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形成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7.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1)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2)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8.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2)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9.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3)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10.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1.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1)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

13.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表现在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表现在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14.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6.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7.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青少年要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1.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

(2)阅读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读物,从中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感悟民族精神的伟大。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育自强不息、团结合作、勤劳勇敢的思想品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从日常生活做起,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等。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热爱祖国,培养爱国情操,立志报效祖国;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努力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诚实守信,不说谎不作假,信守承诺;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乐行善举;等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知识梳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知识梳理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核心素养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国家认同: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知识梳理 文明的价值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状态,凝结着民族的价值追求。 文明是个体教养和开化的表征,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目标。 一、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1)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 (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倶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文化的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5.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6.文化自信的内涵、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做法 (1)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3)坚定文化自信的做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美德万年长 ★1.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XX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XX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 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 木之本。 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

共有精神家园_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2009/4 96  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尹世尤 沈其新 摘 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决策,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根本举措和现实选择。 关键词:精神家园;民族凝聚力;有效途径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4-096-02 作 者:尹世尤,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生;沈其新,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2 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在地包涵着三个层次:民族整体对民 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和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命题,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着力点。 一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民 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包括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进而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又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 等基础实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①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此,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 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中华民族凝 聚力作为我国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断发展、 增强的外在表现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繁荣、昌盛。 雄厚的综合国力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现实基础。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自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国家由于其雄厚的国力而萌生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元”之所以能够聚合为“一体”,并且长盛不衰,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威力。这种强大威力来自于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于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长期雄踞亚洲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数千年。其超强的综合国力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可比拟的。超强的综合国力对内满足了国民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国内问题;对外使我们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从而激发了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使国内各民族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了国家和民族长期的独立、团结和统一。孙中山先生曾对此评述道:“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所处的地位比现在的列强象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还要高得多。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中的独强。我们祖宗从前已经达到了那个地位,说到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我从前已经讲过了,就是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 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③ 孙中山先生的这段话,同样强调了民族精神之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也只有以这种精神唤起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从现实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它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就越大。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对其成员和国民的吸引力就越大,民族的凝聚力自然越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空前释放。而这种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就像粘合剂一样,使中华民族整体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使其成员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精神力量作为一种渗透性因素,贯穿于综合国力的

“守望精神家园”材料作文升格示例

“守望精神家园”材料作文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如果你去印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公路特别破旧,最好的路都赶不上我们的二级公路,但只要你沿着公路走,每隔数公里你就会发现一座华丽的教堂,其华丽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一位旅行者问当地的居民,你们这里教堂如此华丽,公路却如此破旧,你们就不能把那些建教堂的钱用来修公路吗?居民答道,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含意,从任意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本题材料完全采用客观叙述方式,没有对材料的意蕴和倾向作出任何提示,审题难度较大。学生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就必须认真分析旅行者和印度居民的对话,辩证地看待信仰和财富的关系。如能辩证统一地提出既要坚守信仰又要积极创造财富的观点,可以视为最佳立意。学生只要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言之成理即可。比如,着眼于信仰与财富的关系,可以强调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守精神家园的的主张;也可以主张摒弃虚无的追求,自主创造现实的幸福。再比如,着眼于信仰的内涵与形式的关系,可以侧重论述内涵的重要,而否定华丽的形式。 范文展示 我们守望的精神家园 在现实世界里行走,我们看到钢筋混凝土叠起了一座又一座高楼。华灯高照的城市里,霓虹闪烁的马路上驰骋着一辆辆熠熠生光的跑车。过往着一个个浓墨重彩的行人。光鲜的跑车里是近似于发疯而又狰狞的司机,匆匆的行人中尽是些脸上被化妆品遮盖得毫无血色的躯壳。那些或狰狞或苍白的躯体里,隐藏的是麻木、迷惘,还是冷漠?这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何时夺去了我们守望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 共同的文化根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其自身的既有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坚持和发展了尊道厚德、义利兼顾、乐群贵和、和而不同、勤俭自强、诚信敬业、经世致用、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而且表明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中华民族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依托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崇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以骄傲、乐观的态度展望它的发展前景,通过挖

