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1面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2-1面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 2-1面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瑞雷面波法

自1887年英国学者瑞雷从理论上证明了瑞雷面波的存在以来,人们曾对面波的形成和传播特征做过许多研究,但长期以来,它却一直被认为是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干扰波,没有利用价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国外有人开始研究瑞雷面波的有效利用问题。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瑞雷面波的传播特性及利用方面的研究成为世界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同行们的研究热点。目前,瑞雷面波勘探法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几乎国内外所有的浅层地震勘探仪都配有瑞雷面波勘探的功能。尽管其应用已经如此广泛,但瑞雷面波勘探的理论问题、仪器问题和处理解释问题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就是说,瑞雷面波勘探在技术及理论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1面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2.1.1均匀半空间瑞雷面波的形成

地表震源不仅激发纵波和横波,同时由于纵波和横波的相互干涉叠加,会出现波形的转换,使地下介质质点按一定的轨迹运动,形成一种新的、能量很强且主要集中在地表附近的波动。由于这种波是1887年由瑞雷从数学上证明其存在的,故称为瑞雷面波。关于瑞雷波的推导如下:

条件:自由界面以下为半无限均匀弹性介质,介质的弹性常数为λ和μ,密度为ρ,x、y轴取在自由表面上,z轴垂直向下。设瑞雷波速为

V,在zox平面内沿x轴方向传播,在y轴方向的振幅和相位完R

全相同,及只讨论平面二维情况。令其势函数为:

)

()(t x k

i R e z f ω?-= )

()(t x k

i R e z f ωψ-=

? 和ψ分别满足下列波动方程:

2222

1t

V P ??=??

?

2222

1t

V S ??=?ψ

ψ

将?、ψ代入上式,可得:

0)(2

222=--f k k dz

f d P R

0)(2

22

2=--g k k dz

g d S R 其中,P

P V k ω

=

,S

S V k ω

=

,R

R V k ω

=

上式的解为:

z z Ce Ae f αα+=- z z De Be g ββ+=-

式中:2

2P

R k k -=α,22S R k k -=β。 由边界条件:0,→∞

→z ψ?得:0=C ,0=D 。

于是有:

)

(t x k

i z R e Ae ωα?--= z Be βψ-=)

(t x k

i R e ω-

在自由界面,其边界条件是正应力和切应力为零。即:

02)(=??+??+??=Z D

z D x D Z z x z zz μλσ 0)(

=??+??==x

D z D z

x z xz

μσ 其中,x D 、z D 是位移分量:

z x D x ??-

??=

ψ? x

z D z ??-

??=ψ

? 弹性常数λ、μ与介质密度及纵、横波的关系分别为: )2(22S P V V -=ρλ 2S V ρμ=

将这些代入边界条件方程,通过简化可得:

0)(20222

222=?????

???-???+?=z S P x z x V V ?ψ?

02

022222=???

?????-??+???=z z x

z x ψψ? 将?和ψ代入上两式化简可得:

0)(2)(2

2222=-+-βψ??αR R S R

P ik k V k V 022

=---ψβψα?R R k ik

根据α、β的定义,最后得到:

02)2(2

222=---B k k ik A k k S R R S R

0)2(22

2222=-+-B k k A k k ik S R P R R

若要A 、B 不为零,则上式的系数行列式应为零,即:

04)2(2

2222222=----S R P R R S R

k k k k k k k 上式即为瑞雷方程。令:

22S R k k x =; 22

S P

k k m ==22P

S V V

代入上式得:

014)12(2=----x m x x x 整理得:

018)32(8)1(1623=-+-+-x x m x m

令1=x ,上式左边=-1<0,令∞→x ,则上式左边∞→。因此,该方程在),1(+∞之间至少有一个x 得实根。也就是:

x k k S R

=22>1

或: 2

R k >2S k

亦即:R V <S V 。由此可见,面波速度R V 既小于纵波速度P V ,也小 于横波速度S V 。

一般岩石的泊松比为0.25,此时μλ=,223S P V V =,3

1

=m ,代入上方程有:

0324563223=-+-x x x

或:

0)3128)(14(2=+--x x x

此方程的根为:4/11=x ;4332-=

x ;4

3

33+=x 这3个根中,只有3x 才满足x >1的要求,其它两个根应舍去。由4

3

3+=

x 有:

2

24

33S R

k k += 或: S R k k 087.1= S R V V 9194.0=

可见,在均匀弹性半空间存在的这个沿自由表面传播的波,其速度略小于横波速度,振幅随着离开自由表面的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这就是面波。

2.1.2瑞雷面波的传播特征 1、瑞雷面波的质点振动

将式()代入式()并利用式()消去B 可得:

???

????

-+-

=--

=------)(2

2)(2

2)22()22(t x k i z R S R z

R

R z t x k i z

S

R z R x R R e

e k k k e k A k D e e k k e A ik D ωβαωβαβα

αβ 取其实部:

)sin()22(2

2x k t e k k e Ak D R z

S

R z R x ---=--ωαββα )cos()22(22x k t e k k k e

k Ak D R z R

S R z

R

R z --+-

--ωβα

βα 上式为瑞雷面波的位移表达式。当∞→z 时,0→x D ,0→z D ,即在x 和z 方向的位移都为零,这说明瑞雷面波的分布深度是有限的。当介质为泊松体)25.0(=ν时,将式()代入()得:

)sin()5773.0(3933.08475.0x k t e e Ak D R z k z k R x R

R

--=--ω

)cos()4679.18475.0(3933.08475.0x k t e e Ak D R z k z k R z R

R

-+-=--ω

当0=z 时,即在自由表面上:

sin 42.00

D D z x ≈=)(x k t R -ω )cos(62.00

x k t D D R z z

-≈=ω

其中,R Ak D =。将上两式平方后相加并整理得: 1)(cos )(sin )62.0()42.0(

222

2=-+-=+x k t x k t D

D D D R R z x ωω 上式为椭圆方程。这表明在自由表面附近沿波传播方向得垂直平面内,瑞雷面波质点运动得轨迹是椭圆,椭圆的水平轴与垂直轴之比约为3:2,且质点的垂直位移比水平位移相位超前2

π

当介质的泊松比为0.25时,根据式()可以计算出水平位移x D 和垂直位移z D 的振幅随深度的变化,如图(6-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

z

R

λ<0.193时,x D 和z D 的振幅的符号相同,两者合成之后

形成的质点运动轨迹为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椭圆;当z

R

λ>0.193时,

两者符号不同,质点运动轨迹为顺时针转动的椭圆。质点振动轨迹和振幅随单位波长深度的变化规律如图(6-2)所示。

2、瑞雷面波穿透深度与波长的关系

图(6-3)为根据式()计算出的面波质点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振幅随深度变化的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泊松比从0.1增大到0.5时,水平和垂直位移的振幅也随之增大。这说明介质的泊松比越大,则转换为面波的能量就越多;对于不同的介质,随着深度的增大,面波的水平和垂直位移的振幅达到极大值后迅速降低,其主要能量均集中在z

R

λ<1的深度

范围内。由此认为,面波的穿透深度约为一个波长。

从图(6-3)还可以看到,当深度z 为波长R λ的一半时,面波的能量较强,当z 与R λ相当时,其能量迅速衰减。因此,某一波长的面波速度主要与深度小于R λ的地层物性有关,该特性为利用面波进行浅层勘探的定量解释提供了依据。通常认为,面波的勘探深度约为半个波长。

3、瑞雷面波与横波速度和泊松比ν的关系

式()可以写为:

