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及其辨析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
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 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 定的时代性。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 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 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 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 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 去考虑。
好、美
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 善、优义。《国策·赵》“鬼侯有子而好”; 《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杨朱》 “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
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后来慢引申为 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 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中是“良人”)
表示委婉
居官:待罪、窃位、忝守、备员
死:不幸、捐馆舍、归丘、填沟壑、百岁后。不 可为讳
避讳
汉高祖邦(国),惠帝盈(满),文帝恒(常), 景帝启(开),武帝彻(通)、宣帝询(谋), 哀帝欣(喜)。唐高祖渊(深),太宗世民(代 人)。晋人为避郑太后阿春(元帝妻、简文帝母) 讳,凡“春”均改为“阳”,《春秋》叫阳秋, 如《晋阳秋》、《续晋阳秋》,成语有“皮里阳 秋”。
一般人称墓,皇帝的坟叫陵。一般人棺材叫棺,皇帝称梓 宫。
娶一般人的女儿叫娶,娶皇帝的女儿叫尚。 官吏的命令叫令,皇帝的叫诏、旨。
褒贬善恶
杀、戮、弑、诛:杀、戮是中性的,指一 般的杀死,弑有对杀人者的谴责,只能用 于下杀上的特定场合;诛指杀死有罪的人。
当政、执政、当道、当途、当路、用事: 中性;弄权、窃命:特指坏人执政。
古文同义词辨析及举例

古文同义词辨析及举例《古文同义词辨析及举例》一、“疾”和“病”。
这俩词儿都和身体不舒服有关,但有区别哦。
“疾”就像是一阵小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像“君有疾在腠理”,就是说毛病还在皮肤表层呢。
而“病”就严重多啦,像暴风雨后的烂摊子,不好收拾,“病入膏肓”说的就是病得很重很深了。
我就想啊,这古人用词可真讲究,一个小毛病和大病还分得这么清楚呢!二、“视”和“见”。
“视”呢,就像是你在找东西的时候,眼睛到处看的那个动作,就像我在房间里“视”我的钥匙,眼睛在各个角落扫视。
“见”就不一样啦,是看到了的结果,好比我找啊找,突然“见”到钥匙就在桌子上。
嘿,古人是不是很聪明,把这看的动作和结果分得明明白白。
三、“行”和“走”。
这俩字在古文里可不一样呢。
“行”就像是散步,慢悠悠的,不急不躁,就像那些文人雅士“行”于山林之间,享受大自然。
“走”呢,那速度就快多了,有点像现在的跑步,像士兵听到军令,拔腿就“走”。
哎呀,这古人对走路的速度都有不同的表达呢!四、“贫”和“穷”。
“贫”主要是说没钱,穷得叮当响,就像我隔壁的王大爷,家里没多少积蓄,真的很“贫”。
“穷”呢,更多的是说走投无路,陷入困境,感觉像被困在一个死胡同里出不来。
就好比那些怀才不遇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的境遇是“穷”。
这古人对贫穷的描述可真细致啊。
五、“辞”和“别”。
“辞”有点像那种正式的告别,像大臣向皇帝“辞”行,那是很庄重的。
“别”就比较随意一点,就像我和朋友说“别了”,没那么多讲究。
哎,古人的离别都分这么多种情况呢。
六、“恐”和“惧”。
“恐”感觉更偏向于内心的一种担忧,像我每次考试前,就“恐”自己考不好。
“惧”呢,更多是害怕某种具体的东西,像小孩“惧”怕黑暗里的妖怪。
古人对害怕的不同层次也能区分开,真厉害。
七、“美”和“丽”。
“美”可以形容很多东西,包括品德之类的,像“美人”,不只是长得好看,也可以说品德高尚。
“丽”就主要是说外貌的艳丽了,像“风和日丽”,是说景色的艳丽。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

