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

中国土壤分级标准土壤分级是指按照土壤属性的差异,对土壤进行分类和区分。
在中国,土壤分级标准是由中国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它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以下是对中国土壤分级标准的详细介绍:一、土壤分类系统中国的土壤分类系统是基于土壤发生学原则和生态地理原则的,它强调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该分类系统将土壤分为五个主要类型:1. 棕壤:棕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如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排水性,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2. 黄壤:黄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浙江、福建和湖南。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适合种植茶叶、柑橘等作物。
3. 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江西、广东和广西。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和有机质含量,适合种植果树和蔬菜。
4. 黑土:黑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和吉林。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排水性,适合种植大豆、小麦等作物。
5. 钙质土:钙质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如新疆、甘肃和青海。
这种土壤具有较高的钙质含量和良好的保水性,适合种植牧草和其他耐旱作物。
二、土壤级别的划分在中国,土壤级别的划分是基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根据中国国家农业部的规定,土壤级别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 一级土壤:一级土壤是质量最好的土壤之一,它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良好的排水性和适宜的酸碱度。
这种土壤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等。
2. 二级土壤:二级土壤的质量稍逊于一级土壤,但仍然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
它具有较好的排水性和保水性,适合种植各种果树、蔬菜和牧草等。
3. 三级土壤:三级土壤的质量相对较差,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这种土壤的排水性和保水性稍差,适合种植耐旱作物,如豆类、花生等。
4. 四级土壤:四级土壤的质量最差,它的生产能力较低。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一般规律
1.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多样,西部地区土壤类型单一。
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包括盐碱土、紫色土、黄褐土、红壤等多种类型,而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地土、棕壤、山地土为主。
2. 土壤中的养分含量东南多,西北少。
东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丰富,而西北地区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少。
3. 土壤侵蚀程度东南轻,西北重。
东南地区由于水资源丰富,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轻,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侵蚀程度相对较重。
4. 土壤pH值东南偏酸,西北偏碱。
东南地区的雨水较多,土壤酸度相对较高,而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土壤碱度相对较高。
5. 土壤质地东南细,西北粗。
东南地区降水充沛,土壤颗粒较小,土壤质地相对较细,而西北地区由于干旱气候,土壤颗粒相对较大,土壤质地相对较粗。
总之,中国土壤地理分布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二、土壤的分布规律
(一)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二)垂直地带性
热带森林土壤 -橡胶林
赤红壤--热 带季雨林土壤
赤红壤上种植的菠萝
亚热带土壤 --红壤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下发 育,整个土 体呈红色
红壤网纹层
红壤上的柑橘林
江南红壤上的油茶林
色的钙积层。 分类: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黑
垆土等,黑垆土分布较南,其它几种逐渐干旱。
盐成土
分布: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及滨海地 带。
环境:滨海或年降水量很少,蒸发量很 大;低平地、洼地、沿海低地。
成土过程:盐化和碱化
潮湿土
分布:寒冷湿润、地势低平地区。 环境:地势低平、排水不良及地下水位较高 成土过程:有机质累积、潜育化过程、氧化还
分类:主要有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和燥 红土。
利用:缺水
淋溶土
分布:温带、暖温带及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区。我国分布在辽东、山东至大巴山、长江 沿岸的广大地区。
环境:自然植被自北至南分别以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
成土过程:石灰质充分淋溶,有明显的粘化过 程。
特性:淡灰色 或暗灰色的表层和棕色淀积层。 分类:常见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等。
发生学系统 诊断学系统 分七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
属、土种、变种
土壤分类简表
土纲 冰沼土 灰化土 弱淋溶土 淋溶土 铁铝土 钙积干旱土
石膏盐层土(荒漠土) 盐成土 潮湿土
初育土
人为土
高山土
土类
灰色森林土、褐土、灰褐土、燥红土等 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等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等 黑钙土、栗钙土、黑垆土、棕钙土、灰 钙土等 灰漠土、灰棕漠土、棕漠土等 盐土、碱土等 沼泽土、草甸土、潮土、黑土等
中国土壤资源、概况特点及对土壤学研究的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盐土与盐化土壤的区分
类型 区
半湿 润
诊断土 层 0—20
盐分类 型 氯化物
硫酸盐 苏打
轻度 中度 重度 (%) (%) (%) 0.2-0.4 0.4-0.6 0.6-1.0
0.3-0.5 0.5-0.7 0.7-1.2 0.1-0.3 0.3-0.5 0.5-0.7 0.1-0.2 0.2-0.4 0.4-0.6 0.7-0.9 0.9-1.3 1.3-1.6 0.7-1.0 1.0-1.5 1.5-2.0 0.350.50 0.500.65 0.650.85
在研究布局方面:必须明确研究的土壤类型, 而不能仅仅是区域位置;准确选取试验点位; 了解所研究的土壤类型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在研究区域共性的时候通常应该增加试验研 究点位。
