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分布

合集下载

安徽省安庆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安徽省安庆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31安庆市辖区地层简表符号岩石类别及构成厚度m分布及特征备注全新芜湖组q4w砂砾砂和粘土局部夹淤泥质粘土河湖地区1050山区15出露广泛主要出露于长江皖河等较大河流的河谷河漫滩地带q3x粘土粉质粘土含铁锰结核510主要分布于安庆市城区北东的周边地区q2q粘土泥砾主要分布于安庆市城区西部的十里乡境内第四安庆组q1a砾石17主要出露于安庆市西郊的凤凰山新庄岭等地白垩k2x中厚层厚层砾岩砂岩3800主要出露于大观区境内的山口十里等地中统j2l粉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岩页岩j1m石英砂岩粉砂岩页岩夹煤层52338主要出露于工作区北部t3l粉砂岩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夹煤层17005500t3t粉砂质页岩夹细砂岩夹含铜透镜体173500中统月山组t3y粉砂岩细砂岩角砾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15435南陵湖t1n具缝合线构造的灰岩白420三叠岩泥灰岩等4240主要出露于安庆市北郊的大龙山镇杨桥镇一带月山南部p2d炭质页岩页岩微晶灰龙潭组p2l炭质板岩泥质粉砂岩遂石结核灰岩等夹煤层28537400二叠p1g硅质板岩泥质粉砂岩碎石结核灰岩等夹煤层1128地表零星出露于安庆市北郊的大龙山镇杨桥镇月山一带8941600石炭中统黄龙组c2h灰岩白云岩747710616杨桥镇月山十里乡境内零星出露五通组d3w石英砂岩35706617山口乡十里乡月山老峰镇等境内零星出露中统坟头组s2f粉砂质泥岩砂岩1150013350s1g泥质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质泥岩2056377600主要出露于安庆市西北部山口月山一带由于变质作用局部碎屑沉积岩变质成片麻岩
三、工作区范围
工作区范围以安庆市 2020 远景规划区的范围为界线,由市辖区迎江区、大观区、 宜秀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怀宁县的月山镇。地理位置见表 1-1。
表 1-1 安庆市工作范围
城市 规划区面积

安徽地理概况

安徽地理概况

安徽地理概况[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时区] 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北京与世界一些城市时差对照表如下:北京时间20:00与世界一些城市当时时间对照表:[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2)江淮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 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侯]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

全省森林面积千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

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

2008年全省已发现的矿种138种(含亚矿种)。

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105种(含普通建筑用石料矿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19种,非金属矿产79种,水气矿产2种。

全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204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20处,新增查明煤炭资源储量亿吨。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

安徽高一地理知识点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接江西,西连湖北,北靠河南,有很多独特的地理特点和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安徽高一地理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的中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全省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地貌。

安徽县城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二、主要地貌类型安徽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 江淮平原:位于安徽省东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2. 岳西丘陵: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势较高,地形起伏,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貌。

3. 长江南岸丘陵: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势较高,有许多丘陵和山地,地貌多样。

三、气候特点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具体特点如下:1. 夏季炎热多雨,气温高,降水充沛,常有暴雨和雷电天气。

2. 冬季寒冷,但比较干燥,气温较低,有时会出现严寒天气。

3. 春季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回暖,降水逐渐增多。

4. 秋季温度适宜,降水适中,是安徽的旅游旺季。

四、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有许多著名的河流和湖泊,包括:1. 长江:安徽省东部流经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对安徽的水资源和交通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2. 淮河:安徽省中部主要河流,是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3. 徽水:又称小江,是安徽省的支流,是安徽省的母亲河,流经多个城市和县。

4. Chaohu湖:安徽四大淡水湖之一,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产地。

五、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安徽有很多著名的地理景观和名胜古迹,包括:1. 黄山:是安徽最著名的山脉,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名山之一,以其奇松怪石、云海日出而闻名于世。