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始终保持其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共同的时代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潮流形成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当今中国社会形成追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昌盛。在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精神过程中,必须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成至关重要的创新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观念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的价值目标犹如明亮的灯塔,它不仅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而且点燃中华民族奋斗的希望。共同的价值目标可以使中华民族摆脱发展的盲目性,可以使中华民族坚定不移地面向未来。中华民族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5课 守望精神家园 知识点复习及配套练习题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复习提纲) 【一句话必背】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的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魂:中华民族精神。 4.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原因: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5.中国人民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问答题梳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重要性) 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②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 神标识。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 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 的力量。 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3.新时代怎样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怎样增强 文化自信?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 ①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②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5.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价值) ①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 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 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 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6.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 ①在国家紧要关头时,能够挺身而出、前仆后继。②在他人遇到危险时,能够见义勇为、无私奉献。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能够勤 勤恳恳、敬业创优。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②…是当代中 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价值导向。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9.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②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勇于实践。③明辨是非,认真做事、踏实 做人。 【巩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

营造温馨-共建和谐-打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营造温馨,共建和谐,打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上海市东辉职校2009年度推进“温馨教室”建设暨师德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球经济的风云突变,裹挟着多元价值观的碰撞,无可避免地,冲击着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托自2006年起坚持至今的师德建设系列活动中提炼形成的“智慧、责任、奉献”东辉师德精神,以上海市教育卫生党委、上海市教委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温馨教室”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良好的班级人际环境、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健康的自身心理环境、舒心宜人的物质环境”为目标,在全校范围开展推进“温馨教室”建设暨师德建设工程系列活动,进一步营造温馨,共建和谐,打造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平安、健康、文明的和谐校园。特制订《2009年度推进“温馨教室”建设暨师德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温馨教室”建设为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学习讨论、过程实践、总结评价、宣传辐射等环节,培育 温馨、适宜的育人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同时,着力提升教师师德水平、不断增强职业幸福感,打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活动概要 本次推进“温馨教室”建设暨师德工程系列活动从2009年3月起,拟于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思想准备期“众说纷纭话温馨”(2009年3月-4月)。组织学习、开展讨论,达成共识,做好思想准备。 第二阶段:活动开展期“师生携手建温馨”(2009年4月—2009年6月)。此阶段组织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各项活动,做到注重互动、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期“共建共享品温馨”(2009年9月-2009年12月)。此阶段以总结评价、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互相学习为主,感受温馨创建成果、形成自觉创建意识。

精神家园

困境与出路:当代人精神家园的重建 ——基于价值论视域的若干思考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波兰来客》 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它所生活的家园,动植物依赖于它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家园,以觅食,迁徙,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来维持着生命的延续。而人不仅是一种肉体存在物,更是一种精神存在物。人的生存不仅需要自然家园的基础物质提供,更需要精神家园的灵魂依托与心灵慰藉。 当代,我国正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历史经验证明,每当一个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往往面临着价值观的困惑与裂变。当你谈论人的理想信仰,人的美丽梦想的时候,当你努力想保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时候,当你坚守道德伦理之底线,做人做事之尊严的时候,有人却视其为最后一只天鹅的哀鸿,视其为最后一曲渔舟唱晚的叹息。30年前的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30年后的网友调侃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伴随经济发展物质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正在受着无情的撞击。 一、何谓“精神家园”? 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除了自然家园建设,社会家园建设,精神家园建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精神家园的概念我们可以从定性、定位、定向三个维度来给以完整解释。 第一,定性问题。就特点而言,精神家园体现为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内化于物质生产活动中的意义之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也就出现不同的精神文化,从而也表明了精神家园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精神家园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们认可度最高、最具有普适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评判标准。精神家园是大众化的信念、信仰,在我国古代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由于人们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人们寄希望于神灵,通过巫术、祭祀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对于现代化的人们来说,精神家园更是一种灵魂皈依之所,一种思想寄托与心灵的安放。当然,精神家园并不是玄而又玄之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琢磨不透的虚幻存在,它与我们当代实践具体结合,它不仅仅停留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更与当代人们的命脉紧密相连。 第二,定位问题。作为人们普遍认同、普遍适应的精神家园,它是人们达成的一种“共识”。它是中华民族华夏儿女历经几千年的思想演进结果,它包罗万象,既有土生土长的中原华夏文化也有各种外来精髓的不断补充。它就如此活生生的存在于神州大地之上,为人们的生活实践的一种指南,为人们灵魂皈依的一种依托,为人们自我迷失中的一股信念。因此,“共识”“共生”“共建”“共享”是精神家园的独特优势。 第三,定向问题。前面已经提到,精神家园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僵化、教条的固定观念模式。因此,精神家园应当符合当代具体实际,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走传统老路,恢复过去文化传统,也不是要求我们一味的“从洋媚外”移植外来文化。 从价值论观点来看,事物客体本身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而主要在于它对于主体产生的结果以及主体的价值取向。现代人们更多的只将物质层面的提升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而忽略了自我实现,忽略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精神归属。因此,社会上出现的道德失范、人性奴化、犬儒行为比比皆是,而这时,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二、荒芜的“精神家园”及其严重后果 回顾人类追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期都有自己的精神意识困惑。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计》中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所谓“镀金时代”也面临着人性迷失和严重精神危机的挑战。处于发展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一方面躲避崇高,放逐理想,追求享受,另一方渴望无私,呼唤大爱;我们一方面嘲笑雷锋是傻子,另一方面又盼望我们时代的能够有雷锋一样的英雄……面对各种

