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 (附练习与答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3(八上)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3 (八上)答案版八年级上册(十八)黄鹤楼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流逝等)之感。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第一个“空”字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字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晴空万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芳草长得极其茂盛。
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5.(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示例】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
面对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6.(2019·梧州)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歌从神话传说落笔,遥想“昔人”已乘鹤而去,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
B.前四句三见“黄鹤”,二见“去”“空”,回环咏叹,抒发了诗人那种求而不得、待而不来的迷惘与惆怅之情。
C.诗人登高远眺,长江对岸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芳草长势喜人,此时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D.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偶句押“ou”韵,韵脚是“楼”“悠”“洲”“愁”,读起来朗朗上口,音调和谐,旋律优美。
【解析】C.这些画面为引发乡愁做了铺垫,并不是抒发诗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020年中考最全复习资料【语文】诗词鉴赏6大终极解题技巧

【语文】诗词鉴赏6大终极解题技巧目录一、用典 (4)1.定义 (4)2.作用 (4)3.案例分析 (4)4.小知识 (5)5.总结 (6)二、对比、对照 (6)1.定义 (6)2.作用 (7)3.案例分析 (7)4.总结 (10)三、衬托 (10)1.定义 (10)2.分类 (11)3.小知识 (11)4.案例分析 (12)四、象征 (16)1.定义: (16)2.意象 (16)3.意象整理 (16)五、托物言志 (28)1.定义 (28)2.答题模式: (28)六、借景抒情 (30)1.定义 (30)2.区分 (30)3.知识点 (36)一、用典1.定义:有引用前人诗句和借用历史故事两种。
2.作用:引用古诗:增加里诗歌的包容量;引用诗词:使文章典雅、大气。
3.案例分析(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解】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这首诗歌里面的典故是很多的~典故这些就是要从平时学到的诗歌里面多积累,懂得变通和灵活应用就可以啦~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什么吧!【答案】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2)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释】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释】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梦中作①(宋)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分析】(1)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路旁浓密的百花,色彩灿烂迷人。
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夜晚的凄清、迷离的环境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根据注释和诗句中“客思家”一词从诗人被贬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两方面概括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或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清;迷离;⑵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点评】⑴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2020-2021中考古诗词表达技巧类鉴赏(含答案)

中考古诗词表达技巧类鉴赏(含答案)——表达技巧类学而时习1、写出自己学过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学过那些表达方式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精讲透析考点一 常见的表达技巧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
二、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三、表达方式抒情 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正面、侧面、详写、略写、工笔、白描描写 细节、通感(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动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等常见出题方式及答题技巧一、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韩愈表 达 方 式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答题步骤:二、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例题二】(2012·南京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阙题①(唐)刘慎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②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释]①“阙”同“缺”,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
②每:每当。
(1)白云深处,清溪岸边,山路蜿蜒,柳条掩映,体现了“读书堂”环境之(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1分)。
(2)诗人善于从感官的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请以第二联...为例分析。
(3分)答:三、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例题三】(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2020年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最全汇总(9个“套路”+9种常见情感+20篇诗词鉴赏)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 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 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 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 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 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 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常见感情
1.怀才不遇,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2.爱国情怀不得重用,如陆游《书愤》 3.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 6.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伤春悲秋。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注意要点 1.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2.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 《小池》。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 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 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2020中考语文:阅读鉴赏类题目的回答技巧