2. 風景名勝區:包括九华山、皖南古村落等,有着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

3. 历史文化名邑:如徽州和古村落宏村,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民居建筑。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安徽省土壤分类土种对照表
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79年,终于1990年,期间土壤分类经数次变动,土种名称较为混乱,同土异名或异土同名,现以省土种为标准规范各地土种,以便土壤数据库的建立和查用。

各地按照土种对照表,将各土种规范到省土种名称和编码下,建立属性数据库。

如由于土种名称混乱,有些土种可能难以根据对照表找到相应的归属,可根据成土母质上寻相应土属甚至亚类、土类,再按土壤分类与编码表,找到相应的土种。

如一个省土种可能对应当地一个土种以上,当地需要可保留,但要用上下标或其它符号作标记。

皖西大别山区富锌土壤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皖西大别山区富锌土壤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2.4 其他样品 在研究表层土壤的基础上,此外分别采集了土
壤垂向剖面、农产品及对应根系土样品等。土壤剖 面 按 照“ 腐 殖 层 → 风 化 层 → 母 质 层 ”自 表 层 向 下 (20~200 cm)依次采集土壤样品。农产品选择本区 具有代表性的茶叶、高山茭白及水稻,分别采集叶 片、块茎和籽实样品及对应的根系土,农产品样品经 分拣、烘干后,用谷物粉碎机加工至 60 目,采用电感 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ICP-AES,iCAP6300,美国热 电公司)测定,分析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为 100%。土 壤剖面及根系土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同表层土壤, 分析测试数据可靠。
mg/kg,其中大于 84 mg/kg 富锌土壤达到 2 808 km2,占到全区 58.74%。富锌土壤主要呈大面积分布于区内北部岳西
县-头陀镇及南部岳西县店前镇-太湖县寺前镇-宿松县柳坪乡,分布特征受区内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影响明显。此
外,通过研究区内农产品和根系土中的锌含量特征,发现具有开发富锌农副产品的潜力。
236
地质调查与研究
第 42 卷
侵入岩集中于晋宁期和燕山期,晋宁期侵入岩为大 别岩群内具片麻状构造的变质侵入岩类,以英云闪 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为主体,燕山期侵入 岩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与造山带构造方位一 致,主要以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为 主。此外,四堡期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小面积出 露。研究区东南为下扬子地块的前陆带,仅出露志 留纪及以后地层,整体为一套陆缘浅海向陆相沉积 演化的碎屑岩系[9-12]。 1.2 土壤母质与类型
第 42 卷 第 2 期 2019 年 09 月
地质调查与研究 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Vol.42 No.3 Sep. 2019

紫色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紫色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

第七节 紫色土 一、紫色土的分布和形成条件紫色土是岩成土壤,在分类中属于初育土纲石质初育土亚纲,在安徽省紫色土共有面积278.6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79%。

在分布上除阜阳地区和淮北市外,其余各地(市)均有分布。

皖南南部休(宁)—屯(溪)盆地两侧低丘岗地最为集中,其次是广泛分布在泾县、郎溪、广德、南陵等盆地。

在大别山南麓桐城一太湖—宿松一带和大别山北麓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一带丘陵岗地,也有条带状分布。

紫色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除休宁县齐云山海拔在500米以上外,其余高度在100~450米。

紫色土的母岩主要是第三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紫色砂岩、紫色砂页岩、紫色砂砾岩、紫红色砂岩及紫色凝灰质砂岩等。

第三纪、白垩纪和侏罗纪的紫色砂页岩、紫色凝灰质砂岩富含磷、钾、钙等元素,其风化物上发育土壤多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

侏罗纪紫色砂岩上发育的土壤,磷、钾、钙等元素缺乏,多呈酸性反应。

紫色土所在地自然植被以稀疏草灌为主,有些山丘有散生人工马尾松、杉林。

少部分土层较厚的山麓有马尾松、杉、栎类等乔木林生长。

有些缓坡地已辟为旱地,种植各种旱作和茶、桑等。

二、紫色土的形成特点〔物理风化强烈〕紫色土母岩颜色较深,吸热性强,矿物组成复杂,物理性状不一。

岩石胶结不良,极易崩解,使物理风化极为强烈。

在高温多雨,地面又少植物覆被情况下,这种过程尤为明显,紫色岩风化物及其所发育的土壤,均因无粘结性而十分松散,易受流水侵蚀而不断更新,使物理风化更为突出,也使土壤发育处于相对幼年阶段。