(3)動作行為的方式與情態不同。 [商——賈]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運貨販賣的生意人,“賈”指囤積營利 的生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賈”的說法。 [提——攜]都指用手握物運物,但方式不同,“攜則相並,提則有高下”(段 玉裁語),所以“提撥”“攜手”中的“提”“攜”是不能互換的。 (4)詞義範圍大小不同。 [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範圍不一樣,法指法則、制度,範 圍大;律,範圍小,多指具體的刑法條文。 [告——訴]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訴”特指所說 痛苦或者說冤屈,範圍小。 (5)詞義輕重、程度不同。 [飢——餓]一般情況下是相通的。對言時有別:飢指一般的餓,餓指一點東西
都沒吃,嚴重饑餓。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詞義輕重不同,《周禮》鄭玄注:“大事曰 盟,小事曰誓。”
2.從語法功能上辨析 [之——其]பைடு நூலகம்能做第三人稱代詞,與現代漢語的“他”或“它”相當。但“之” 只能用作賓語,“其”只用作定語或主謂詞組中的主語。 [恥——辱]用作名詞時是同義詞,但當他們用作及物動詞時,意義不同;“恥”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二、同義詞的類型
1.本義和本義相同的同義詞
[樹——藝] 上古同義,本義都是種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 夷之所樹與?”《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 穀。”“樹、藝”可以連用。
2.本義和引申義相同的同義詞
[封——疆]“疆”的本義是疆界、界限。“封”的本義是用手培土種植樹木。 因邊界往往要聚土植樹為標誌,“封”就引申指疆界,《左傳·僖公十三年》“既 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戰國策·燕策》“國之有封疆, 猶家之有垣牆。”“封疆”同義連用。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字辨析

古代汉语常用同义词辩析1.【言】【语】[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语”既能带指事物的宾语,例如庄子在宥:“又奚足以语至道”,带指人的宾语时,可以指称谈话的对方,例如论语阳货:“吾语女”,还可以带双宾语,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庄子在宥:“吾语女至道。
”总之,“语”字的“告诉”这一意义,是“言”字所不具备的。
“谚语”一义,更是“言”所没有的。
2.【谓】【曰】[辨]谓,曰。
“谓”是“说”的意思,后面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面紧跟着就是引语。
小说里常有某人“说道”,“谓”等於“说”,“道”等於“曰”。
“谓”“曰”与“言”“语”分别更大,因为“谓”“曰”后面必须有引语(这里指的是“谓”的第一义),“言”“语”后面不一定有引语。
3.【召】【招】[辨]召,招。
用口叫人来为“召”,用手招人来为“招”。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报】【告】[辨](1)报,告。
“报”字一般用於复命,“告”字用於告诉,所以它们的差别颇大。
(2)告,语。
在“告诉”的意义上,“告”与“语”是同义词,但对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语”。
(3)告,诰。
“告”与“诰”同音同义,后来分化了:告上为“告”,告下为“诰”。
5.【反】【复】[辨]反,复。
在“回来”这个意义上,这两个字是同义词,没有什么差别。
但“反”用得更广泛些。
6.【驰】【驱】[辨]驰,驱。
二者是同义词,都有马快跑和赶马快跑的意思。
如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都是马快跑,大雅板“无敢驰驱”则都是使快跑(意为放纵)。
古代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方法例析摘要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
这些意义表示同一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和用法上则可能有所不同。
如果两个词的意义完全相同,就叫等义词;两个词意义相近而并不相同,就叫近义词关键词:古汉语同义词辨析举例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在古代,人们很重视对同义词的区分。
一般来说,同义词有同有异,前人用“浑言”“析言”等术语予以分析。
《说文》:“翱,翔也。
”“翔,四飞也”。
段注:‘高注《淮南》曰:翼上下曰翱,直刺不动曰翔。
’、、、、、、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同义词之间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意义、感情色彩及使用情况等方面。