0114)2(2222

2

22=----R

S R P S R k k k k k k

或:

0114)2(22

22222=----S

R P R S R V V V V V V

横波和纵波的速度比为:

)

1(22122νν

--=P S V V

代入上式整理得:

011)(12)()(81246=----+-ν

ννS R S R S R V V V V V V 据此式可解出在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传播的面波速度R V 、横波速度S V 与泊松比ν之间的关系为:

S R V V ν

ν

++=

112.187.0

当泊松比ν变化时,横波速度与面波速度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纵波速度、横波速度随泊松比ν的变化如图(6-4)所示。

从图(6-4)中可以看出,随着ν接近0.5,R V 与S V 趋于同一值。一般来说,固结岩石的ν为0.25,土层的ν为0.45~0.49之间。因此对于土体而言,可认为R V 与S V 大致相等。从这一点出发,在进行土体勘探时,可根据面波速度得到横波速度,两者的误差约为5%左右。 4、瑞雷面波的衰减

纵波、横波的波前面相对激发点呈球面扩散,而瑞雷波的波前面呈柱面扩散。所以,其能量密度衰减较小。瑞雷波沿深度方向衰减快,仅存在于大约一个波长的深度内,而沿水平方向的能量密度随着传播距离r 按r

1

衰减,这比球面波扩散的体波能量密度按

21

r

衰减要小得多。 另外,研究证实,在弹性半空间表面上,通过圆形垫向下加一个垂向振动力,能量从震源向下辐射,约有2/3的能量会转化为瑞雷波,只有1/3的能量由体波携带,这是利用面波进行勘探的有利条件。 2.1.3层状介质中的瑞雷面波

在层状介质条件下,可以寻求一个面波的解析解。对于多层弹性

半空间而言,如均匀弹性半空间一样,瑞雷面波仍在zox 平面内传播。在这样的条件下,在自由表面上,仍有两个边界条件: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为零;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处的边界条件为: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连续,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分量也连续,因此有四个边界条件。多于n 层介质,计算面波的传播问题共有24-n 个边界条件,即有24-n 个齐次联立方程。为简单计,现以一个简单的两层半空间问题为例。同样,取势函数为:

)

(t x k

i z R e Ae ωα?--= z Be βψ-=)

(t x k

i R e ω-

假设介质的自由表面之上有一非弹性覆盖层,并设覆盖层的厚度可以忽略,坐标取法如图(6-5)所示。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覆盖

层的影响,该分界面上法向应力不再等于零,而是等于22t

D z

??ρ,切向

应力仍然等于零(因为覆盖层是非弹性物质)。这时的边界条件为:

2

22t

D z D z

z zz

??=??+=ρμλ?σ 0)(

=??+??=x

D z D z x xz μσ

z

D x D z

x ??+

??=

θ 边界条件进而可写成:

???

?

???

=????????-???+??????????-????=???+??-??+??+==02)()(2))(2(022

2220222222222z z x z x z x z t z x x z x ψ?ψψ?ρψ?μ??μλ 将?、ψ代入上式并化简得:

[][]

02)2(222222222=--+---B k k k k i A k k k k

R P R R P R S R ρωμρωμ

0)2(22

2222=--+--B k k k A k k ik S P R P R R

令这一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等于零,得:

[]

)2(2)2()2(222222222222=--------ρωμρωμS R R P R R P R S R S R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由上式可以看出,此时面波速度的解与频率有关,即面波速度具有频散。所谓速度频散,是指谐波传播的速度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在瑞雷波的位移表达式中,有因子)()

(t V x ik t x k

i R R R e e --=ω,这假定瑞雷波是

谐波,而R V 是谐波同相面的传播速度,称之为相速度,用V 表示之。实际上,地震波是由许多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谐波叠加而成,各谐波按其各自的相速度传播,叠加而成的波列的包络线的传播速度称为群速度,用U 表示之。实际上,地震波的群速度就是地震波能量的传播速度。在物理学中,相速度和群速度的关系为:

λ

λ

d dV

V U -= 相速度和群速度的关系如图(6-6)所示。

由f

V R

R =

λ可知,不同的面波波长对应于不同的频率。因此,通过测量不同频率下介质的面波速度,便可以了解不同深度的介质的面波速度。

2.1.4面波的基阶模态和高阶模态

层状介质中的面波不仅有速度频散现象,还具有各种模态。因此,在层状介质条件下已不再是狭义的瑞雷面波。为简单起见,以乐甫面波为例来说明模态的概念。

乐甫面波是一种SH 型的面波,其质点振动方向与地表平行且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因此在界面上只有SH 型的应力。设在均匀弹性半空间上覆盖一弹性层,层厚度为H 。令x 、y 轴在自由表面上,z 轴垂直向下为正。乐甫面波为沿x 轴方向传播的平面波,质点的振动沿

y 轴方向,在y 轴方向的振幅和相位完全相同。乐甫面波的传播应满

足横波方程。仿照前面推导瑞雷面波表达式的方法,可得到两种介质中的位移为:

)(1)(1

1

t x k i z z L

e Be Ae D ωββ--+= 0<z <H

)(22

t x k i z L

e Ce D ωβ--= z >H

其中,2121S L k k -=β;2222S L k k -=β;A 、B 、C 为待定系数。

边界条件:自由表面应力为零;分界面处应力和位移连续。即: 00

1

1

=??=z z

D μ

H

z H Z D D ===21

H

z H

z z

D z

D ==??=??22

11

μμ

将1D 、2D 代入此边界条件,化简后消去B 得: 0)(2

1

1

=-+--H H H Ce e e A βββ

H H H e C e e A 2

1

1

2211)(ββββμβμ--+-

上两式中,A 、C 不全为零,故其系数行列式必为零。解之得:

112211111)(βμβμβββββ-=+-=--H H H

H e

e e e H th

因为对所有的实数,)(x th 皆为正值,故上式成立的条件必须是取双曲正切的变量为虚数,将1β写成:

12

212121ββi k k i k k L S S L =-=-= (因为)()(x ith ix th =)

由此,上式化为: 1

12

21)(βμβμβ=

H th

或:

111)(21

22

2

221

2

--=

-S L S L

S L L V

V

V V V V H k th μ

μ

上式就是乐甫波得频散方程。它确定ω、L k 、L V 三者中任何两个之间的隐含关系,即说明乐甫面波的速度与频率有关,也就是说,乐甫面波同样具有频散效应。由于频散效应,使得脉冲型的波在传播一段距离之后会散成波列。

上述频散方程的解为:

))11(

(1121

22

2

21

21221

2πμ

μn V

V

V V V V arcth V

V

H k S L S S S L S L L +-?--=

Λ,2,1,0(=n )

图(6-7)是该解的图解。在图()中,式()的左端用实线表示,右端用虚线表示,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式()的解。从图(6-7)中可见,L V 的实根限定在1S V 与2S V 之间。即:

1S V <L V <2S V

在式()中,每一个L k 对应一种乐甫面波,当0=n 时,称为基阶模态乐甫面波,对应的波数记为0L k ,当n >0时,称为高阶模态乐甫面波,对应的波数记为Ln k 。

