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绍兴对鲁迅的意义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
鲁迅先生在绍兴的经历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他出生于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祖父周福清是翰林院进士,父亲周伯宜是个读书人,虽只是个秀才,却对长子鲁迅严格要求寄予厚望。
母亲姓鲁。
鲁迅的童年时光在百草园度过,那里留下了他天真烂漫的记忆。
他从小就广泛涉猎,博览群书,通读《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山海经》《鉴略》等,为日后成为一代文豪奠定了文学基础。
然而,在十二三岁到十八岁这段时期,鲁迅经历了家道中落,先是寄人篱下,后又奔波于当铺与药铺的辛酸历程。
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绍兴到南京,后来又回到绍兴府中学任教。
鲁迅在绍兴的记忆并不都是愉快的。
13岁时,祖父入狱;15岁时,父亲病逝,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
1898年,鲁迅第一次离开绍兴到南京。
从那
时起,他多次回过故乡,最长的一次是在1910年,他在故乡任教职达一年时间。
1919年12月,鲁迅最后一次回绍兴,卖房并将全家搬迁至北京。
综上所述,鲁迅在绍兴的经历包括无忧无虑的童年、家道中落的辛酸历程、求学和任教等阶段。
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故里_一个坊口的传奇演变

绍兴日报/2008年/9月/2日/第002版综合新闻鲁迅故里:一个坊口的传奇演变首席记者裘浙锋“余家世居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其地素不著名。
”在1945年所写的《过去的工作》一文中,周作人这样回忆他的出生地。
1881年,周作人的哥哥——周树人,就诞生在这个绍兴城内寻常街坊口。
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而言,周家两兄弟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存在。
对这座城市来说,那条鲁迅生活了18年的街巷,也从此成了一个文化地标。
新中国成立后,绍兴就是一个鲁迅的重要纪念地。
但鲁迅这个人物符号,在这座城市被充分放大,则开始于2002年绍兴实施的《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坊口的前世今生在古老的绍兴城历史上,以坊命名的街巷多如牛毛,如月池坊、作揖坊。
在百街千衢的绍兴城内,东昌坊实在是一条普通不过的老街。
这条东西走向的小街巷历史上并不热闹,也素来不是一块文化重地。
所谓的东昌坊口,也就是今天鲁迅路与新建南路交叉口的那个寻常的十字路口。
1881年,坊口边上的周家新台门里诞生了鲁迅,被取名为周樟寿的这个小男孩来到世上的时候,正是一个古老的封建王朝崩溃的前夕。
那一年,内外交困中的中国与俄国签订了一份屈辱的《伊犁条约》,而绍兴城内的周家,这个士大夫家庭也已由兴转衰。
在鲁迅后来写的那些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和家庭里的小男孩,他在这条街巷里所经历过的那些大致的生活轨迹。
在孩提时代,有蟋蟀虫鸣、覆盆子的百草园是鲁迅的乐园。
斜对面寿家的三味书屋,则是他少年时上学的地方。
因为家里有一个生病的父亲,鲁迅还要出入在恒济当铺、药店之间,附近路过的那些地方有咸亨酒店、土谷祠、长庆寺等等。
18岁离开家乡的鲁迅,后来远渡东瀛,并辗转各地,开始了他那一代乱世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个人命运的求索。
“20世纪中国文化旗手”、“民族魂”是后来人对于鲁迅的评价。
1971年,毛泽东有一次在谈到鲁迅时说:“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
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鲁迅故里唯美文案

鲁迅故里唯美文案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
故里——浙江绍兴,是一座充满着历史和文
化底蕴的城市。在这片烟雨江南的土地上,
诞生了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学巨擘,一个社
会观察家。
浙江绍兴,蜿蜒曲折的小巷中,有着一
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时光之门。这里
曾经是鲁迅的成长地,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源
泉。走进绍兴,你可以感受到那种与众不同
的文化氛围,探寻鲁迅故里的唯美之处。
在鲁迅故里,你可以步入曲院风荷的园
林,感受着南国的柔情与雅致。清新的荷花
盛开在碧水之间,静谧而美丽。仿佛能听到
鲁迅笔下的文字在这里轻声诉说。这里是鲁
迅曾经游玩的地方,也是他创作的灵感之源。
漫步在绍兴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一家
家文化商店,里面陈列着鲁迅的作品和相关
的文化纪念品。这些独特的商品中,有书籍、
画作、手工艺品等等,它们都承载着鲁迅的
思想和艺术理念。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鲁迅
故里的唯美之处。
而鲁迅故里也有许多文化场馆和博物
馆,如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等。这些地方
保存着鲁迅的文物和生活足迹,让人感受到
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力量。在这里,你可以聆
听到鲁迅的声音,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与情
感。
总之,鲁迅故里的唯美在于它承载了一
位伟大文学家的思想与情感,让人们更加深
入地了解他的成长历程和创作背景。在这里,
你能够感受到鲁迅那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
深厚的人文底蕴。不仅是文学爱好者,任何
一个热爱文化艺术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
灵的滋养和启迪。
【六年级】鲁迅故里

【六年级】鲁迅故里鲁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绍兴市。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作品强烈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落后,呼唤着中国人的自尊和自信。
鲁迅的文学成就使得他被称之为“文坛巨人”,他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更是深远,至今仍然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学和思想。
鲁迅故居便是鲁迅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
这座故居位于绍兴市西南的河道乡郭井村,共占地面积3000多平米,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式建筑。
故居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分别是大门厅、前厅、后厅、内院、生活用房、庙桥、花园等部分,其中还有一个文化纪念馆。
走进鲁迅故居门口,便能看到一幢正立在院内的红砖楼房,这是前大门厅和前厅。
在前门厅的正中央,是一块鲁迅自己题写的“重提金石,振兴中华”匾额,旁边则摆放着鲁迅曾用过的小圆桌和五方桌。