一、意义不同主要表现在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原料用途不同、程度的深浅以及词义的侧重点不同:(1)词义的范围,如“领、颈、项”都有“脖子”的意思,但是,领:指整个脖子,《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意思是说“硕人的脖子像天牛的卵一样,又白又嫩”;颈:指脖子的前面,《荀子·荣辱》“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顾”,指往前伸长脖子看;项:指脖子的后面,《史记·魏武安侯列传》“案灌夫项,令谢”;再如“禽”“兽”都有“走兽”的意思,但是,《说文》“禽,走兽总名”,《尔雅·释名》“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郝懿行疏:“别而言之,鸟不可曰兽,兽亦可曰禽。
”(2)原料、用途的不同,如“简”与“牍”,皆为古代书写材料,《说文》“简,牍也”,段注“简,竹为之;牍,木为之。
”(3)程度的深浅轻重不同。
如““行”、“走”、“趋”、“步”从广义说,这四个字是同义词(严格地说,“趋”和“走”,“行”和“步”是同义词),它们都表示“走路”的意思,只不过是在速度上有区别。
《说文解字》解释到:“行,人之步趋也。
”“步,行也。
”“趋,走也。
”“走,趋也。
”《说文解字注笺》:“疾走谓之趋,速其走亦曰趋。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

古代汉语同义词及其辨析技巧1. 嘿,你知道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可不少呢,就像“疾”和“病”。
一般来说,“疾”就像小感冒那种,发病快好得也快,比如说“君有疾在腠理”。
而“病”呢,那就是比较严重的啦,像病入膏肓那种。
所以这两个词虽然意思相近,但程度可不一样哦。
2. 古代汉语同义词可有意思啦!拿“视”和“见”来说吧。
“视”就好比你主动去看某个东西,是个动作,像“目不能两视而明”。
“见”呢,则强调看到的结果,就好像你走在路上突然“见”到一朵美丽的花,是一种结果的呈现。
3. 咱来聊聊古代汉语同义词呗。
“往”和“适”你分得清吗?“往”感觉比较笼统,就是去某个地方,像“往而不来”。
“适”就更强调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就好比你要“适”远方的亲戚家,更有明确的目的地呢。
4. 你有没有想过“诛”和“杀”在古代汉语里的区别呀?这可有趣了。
“诛”带有一种惩罚性,是因为某人有罪而惩处他,就像“诛暴秦”。
“杀”就比较单纯,就是把一个生命结束掉,比如说“杀人者死”。
这两个词虽然都和夺取生命有关,但意义差别可大了呢。
5. 古代汉语同义词辨析有技巧的哦。
“完”和“备”,“完”更侧重于完好无损,就像一个完整的瓷器,“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备”呢,强调齐全,各种东西都有,就好像准备一场盛宴,各种菜肴、餐具都“备”齐了。
6. 嗨,“饥”和“饿”这对同义词你了解吗?“饥”通常是指一般的饿,就是肚子有点空的感觉,像“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饿”就比较严重了,是那种饿得快不行的状态,感觉像是要两眼冒金星啦。
7. 哇哦,“言”和“语”在古代汉语里也有区别呢。
“言”更多是说话的内容,比较正式一点,就像大臣向皇帝“言”事。
“语”则侧重于互相说话、交谈,像朋友之间“相语以事”,是不是很有趣呀?8. 古代汉语里的“领”和“颈”你知道怎么区分吗?“领”就是脖子的前面部分,像领口围着的地方,“引领而望”。
“颈”就是整个脖子啦,要是说“刎颈之交”,可不能说成“刎领之交”哦,那意思就完全不对啦。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
![[整理]古代汉语近义词](https://img.taocdn.com/s3/m/b77bb32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64.png)
古代汉语近义词同义词及其辨析一、古代汉语同义词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二)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鲍照《代东武吟》) 1、同义词的定义同义词就是彼此可互训,在某一个意义上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
偷、窃:“偷”在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苟且,得过且过,又有刻薄、不厚道义。
如张衡《东京赋》“示民不偷”;窃,古代常作谦词,表私自、私下,又用作副词,表暗中、暗暗地,但从两汉以后,在“暗中盗取他人财物”上,它们是相同的,《孔乙己》“窃书不算偷”。