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517158748.html, 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作者:周树文 来源:《教育》2017年第28期 江西南昌汽车机电学校创办于1943年,1986年开办职业教育,学校始终秉承为社会育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提高。学校开设了汽车、机电、计算机、轨道商务四大专业群,近20个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学校扬“笃学、求真、务实、创新”之风,铸“崇德尚能”之魂,以良好的办学声誉,卓越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西省第二届教学科研先进学校”“江西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将校 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创设校园文化,助推学生良好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师生为主体,育人为导向,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长期以来,一代代的汽车机电人不断思索和努力,提炼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确立了“一训三风”。校训“笃学、求真、务实、创新”通俗易懂而又规范科学;校风“勤奋敬业、敬爱师生、团结自律、精艺致用”具有鲜明的职校特色和时代特征;“正德厚生”的教风则体现了老师们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明理笃行”的学风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是学校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根本所在。“一训三风”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凝结成一句话就是“培养一位学生,造就一个人才,致富一个家庭”。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科技技能人才,学生的思想修养、行为规范、做人原则、敬业精神、合作意识,以及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他们将来竞争上岗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校依据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形势,结合办学目标、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以三大节——“‘绪远之声’文化艺术节”“专业技术技能竞赛节”“阳光运动体育节”为主线,依托学校社团平台,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修养、涵养、教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按章办事,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的工作作风。 环境文化育人,行为建设塑造品德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环境是潜移默化的生动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条件。学校致力于细致入微地传播文化信息,最大程度发挥了文化宣传和环境育人的作用。本校昌南校区以机电和轨道商贸专业为主,校园风格与梅湖景区浑然一体,昌北校区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主,以褐色墙面为主,配以灰色及白色的线条,设计手法简洁明快,体现教学场所的文化特质,既传承了江西南昌的

共同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共同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共同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个倡导”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内涵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它的特性可以用“四句话”加以表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由此可以看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也就是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从现在开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和传播,使我们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个人,都有承担建设精神家园的责任,这是因为“三个倡导”的思想和精神只有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并且扎了根,才能开花、结果,才能转化为奋发向上和崇德向善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要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首先要明确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央颁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从指导思想、覆盖范围、落实措施、宣传教

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等方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深广的阐述,并且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的内涵。《意见》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挥传统文化作用的关系作了深入的论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可见,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标识为我们搭建起了精神家园的框架,并为我们准备了丰富和肥沃的土壤,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心合力把这个家园建设好、维护好、保护好。其次要深入宣传。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怎样才能做到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关于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抓好宣传教育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只有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意见》用“三个紧紧围绕”和“四个坚持”阐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意见》从第四条开始到第十九条(共十六条)都是讲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见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从东部到西部,从地方到中央,各地各层级方方面面的差异很大。因此,在培育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弹奏中国精神,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把社会主义核心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守望精神家园》 (2)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

共筑精神家园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华文化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滋养着民族之魂,引领我们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应对各种挑战、天灾人祸以及外来侵略,适应形势的各种变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使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出现了无数伟大的人物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仁人志士。宋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的范仲淹;明代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清代从荷兰殖民地者中誓死守卫,和敌人同归于尽的邓世昌;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用笔作抗战,唤醒民族的鲁迅、老舍等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建设祖