对某一给定的ω,面波的模态为有限个。图(6-8)为基阶模态和紧邻的三个高阶模态的相速度随频率变化示意图。对于瑞雷面波,也同样存在多阶模态的问题。

图(6-9)为实测面波地震记录的波数-频率)

f 图,并标出

(k

某一频率(17.94赫兹)所对应的高阶面波和基阶面波的相速度。

图(6-10)是地面激发,在10~480米范围内接收的具有不同模态的面波记录。记录中A为部分折射波或反射波;B为高模波;C为基模波。

不同模态的面波,其能量的大小和地层的速度结构有关。将不同模态的面波分开的方法是在远离震源处布置检波器排列,因为不同模态的面波以不同的相速度传播,在远距离处有较大的到达时间差。

理论和试验研究表明,高模式面波具有很多有点,目前很多人还

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有人认为,高模式面波的存在加大了基阶面波的提取难度,并使问题复杂化。他们在处理面波资料时,通常是将高模式面波当作干扰切除掉,这实际上是很可惜的。后面在面波资料的反演中还要提到,高模式面波在反演方面很有用。归纳起来,高模式面波具有以下优点:

1)比基阶模式面波更易得到。有时候,在高频范围内,高模式波比基模式波携带有更多的能量。也就是说,在高频范围内,有时可能无法得到基阶模式波的信息,此时高模式波是唯一的选择;

2)高模式波的穿透深度比基模波更大。在同样的频率条件下,高模波比基模波的穿透深度要大得多;

3)高模波对地层参数变化的敏感性较之基模波要大得多。在不同地层参数条件下所获得的基模波频散曲线有可能很相似,但相应的高模波频散曲线却有明显差别。这说明高模波在地层参数反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高模波的反演过程很稳定,并可使反演横波速度的精度得到提高;

5)反演过程中,利用高模波联合反演可以使反演更加稳定。

2.1.5面波频散曲线的图示方法

1、频率-波数)

f-法

(k

面波频散数据在k

f-坐标下的曲线如图(6-11)所示,图中纵

坐标为频率)(f ,正方向向下,横坐标为波数)(k 。图(6-11)中给出了各种模式的面波,其中基模对应的频散曲线是图中最上面的一条频散曲线。

2、频率-相速度)(R V f -)法

图(6-12)是面波频散数据在R V f -坐标下的图形。纵坐标是相速度R V ,正方向向上,横坐标是频率f 。图中最下面一条曲线为基模的曲线,从左至右表示从基模向高模变化。这是频散数据最基本的图示方式,表现了相速度随频率变化的趋势。

3、半波长-相速度R V -2/(λ)法

频散曲线在R V -2/λ坐标下的曲线如图(6-13)所示。

λ由频率和相速度根据f V R /=λ换算出。横坐标是相速度,纵坐

标是半波长,基阶模态频散数据表示为最左边的曲线,其余依次为各高阶模态的正演频散曲线,计算模型在图左下方给出。

由于面波由地表向下的波动影响深度与其半波长关系密切,因此利用半波长和相速度表示的绵薄的频散曲线能直观地反映出面波的相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地层断面的分布特征。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规范..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规范 4 总则 4.1 应用条件 1 勘察对象与周围介质应存在明显物性(速度)差异. 2 勘察目标体尺寸,相对于埋藏深度应具有一定的规模. 3 目标体的物性异常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晰分辨出. 4 场地条件满足开展面波勘察的要求. 5 面波勘察方法满足任务的目的要求. 4.2 应用领域 1探查覆盖层厚度,划分松散地层沉积层序; 2 探查基岩埋深和基岩面起伏形态,划分基岩的风化带; 3 探测构造破碎带; 4 探测地下隐埋物体、古墓遗址、洞穴和采空区; 5 探测地下非金属管道; 6 探测滑坡体的滑坡带和滑坡面起伏形态; 7 地基动力测试,地基加固效果检验、评价等。 4.3 应用能力 普遍采用5-K变换法提取瑞雷面波、多道加权平均或直接从5-K域获取的频散曲线作为该排列的中心点处频散曲线,采用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横波速度,从而降低了瑞雷波法探测的纵横向分辨率。无法探测小规模和局部异常,难以满足高精度探测的要求。 5 工作设计 5.1 工作任务 5.1.1 应根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下达的任务书或有关合同(协议)明确工作任务与技术要求,确定项目负责人,编写设计书。 5.1.2 工作任务书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工程编号及范围;

2 要求提交的成果资料和期限; 3 工作区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概况; 4 与任务有关的已知地质资料及地形图。 5.2 资料收集与踏勘 5.2.1 现场探勘应包括以下内容:测区地形、地貌、交通及工作条件;核对已收集的地质、物化探及测绘资料; 5.2.2 设计书编写之前应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收集和分析工区有关资料,包括以下内容: 1 场地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2 场地建(构)筑物的平面图等; 3 场地及其临近的干扰震源; 4 有关的地质、钻探、物探及其他技术资料 5.3 方法有效性试验 5.3.1 野外施测之前,必须进行方法的有效性试验工作; 5.3.2 试验工作应根据测区具体的地质条件、地貌单元规定,每种条件下不少于1个试验面波点; 5.3.3 试验点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地段上,与生产测线重合,并通过已知地质资料的地段、试验成果作为生产成果的一部分; 5.3.4 试验工作遵循从简单到复杂、试验因素单一变化的原则。5.4 测线与观测系统的选择 5.4.1 应结合探测目的和已知资料,通过试验确定观测系统布置方式、采集参数和激发方式。现场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视探测对象布置成测线或测网;多道接收时,测线应呈直线布置; 2 应采用向前滚动观测方式,滚动点距应满足横向分辨率要求; 3 测点间距应根据探测任务和现场条件确定,每条测线上不得少于3个测点。

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观测地球表面的重力场的变化,借以查明地质体构造和矿产分布的物探方法。 重力异常:在重力勘探中,将由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成为重力异常。 引力位重力位关系:重力位等于引力位及离心力位之和,重力位处处连续而有限。 引起重力异常的原因 地壳厚度的变化; 结晶基岩内部成分、构造和基底顶面的起伏; 沉积岩的成分和构造; 金属矿及其它矿产的赋存; 剩余密度:地质体密度与围岩密度的差称为地质体的剩余密度,即?σ=σ?σ0,该地质体相对于围岩的剩余质量为?σ?V 第三章重力测量仪器 绝对重力测定 测量地球上某点的绝对重力值,绝对重力测量测的是重力的全值。原理:动力法,观测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间与路径),用以测量重力的全值。 相对重力测定 测定地球上两点间的重力差值(即各点相对于某一基准点的重力差)。原理:静力法,观测物体的平衡状态,用以确定两点间的重力差值。 零点位置:选取平衡体的某一平衡位置作为测量重力变化的起始位置。 影响重力仪精度因素: 温度、气压、电磁力、安置状态不一致 零点漂移: 弹力重力仪中的弹性元件,在一个力(如重力)的长期作用下将会产生蠕变和弹性滞后(弹性疲劳)等现象,致使弹性元件随时间推移而产生极其微小的永久形变而导致仪器读数的零点值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怎样克服零漂:制造仪器时,应选择适当材料和经过时效处理,尽量使零点漂移小并努力做到使它成为时间的线性函数。 零点读数法含义及意义(优点):p37 第四章重力测量 重力测量分类(按空间位置):地面重力测量、地下重力测量、海洋重力测量、航空重力测量、卫星重力测量 重力测量分类(按地质任务):区域重力调查、能源重力勘探、矿产重力勘探、水文及工程重力测量、天然地震重力测量等。各自解决的地质问题见p53-p54. 比例尺的确定: 重力概查:1:100万,1:50万,用于区域构造和壳慢深部构造 重力普查:1:20万,1:10万,用于能源普查和成矿远景区 重力详查:1:5万,1:2.5万,盆地内或成矿区,基底构造,局部构造,岩体,小断裂等 重力细测:1:1万以上,浅部小构造,小局部地质体