院内的花园种植着各色花草,绿树成荫,清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往北走,则是鲁迅生活和写作使用的后厅,这里有一张清代红木雕花的大圆桌,以及一把红木藤椅,宁静整洁。
更加往内走,就是鲁迅从小生活的这个庭院。
故居正中的内院还保留着原有的古井和古树,古井深邃,古树楠木,昔日的村庄气息还是清晰可感。
而在故居右侧的文化纪念馆内,展出了鲁迅的丰富文物陈列和介绍,包括展示了他的文学代表作品、家书、手稿、日记等,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呐喊》《狂人日记》等等。
这些珍贵的文物,悠远地传递着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鲁迅故居成了诸多鲁迅追随者前往朝圣的地方。
走在庙桥上,凉风徐来,观景广阔,那种宁静与恬淡,让人感觉时空穿越了百年。
鲁迅自己曾经在《伤逝》一文中说过:“我没有家,故乡在哪里呢?”他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无祖无宗的孤儿,家庭也十分贫穷。
然而,这个庭院,却渐渐成为了他心中的故乡,也成了他思考问题和创作的主要场所。
鲁迅故居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历史遗迹,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仿佛是一个沉睡已久的时光隧道,带领所有来访者到了一个消失已久的时代,这时代的影像,如今只能在这样的历史境地中得到保留。
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相关推荐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精选14篇)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精选1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篇1认识鲁迅是因为我读了他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暑假,我们全家去了绍兴,首先就去了鲁迅的故居。
鲁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弯的,好多屋子,我们绕过正厅,后面有一个园子,那就是百草园,鲁迅小时候的乐园。
园里鸣蝉在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在鲁迅屋子前的庭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而一边的鲁迅呢?双手托着下巴,正聚精会神地听着。
我也忍不住,看见边上有张空凳子就坐了上去,一下子,仿佛沉浸在继祖母的故事当中。
出了鲁迅故居,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
屋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树下。
旁边就是鲁迅上学时的座位,上面还有他刻得“早”字。
“早”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鲁迅去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骂了他,鲁迅没有说情况,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就再也没迟到过。
我想: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强的自制力。
想到我自己,我不觉有点脸红,以后,我也要向鲁迅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游鲁迅故居经过了几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
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
“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认识鲁迅是因为我读了他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暑假,我们全家去了绍兴,首先就去了鲁迅的故居。
鲁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弯的,好多屋子,我们绕过正厅,后面有一个园子,那就是百草园,鲁迅小时候的乐园。
园里鸣蝉在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在鲁迅屋子前的庭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而一边的鲁迅呢?双手托着下巴,正聚精会神地听着。
我也忍不住,看见边上有张空凳子就坐了上去,一下子,仿佛沉浸在继祖母的故事当中。
出了鲁迅故居,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
屋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树下。
旁边就是鲁迅上学时的座位,上面还有他刻得“早”字。
“早”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鲁迅去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骂了他,鲁迅没有说情况,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就再也没迟到过。
我想: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强的自制力。
想到我自己,我不觉有点脸红,以后,我也要向鲁迅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游鲁迅故居经过了几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
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
“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在馆内继续参观,我们了解到了鲁迅坎坷的一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
游绍兴鲁迅故里心得

游绍兴鲁迅故里心得一直都想去绍兴鲁迅故里走走,感受一下大文豪鲁迅先生成长的地方。
终于,我踏上了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
刚走进鲁迅故里,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白墙黑瓦,透着古朴与庄重。
我最先来到的是鲁迅祖居。
一进门,那种大户人家的气派就扑面而来。
大大小小的房间,数都数不过来。
那精美的雕花门窗,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工匠的高超技艺。
我走进一间卧室,里面摆放着古旧的木床和梳妆台。
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仿佛主人刚刚离开。
梳妆台的镜子有些模糊了,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到当年的小姐在这里梳妆打扮的情景。
穿过一个又一个的庭院,我来到了厨房。
哇,那口大大的炉灶让我眼前一亮。
灶台上摆满了各种炊具,锅碗瓢盆样样俱全。
我仿佛看到了灶火熊熊燃烧,厨师们忙忙碌碌,为一大家子准备美味佳肴的热闹场景。
从祖居出来,我走进了鲁迅故居。
这里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感觉更加亲切。
那小小的百草园,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一进去,我就被各种各样的植物吸引住了。
有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