学习同义词应注意问题A、同义词是相对的,古汉语同义词是随着词汇的历史发展而变化的,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有些词可能在上古同义,到了中古或近古则不同义,反之,有些词在上古可能不同义,到了中古或近代却变成了同义词,因此对于古汉语同义词,既要从共时的方面去考查,又要从历时的角度去考虑。
好、美好:上古两义:美,特指女子貌美;良、善、优义。
《国策· 赵》“鬼侯有子而好”;《陌上桑》“秦氏有好女”;《列子· 杨朱》“贤愚好丑,成败是非”;但后来“美丽” 这个意义消失了,只剩下“良、善、优” 义,跟“坏、劣、差”相对,不再与“美” 构成同义关系了。
徐、慢徐的本义是慢走,慢的本义是怠慢、傲慢。
从本义来说,不是同义词。
后来慢引申为缓慢,在这个意义上与徐构成了同义词。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徒、步本义是步行,《易· 贲卦》“舍车而徒”;《庄子· 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后由于引申,两词意义越来越远,“徒”由“步行”引申为名词步兵、徒众、门徒:《左传· 宣2》“倒戟以御公徒”;《论语· 微子》“是鲁孔丘之徒与?” 又为形容词空:《孟子· 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步”由“步行”引申为“脚步”:《东京赋》“驾不乱步”(驾:驾车的马);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荀子· 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尺:《史· 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
词汇文化—同义词和同源词(古代汉语课件)

一、同义词
3.词义褒贬感情不同
周、比——这两个词都有“与人亲密”之义,但 “周”是褒义词,“比”是贬义词。“周”的本 义是“密也”,引申为“亲密”,表示人与人的 关系;“比”的本义是“密也”,从二人会意, 专指人与人的关系亲近。《论语·为政》:“君子 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同义词
4.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同源词(又叫“同源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 相近或相通,出于同一语源的一组词。
同源词是“声近义通”词。一般来说,确定同源词必须注意三个条件:
① 这些词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也就是说,有语音上的联系。读 音相近主要是指这些词具有双声、 叠韵关系。
② 这些词的意义相 同、相近或相关, 也就是说,有语义 上的联系。
一、同义词
(二)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1.词义所指对象的差异
商、贾(gǔ)——这两个词都指做买卖的行为和做买卖的人,但 所指对象并不完全相同。“商”指往来行商,“贾”指设店售货。 《说文》:“贾,坐售卖也。”由于所指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古 代有“行商坐贾”之说。
一、同义词
2.行为方式状态不同
哭、泣——这两个词都指“哭”,但是其方式状态不同。“哭” 指有声的哭,《说文》:“哭,哀声也。”《论语·先进》: “颜渊死,子哭之恸。”。““泣”一般指无声或低声的哭, 《说文》:“泣,无声出涕曰泣。”一、同Leabharlann 词6.使用条件和语法功能不同
适 、 往 —— 这 两 个 词 都 有 “ 到 ” 、 “ 去 ” 之 义 , 但 “适”一般用作及物动词,后面带宾语,如《诗经·郑 风·缁衣》:“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往”则用作不及物动词,如《周易·系辞下》:“寒 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同义词辨析[軍、師、士、卒、兵]軍、師、士、卒、兵都有好些意義。
它們的大部分意義都是彼此互不相干的,只有作爲軍事方面的用詞,在一定的場合用法有些相近,但基本意義仍是不同的。
軍和師都是集合名詞,指軍隊,《左傳·晏嬰論季世》“卿無軍行”《左傳·曹劌論戰》:“齊師伐我。
”同是指軍隊,在先秦“師”字一般指出征在外的軍隊,而“軍”字則不是。
漢代以後,多用“軍”字指軍隊,“師”字逐漸很少用來指軍隊,“軍”字可以指出征在外的軍隊,例如《資治通鑒·赤壁之戰》:“引軍北還”但成語還是說“出師不利”。
軍和師又都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
軍是春秋以後軍隊最大的編制單位。
據《司馬法》載,一萬二千五百人是一軍。
師是西周以前軍隊的最大編制單位。
據《殷契粹編》第五九七片“王作三師,右左中”,說明商代有三師。
西周有六師,《詩經·大雅·常武》:“大師皇父,整我六師”據《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一師是二千五百人。