光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原理

光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原理 本文简要介绍光波分复用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组成、功能配置、关键技术部件和技术特点,说明光波分复用WDM系统是今后光通信发展的方向。 一、光波分复用(WDM)技术 光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技术是在一根光纤中同时同时多个波长的光载波信号,而每个光载波可以通过FDM或TDM方式,各自承载多路模拟或多路数字信号。其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组合起来(复用),并耦合到光缆线路上的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又将这些组合在一起的不同波长的信号分开(解复用),并作进一步处理,恢复出原信号后送入不同的终端。因此将此项技术称为光波长分割复用,简称光波分复用技术。 WDM技术对网络的扩容升级,发展宽带业务,挖掘光纤带宽能力,实现超高速通信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加上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WDM对现代信息网络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WDM系统的基本构成 WDM系统的基本构成主要分双纤单向传输和单纤双向传输两种方式。单向WDM是指所有光通路同时在一根光纤上沿同一方向传送,在发送端将载有各种信息的具有不同波长的已调光信号通过光延长用器组合在一起,并在一根光纤中单向传输,由于各信号是通过不同波长的光携带的,所以彼此间不会混淆,在接收端通过光的复用器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分开,完成多路光信号的传输,而反方向则通过另一根光纤传送。双向WDM是指光通路在一要光纤上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传输,所用的波长相互分开,以实现彼此双方全双工的通信联络。目前单向的WDM系统在开发和应用方面都比较广泛,而双向WDM由于在设计和应用时受各通道干扰、光反射影响、双向通路间的隔离和串话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实际应用较少。 三、双纤单向WDM系统的组成 以双纤单向WDM系统为例,一般而言,WDM系统主要由以下5部分组成:光发射机、光中继放大器、光接收机、光监控信道和网络管理系统。 1.光发射机 光发射机是WDM系统的核心,除了对WDM系统中发射激光器的中心波长有特殊的要求外,还应根据WDM系统的不同应用(主要是传输光纤的类型和传输距离)来选择具有一定色度色散容量的发射机。在发送端首先将来自终端设备输出的光信号利用光转发器把非特定波长的光信号转换成具有稳定的特定波长的信号,再利用合波器合成多通路光信号,通过光功率放大器(BA)放大输出。

面波探测技术方案

深圳地铁7号线福赤区间面波勘探技术方案 深圳市工勘岩土集团有限公司 二O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1、前言 (1) 2、主要勘探目的 (1) 3、执行规范 (1) 4、方法原理 (2) 5、测线布置 (3) 6、瑞利波法现场测试方法 (5) 7、资料处理与解释 (6) 8、提交成果 (8) 9、工期 (8) 10、投入人员及仪器设备 (9)

1、前言 受中国水电四局的委托,我公司拟对深圳地铁7号线福赤盾构区间进行面波(瑞利波)法勘探。本区间自福田河南岸的福临站北端开始,至滨河大道的赤尾站西端结束,里程桩号大致范围为: 左线ZDK20+360.117~ZDK20+845.492; 右线YDK20+347.717~YDK20+844.001。 线路下穿福田河、福临小区、滨河大道等,线路经过区地面环境复杂多变,将会给面波勘探带来诸多不便和影响,有的区段可能难以展开勘探,即使是积极创造条件勉强开展慨叹的区段,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人力、物力等,并且在诸多不利因素背景下所解算的成果资料的可信度会大打折扣。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完成地质任务,编制此方案。2、主要勘探目的 通过面波(瑞利波)勘探,揭示盾构区间隧道穿越区岩土强度的分布,提请盾构施工时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3、执行规范 本次探测执行如下技术规范: 1)《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JGJ/T143—2004); 2)《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 3)《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J7-2007); 4)《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SL326-2005);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方法原理 瑞利波是面波的一种。瑞利波法是利用瑞利波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来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及工程地质勘察的地球物理方法。 在自由界面(如地面)上进行竖向激振时,均会在其表面附近产生各种波长的瑞利波,其二维和三维波动及传播示意图见图1和图2。瑞利波有三个与工程质量检测和地质勘察有关的主要特征: (1)、在分层介质中,瑞利波具有频散特性; 图1 瑞利波的椭圆极化示意图(二维) (2)、瑞利波的波长不同,穿透深度也不同; (3)、瑞利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密切相关。

波分复用系统WDM结构原理和分类

波分复用系统(WDM),波分复用系统(WDM)结构原理和分类 波分复用系统简要介绍 光波分复用技术是在一根光纤中传输多波长光信号的一项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组合起来(复用),并耦合到光缆线路上的同一根光纤中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又将组合波长的光信号分开〔解复用),并进一步处理,恢复出原信号后送入不同的终端。具体如下。 如图1所示。发送端内有N个发射机:发射机所发出的光的波长是不同的,它们的波长分别为波长1-N。每个光波承载1路信号。再把N个光发射机发出的光信号(光信号1-N)集中为1个光的群信号,送进光纤线路,直到接收端。若线路很长,光信号太弱,就加一光放大器,把光信号放大。在接收端有N个光滤波器(1-N)。滤波器1对载有信号1的光信号(波长1)有选择通过的作用,……滤波器N对载有信号N的光信号(波长N)有选择通过的作用。光接收机的作用是把载有信号的光信号还原为原信号。 光波分复用的关键器件 (1)分布反馈多量子阱激光器(DFB MQW—LD) (2)光滤波器 (3)光放大器

图1 波分复用系统原理 波分复用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WDM 波分复用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光纤通信出现伊始人们就意识到可以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进行波长复用传输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该技术却一直没有重大突破其主要原因在于TDM 的迅速发展从155Mbit/s 到622Mbit/s 再到2.5Gbit/s系统TDM 速率一直以过去几年就翻4 倍的速度提高人们在一种技术进行迅速的时候很少去关注另外的技术1995 年左右WDM 系统的发展出现了转折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人们在TDM 10Gbit/s 技术上遇到了挫折,众多的目光就集中在光信号的复用和处理上WDM 系统才在全球范围内有了广泛的应用。 WDM技术还具有以下若干优点:1 )能同时传输多种不同类型的信号;2)能实现单根光纤双向传输;3)有多种应用方式;4)节约线路投资;5)降低器件的超高速要求;6)对数据格式透明,能支持IP业务;7)具有高度的组网灵活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在80年代中,已有人采用1.3微米和1.55微米两个频道的光波分复用技术,制造出简便实用的光纤通信系统。在90年代初,光波分复用的关键器件有突破,它包括:高精确和稳定的波长的激光器、滤光器和光放大器。于是,所谓密集光波分复用(DWDM,dense wavelenght division multiplex)光纤通信系统研制成功。 通过引入光交叉连接( OXC,Optical Cross-Connected)和光分插复用器(OADM, Optical Add-Drop Multiplexing),组建下一代智能化的宽带大容量的高度可靠的自动交换光网络将成为可能。WDM技术首先是作为一种点到点的传输技术而提出的,它发展很快并很快走向成熟,目前在骨干光纤网上己经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各大长途电话公司已经完成在其干线网络中配置WDM设备的工作。1998到1999年,中国

