诺。

从军事角度来看,美国部分军事专家和将领认为朝鲜战争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战争。

朝鲜半岛的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给作战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更是出乎美国的意料,志愿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术运用,使得美军在战场上遭遇了重大挑战。

在政治层面,一些美国政客认为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下的一个局部冲突,是共产主义阵营扩张的表现。

他们将战争的爆发归咎于苏联和中国的影响,认为这是对美国及其盟友在亚洲利益的威胁。

然而,也有一些较为客观的声音指出,美国对朝鲜半岛局势的误判以及过度干涉,是导致战争爆发和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于朝鲜战争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

在历史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这场战争。

他们研究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试图从中吸取教训。

一些研究指出,朝鲜战争使得美国重新审视其在亚洲的战略布局,加大了对军事力量的投入和对盟友的支持。

同时,这场战争也让美国意识到,在与拥有强大民族意志和战略智慧的对手作战时,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然而,在大众文化领域,朝鲜战争在美国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相比,关于朝鲜战争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社会对于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相对较低的关注度。

在国际政治的视角下,朝鲜战争被视为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加剧了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局势,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经历也促使其在后续的国际事务中更加谨慎地评估军事干预的风险和代价。

人物小传-麦克阿瑟

人物小传-麦克阿瑟

人物小传-麦克阿瑟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1880年-1964年)是20世纪美国军事史上最重要的将领之一,又被誉为“司令官中的司令官”。

他在二战期间和朝鲜战争中的指挥才能以及其对亚太地区的重建和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麦克阿瑟于1880年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

他的父亲亚瑟·麦克阿瑟也是一位军人,这为他的军事生涯铺平了道路。

麦克阿瑟年轻时在美国军事学院和其他军校接受教育,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在一战期间,麦克阿瑟担任了美国第42步兵师的指挥官,并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军事才能。

他多次受伤,但坚定地领导部队,并被授予多个勋章。

二战爆发后,麦克阿瑟被委任为亚太地区的盟军最高指挥官。

他制定了一系列成功的战略,包括菲律宾的保卫战、解放菲律宾以及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他在战争中展现出杰出的指挥水平和决断力,被尊称为“我司令官的司令官”。

战争结束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日本占领军最高指挥官,负责重建和推动日本民主化进程。

他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和和平发展。

他的领导使日本逐渐从战败国走向了崛起。

然而,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的指挥决策引发了争议。

他主张对中国进行直接军事打击,与时任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发生了分歧。

最终,他被撤销了朝鲜战争的指挥权。

麦克阿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勇气、领导力和战略眼光是不可否认的。

他对军事战略和政治事务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深远。

他不仅被誉为军事天才,更是一位卓越的领袖和改革者。

麦克阿瑟于1964年逝世,但他的贡献和遗产将永远铭记在美国和世界的历史中。

他的军事策略和领导风范继续影响着现代军事思想和战争战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军人和领导人的楷模。

美国对中国的六次重大战略误判

美国对中国的六次重大战略误判

美国对中国的六次重大战略误判作者:刘明福来源:《党员文摘》2016年第03期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偏见,屡屡导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

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重大战略误判就有六次之多。

第一次误判:共产党和国民党,谁能赢得中国?二战结束前后,中国的第一个问题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究竟谁能赢得中国?而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战略误判,导致其作出“扶蒋反共”的错误决策。

当时,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向美国国内提供了大量军事、政治报告,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共产党由于得到当地百姓的完全支持而变得越来越强大。

”他们甚至断言:“无论我们向现在这样的国民党政府提供多少物资和供应,那些自称为共产主义者的人总有一天要接管中国。

”因此,观察组反对美国政府片面支持国民党的政策。

但是,这些理智的结论和主张未能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政府内部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和争论,朝“扶蒋反共”的方向转变。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1945年2—4月回美国述职。

4月2日,他在离开华盛顿前夕举行记者招待会,把中国共产党称为“军阀”,声称美国的对华政策就是“承认中国的国民政府,而不是中国任何武装的军阀和武装的政党”。

这种主张渐渐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流。

1945年4—5月间,是美国对华政策决定性地倾向于国民党一边的关键时刻,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个拐点。

此时的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大格局基本确定。

而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毛泽东在美国1945年上半年“扶蒋反共”政策正在形成的时候,就预言美国“将要犯下绝大的错误”。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

美国政府花费超过60亿美元帮助国民党反动派打内战,阻止中国共产党人建立新中国的图谋,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误判:中国人敢出兵朝鲜吗?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同年9月15日,美国军队在朝鲜仁川登陆,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向中国边境挺进。

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郑重提出两点意见,一点是:“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什么被解职?是因为无能吗?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什么被解职?是因为无能吗?

