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放大镜》习题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特性,探索放大镜的原理,以及了解放大镜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但学生在使用放大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也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2.难点:放大镜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放大镜的特性,发现放大镜的原理。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放大镜的原理。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实验材料。

2.学具:放大镜、实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演示放大镜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放大镜观察实验材料,验证放大镜的原理。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3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

《1.1 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上册

《1.1 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上册

《放大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功能;2. 掌握使用放大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任务:学生利用提供的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如文具、书本、纸张等,发现并记录放大镜下的新奇世界。

要求观察细致,并拍照或画图记录观察结果。

2. 实践任务: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清单,动手制作简单的放大器,如纸杯、纸板、放大镜等,并尝试使用自制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记录制作过程和结果。

3. 探索任务:学生利用自制放大镜在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寻找新的观察对象,如昆虫、植物等。

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放大镜来解答。

三、作业要求1. 观察任务:学生需认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拍照或画图记录观察结果。

观察时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其他同学。

2. 实践任务:学生需按照材料清单制作出简单的放大器,并正确使用自制放大镜进行观察。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需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并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

3. 探索任务:学生需在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寻找新的观察对象。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需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放大镜来解答。

同时,学生需注意安全,遵守学校和社区的规定。

4.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提交观察记录、制作过程和结果的照片或画图作品,以及一篇总结报告。

报告需阐述自己在观察、实践和探索过程中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记录是否细致、准确;制作过程是否合理、实用;探索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报告是否清晰、有条理、富有感悟。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评分,并结合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3. 评价结果:优秀作品将在班级和学校内展示,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同时,教师将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科学实验感兴趣,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放大镜的使用技巧。

2.难点: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和放大镜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来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放大后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3.制作: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制作方法,动手制作放大镜。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应用:学生用制作的放大镜进行观察,体验放大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学生对放大镜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理:光的折射•制作方法:透明材料、凸透镜、支架•使用方法:观察、调整焦距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掌握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学生能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3.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有效利用放大镜解决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上1.1《放大镜》1.2《怎样放得更大》一课一练

教科版科学六上1.1《放大镜》1.2《怎样放得更大》一课一练

教科版科学六上1.1《放大镜》一.填空1.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2.放大镜的特点是()厚,()薄。

二.选择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大小的微小物体。

A.1毫米B.二分之一毫米C.五分之一毫米2.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琢磨而成。

A.透明玻璃B.透明水晶C.透明塑料3.水滴()放大物体A.能B.不能三.简答题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教科版科学六上1.2《怎样放得更大》一、选择题1.下列观察工具中,不能看到原子结构的是()。

A.光学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 C.扫描隧道显微镜2.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A.200 B.2000 C.200万3.利用两个放大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正确的制作过程是()。

①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②准备两个放大镜;③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④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 C.②④③①D.②④①③4.科学家一般选用()来观察病毒。

A.光学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5.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步骤:①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像;②固定镜片;③上下调整镜片距离。

正确的顺序是()。

A.②③①B.③①②C.①③②6.笑笑想做一个简易显微镜,以下组合中视野最大的是()。

A.5×,3×B.10×,3×C.10×,5×7.科学家一般选择()来观察SARS病毒。

A.显微镜B.电子显微镜C.放大镜8.光学显微镜的镜头一般是由()组成的。

A.B.C.二、填空题9.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___________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并且他发现了___________。

10.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1.简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两个放大镜倍数之___________(填“和”或“积”)。

六年级科学下册1.1《放大镜》练习题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1.1《放大镜》练习题教科版

5、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 )6、化学变化过程中只能出现颜色的改变。

(× )7、化学变化的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 )8、淀粉遇到碘酒变蓝是一种化学变化。