重力勘探—重力的解释

第五章重力资料的解释 经过各种校正的重力观测数据在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之后、便是局部重力异常(剩余重力异常),它单一地反映了研究对象产生的重力异常场,通过对重力异常场特征的分析,研究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就是重力异常的解释问题。 定性解释主要是推断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确定异常源的形态、范围、大致埋藏深度。 定量解释是在定性解释的基础上,对异常源的深度、大小、产状等进行定量计算。 §5.1 重力异常解释的基本概念 重力观测资料校正、处理→局部异常:单一反映研究对象产生的 异常。 一、数学物理解释与地质解释 1、数学物理解释 根据异常分布特征和工区的地球物理条件来确定异常质量的形状、大小、埋深和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有条件时进一步确定异常质量的产状要素、剩余质量等。 2、地质解释 结合工区的地质条件和特点,对质量异常作出地质上的判断。→→说明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和对异常作出地质结论。 二、正问题与反问题 为了正确地进行解释推断,就必须了解重力异常与各种地质因素(异常场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数量关系。

1、正问题 根据已知异常源(地质体)的形状、大小、深度、产状和物性,用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它引起重力异常的分布规律、幅度大小和形态特征等,称为重力异常的正演问题,简称正问题。 解正演问题,一般都把自然界中某些地质休简化为简单几何形体(例如把等轴状的地质体近似地抽象成球休,垂直断层近似为垂直台阶等),这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当地质体的形状和密度分布比较复杂时,技照场的叠加原理,可把它划分成若干简单形态的地质体,然后计算每一部分的重力异常并把它们累加起来,这样简单几何形体的正演问题也就成了复杂形体正演问题的基础。此外,还往往把密度大致均匀的介质宏观上作为均匀介质来研究。由上述可见,当用某种简单形体的物理模型来代替真实的地质体时,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只不过这种误差不致于影响对重力勘探的要求。 2、反问题 根据重力异常的形态、幅度大小和分布规律等特征,来确定异常源的形状、大小,位置和产状等参数,称为重力异常的反演问题,简称反问题。 目前使用的方法较多,如特征点法,切线法、选择法等。 三、重力反问题的多解性 1、场的等效性:如果不改变包含在引力等位面内物质的总质量,而重新分布其密度,只要使原来的等位面保持形状大小不变,则密度的重新分布与这一等位面和等位面外引力场的分布无关。(不同的物质密度和质量分布可能引起相同的异常场。)例如,一个球形矿体,在地表引起的异常决定于它的剩余质量和观测点到球体中心的 距离,进行反演计算,不能单独确定它的深度和密度值,从数学上讲,如果保持其剩余

重力勘探—工作方法

第三章重力勘探工作方法 重力勘探得全部工作过程包括: 1)根据地质任务与收集有关得地质、物探资料,现场勘察进行工作设计; 2)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野外测量,即采集原始重力数据资料并进行计算整理与绘制各种图件; 3)处理解释,编制报告,得出地质结论。 明确施工地区得地质任务之后,有必要收集本区及相邻地区得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熟悉当地得自然地理条件,对重力勘探得可行性进行研究,弄清楚进行重力工作得有利因素与不利条件。如探测对象得剩余质量能否在地表产生足够被仪器感觉到得异常等,如果无可靠资料,则应进行试验工作。对一些干扰因素,如恶劣得地表条件等,也应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3、1 野外工作技术 一、工作比例尺与测网得选择 工作比例尺一般就是根据地质任务、探测对象得大小及异常得特点来确定得。工作越详细,要求比例尺越大,单位面积内得测点就越多,对重力异常得研究详细程度就越高。通常在煤田得普查勘探中,采用比例尺较小,目得就是圈定煤田边界、含煤盆地内较大断裂构造与煤系地层基底得起伏等。在详查与精查勘探中比例尺较大,可从1:10000~1:500,目得就是详细研究工作地区得重力场分布规律与特点,进而确定局部地质构造,或岩矿体得位置、产状与其范围大小等问题。

重力测量得方式常采用剖面测量与面积测量。面积测量就是基本工作方式,即在工作地区得地面上按照一定得距离布置若干测线,每条测线上又按一定距离布置若干测点,这些测线与测点得纵横连线构成重力测网。测网得每个结点都就是重力测点;测网结点得密度称为测网密度。测网得形状与密度就是根据地质任务与工作比例尺确定得。测线方向尽可能垂直勘探对象得走向方向,如无明显走向,应采取正方形测网。 测网得密度应保证在相应比例尺得图上每平方厘米有1~3个测点,在异常地段可根据需要加密测点。 二、重力测量得精度 重力测量得观测精度就是检验观测质量得重要标志,又就是决定技术措施、经济计划得重要指标。对精度得要求应保证地质任务得需要,即能够反映出探测对象引起得最小异常。通常,就是以观测误差来表示精度得。观测误差越小,精度越高。观测精度得计算方法就是要对测点进行检查观测,检查工作量就是总工作量得10%左右,也就就是对均匀分布于施工地区得10%左右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最后计算出均方根误差作为重力测量得精度。均方根误差得计算公式为 式中——第i个检查点得原始观测值与检查观测值两者得平均值 与原始观测值(或检查观测值)之差; n——检查点数; m——为所有检查点总得观测次数;

面波法勘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面波法勘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面波法勘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摘要 在近地表勘探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地质钻探、地震折射和反射 等方法。地质钻探方法比较可靠,但是成本高,且具有破损性;地震 折射方法和反射方法对于波阻抗差异较小的地质体界面反映较弱,不 容易分辨,特别折射波法要求下层介质的速度一定要大于上层介质的 速度,如果地层存在低速夹层和速度倒转,则折射法将无能为力。瑞 雷面波勘探法是一种新型的地震勘探方法,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 足。本文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瑞雷面波的频散特性进行浅层地质勘探检 测。 引言 (1) 第一章地震面波简介 (2) 第二章瑞利波勘察原理及现场工作方法 (3) 2.1瑞利波勘察原理 (3) 2.2多道瞬态面波数据采集方法 (4) 第三章瑞利波资料整理与解释 (6) 3.1面波频散曲线的深度解释 (6) 3.2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6) 3.3层速度的计算方法 (7) 第四章工程实例 (9) 4.1工程概述 (9) 4.2数据采集和处理 (9) 4.3底层划分及滑动面确定 (11)

第五章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面波勘探,也称弹性波频率测深,是国内外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浅层地震勘探方法。面波分为瑞利波(R波)和拉夫波(L波),而R波在振动波组中能量最强、振幅最大、频率最低,集中于自由表面,容易识别也易于测量,所以面波勘探一般是指瑞利面波勘探。 人们根据激振震源的不同,又把面波勘探分为①稳态法、②瞬态法、③无源法。它们的测试原理是相同的,只是产生面波的震源不同罢了。 1938年德国土力学协会首次尝试用稳态振动来检测岩土的各种弹性力学参数。1960年美国密西西比陆军工程队水陆试验所开始开发类似的技术方法,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均未获得成功。70年代初美国利用瞬态激振产生的瑞利波来研究浅部地质问题,并于1973年在第42届国际地球物理勘探年会上发表了“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Technique for Rapid Subsurface Exploration”(瞬态面波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报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稳态方面,直到80年代初,日本的VIC株式会社经过多年的研究试制,推出了GR-810佐藤式全自动地下勘探机,才使该项物探技术在浅层工程勘察工作中得以应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日本科学家在研究常时微动的过程中发现,常时微动是一种震源(包含面波在内)并初步完成了地基勘察。这是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面波勘探方法。