〔化学风化微弱〕紫色土更新快,成土时间短,使矿物来不及彻底化学风化。

同时紫色岩类胶结物多为碳酸盐类及硅、铁质氧化物,以胶膜形式覆被于矿物颗粒表面,也阻碍了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

在土壤的粉砂粒矿物中,除有石英外,尚有大量长石、云母等原生矿物。

土体中二氧··275化硅含量大于65%,铁、铝等氧化物在剖面上无明显移动。

土壤粘粒的硅铝率高达3.75~4.30,硅铝铁率为2.89~3.28。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安徽省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特性和系统分类

安徽省石灰岩风化物发育土壤的特性和系统分类
第 35 卷 第 3 期 19 9 8 年 8 月
土壤 学报
A 〔T A PE 】X )L C( 玉IC A S IN IC A
.
V
o
.
l
3
5
N
C
3
A g u
.,
19 9 8
安徽省石灰岩风化物发 育土壤 的 特性 和 系统 分类‘
顾 也 萍 冯 学钢 巩 吉力
(安 徽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系 , 芜 湖 2 4 10 0 0)
O
....
C二 C二
目目 .
甲 C〕
,. . 叫
.
.
0一 阶 O一 80一
叶 吟 O 笑 喊 O 价 吟 O 的 欢 O
.
.
闪 80 叶 卜 0 卜 ?O
刊州 州洲 龚犯 姆邻
刊 州书 邻 犯年
0C 二
,...叫
0C〕
..,.叫
一 O
,一
心 习, r 刀
卜、 O C r、
O C二 O
州 叫州 姆 龚纂
1 成 土条件
安徽 省 石 灰 岩集 中分布 在 皖南 丘 陵 山地 和江 淮 丘 陵 区, 地 处中 亚热 带北 部 和北 亚 热
rnm 带 地 区 。 年 平 均 温 度 15 一 16 . s oC , 年 降雨 量 9 6 6 一 1 6 0 0 m m , 年蒸 发 量 1 1 5 0 一 16 5 3 按 ,


35 卷
厚层 灰岩 c a o 含 量 最 高 , 分 别 为 52 8 9 / kg 和 4 8 8 9 / kg , M g o 含 量 则很 低 , 分别 为 14 9 / k g
和3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此外,多种类型的水稻土、紫色土、石灰(岩)土也散布在这些土壤分布区中。

紫色土大面积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外围和皖南休屯盆地边缘丘岗地带。

三土壤垂直分布1、大别山区土壤分布(白马尖:1774米)大别山呈等腰三角形座落在本省西部与鄂、豫两省接壤、地处北亚热带,北部向暖温带过渡,西南部由于山体的屏障作用,又具有中亚热带的气候特征。

北坡:黄棕壤(基带土壤)--暗黄棕壤(350--8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800米以上)。

南坡:黄红壤(基带土壤)--棕壤(200--450米)--暗黄棕壤(450--900米或10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甸土(1000米以上)。

各土带上,均多粗骨土和石质土。

2、黄山土壤垂直分布(莲花峰:1873米)黄山地处中亚热带边缘,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暖热,其土壤分布规律:黄红壤(400--600米下)--黄壤(600--1000米)--暗黄棕壤(1000--1600米)--酸性棕攘和山地草甸土(1600米以上)。

3、九华山土壤垂直分布(九华山十王峰:1341米)九华山位于青阳县境内,大部分属青阳县,小部分属南陵县,由花岗岩侵入体组成,土壤分布规律:黄红壤(600米以上)--暗黄棕壤(600--1000米)--酸性棕攘(1000--1300米)和山地草甸土。

第二节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一自然条件1、气候与植被: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干湿季节明显,地带性植被类型主要为中生树种构成的落叶阔叶林。