後代往往沿用軍師爲軍隊的大的編制單位,一般師比軍小,人數也因時代或轄属而有所不同。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車戰的時代,士是戰車上的甲士,與作爲步兵的卒是不同的。
《左傳·襄公十年》:“諸侯之士門焉。
”卒是步兵。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具卒乘,將襲鄭。
”卒也是用作軍隊的編制單位,是比伍大的基層編制。
《孫子兵法·謀攻》:“全卒爲上,破卒次之。
”(卒:一百人以內。
)兵是兵器。
上古時代,兵一般不當兵卒講。
《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
”卒是人,所以要訓練;兵戈矛之類,所以要利。
戰國以後,兵也可以當軍隊講。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必以長安君爲質,兵乃出。
”這種兵既不能換成卒字,因爲它不是一個一個的士兵,也不能換成軍字或師字,大概軍師重在指武裝人員,而兵字雖然也指軍隊,但重點還是指武器。
漢代以後,兵逐漸與卒完全同義,可以用來指士兵。
[領、頸、項]領是脖子。
《詩經·衛風·碩人》:“領如蝤蠐,齒如匏犀。
”頸本是脖子的前部。
《左傳·定公十四年》:“使罪人三行屬劍於頸而辭。
”屬劍於頸是準備自刎當然是把劍放到脖子的前部,交頸是脖子的前部相交。
這些頸字都不能換成領字,吻頸也不能說成吻領。
可见頸和領是有區別的。
延頸是伸長脖子的前部,向高而遠的地方瞭望,引領是伸長脖子向前面望,二者也是不同的。
領引申爲衣領,領子。
《荀子·勸學》:“若挈裘領。
”再引申爲率領。
《漢書·魏相傳》:“總領庶職。
”這都是頸沒有的意思。
後來領一般不用本義,只是用它的引申義於是頸代替了領,所以《說文》說:“頸,頭莖也。
”頭莖是指整個脖子。
因此,領和頸只是一對古今同義的駢詞,後人不察,把它們在上古的差別也忽略了。
項是脖子的後部。
《荀子修身》:“行而俯項,非擊戾也。
”項與領頸不同義。
[廟、觀、寺、庵]廟本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地方。
《詩經·大雅·思齊》:“邕邕在宮,肅肅在廟。
”引申爲供奉神祗的地方。
《水經注·巫山巫峽》:“故爲立廟,號朝雲焉。
”觀本是台觀的意思。
後來用來指稱道教的廟宇。
劉禹錫《遊玄都觀》:“玄都觀外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寺本是官署的意思。
東漢以後。
只稱佛教的廟宇。
《洛陽伽藍記·王子坊》:“王侯第宅,多題爲寺。
”概括的說,漢代以後,廟是一般的廟宇,奉祀的是神;觀是屬於道教的,奉祀的是仙;寺是屬於佛教的,奉祀的是佛。
庵本是圓形草屋,也作菴。
劉熙《釋名·釋宮室》:“草圓屋曰蒲。
蒲,敷也。
總其上而敷下也。
又謂之庵。
”[盜、賊、竊、偷]盜和賊都用作名詞,上古盜賊二字跟現代意義正好相反。
現在普通話的所謂賊上古叫盜;現在的所謂強盜,上古叫賊。
《論語·陽貨》:“其猶穿窬之盜也與?”《莊子·讓王》:“卞隨辭曰:后伐桀也謀乎我,必以我爲賊也。
”可見盜是偷竊的,賊是搶劫的。
但是。
強盜也可以稱爲“盜”。
《莊子·胠篋》:“聖人生而大盜起”這也許是比較後起的意義。
在上古“賊”主要指違法亂紀、犯上作亂的人。
《左傳·宣公二年》:“返不討賊。
”或者指事物的敗壞者。
《論語·陽貨》:“鄉原,德之賊也。
”這都是“盜”沒有的意義。
“盜”又作動詞,表示偷東西。
《左傳·文公十八年》:“盜器爲奸。
”“賊”用作動詞,是傷害或殺害的意思。
《莊子·秋水》:“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
”《左傳·宣公二年》:“使鉏麑賊之。
”“竊”用作動詞,與“盜”同義。
《莊子·胠篋》:“彼竊鈎者誅,竊國者爲諸侯。
”“盜”和“竊”的區別是,“盜”可以用作名詞,“竊”不用作名詞。
“偷”字在上古只當苟且講。
《荀子·王制》:“使百吏免盡而衆庶不偷,冢宰之事也。
”《孫臏兵法·將失》:“令數變,衆偷,可敗也。
”漢代以後,“偷”字才有偷竊的意思,與“盜”、“竊”成爲同義詞。
《淮南子·道應》:“楚有善爲偷者,往見(子發)曰:‘聞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
’”《後漢書·虞詡傳》:“其攻劫者爲上,傷人偷盜者次之。
”[執、秉、把、操、持、握]都有用手拿的意思,是一組手拿物體的同義詞。
同是拿着兵器,既可以用“執”,也可以用“秉”或“把”,還可以用“操”或“持”。
《韓非子·五蠹》:“執幹戚舞”《詩經·商頌·長髮》:“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楚辭·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
”《左傳·成公十六年》:“寡君乏使,使鍼御持矛,是以不得犒從者。
”雖然同是用手拿着,但是意思並不完全相同。
它們又都可以引申爲掌握控制抽象的事物,意思也有細微差別。
“執”是一個會意字。
《說文》:“執,捕罪人也。
”《詩經·大雅·皇矣》:“執訊連連。
”引申爲捕捉(動物)。
《詩經·大雅·公劉》:“執豕於牢。
”再引申爲拿住(非生物)。
《左傳·成公十六年》:“文子執戈逐之。
”然後引申爲掌握(抽象事物)。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又執民柄。