(√ )9、物质变化的速度都是一样快的。

(× )10、油和水混合后会放出很多气体。

(× )11、物质只要变化都会产生新的物质。

(× )12、沙和黄豆混合后,我们观察到的两中物质都没有发生变化。

(√ ) 1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可以使火柴烧得更旺。

(× ) 14、蔬菜当中含有丰富的淀粉,所以我们要多吃蔬菜。

(× )15、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黑色。

(× )16、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留下的液体仍然是醋。

(× )17、铁和铁锈实际上就是一种物质。

(× )18、硫酸铜与铁反应能产生一种红色的物质。

(√ )综合练习1、用放大镜观察同一物体,随着放大倍数的增加,观察物体的(图像)变大,获得的(物体信息)更多,同时(视野)变小,球形放大镜放的最大,特别是(玻璃球)。

2、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例如(装满水的玻璃球、烧瓶)。

3、显微镜至少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4、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晶体的方法是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我们在课堂上利用(蒸发)来减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7、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

后来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8、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

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由组成的。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1《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活动,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符合小学科学教学的要求。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科学探究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操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放大镜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1:观察放大镜。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3.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放大镜原理。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对物体的放大效果,引导学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

4.探究活动3:制作简易放大镜。

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放大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探究活动4:创新实验。

让学生运用放大镜进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放大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1.1《放大镜》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 阅读拓展: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科学文章,了解放大镜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面。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
- 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是否主动提问、参与讨论、完成实验等。
- 评估学生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 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如是否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 关键词:观察、焦距、稳定、操作技巧
- 句描述:使用放大镜时,要调整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同时保持放大镜的稳定,避免图像模糊。
③ 放大镜的观察结果分析
- 知识点:观察技巧、记录方法、结果分析
- 关键词:观察技巧、记录、分析、详细描述
- 句描述: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时,要运用观察技巧,详细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进行结果分析。
4. 作业完成情况
- 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如观察记录的详细程度、准确性等。
- 评价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思考和解答,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5. 教师评价与反馈
- 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 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发言、提出观点等。
- 评价学生对放大镜应用案例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来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随堂测试
- 设计一些关于放大镜原理和观察技巧的测试题目,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 测试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近科学》的第一课。

本节课通过放大镜这个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放大镜的原理,了解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难点:放大镜的制作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放大镜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放大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2.探究放大镜的原理:让学生观察放大镜,发现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引导学生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3.制作放大镜: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放大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验探究:让学生用自制的放大镜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理:……•制作方法:……•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操作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放大镜原理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连线:
蟋蟀 蝗虫 蚂蚁 蝴蝶 雄蛾 天牛

膝状 棒状 羽毛状 鞭状 丝状
蓝 三种颜色组成。 中央厚、 边缘薄 。光线通过放大 2、放大镜的特征是 透明、
镜会发生 折射 。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 水晶 琢磨而成的。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的是英国的 格罗斯泰斯特,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是由 培根 设计制造的。
放大镜
判 断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
4、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
×

5、近视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
6、放大镜能显现物体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

放大镜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 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 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判 断
1、苍蝇在光滑的玻璃上不掉落和它脚上的构造有关。( √ ) 2、很多昆虫的嗅觉灵敏和它们的触角有关。( √ ) 3、一般观察蚜虫在12月份比较合适。 ( × ) 4、借助放大镜,我们观察到了昆虫世界更多的私密。( √ ) 5、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 √ ) 6、蟋蟀的“耳朵”跟我们人的耳朵一样,都长在头部。 × √ ( ) 7、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蜻蜓的眼睛是复眼。( ) × √ 8、苍蝇在竖直光滑玻璃上不会滑落,跟它翅膀有关( )
放大镜
本课要点:
1、科学概念
A、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 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B、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2、过程与方法
A、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B、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放大镜
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电视机屏幕其实是由 红 、 绿 、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填空。 小鳞片 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 )组 成,这些其实是( 扁平的细毛 )。 2、蝇的眼睛是(复眼 ),由许多( 小眼 )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 内 )侧。不同的昆虫的 触角形状( 不同 ),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 鼻子 )。它们嗅觉很( 们的( 灵敏 )。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 ),蚜虫的大小如 (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