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为什么被解职?是因为⽆能吗?政治⽃争的牺牲品。

他的经历完全验证了罗斯福对他的评价:麦克阿瑟不是⼀个好的政治家。

说明⽩⼀点,就是他不适合在政治圈⾥混。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的⾓逐,是那个时代让美国⼈⽐较津津乐道的⼀个故事。

津津乐道之下,麦克阿瑟和杜鲁门没有胜利者,只能是两败俱伤。

麦克阿瑟让杜鲁门拿下了神坛,⽽杜鲁门也因为麦克阿瑟,或多或少地丧失了他继续连任美国总统的意愿。

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不论是寻求将来的连任,还是保持军队的最⾼领导权,把麦克阿瑟这个刺⼉头或者是将来的绊脚⽯拿掉,那是⾸先必须要做到的。

当然,麦克阿瑟在政治上的愚蠢表现,也给了杜鲁门⼀个极好的机会。

作为⼀个军⼈,不论哪个国家,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是绝对的信条。

⽽麦克阿瑟仗着⾃⼰巨⼤的声望,接连的违抗杜鲁门的命令。

在政治上,公然与美国⾼层唱反调,在军事上,⼀家独⼤,看不起似乎不懂军事的杜鲁门等⼈。

俗话说得好:事不过三,连⽼百姓都懂得的道理,麦克阿瑟却把它抛到了脑后,不挨整不被撤,绝对没有天理。

更为重要的是,以这种在政治上愚蠢的智商,还要妄想着去当美国总统。

第⼀,他⾃⼰有点⾃欺欺⼈,第⼆,⽆论他再怎么⾃欺欺⼈,他也是别⼈的潜在的政治对⼿。

在杜鲁门没坐稳总统宝座的时候,麦克阿瑟就有过竞选总统的想法。

只是民意调查中,他的⽀持率很低,所以他暂时放弃了这种想法。

从他后来被杜鲁门撤职以后,还想去竞选总统来看,这种野⼼或者欲望他⼀直都没有放下,那么,杜鲁门怎么可能让他展翅⾼傲放任地飞翔,只能把他像⼀只鸟⼉⼀样,先射死了再说。

再者,麦克阿瑟的为⼈肯定会给他的对⼿制造很⼤的机会。

他不像埃森豪威尔那样平易近⼈,也不像巴顿那样热情豪放,更不像马歇尔那样宽宏⼤度,公正⽆私。

他的性格特点可以⽤狂妄⾃⼤,唯我独尊,好出风头,喜欢颂扬来充分诠释。

叼着个永不点燃的⽟⽶烟⽃,戴着个能够遮住皱纹的眼镜,掐着廉颇⽼矣的烂腰,再怎么趾⾼⽓扬,也不是那么回事。

麦克阿瑟的性格特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军事上,⼀贯的以⾃我为中⼼,不愿意服从命令。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谈判过程真相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谈判过程真相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谈判过程真相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谈判过程真相9229 次点击12 个回复任子由于2013/7/31 10:21:02 发布在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谈判过程与战后影响...2013-07-28 | 阅:转:| 分享志华1953年7月27日晚10点,《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生效,这场焦灼的战争,经过历时两年多的谈判,终于宣告结束。

遗憾的是,战后,停战协定并没有升级为和平条约。

朝鲜半岛上空的硝烟,似乎始终未能全部散去。

新浪历史邀请历史学家志华、牛军、力舟,一同回顾那个艰难的停战协定的达成过程,以及停战协定在今天的意义与影响。

本文为新浪历史采访著名历史学家、冷战史研究专家志华的访谈容。

中国错失停战谈判的最佳时机: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新浪历史:1951年,曾经有13个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提案,以实现朝鲜战争停火,为什么中国拒绝了这个提案?志华:从朝鲜战争一开战,联合国就呼吁停火。

在战争整个进程过程中,和谈与和谈的呼声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战争一直没有停止。

没有停止的原因不断地变化。

最初,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因为美国的参与,成立了联合国军,等于联合国本身就干预这个事。

同时联合国成员又提出来要求停火,要求停战。

这些联合国成员首先呼吁北朝鲜停战,但是北朝鲜不完成它的军事目标,是不会和谈的。

联也说要和谈,都是嘴上那么讲,但实际上是停不下来的。

到了9月15号以后,联合国军仁川登陆,军事形势有所转变,美国又采取了更进一步的政策,越过了“三八线”北进,这个时候联合国成员国像印度等等又呼吁停火,对象主要是美国了。