对成果应用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按区域范围 进行推广,而应该按照成果的适应条件,依 据土壤分布状况组织推广。
2、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总面积为8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2%。 耕地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约 227.6万平方公里,牧草地面积约266万平方 公里。 人均面积情况:我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
地仅为世界人均数量的45%、25.9%和36.9%。
3、土壤分布复杂
除东部湿润区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与北部 中温带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得比较清 晰完整以外,其余区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受 干扰严重。主要原因是地形与母质对生物气 候带的干扰。 而在土壤的小区分布与微域分布上,人为活 动的作用又极为强烈。所以,中国土壤从地 带性分布到微域分布都极为复杂,土壤的水 平变异很大。
5、难利用土壤面积大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

第4章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第一节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二、土壤剖面的发育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五、土壤分类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的主要内容为:(1)土壤的本质是土壤肥力,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的形成变化过程,土壤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统一。
(2)土壤肥力的变化决定于大小循环的强弱对比,这种对比关系决定于以生物为主导,包括母质、气候、地形、时间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3)随着土壤肥力的发展,土壤类型也不断更替,土壤类型更迭是土壤肥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和土壤生物的演化更迭相统一的。
1、地质大循环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物理、化学风化,形成细小的颗粒,同时有一部分元素溶于水,这些岩石矿物的风化物随流水进人海洋,在海洋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重新形成各种沉积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地质大循环。
2、地质小循环土壤中的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选择吸收各种矿质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当生物体死去之后,生物残体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各种养分又重新释放出来,供给土壤生物循环利用,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之为生物小循环。
在生物小循环过程中土壤养分得到固持富积。
3、地质大、小循环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土壤发生的基础,没有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不能进行;没有生物小循环,土壤难以形成。
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同时同地进行,通过土壤相互连接在一起。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构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
自然土壤土体构型一般模式如下页图: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某些性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进一步风化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4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引言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文化背景的国家,土壤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是土壤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土壤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并根据其在土壤科学中的价值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是指根据土壤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将中国国土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
主要包括红壤、黄壤、黑土、褐土、草地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等类型。
1. 红壤红壤是中国最重要且分布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颜色红艳,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
红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适合发展农作物。
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长期的低度风化和淋溶作用使得土壤呈红色,造就了丰富的红壤资源。
2. 黄壤黄壤是我国南方的另一重要土壤类型,以黄色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黄壤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黄壤的肥力较高,适宜农业生产。
3. 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土壤类型,以黑色为主,含有机质丰富。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适合发展小麦、大豆等作物。
黑土的良好保水能力和保肥性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4. 褐土褐土是我国华南、台湾和西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颜色呈棕色或黑褐色。
褐土在多年受雨蚀和风蚀的影响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土层。
褐土广泛用于发展茶叶、水果和果树等农业作物。
5. 草地土壤草地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适于草原植被的生长。
由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但缺乏养分。