面波法勘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面波法勘探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摘要 在近地表勘探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地质钻探、地震折射和反射 等方法。地质钻探方法比较可靠,但是成本高,且具有破损性;地震 折射方法和反射方法对于波阻抗差异较小的地质体界面反映较弱,不 容易分辨,特别折射波法要求下层介质的速度一定要大于上层介质的 速度,如果地层存在低速夹层和速度倒转,则折射法将无能为力。瑞 雷面波勘探法是一种新型的地震勘探方法,能够弥补传统方法的不 足。本文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瑞雷面波的频散特性进行浅层地质勘探检 测。 引言 (1) 第一章地震面波简介 (2) 第二章瑞利波勘察原理及现场工作方法 (3) 2.1瑞利波勘察原理 (3) 2.2多道瞬态面波数据采集方法 (4) 第三章瑞利波资料整理与解释 (6) 3.1面波频散曲线的深度解释 (6) 3.2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6) 3.3层速度的计算方法 (7) 第四章工程实例 (9) 4.1工程概述 (9) 4.2数据采集和处理 (9) 4.3底层划分及滑动面确定 (11)

第五章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引言 面波勘探,也称弹性波频率测深,是国内外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浅层地震勘探方法。面波分为瑞利波(R波)和拉夫波(L波),而R波在振动波组中能量最强、振幅最大、频率最低,集中于自由表面,容易识别也易于测量,所以面波勘探一般是指瑞利面波勘探。 人们根据激振震源的不同,又把面波勘探分为①稳态法、②瞬态法、③无源法。它们的测试原理是相同的,只是产生面波的震源不同罢了。 1938年德国土力学协会首次尝试用稳态振动来检测岩土的各种弹性力学参数。1960年美国密西西比陆军工程队水陆试验所开始开发类似的技术方法,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均未获得成功。70年代初美国利用瞬态激振产生的瑞利波来研究浅部地质问题,并于1973年在第42届国际地球物理勘探年会上发表了“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Technique for Rapid Subsurface Exploration”(瞬态面波在浅层勘探中的应用)论文,报道了有关的研究成果。在稳态方面,直到80年代初,日本的VIC株式会社经过多年的研究试制,推出了GR-810佐藤式全自动地下勘探机,才使该项物探技术在浅层工程勘察工作中得以应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日本科学家在研究常时微动的过程中发现,常时微动是一种震源(包含面波在内)并初步完成了地基勘察。这是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面波勘探方法。

面波勘探技术分析

面波勘探技术分析 近年来,由于地震的频繁发生,对浅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面波勘探技术就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新的勘探技术,其以简便、快速、高分辨率等特点而在许多领域得以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面波勘探技术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同时分析了面波勘探技术在野外方法,以及面波勘探技术在工程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标签:面波;勘探;瞬态法 1 概述 随着近几年对浅层地震研究的深入,面波勘探随之发展起来,成为国内外在勘探浅层地震中普遍采取的一种方法。在面波中有瑞利波(R波)和拉夫波(L 波)之分,在进行面波勘探时通常称为R波,因其在同组波组中具有较强的能量、同时振幅也高于其他波,频率也处于最低点,在测量时很容易识别。 同时面波勘探技术对于面波还有另外一种分法,稳态法、瞬态法和无源法,这种分类法主要是根据产生面波的震源不同进行分类的,但其在测试时的原理是一样的。 2 面波勘探技术 面波是一种特殊的地震波,它与地震勘探中常用的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不同,它是一种地滚波。在各向均匀半无限空间弹性介质表面上,当一个圆形基础上下运动时,由它产生的弹性波入射能量的分配率已由Miller(1955年)出来,即P波占7%、S波占26%、R波占67%,亦就是说,R波的能量占全部激振能量的2/3,因此利用R波作为勘探方法,其信噪比会大大提高。 综合分析表明R波具有如下特点: (1)在地震波形记录中振幅和波组周期最大,频率最小,能量最强。 (2)在不均匀介质中R波相速度(VR)具有频散特性,此点是面波勘探的理论基础。 (3)由P波初至到R波初至之间的1/3处为S波组初至,且VR与VS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式为: VR=VS·(0.87+1.12μ)/(1+μ);式中:μ为泊松比; 此关系奠定了R波在测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中的应用。

重力勘探思考题

2011重力勘探复习资料思考题及作业题 这次考试给人的感觉就是自由发挥题体较多,像举例说明重力勘探的前提,综合题(举例说明重力勘探的应用领域10分,重力大作业也考到了20分:分析数据处理过程及步骤与理由,对异常原因进行解释)具体分值是:名词解释10个,共三十分,局部重力高、大地水准面、重力梯级带、剩余质量、密度界面、布格重力异常、零点漂移。剩下的三个,可能是因为太简单了,没记住。问答题五个40分:重力与重力位的关系、三重小循环的观测方式与特点、举例说明重力勘探的前提、异常空间延拓的原理及上、下延拓的作用,如何理解异常区分产生的“虚假异常”?在资料解释中应如何注意。最后综合题两道,30分。 第二章很重要,但考得较少,可能因为在固体地球物理中已考了吧。 这次复习中,名词解释和问答题都还差不多,当然每年的题都不一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作用,这份资料中有些地方欠妥,希望大家能辨别,要想考的好成绩,还得平时努力,最后衷心希望每个人都能考的好成绩。 1、地球重力全球分布总体特征以及与这些有关的因素。 答:两极扁平的球体的引力,在同一个水准面上的两极处数值最大,赤道处最小;而惯性离心力则距旋转轴越远数值越大,显然在地球表面赤道处最大,两极处为零;总体上,地球重力的数值随纬度变化,并且在两极处最大,赤道处最小。 影响因素: ⑴地球的形状——扁椭球体引力随纬度变化,在大地水准面上,两处最大,赤道处最小,两者相差约1800mGal ; ⑵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随纬度变化,在大地水准面上,两极等于零,赤道最大,最大变化达3400mGal ; ⑷地球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 ⑸太阳与月球的引力,最大变化达0.2mGa 2、重力等位面及其的性质。(和重力的关系)问答题 答: 可见,上式为一簇曲面方程,任意一个方程为一个重力等位面,在重力场空间有无数个重力等位面。 1)重力位是一个标量函数,重力位沿任意方向的偏导数就等于重力在该方向的分量或投影; 2)重力等位面是空间曲面,在重力场空间内有无穷多个重力等位面,该空间中任何一点都处于某个重力等位面上; 3)重力场空间内任意一点的重力值等于重力位在沿等位面内法线方向偏导数,重力的方向为该点内法线方向——重力位变化梯度最大方向; 4)重力等位面上重力位处处相等,但重力的方向和大小均不一定相等。 任何两个重力等位面互不相交,也不一定平行。 3、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的物理含义。(名词解释) 答:在测绘技术中称重力等位面为水准面同一个水准面上的高度或高程是相等的,而且它与用一根悬吊静止重物时的铅垂线垂直,这个铅垂线实际上代表了重力方向。由于地球表面70%以上为海水覆盖,若海水面是一个平静,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但海水面永远不会平静,一般是将平均的海平面作为大地水准面 1.4 如何利用地球重力模型数据研究地球内部问题。 全球重力场模型是卫星大地测量精密定轨的基础,通过地球重力场模型及对地球外部重力为任意常数) ((C C z y x W ),,