我蹲在地上,仔细地寻找着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小生灵。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我轻轻地念叨着,心里满是欢喜。
突然,一只小蚂蚱从草丛里蹦了出来,吓了我一跳。
我笑着想,这说不定就是当年鲁迅先生捉过的那一只呢!园子里还有一畦一畦的菜地,种着青菜、萝卜、豆角什么的。
我想象着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在这里玩耍,捉虫子、拔野草,一定充满了乐趣。
接着,我来到了三味书屋。
一进书屋,就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正中间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大字。
匾下面是一幅画,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屋里摆放着几张桌子和椅子,都是很古朴的样子。
我走到鲁迅先生当年的座位前,看到桌子上刻着的那个“早”字,心里不禁一阵感慨。
当年的鲁迅先生为了提醒自己不再迟到,刻下了这个字,也从此激励着自己勤奋努力。
走在鲁迅故里的小巷里,我看到了许多卖特色小吃的摊位。
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绍兴鲁迅故居有感我最近参观了中国文学界的巨匠鲁迅的故居,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经历。
鲁迅是中国文学的开路先锋之一,他的故居始建于1901年,位于绍兴市南湖区。
在鲁迅先生生前和晚年,这个矗立在南湖畔的老屋见证了他的挣扎和成就。
故居建筑鲁迅故居由两幢建筑组成,西屋和东屋。
西屋用于鲁迅的居住和工作,东屋是待客和储藏文物的地方。
整个故居建筑风格古朴、简洁明快,每一个细节都流露出鲁迅先生的才学和品味。
楼梯扶手的雕花和门框上牢记的家规,都让人感受到家庭教育的严谨性和坚定性。
在鲁迅故居,我看到的深受印象的是西屋中鲁迅先生的书房。
书房呈矩形,窗户朝南,采光很好。
整个房间被高大的木书架和陈旧的古董书法家居布置得十分雅致。
书架上储物的地方展示了鲁迅先生的藏书、日用品、摄影作品等生活用品。
所有物品都按照鲁迅先生的想法呈现出来,整个房间流露出一种历史文化的气息,令人不禁想象起那些经典的文字、香烟、和壁挂。
鲁迅先生的生活在鲁迅故居,我有幸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生活和晚年。
他转战日本,香港,上海和北京,始终坚守他的信仰和创作之路。
在西屋书房,我找到了他的各种手稿、专用笔和原版小说。
了解到鲁迅先生壮志未酬,病逝于上海时,年仅62岁。
这个常年奋战于文艺前沿的艺术家、思想家,他常批评国家的现实,同时他也用他清正廉明,脱俗与世的人格和行动,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在这里感受到了鲁迅蕴含的内涵和他创作的博大精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揭露了种种封建社会的黑暗,呼唤人民觉醒和革命,对当时的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观故居的意义参观绍兴鲁迅故居让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了解他为人处事和永远不放弃探索的勇气。
这种勇气表现在他对于儒学、基督教、生物医学等领域中的思考上。
这个故居不仅仅是个博物馆,它也是人们了解鲁迅、感受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化的重要场所。
总结起来,参观绍兴鲁迅故居,不仅感受到了搜索真相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无限魅力,也表达了我们的对文化和与人共生、共进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水土滋养了一代文豪
二零一零年七月十四日我们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的师生近两
百人一早从苏州出发前往浙江省绍兴市。我们是要去重寻鲁迅先生的
足迹,重温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先生久远的故事与风情。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绍兴,这座
历史文化名城曾诞生和哺育了周恩来、鲁迅等一代对近现代社会有重
大影响的杰出历史风云人物。他们是政治家、革命家和大文豪。特定
的历史条件,特定的人文环境必定造就出特定的历史人物。终于,我
们来到了鲁迅故居。我们跟随导游有秩序地参观。面对一件件实物,
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历史场景的再现,我和大家一起揣摩、悠然遐想,
追寻着各自的灵感。
跟着导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德寿堂”三
个大字,屋里的摆设和布局,给人古色古香
之感。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
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
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
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
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
京官。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
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
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
鲁迅家中 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
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
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 义》和《封神榜》那样
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
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
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
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我想,他出身官僚地主之家,博
览群书,今后“作文章”所需的素材和语言功底是全然具备了的。然而
若就这样一直富足兴盛下去,是不会有那样深刻犀利的文章来造就一
位鲁迅先生的。所谓“文章憎命达”,是一点不错的。事情是这样的,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
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
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其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
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回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
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
斩”,也就是说,周福清的命可以暂时保住,但每年行刑的时候他仍
有被处崭的危险。于是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