2、地形:从大的方面讲,属黄淮海平原的南缘部分,又可分为:(1)淮北平原北部:主要为近代黄泛平原(自1194年以来,受近代黄泛影响而形成,最近一次是1938年6月20号河南河南花园口南大堤决口,造成面积为三万二千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整个地形大致平坦,自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冲击平原上河道众多。

黄泛平原上还有废黄河高滩地,高山附近平原6--8米,宽10--20公里,中间砂质废河槽,宽约1--2公里,被称之为黄河故道,横贯砀山、萧县北部,为1285--1855年的黄河入海通道。

近代黄泛平原东部萧县、淮北市、灵璧、宿县有小面积丘陵,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少数为石英岩、石英斑岩、页岩等。

30(2)淮北平原中部与南部:为古老的冲击平原(大多未遭受1194年以来黄泛物质覆盖,地形比较平坦,但中间分布着很多浅洼地,排水较为困难,中心部位雨季常有积水,称之为"湖地",如宿县南部紫芦湖,泗县南部丁湖等)。

(3)沿淮两岸:有丘陵孤山,以及淮河及其支流下游形成的阶地(岗地)、平原、湖泊和湖滨平原区,如蚌埠、怀远、淮南市等有突出的丘陵,海拔300多米以下。

淮河及其支流两岸多河漫滩,群众称之为"湾地",宽者可达10--20公里。

3、母质(1)近代黄泛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北部与沿淮一带,由于沉积时间不长,未经强烈淋溶具有强?灰反应,CaCO3含量在5--10%,起质地具成带性与成层性。

(2)黄土性古河流冲积物:主要分布在淮北中部与南部,属第四期早期沉积物,沉积物质来源为富含碳酸钙的黄土性物质。

但年代已久,至今碳酸钙被淋洗到下层形成砂姜,土体已无石灰反应,该沉积物颗粒变化不大,质地多为重壤到粘土。

(3)酸性冲积物(淮泛冲积物):分布于阜南、颍上、霍邱等县沿淮地区,无石灰性,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映,来自淮河上游酸性岩,由长麻岩、花岗岩、千纹岩等近代冲积物(桐柏山等)。

二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一)砂姜黑土(1)分布:安徽省砂姜黑土面积2470.9万多亩,占全国砂姜黑土的41.45%,全省土壤总面积15.91%,全省旱地面积43.24%,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的中南部及其平原延伸的淮河以南洼地,包括阜阳、宿县两地区,淮北、淮南及蚌埠市的县、市郊部分地区和合肥市的长丰县、滁县地区的定远、凤阳,六安地区的寿县、霍邱等少部分地区。

(2)砂姜黑土的类型砂姜黑土都具有一个暗色土层,该层呈灰黑色或暗灰色,质地粘重,PH在7.0--8.0,底层多砂在全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砂姜黑土共划分为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和盐化砂姜黑土三个亚类,我省只有前两个亚类。

1、砂姜黑土亚类(Ap--P--Ab--BCa--Cg)黑土层--砂姜层是砂姜黑土代表性亚类,面积为2459.4万亩,占土类面积99.60%,是本省面积最大的旱作土壤,为小麦、大豆、玉米、山芋及杂粮主要产地,也是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开发和农业引用外资的重点区。

本亚类划分土属如下:黑姜土属:占砂姜黑土亚类面积的28.00%,一般分布在河间平原低洼处,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或在耕作层之下20--40cm之间,有明显黑土层,地形越低,黑土层越厚(群众称之为"湖黑土"和"黑土洼"、"黑粒土"。