重力勘探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 班级:064082-27 姓名:李煜 学号:20081003438 0引言 地热能的开发是全球经济.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地热开发浪潮的日趋高涨,地热旅游业的持续升温,绿色能源的深入开发利用,深层地热开发利用成为地热开发的主流。物探技术是深部矿产勘探的主要技术。近年来,物探技术飞速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深部地热勘探提供了技术前提。 地热能是一种在开采利用时间上可人为控制的可再生资源,在现代种植业、水产养殖业、浴疗、供暖、旅游、皮革、酿造、干燥、发电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已逐步被人们理解和产生兴趣,地热能的开发是全球经济一能源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宾德智,2000;阎敦实,2000)。目前,国外的地热资源开发与应用技术发展迅速,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等国家的热储温度已接近或超过300℃,并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地热的开发和利用(周篁,2001)。我国的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占全球热能活力的7.9%,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的开采量仅为可开采量的5.82%,开发我国的地热资源任重而道远(王秉忱,2001)。最近,随着大多数城市的缺水危机日趋严重、浅层地下水的限量开采以及旅游休闲热的持续增温,一股新的地热浪潮逐步席卷全国,在这股浪潮中,深层地热勘探已成为主角,这为地热勘探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对地热勘探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介绍重力勘探在城市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1方法与原理 重力勘探表明 , 随着地质年代的变老 , 地层、岩石密度有逐渐增大的普遍规律。布格重力异常正值与负值相间分布 , 基岩面起伏较大 , 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凸起区表现为正异常 , 在凹陷区则表现为负异常 , 并与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相一致。在重力异常密集线性带 , 一般都反映出断裂的位置。重力勘探工程布置考虑到测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物布置了三条精测剖面,其中一条剖面向西加长延升至测区外围曾做过直流电测深的地方,点距 50m、100m 不等。重力观测使用加拿大SCINTREX公司产CG-3M型全自动微加重力仪,为了克服城市区及其附近车辆、人员等人文活动带来的振动对观测数据质量的影响,采集使用 1秒钟采样 1 分钟60个样值平均的形式记录,每个测点多次重复观测。 城市区交通便利,基点只选一个,设在便于到达而且人文干扰较少相对稳定的地点,省去了布设基点网的工作。重力数据的处理分预处理和目标处理两步进行,预处理包括基点改正、正常场!纬度&改正、布格改正。由于测区地形平坦且没有足够大比例的地形图,没进行专门的地形改正工作。 预处理后得到重力布格异常,接着进行更深一步的处理—解释目标处理。解释目标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异常场的水平及垂向各阶导数的求取、趋势分析、频率域的局部场与区域场的分离、区域场场源体深度的提取和结合直流电测深的基岩顶界面的反演解释。作为寻找新生界地层全覆盖的基岩中凹中凸构造的目标处理,最为重要的是场源体深度的提取和基岩顶界面的反演,其它的处理只是一些辅助手段。 1.1 场分离及场源体深度的提取 勘探得到的位场是由局部场和基岩顶界面起伏引起的区域场两部分叠加合成的,一般地,区域场功率谱具有aExp(-2wH)的形式,而局部场具有bExp(-2wh)的形式。假设区域场与局部场是不相关的,根据最佳滤波器的设计原则有提取区域场的

重力勘探作业参考答案

勘察地球物理——重力勘探作业参考答案 1.请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答:.在重力勘探中,由于地下岩矿石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其为地面上某点的重力观测值与该点正常重力值之差。 其原因为: ①重力观测在地球自然表面而非大地水准面,二者之间的物质及高差引起重力场强度变化; ②地球内部物质非同心层分布,地壳内物质密度的不均匀分布; ③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动及重力日变。 2.岩矿石密度有哪些特征。 答:岩(矿)石的密度的一般规律:火成岩密度>变质岩密度>沉积岩密度。 岩矿石密度常受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岩石中孔隙大小及孔隙中的充填物成分、岩石所承受的压力所影响。具体如下: (1)火成岩:主要取决于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如镁铁质含量高的基性岩密度较酸性岩大;成岩过程的冷凝、结晶分异;成岩环境,如侵入与喷发。 (2)沉积岩:主要取决于孔隙度大小和充填物成分及充填孔隙比例;上覆岩层对下伏岩层压实作用。 (3)变质岩: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程度决定,与矿物成分、矿物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关;通常区域变质使密度变大,如片麻岩之于千枚岩、大理岩之于灰岩;动力变质破坏原岩结构使得密度值下降;总体较复杂,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画出球体重力异常的剖面特征与平面特征,它与水平重力异常有什么不同? 答:球体重力异常剖面特征与平面特征如图: 球体重力异常剖面特征与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类似,关于球心左右对称,最大值出现在球心在地表的投影处。在剖面特征上重力异常随距离增大而衰减的速度球体的要大于柱体。 重力异常平面等值线图:球体为一簇以球心在地面投影点为圆心的许多不等间距的同心圆;水平圆柱体为一组不等间距的平行直线。 4.什么是相对布格重力异常,写出其表达式。 答:布格重力异常是对观测值进行地形校正、布格校正(高度校正与中间层校正)和正常场校正后获得的。相对布格重力异常是取总基点所在的水准面作为比较各测点异常值大小的基准面

瑞雷面波勘探

瑞雷面波勘探及软件应用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SWS型多波列数字图象工程勘察与工程检测仪和其配套的SWS瞬态面波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其工作原理和瑞雷面波理论的介绍,说明多道面波采集系统在发展瞬态面波法方面的关键作用。并且通过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如何使用该仪器进行野外数据的采集及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关键词 SWS瞬态面波数据处理软件;多道面波采集系统;瞬态面波法 Abstract This text introduce SWS type many wave arrange digital vision project reconnoitre wave operation method ,data processing of software the related to project detector and its SWS transient state mainly,Pass to its operation principle and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of auspicious Ray a wave,Prove many dishes of surface wave gather system wave key effect ,law of developing transient state。And concrete to prove how about to use this software to go on datum gathering ,graph processing and analysing through one instance。 Keywords Wave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SWS; Many dishes of surface wave gather the system; Wave law the transient state

浅议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原理及目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514237839.html, 浅议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原理及目的 作者:张云飞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第15期 摘要:本文结合某拟建工程实例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论述了勘察目的及工作量布置、基本原理。以供同行用作参考。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基本原理;稳定性分析; 1 工程简介 某拟建工程地区,总建筑面积12万m2,场地东侧山坡坡度较陡,一般为30~42°;场地西北侧由数个山包呈北北东向排列,山顶标高90.5~104.3m,地形坡度20~30°,以上山体均为剥蚀残丘,分布花岗岩及其风化残积、坡积物。建设用地地面标高13.5~56.7m,地形纵向坡度一般 2 勘察场地的地质条件、稳定性分析 2.1本次勘察揭示的岩土层除山谷、平地上部的人工素填土外,主要为山坡、坡脚分布的坡积土和黑云母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残积土、强风化岩、中(微)风化岩,场地不存在大型断裂构造。坡脚地下水埋藏深度1.0~5.3m,为孔隙-裂隙型潜水。 2.2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场地东侧山坡、坡脚自北而南不到600m的长度上,存在9个小型滑坡、崩塌,其发育的高度位置接近,形态相似,形成滑坡、崩塌群。滑坡体厚度一般小于6m,为浅层滑坡,滑坡体宽度20~45m,滑坡体长度35~100m,为小型滑坡,滑坡体主要为坡、残积土,滑动面主要发生在残积土中。 2.3 场地不良地质作用成因分析,场地东侧山坡较陡,地形高差较大,山顶地形相对平缓,向下逐渐变陡,山坡下部及坡脚地形又变缓~呈馒头形;山顶及山坡上部,主要出露基岩,山坡下部及坡脚的覆盖层较厚。山坡坡脚不良地质作用发育的原因,与上述地形地貌特征、岩土分布特征和 大气降雨有相当大的关系,山顶相对平缓,汇集降雨水,向下,山坡变陡,加速地表雨水向下流动速度,山坡下部,地形又变缓,水流冲刷坡、残积土,部分水渗入土层中,(残积土中富含高岭土,遇水软化,强度降低)久而久之,土体产生崩塌、滑坡,但由于坡、残积土厚度较小,因此滑坡体厚度较小,由此形成了场地东侧众多小型滑坡、崩塌裙;滑坡发生后,滑坡土体强度降低,土体较松散,经多年雨水冲刷,在地形上,形成相对低洼地,有的形成冲沟。 2.4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本次勘察对坡积粉质粘土和残积粘性土还进行剪切和残余强度试验,岩石强度指标主要受裂隙性质控制,根据控制滑动的裂隙性质、充填胶结情况确定其强度参数。 3不良地质现象治理方法