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
入了困顿。就在周家元气大伤之际,鲁迅的父亲又卧病不起。这个时
候,鲁迅只有十三四岁,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
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
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他经常拿
着医生为父亲开的药方到药店去取药,拿着东西到当铺去变卖。在过
去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
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但现在他家穷了下
来,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脸上带
着鄙夷的神情。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
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
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
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多年之后,
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
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这
就是他的家庭的兴衰史。这些经历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可以在记忆
中印刻一生的。这对他尖刻冷峻的性格和叙事深沉的情感基调定然是
有影响的。
在鲁迅故里那张铁床给我留下了很
深的印象。导游说,当年周家困顿时,由于
这张铁床不值什么钱,就没有典当掉,保
留下来。不知怎么,我看到这张床,想到的
居然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想到《朝花夕
拾》里的《父亲的病》。在这篇文章里,
我们看到,鲁迅的内心是柔软的,你甚至觉得,那些“不留情”的文字
也是柔软的,因为他是那样一个“爱得深沉”的人。文章里写道,“父亲
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
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我很爱我
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最后他喊父亲的情形浮现在
脑海中,一直无法释怀。他事后觉得不能让父亲在最后一刻得到
安宁,平静得死去,是自己的过错。我想,先生对于中医的不满,
对中国文化中类似“罪孽深重祸延父母”以及“医能医病,不能医命”
之类封建迷信的反感,都是源自对父亲的爱。我觉得,先生之后
的留学日本学医以及“救国图存”、“弃医从文”的志向和行动,也是受
了“爱父亲”的驱使。
看了这张相片,我想到了祥林嫂。当年
读《祝福》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那时年
岁小,看了悲苦可怜的人事就只会哭,现在
倒可以细细来看一下。一个人若是品行不
端,为人恶毒,死了就死了,怨不得人,可
她是怎样一个淳朴善良勤劳的妇人啊!只因为封建迷信,就在痛苦和
疑虑不安中惶惶而终,这太荒谬太可恨了。先生有这样的描写“有些
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
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
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这样一针见血地以讽刺
的笔调写出来,很让人有出了口恶气的快感。我想,中国人的国民性
弱点中的幸灾乐祸,好打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从肤浅的同情中得到自我满足的病态心理,先生能写出来写得这样
好,与他曾经经历过或者看过相似的情景是有关系的吧!“煮熟之后,
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
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这不就是图中的的情
景么?我听见导游说什么插七根筷子最适宜祈福时,便走开了。我想,
鲁迅先生对此是感到厌恶的吧。
再向前走,看到一组铜像。年幼的鲁迅
在树下听祖母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讲
许仙救白蛇的故事,真的很温馨惬意。特别
是夏天的夜晚,在习习的凉风之下,摇着芭
蕉扇的祖母,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的鲁
迅,这景象大概就是“童年”的代名词吧!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
独多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
庭里,倘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得暗淡无光。鲁迅
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
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 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
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 天去念"学而时习之",
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 略》
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
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
李自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鲁迅的父亲周伯宜,
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
周伯宜平时对儿子们的读书,监督得并不紧。在日常管教上,更常常
很宽容。 有一次鲁迅和弟弟偷偷买回来一本《花经》,被周伯宜发现
了,他们又害怕又绝望,因 为这是属于闲书,一般人家都不许小孩
子看的:"糟了,这下子肯定要没收了!"谁料周伯宜翻了几页,一声
不响地还给了他们,使他们喜出望外,从此放心大胆地买闲书,再不
用提心吊胆,像做贼似的。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
几个孩子当 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当年她为儿子筹集八元川资
送他进江南水师学堂这件事在讲求“考科举当京官”的中国,对一位自
学可以念书的普通妇人而言不可说不是一件壮举。她的思想之开明是
难能可贵的。这对先生一生而言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想,
鲁迅之后的成就与他的家人对他的关爱,他的家人的开通,家人自身
品质对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这一张张相片看过来,思绪不断涌出,真可谓是一气呵成了。待
要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显得冗长了。有关先生的话题是说不
完写不尽的。真是打心底里敬爱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理论与实
践真正结合起来才是做学问之道,才能有深刻而真切的体味。我想,
实践教学活动是必要而意义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