美国也不愿意停战,因为它有它的目标,它一边应付着国际舆论,一边想尽快地结束军事行动,还计划圣诞节回家过。

到1950年10月以后,中国抗美援朝意味着战争的进一步升级,此时停火的呼吁又转向中国。

中国同样一边展开军事进攻,同时也在应付联合国,提出自己接受停火的条件,例如的问题、联合国的席位问题、对日和约问题等等。

三位美国老兵点评朝鲜战争

三位美国老兵点评朝鲜战争

三位美国老兵点评朝鲜战争:不应该去侵略别国2006-06-05 14:39:08来源: 论坛网友评论36 条本文共2页第1页第2页前国会众议员麦克洛斯基:美国不应该去侵略别国皮特·麦克洛斯基现在是美国加州一个县的律师。

1951年,他曾作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少尉排长到朝鲜作战过9个月。

在三八线以南、北汉江沿岸的春川至水三里一带打过几场恶仗,终身难忘。

他清楚地记得,在一个零下几十度的严冬之夜,他布置士兵两人一组在前沿阵地的单兵掩体内布防,间隔三四米。

每隔一个掩体有一人放哨。

他每隔15分钟用步话机呼一下各个掩体放哨的士兵。

半夜12时的一次呼叫,五号坑没有回应。

派人过去一看,在上面放哨的美国兵已被志愿军侦察兵抓走了,下面的士兵仍在呼呼大睡。

两边掩体内放哨的士兵仅几米之遥,居然没有发现。

志愿军侦察兵的神出鬼没令美国海军陆战队称奇。

还有一次,他在一名牺牲的朝鲜战士身上找到一张照片。

这名战士只有十七八岁,照片里有20余人,像是一张三代人的全家福。

看着这张照片和已经死去的朝鲜士兵,他忽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法:像自己这样一个牛高马大的美国兵,从万里之外到这里来杀死这个可怜的孩子,为了什么呢?这个朝鲜青年可能就居住在距战场百里之内的地方,照片里他的祖父母、父母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不该遭遇自己的孩子被打死的悲剧。

麦克洛斯基说,从朝鲜战场回来的人有好多年都不愿意向家人谈起战场上的情况。

一直到年届退休,当年野战排的老伙伴们在一起聚会时,大家才爱回忆一下往事。

麦克洛斯基后来也在战斗中受过两次伤。

但他仍然非常佩服中国的军人。

中国军队的装备这么差,但打仗十分勇敢,一往直前,不怕死。

他说:“我尊敬他们超过尊敬我们自己的将军。

”从朝鲜战场回美国后,他从事法律工作,并在后备役部队里留到1960年。

他从1966年至1982年连任八届美国联邦众议员。

1972年他在八个州里与尼克松竞逐共和党总统提名。

他对记者说:“我知道我不可能获得党内提名,但我要借竞选的机会宣传反对越战的主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 师 范 大学 学 报 ( 文 社会 科 学 版 ) 人
J OURNAL OF S HANDONG NORMAL UNI RSTY( ma ie dS ca ce c s VE I Hu nt sa o ilS in e ) i n
21 第5 0 0年 5卷 第 6期 ( 总第 2 3期 ) 3
2 1 V 1 5 N . ( e e l o2 3 00 o. o 6 G n r N . 3 ) 5 a
麦 克 阿瑟 与美 国政 府 关 于朝鲜 战争 的战 略分歧 浅 析
仇 世 林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 与社会发展学院 , 山东 济南 ,5 04) 201
摘要 : 朝鲜战争爆发后 , 麦克 阿瑟与美 国政府关于朝鲜战争的战略存在诸 多分 歧, 要在 美国干涉朝鲜 战争 主 的规模和 目标 、 国处理 台湾 问题的策略、 美 美国 的战后全球 战略重心 等方面 , 由于分歧 的不可 弥合 , 对朝 鲜战争本