2,重力场和重力勘探

重力学: 1,地球的重力场是地球便面及其外部空间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场,它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重力学研究重力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 重力=地球引力+天体引力+惯性离心力。地球的重力是地球质量在地球上的引力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之和。 地球重力场:在地球内部及其附近存在的重力作用的空间。 重力场强度:单位质量的物体在重力场中所受的重力 重力的变化:包括随不同测点位置的空间变化以及同一测点的重力随时间的变化。 空间:地球形状,地球自转,密度,人类影响。 时间:潮汐变化,非潮汐变化。 2,重力等于重力位梯度,重力沿任意l方向的分量等于重力位梯度沿该方向的投影。 大地水准面就是重力等位面,人们将与平均海洋面相重合的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在重力测量中,为了确定正常重力值,选择这样一个托球面——地球托球面。 在地球托球体表面的重力场称为地球正常重力场,赤道最小,两级最大。 地球形状:人们把平均海洋面顺势延伸到大陆所形成的封闭曲面(大地水准面)的形状,作为地球的基本形状。 3,重力异常的定义: 广义:将实测重力值减去该点的正常值,其差值称为重力异常。绝对重力异常。(自由下落法绝对重力仪,上跑法绝对重力仪,) 狭义:以某点重力值为基点,而以其他测点重力值与之比较的差值称为相对重力异常。 (弹簧相对重力仪) 重力异常就是地质体的剩余质量所引起的引力在重力方向的分量 4,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是处于均衡状态的。普拉特的均衡假说提出,地壳在一个水平面上有相同的质量。 艾利的均衡假说认为地壳处于静水平衡并漂浮于致密的壳下层之上。根据重力均衡假说,计算其校正值,可求出重力均衡异常@gI,表现出地球内部质量分布的状态是盈余,亏损还是均衡。 补充: 普拉特:地下从某一个深度算起,以下物质的密度是均匀的,但是以上的物质,则相同截面的柱体保持相同的总质量,因此地形越高,密度越小,即在垂直方向是均匀膨胀的。 艾利:把地壳视为较轻的均质岩石柱体,漂浮的较重的均质岩浆之上,处于经历平衡状态,根据阿基米德福利原理可知,山越高则陷入岩浆越深形成山根,而海月深则缺失的质量越多,岩浆将向上凸出越高,形成反山根。 因此所谓地壳平衡说是从地下某一深度算起,相同面积所承载的质量趋于相等,地面上大面积质量的增减,地下有所补偿。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反相关系,遵循艾利的均衡假说。 5,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课本上的重力异常: 根据国际重力公式计算出大地水准面上的重力值g0; 高程影响:受h影响,将观测重力值换算大地水准面上,称为空间矫正,得到空间重力异常@gf=g-go-gh;在海洋地区内广泛使用空间重力异常,因为它反映出大洋地壳中密度差界面的起伏。 中间层影响:地球外壳表层厚度的变化的影响,在大陆地区将此层称为中间层,其做哟哦那个由无线薄板的重力引力gm来表示,从空间重力场@gf去掉中间层校正值gm,就

物探方法原理

第三章测线布置、物探方法及质量评价 第一节测线布置目的及精度 一、测线布置总体规则 (一)、测网布置应根据任务要求、探测方法、被探测对象规模、埋深等因素综合确定。测网和工作比例尺应能观测被探测的目的体,并可在平面图上清楚反映探测对象的规模、走向。 (二)、测线方向宜垂直于地层、构造和主要探测对象的走向,应沿地形起伏较小和表层介质较为均匀的地段布置测线,测线应与地质勘探线和其它物探方法的测线一致,避开干扰源。 (三)、当测区边界附近发现重要异常时,应将测线适当延长至测区外,以追踪异常。 (四)、在地质构造复杂地区,应适当加密测线和测点。 (五)、测线端点、转折点、物探观测点、观测基点应进行测量。 二、各测线方位、长度及物探方法布置 根据任务设计书,本课题测线、测点采用网格状布置,分别对测网内每个点进行高密度电法、主动源面波法和微动法测量。其中高密度电法测线垂直于构造布置以某一方位布置一条约290m-590m长的测线,主动源面波法以测点为中心以某一个方位(根据实际场地条件而定)布置一条40m-50m长的测线,微动法则对该中心点进行单点测量,并用手持GPS记录该中心点的位置,设计的测点坐标是根据湖南怀化盆地岩溶塌陷1:5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部署图选定的并计算的,精度达到经纬度小数点后6位数字,精度达到15m以内,达到了设计精度要求。

第二节 物探方法、参数及技术指标 物探方法、参数及质量评价,严格按照相关物探规范、规程设计、执行,对已有规范、规程不适应岩溶塌陷调查的部分,参照相应的规范、规程修改执行。本章主要叙述与该项目有关的物探方法。主要有地面物探:高密度电法、主动源面波法和微动法。 一、高密度电法 (一)、高密度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 高密度视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原理: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或地下水流向,在测线上顺序布置供电电极A 、测量电极M 、N 和供电电极B ,在测线的中垂线方向上布置“无穷远”极C ,距离一般大于AB/2距的5倍以上,A 或B 分别与C 组合,分别供电测量获得视电阻率 和 。这样的视电阻率曲线是在固定A 、M 、N 、B 间距下获得,沿水平向测量可获得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电性分布信息,其中 、 的曲线形态(正交点、反交点、同步起伏等),可用于评价地下地质体的导电性;曲线在交点附近的变化形态(对称、倾斜),可推测地下地质体的产状;对比不同极距的联合剖面曲线,可推测地下异常体的空间形态;通过曲线异常段与背景值的相对大小、变化剧烈程度可估算地下地质体的位置和宽度。该方法是追索直立或陡立脉状低阻体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1)仪器:WDJD-3 (2)测量参数:电位,供电电流 (3)利用参数:视电阻率 (4)布置方式:剖面 (5)技术指标: 高密度联合剖面法和高密度电测深法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控制主机,配以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在野外通过重复测量、检查试验来判断仪器是否工作正常。 ①仪器技术指标、装备技术指标满足(DZ/T0073-1993表4及)的规定。 ②曲线具有极值类型的异常值Y 估计表达式为: 00()/a Y ρρρ=- 3-1 0ρ为正常背景值。 ③ 曲线具有阶梯状类型的异常值Y 估计表示为: 2121 2()/()a a a a Y ρρρρ=-+ 3-2 2a ρ、1 a ρ分别为阶梯两侧的视电阻率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