”執的詞義特點總是表示把東西拿緊,把事物掌握牢固。
在古文字中“秉”的字形像手拿一把禾。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手持一禾爲秉,手持兩禾爲兼。
”《詩經·小雅·大田》:“彼有遺秉。
”這裏用作名詞,意思是“一把禾”。
用作動詞,秉只見用於禾以外的物體或抽象事物。
《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詩經·邶風·簡兮》:“左手執龠,右手秉翟。
”“秉”的詞義特點在於表示一隻手從旁邊拿着一種有把的東西,而不在於是否拿得緊,這正是它同執的區別。
引申爲掌握(抽象事物)。
《詩經·小雅·節南山》:“秉國之均。
”同是掌握國政,“執民柄”有掌握牢固的附加意義,而秉國之均沒有。
“把”字出現較晚。
《孟子·告子上》:“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
”趙歧注:“拱,合兩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
”這是表物量的名詞,表示物體的大小可以一手握住。
“把”用作動詞,是拿着的意思。
《戰國策·秦策》:“(商人)無把銚推耨之勞,而有積粟之實。
”“把”的詞義特點同“秉”相同。
從古音古義來看,“秉”是較古的詞,“把”是從“秉”演變而成的後起詞。
漢代以後,“秉”逐漸被“把”所代替,但有些習慣說法,如“秉承”“秉公”等是把所不能替換的,而“把”的一些後起用法,如“把酒”“把握”等也是“秉”所不具備的。
“操”和“執”的意義相近,但“操”的重點不在拿得緊、掌握得牢固,而是拿得穩、掌握得熟練。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操刀”和“執刀”所表述的重點是不同的。
由於“操”是重在拿得穩、掌握得熟練,因此引申爲操縱駕馭。
《莊子·達生》:“津人操舟若神。
”用於抽象事物,是熟練地掌握。
《左傳·成公九年》:“樂操土風,不忘舊也。
”“持”也同“執”“操”的意義相近。
金文作,像用手從下往上托扶着物體。
《論語·季氏》:“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莊子·漁父》:“左手據膝,右手持頤。
”引申爲拿着有把的物體,仍然有扶住、維持平衡的意義。
《孟子·公孫丑》:“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其五。
”《莊子·秋水》:“莊子持竿不顧。
”用於掌握抽象事物,“持”同“執”“操”的差別也仍然保存。
《韓非子·五蠹》:“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持”的詞義特點在“維護”、“保持”,而不在掌握得是否牢固或熟練。
“握”同其他幾個詞的區別最明顯,它總是把較小的東西握在手掌之中。
《詩經·小雅·小宛》:“握粟出卜”《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
”但用於抽象事物時,同“執”的意思接近。
《左傳·閔公二年》:“握兵之要。
”[之、適、如、赴、往、去]“之”、“適”、“如”都是到某地去的意思,它們是同義詞,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
《孟子·許行》:“有为神农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
”《戰國策·齊策》:“驅而之薛。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
”《詩經·魏風·碩鼠》:“適彼樂土。
”《論語·衛靈公》:“子適衛。
”揚雄《方言》:“適,宋魯語。
”《左傳·隱公五年》:“公將如棠觀魚者。
”“赴”的本意是奔向,特指奔向兇險的地方。
《莊子·刻意》:“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也有泛指奔向的。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皆欲赴愬于王。
”“往”也是到某地去的意思,同“之”、“適”、“如”同義,但在語法作用上有差別。
在上古,“之”“適”“如”帶賓語,“往”不帶賓語。
《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到了中古以後,“往”字才可以帶賓語。
《廣州軍務記·三元里抗英》:“逆夷又往三元里及蕭崗各鄉。
”“去”的本義是離開某地,在上古它的意思同“往”“之”“適”“如”正好相反,我們在上冊已經講過。
中古以後,“去”字已經有了到某地去的意思,與“之”“適”“如”“往”成了同義詞,例如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視、見、觀、察、看、望]“視”、“見”“觀”“察”“看”“望”都是眼睛的動作,都屬視覺範疇,但是它們的意義各有側重,並不相同。
“視”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看”。
《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