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箭之王”钱学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爱国意识,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些伟人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祖国更美丽的明天作贡献。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中华民族广博深厚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洐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维系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在这种情感上近代历经磨难的中国至今仍屹立在东方,而不是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让中华文明散发着悠久的韵味,有着闻名于世界的科学技术—四大学科。三大技术,四大发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经、史、子、集、书、从书。其中著名的有十三经,《史记》诸子百家,《诗经》等。 先祖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受用终生。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筑中华民族

【部编本道德与法治】2019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第1课时 延续文化血脉教案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1课时延续文化血脉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传统文化传承也十分重要。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传统文化的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文化根 (一)中华文化的形成 1.材料呈现: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思考: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总结: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内容 1.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相关链接”材料。 2.总结: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中华文化的意义 1.阅读教材第6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精神联系。 2.共同总结: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四)中华文化的发扬 1.阅读教材第62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1)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3.共同总结:(1)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目标导学二:美德万年长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阅读教材第64-65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1)扶危济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有机会见到“顺其自然”,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2)青岛有“微尘”,宁波有“顺其自然”,你身边有这样的中国好人吗?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力量。 3.共同总结:(1)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3)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道德文化的遗传基因,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所在。 (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问题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好家道和,家风是一个家庭精神面貌的潜在气质,也是家庭兴衰的隐性因子。”传文明家风,做美德少年是对青少年的希望,许多地方正在评选美德少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问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 3.问题解决: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4.作业布置:选择教材65-66页“拓展空间”中推荐的作品,认真阅读经典,在好书中涵养品格,

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教学设计

.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鲁人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3.1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教学设计 山东省曹县:孙亚钟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表现及意义; 2、懂得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3、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含义及作用; 4、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懂得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5、了解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正确对待优秀文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弘扬中华文化难点:文化助我成长 【学习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化节目,播出以来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 想一想:不断掀起亲近经典、热爱诗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说明了什么?我们怎样对待中华文化?本节课探讨这方面的话题。《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环节二:出示目标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活动一:自主预习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25—P29,完成下面的思考题,要求大字慢看,小字快读,并且用双色笔圈点勾画,时间5分钟。 1、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意义)有哪些? 2、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是什么?(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地位分别是怎样的? 4、列举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不少于两句)并说说中华传统美德对你成长有什么影响?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应怎样对待中华文化? 板块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二:探究与思考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联合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精心举办了《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传统文

九上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延续文化血脉】——文化与文明 ①文化中的成果作为人类和状态的标志,便是。人类文明从来是以文化为,没有进步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文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凝结着民族的价值。文明是个体和开化的的,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 ②煌煌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创造了发展史上的新,为文明注入了新。我国的文明、文明、精神明、社会文明、文明得到全面提升。 2.【中华文化根】 ①根:“来者落地生根,去者。”对一个而言,根是对的依恋和;对一个而言,根是对文化的借喻和对文化的自我。 ②中华文化的形成:以来,中华民族就在大地上和生活。 各族人民互助,相互,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了灿烂的。 ③中华文化的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浩如烟海的文化,名扬世界的科技,异彩纷呈的,等等,共同组成、的中华文化。 ④中华文化的特点:流长、精深。 ⑤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的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力,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 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性、整体性和传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和民族,有利于促进和谐和发展。 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文化渗透在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⑧Why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A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的。 B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 C中华文化的、智慧、气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和自豪。 ⑨How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 A新时代,文化需要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Why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文化,熔铸于领导人民在革命、、中创造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伟大。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和法治上册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导学案

知识导图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精神追求 作用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动力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文化自信的来源 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 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中华传统美德已融入中华民族的 美的的力量在于践行 序言: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中 华 文 化 根 延 续 文 化 血 脉 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 行为方式 风俗习惯 美 德 万 年 传

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P59熟读)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59背诵) 考题: 1.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五千年文明涵养了泱泱中华,这说明中华文化( ) A.一脉相承,直古不变 B.一花独放天下独尊 C.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D.中西合璧、不分彼此 2.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句话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 C.内涵丰富 D.历久弥新 3.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包括( )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③异彩纷星的文学艺术④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判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才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优秀的文化。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凸显了中华文化的特色,是正确的。 (2)中华文化才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最优秀的文化是错误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为世界文明的宝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既要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2、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P59熟读) 考题: 5.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但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 ) ①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②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