的助理 国务卿迪安 ・ 斯克等人 力主 “ 腊 联合 国军 ” 武力 统一
朝鲜 , 认为 只要三八线存在 , 朝鲜半 岛就不会有 持久 的和平 , 美国的 目标应 当是 “ 统一朝 鲜” 杜勒斯 认为 : 必 须摧毁北 , “ 朝鲜军队 , 即使这样做 需要越 过三八线 也在 所不顾 , 这是 消
二 是从全球战略考虑 , 国不想 过深地 陷在朝 鲜 , 而难 以 美 从
解决 , 尽快在可以接受的条 件基础上 , 即“ 停止 冲突”, 在美军 占领朝鲜南部 的条件下 , 施加政治压力 , 提出朝鲜统一 问题 。
报告还提醒必须考虑盟国的态度 , 当北朝鲜被迫撤 回三八线
应付苏联在其他地区 、 特别是在西欧和 中东 地区 向美 国发 出
的挑战 。 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 , 国政府开始考 虑是否改变对 朝 美
后, 大多数盟 国, 尤其是亚 洲和 中东 国家恐 怕不会 支持联合 国军用武力统一朝鲜的做法 。报告 同时又警 告说 , 南韩 当然
¥收 稿 日期 :0 0—1 O 21 O— 8
作者简 介: 仇世林( 9 5 16一
朝鲜 的变化 ; 中国参战 之后 , 国政府 从 战场形势及 全球 战 美 略考虑 , 朝鲜 战争的 战略 目标 坚决 回到 了局部 战争 上 , 把 规 模严格控制在朝鲜 范 围内。而麦克 阿瑟始终 以消灭
问题 的严重性 :在联 合 国部 队把 北朝鲜 部队赶 回三八线 附 “
场 内战演变成一场 以中美双方 为主要 敌对力 量 的局 部 国
际战争 , 并最终导致 了麦克 阿瑟被解 职 , 同时这 种战 略分歧 也给美 国的国内政治 和美 国与盟 国的关 系带来深刻的影响。


关 于美 国干涉朝 鲜战 争的规 模和 目标的 分歧
除威胁的惟一 途径 。 【 ( 国务院 的苏联 问题 专家乔 治 ・ ”2 ㈣ J 凯南 和查 尔斯 ・ 波伦 以及受 到他们 观点影 响的政策设 计 司 司长保罗 ・ 尼采极力主张要进行最大限度 的克 制, 他们认为 应该命令麦克 阿瑟 以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名义宣布 : 倘使北朝
为 目标 , 图将 战争扩大到 中国境 内, 不惜与 中国、 试 并 苏联发
生全面战争 。
近时 , 国和支持安理会决议的其他 联合 国成员 国所采取 的 美
战争初期 , 国干涉 的目标明确地 限于恢 复朝鲜半岛原 美
状 。6月 2 9日, 杜鲁门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 议上强调 , 国 美
决定和行动以及 克里姆林宫 的决定和行动 , 将决定这场 冲突 是限于朝鲜境内, 还是 冲突扩 大 , 致可能爆 发第 三次世界 导
鲜军 队撤 到 三 八 线 以北 , 的 军 队 将 不 跨 过 三 八 线 追 他
击。 ’ “ 7月 2 日 , 务 院 的政 策 设 计 司草 拟 了一 份 “ 于 2 国 关
美 国政府关于朝鲜战争的 目标经历 了一个 变化 的过程 。 以中国参战为界 , 之前经历 了由恢复朝 鲜半岛 的原状到 统一
大战的危险。 报告倾 向于认 为 “ ” 克里姆林 宫决不会 接受在
j 朝鲜建立 一个它无 法统治 和控制 的政权 ” E 。报 告认 为, 发 生这类 冲突所 冒的风险“ 似乎远远大于政治上 可能得到的好 处 ” 因而强调在军事上取得 一定进展 后应该立 即转入政 治 ,
的政策是要 “ 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 , 使北朝鲜人退 回到三 迫
身 以及 当时美国国内政 治和 国际关系都带来 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 词: 美 国; 麦克 阿瑟 ; 鲜战争 ; 朝 战略 中图分类号 : K 1 7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93 2 1 )6— 1 1 0 10 —57 (0 0 0 0 1 — 4 鲜 战争 的 目标 。对 此美 国政 府 内部 意见是 不统一 的。这主 要体现在对是否越 过三八线 的争论 。美 国 国务 院顾 问约翰

麦克阿瑟与杜鲁 门政府 关于朝鲜 战争 的战略始 终存在 诸 多分歧 , 概括起来 主要在 于美 国干涉朝 鲜战争的规模 和 目 标、 美国处理 台湾 问题 的策略 、 国的战后全 球战 略重心等 美
杜勒斯 、 东北亚事 务处处 长约翰 ・ 艾利 森、 负责东亚 事务
方面 。这种分歧从裂 缝变成 鸿沟 , 无法 弥合 , 朝鲜 战争 由 使
)男 , , 山东青岛人 ,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 院副教授 , 博士。
八线以北去” “ 复 那里 的和 平 , 复原 来 的疆 界 ” 指 出 ,恢 恢 , “ 凡是三八线以北所 进行 的军事行动 , 当仅限 于破坏 军需 应 上的供应 ” ) …‘ 。这主要是 因 为, 一则 担心军 事 干涉 的扩
大会有 可能导致苏 联 的介 入 , 而引 发与苏 联的全 面冲 突;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