)黄姜土属:分布地形部位略高于黑姜土土属,占其亚类33.55%,剖面上的"黑土层"颜色已淡化,呈灰黄色(群众称为"黄土","黄黑土")。

白姜土土属:占其亚类15.5%,是砂姜黑土中表层质地比较轻的土壤(群众称为“青白土”“白淌土”等)。

覆淤黑姜土土属:又称淤黑土土属,在砂姜黑土上覆盖黄泛物质,覆盖厚度小于50厘米(大于50厘米划入潮土),占其亚类21.53%。

覆泥黑姜土土属:砂姜黑土剖面上,覆盖了小于50厘米的异源母质,覆盖物质来自石灰岩残丘的黄土阶地冲刷物和石灰岩风化物。

(群众称为"山淤黑土"),占其亚类1.07%。

2、碱化砂姜黑土亚类即在砂姜黑土成土过程上,附加有碱化过程,形成了具有碱化层土壤,因碱化层呈浅灰白色,农民称为"白碱土",占土类0.47%。

3、砂姜黑土改良利用(可略去)第十六章安徽土壤(二)潮土1、潮土分布:主要分布于黄泛平原及颍河、涡河、北淝河、淮河(自颍河以东等河的沿岸地带,包括亳州、界首、萧县、砀山、淮北、濉溪、宿县、灵璧、泗县等,沿岸两侧的,阜阳、太和、涡阳、蒙城、怀远、淮南、蚌埠、五河、凤阳、嘉山等)。

第十六章安徽土壤2、性状与种类黄潮土质地层次变化很大,沿河两岸向两侧伸展,依次出现砂土、石砂土、两合土、淤土(紧砂缓淤)。

在微地形上。

稍高处分布着砂土,低平处为淤土,界于两者之间为两合土。

大多数表层有机质含量1%左右,全剖面具强石灰反应,PH在8.0--8.5之间(构型:耕作层H--心土层A/B--底土层B--母质层)。

砂土土属:又称之为飞砂土,泡砂土,是由河床相与滨河相砂质黄泛沉积物发育,质地为砂土或壤砂土,砂粒占85%以上呈带状分布在黄河故道及大沙河、小沙河等河床的两侧,占黄潮土1.60%。

面砂砂土:距河床稍远分布,呈条带状地势稍高,内侧是砂土,外侧是两合土。

剖面中一般沉积层次较清楚,但自然发生层次不清晰,质地砂壤或壤土,土壤毛管作用强,潮化现象明显,占土类23.10%。

两合土土属:多呈带状分布在面砂土和淤土之间,地势高于淤土而低于面砂土,耕层多为粉砂壤土至粉砂粘壤土,砂粘适中,疏松多孔,适耕期长,土壤中水气、热较协调,是本省旱地中高产土壤,占土类26.36%。

淤土土属:是由粘质黄泛沉积物经旱耕熟化发育而成,多分布在淮河干支流两侧,距河道较远的低平洼地或浅碟形洼地,地势低于砂土和两合土,耕层多为粉砂粘土至壤粘土,暗红棕壤碎块状结构,占土类45.53%。

潮泥土土属:是由碳酸岩类风华物的坡积物及古河流黄土性沉积物所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岛状残丘坡麓的中下部或丘间谷地底部,具黄潮土若干基本发育特征,占土类3.41%。

3、改良利用应根据各土属土壤特性,采取相应措施,以砂土土属为例。

(1)砂土层在1R左右,可以通过深翻(翻淤改砂及掺淤改砂,种植耐砂固砂作物,如花生、黄花菜、绿肥、砂打旺、玫瑰、修砂障、防风挡沙、增施有机肥、注意耕作技术、如镇压、粗肥、留花过冬等)。

(2)对砂土层2R左右砂土,种植农作物不易得到收益,可以发展果树、桑园与耐砂灌木,如苹果、葡萄、梨、桃、柿、杞柳、蜡条、玫瑰等。

(3)砂层在3R以上,种植果树不易成功,可营造防风固砂林,在飞砂初步固定基础上,林带间发展果树与耐砂作物。

(三)碱化潮土与盐化潮土(花碱土)1 分布:主要分布在萧县、砀山两县黄河故道两侧,呈条带状;其次为宿县、灵璧、泗县、亳州、濉溪等县(市),地形多为排水不良而又不致常年积水的浅洼平原,常与黄潮土呈斑状插花分布,,在微域地形上,洼中稍高处盐碱化程度稍高。

2 盐化潮土:土壤耕层与土体内可溶性盐含量达到0.1%以上,盐分组成以氯化物与硫酸盐为主,土壤含盐量季节性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在0.1--0.5%之间,直接危害植物生长,一般作物缺苗2--3成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