草地土壤的发展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6. 河流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华南地区的平原地带,颜色多样,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1水耕人为土土类的检索 B1.1 水耕人为土中在矿质表土至60cm范围内部分 土层(>10cm)有潜育特征
潜育水耕人为土
B1.1 潜育水耕人为土亚类的检索 B1.1.1 潜育水耕人为土中有变性现象
变性潜育水耕人为土
4、命名 --给一个具体土壤类别一个合适的名称。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多级分类制: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分类,
共六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和土 系。 前四级为高级分类级别,后二级为基层分类 级别。
命名方法
采用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
土纲和亚纲为一段,以土纲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词 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纲名称,即亚纲名称为连续命名,如 铁铝土土纲中的湿热铁铝土是含有土纲与亚纲的名称;
土壤分类工作的内容
1、区分 --按土壤类型的特征(指标)区分土壤,
这是土壤分类最基本的工作。
2、归类 --对相似的土壤根据土壤主要特征(指标)
进行比较、归纳,使在不同分类级上作为分类的指 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即根据相似性归类。
3、分级 --根据土壤特性分级编排,构成了多级分
类单元,从低级到高级单元土壤性质差别变大。
为什么要对土壤分类
➢ 认识、研究土壤的前提(科研、学术等交流需 要有共同的语言)
➢ 为了便于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如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因地制宜推广农林技术的 依据等)
➢ 反映土壤形成、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性,为进 一步认识土壤,研究土壤提供依据
怎么对土壤分类
对土壤(所有单个土体)充分了解,然后归纳异 同(相似性和差异性) 土壤分类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和作用; 2、成土过程的特性特征; 3、土壤属性的差别,土壤属性是土壤分类的最终 依据。
中国系统分类土纲的划分依据
土纲 有机土 人为土
成土过程或性状 泥炭化过程 耕作熟化过程
灰土 火山灰土 铁铝土 变性土
灰化过程 火山灰物质 高度铁铝化过程 土壤扰动过程
诊断层、诊断特性
有机表层
水耕表层、耕作淀积层、水 耕氧化还原层、灌淤表层、 堆垫表层、泥垫表层、肥熟 表层 灰化层、灰化淀积层
火山灰特性
第十四章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
一 、土壤分类概述 二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三、中国土壤分布
一、土壤分类概述
土壤分类:即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 单个土体:是一种能代表土壤个体最小体积的土壤,人为假 设其平面的形状近似六角形。单个土体的面积可从1 m2到10 m2不等,取决于土壤发生层次的变异程度。单个土体是由不 同发生层组成的土体,许多单个土体组成聚合土体 。 土壤分类单元:也称土壤单元,指土壤分类系统不同级别中 的一组土壤个体。一个具体的属、一个具体的科、一个具体 的目等。
4. 50-200um粒级可风化矿物<10%,或细土全k<8g/kg;和 5. 保持岩石构造体积<5%。
分类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特性:把用于区分土壤类型,有一系列定量规定 的土壤性质称为诊断特性。
如石灰特性:土表至50cm范围内CaCO3≥10 g/kg,用 1:3盐酸处理有泡沫反应。
钠 质 特 性 : 交 换 性 钠 饱 和 度 ≥ 30 % 和 交 换 性 Na+≥2 cmol(+)/kg;或交换性钠加镁的饱和度≥50%。
分类依据--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诊断层是指用于区分土壤类型,在性质上具有一系 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诊断层举例
铁铝土纲--铁铝层,具有以下条件: 1. 厚度≥30cm;和 2. 粘粒含量≥80g/kg;和 3. 阳离子交换量(CEC7)<16cmol(+)/kg粘粒;和实际阳
离子交换量(ECEC)<12cmol(+)/kg粘粒;和
土类和亚类又成一段,以土类名称为基本词根,加形容 词或副词前辍构成亚类名称,如草甸黑土、白浆化黑土、 表潜黑土。
土属名称不能自成一段,多与亚类、土类连用,如氯化 物滨海盐土是典型的连续命名法。
土种、亚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如粘壤质厚 层黄土性草甸黑土。
中国土壤系统命名方法
采用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
铁铝层
变性特征
中国土壤分布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成土因素特别
是生物与气候具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规律,所以土 壤类型及其分布也具有地理分布规律。
把与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土壤类型称 为地带性土壤。
一定的植物气候地带内存在一种地带性土壤, 如热带分布砖红壤、亚热带红壤、暖温带黄 壤、黄棕壤等。
把与一定生物气候带不相符合的土壤类型就是 非地带性土壤。
土壤水平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指随着纬度的变化,土壤类型 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东南部受湿润海洋性气候影响,所以在东南部
土壤纬度地带性明显。由南向北土壤类型分布为:
砖赤红黄 黄 棕
红 壤
红 壤
壤壤Βιβλιοθήκη 棕 壤壤暗灰 棕化 壤土
南
北
(2)经度地带性:指随着经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 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西北受干旱内陆性气候影响,所以我国西北部土 壤具有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东向西的主要土壤 类型为:
土壤分类检索
中国土壤分类土纲的检索表举例
➢有机土 土表至40cm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180g/kg或 ≥[120g/kg +(粘粒含量g/kg × 0.1)] ➢人为土 其他土壤中有水耕表层和水耕氧化还原层;或肥 熟表层和磷质耕作淀积层;或灌淤表层;或堆垫 表层
人为土亚纲检索
水耕人为土 B1 人为土中有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在命名土壤单元时采用了在土纲、 亚 纲、 土类、 亚类为一段的连续命名法, 在此基础上加 颗粒大小级别、 矿物组成、 土壤温度状况等, 构成土 族名称, 而其下的土系则另一列段,单独命名。 名称 结构以土纲名称为基础,其前叠加反映亚纲、 土类和亚 类的性质术语,以分别构成亚纲、 土类和亚类的名称。 性质的术语尽量限制为为2个汉字,亚纲为5个汉字,土 类为7个汉字,亚类为9个汉字。例如: 表蚀粘化湿润富 铁土亚类), 属于富铁土(土纲) 、 湿润富铁土(亚 纲) 、 粘化湿润富铁土(土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