2020中考语文:阅读鉴赏类题目的回答技巧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阅读鉴赏类题目的回答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阅读鉴赏类题目的回答技巧审美鉴赏类题目在初中阅读中占40%,属于高层次能力考察题,拉开了得分距离,学生们对审美鉴赏类题目的困惑和迷茫是:没有答题的方向,不能确定答题的角度、没有归纳出答题技巧和套路。
在这里,我们重点谈下审美鉴赏类题常考题型及答题套路。
一、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答题技巧】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①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②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注意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答题套路】对应选项+看分踩点+综合作答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答题技巧】此题一般有固定的答题套路:①动词:生动表现了+人(事)物+特点、情状、心情(性格)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了+某人(某物)+的特点、情态(场景)、心情【操作方法】文中圈出+体会思想情感+答题套路的选择使用四、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题技巧】分析该句的修辞+修辞作用。
具体修辞及作用:①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表达)了+(事物)的特点、情态(人物的情感)②拟人:把(什么)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写出了)+(事物)的情状、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情感)③排比:使句式整齐,增强语言气势,强调(突出)了+事物(人物)的……④夸张:夸大(缩小)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⑤反问: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⑥设问:开头出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引起了对……问题的的关注,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题⑦借代: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什么)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⑧引用: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的语言更优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神秘感,吸引读者⑨对仗(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020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的两大答题方式

2020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的两大答题方式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的两大答题方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的两大答题方式
根据近几年试题来看,中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人物形象,身份+性格+情感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题: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问题: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一、古诗文(包括诗、词、歌)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一)、古诗文鉴赏常用答题关键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情感: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词句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古诗文鉴赏常用答题思路与要点:1:把握中心内容【方法指导】(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必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
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2:句子理解与欣赏【方法指导】(1)描述画面。
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2)体会意境。
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3)把握情感。
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表明的观点或志向等。
(4)领悟哲理。
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
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
代表人物:陶渊明。
③绚丽飘逸: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
代表人物:李白、李贺。
④形象生动: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
代表人物:王维。
⑤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曲折倾诉。
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
⑥粗犷豪迈:意境恢弘阔远,积极向上。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⑦慷慨悲壮:多指边塞诗。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
⑧沉郁顿挫: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
代表人物:杜甫。
3:遣词用字、词意推敲【方法指导】(1)注意诗句中的动词。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赏析方法。
首先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或创造了什么意境。
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体会作者情感【方法指导】(1)结合背景。
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
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
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月:怀人、思乡。
菊:隐逸、清高。
梅:高洁。
莲:超凡脱俗。
兰:高洁、隐士。
松:坚贞不屈。
竹:正直、虚心。
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
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
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柳:送别、思念。
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栏)干:思念、寂寞、离愁。
(4)借助典故。
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
5:赏析语言技法【方法指导】(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起兴、借代、比拟、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反复、互文、用典、顶真、对比等。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
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
抒情又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描写按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场面描写(动景、静景)。
按方法分实写、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中考常考点,其作用主要有:提供特定的环境;营造氛围,起到烘托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境,表达思想感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用在叙事类文章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①烘托:用一个事物陪衬另一个事物,使后者更突出。
②渲染:仔细描摹以加强效果。
③抑扬:使诗词在很短的篇幅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④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的描摹、议论更含蓄地表达出来。
⑤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⑥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更显其“静”。
⑦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感伤现实;借评论古代的人或事,影射讽刺现实。
⑧虚实结合:虚写和实写相结合。
可大大丰富意象,开拓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练习与综合运用:一、山水田园类(一)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B.“心远地自偏”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2.下列选项对诗歌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3.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勃的春意。
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2.“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非常精美,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可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赏析)4.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爱国忧民类(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雄健勇猛的军营生活场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是豪放壮美的,故将其称之为“壮词”十分妥帖。
B.上片描写的都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天已失去的军旅生活情景,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这些表明,被迫退隐的作者仍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C.由下片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最高理想便是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些显得非常功利庸俗,对此我们应持批判的态度。
D.“可怜白发生”,表明自己年纪已大,恐怕没机会实现抗敌救国的理想了,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四)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潼关地势险峻的句子是:。
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
2.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3.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句?4.下面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曲子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把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B.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
C.全曲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议论。
把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这是对历史的概括,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五)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之意。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处于危亡之际的国家比喻为,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尾联以为主要表达方式,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心底强烈的。
2.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线的两句诗。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六)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