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研究生868-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基础 考试大纲
636 海南大学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636-自然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闭卷、笔试。
满分150分。
四、考试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2.自然地理学的任务3.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基本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理解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二)地球与地质基础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3.地球的运转4.地理坐标5.地球的圈层构造6.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7.地壳的物质组成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9.大地构造学说10.火山与地震11.地壳的演变基本要求:了解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地球的自转、公转、岁差和极移的基本概念;地球圈层分化、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地壳的组成物质,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火山与地震的概念及成因;地质年代和地壳演化简史。
理解地球形状、位置和运动的地理意义;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概念;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海陆分布、海陆起伏曲线、岛屿和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构造运动与岩相、建造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掌握地质构造的含义及类型;板块构造学说、槽台学说、地洼学说和地质力学学说。
(三)大气与气候1.大气的组成与热能;2.大气水分和降水3.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4.气候形成因子分析5.气候变化基本要求:理解大气成分、大气结构、大气热能和气温的概念;大气湿度、蒸发和水汽凝结的概念。
掌握大气降水的概念及成因;大气的水平运动、环流和主要天气系统;气候与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形成、气候带与气候型。
熟练掌握气候变化的历史、原因和未来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性和脆弱性。
(四)海洋与陆地水1.地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2.海洋起源与海水物理化学性质3.海水的运动4.海平面变化5.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保护6.河流,包括河流7.湖泊与沼泽8.地下水9.冰川基本要求: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海洋起源、大洋及其区分、海及其分类、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湖泊与沼泽的成因及分类;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满分:150分考试科目名称(代码):农业生态学(626)考试内容范围[参考书目(作者、出版单位、年份、版次)]:(一)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基础主要知识点:生态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主要知识点:系统及其特性;生态系统及其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生态效益;第三节环境生态学产生及发展趋势主要知识点:环境、环境生态学的概念;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主要知识点: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的类型;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区别。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主要知识点: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最小因子定律、耐受定律;生态型与生活型定义。
第三节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主要知识点:光、温度、水、土壤、风的生态作用于生物适应;有效极温法则。
第三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第一节个体生态学关系主要知识点:环境对生物的制约;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种群主要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集群及集群的生态学意义;种群结构;种群动态;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次生代谢物质在种间关系中的作用;种群的生活史对策;种群调节。
第三节群落主要知识点:群落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群落的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和协同进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主要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基本类型;生态系统的平衡及自我调节;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主要知识点:物种结构的含义、农林牧副渔及大农业的组分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主要知识点:景观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自然条件与农业区位引起的水平结构。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主要知识点:地形变化与垂直结构;农林立体模式;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畜禽养殖业立体模式。
海南大学860食品考研真题答案

海南大学860食品考研真题答案2018一.单选1-5:BCAAA(亚硝酸盐既可以作为发色剂,也可以抑菌)6-10:ABDCC 11-15:BBCDA 16-20:CBCBB二.名词解释1. 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αW的关系曲线。
2.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使溶质得到纯化或浓缩的单元操作称为萃取。
3. 将液体部分气化,利用各组分挥发度的不同从而使混合物达到分离的单元操作。
蒸馏是分离液相混合物的典型单元操作。
4. 根据混合气体各组分在液相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将其分离的单元操作。
三.简答题1. 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αW≤0.35)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⑴覆盖了可氧化的部位,阻止它与氧的接触;⑵与金属离子的水合作用,消除了由金属离子引发的氧化作用;⑶与氢过氧化合物的氢键结合,抑制了由此引发的氧化作用;⑷促进了游离基间相互结合,由此抑制了游离基在脂质氧化中链式反应。
当食品中0.8>αW>0.35时,水分对脂质氧化起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⑴水分的溶剂化作用,使反应物和产物便于移动,有利于氧化作用的进行;⑵水分对生物大分子的溶胀作用,暴露出新的氧化部位,有利于氧化的进行。
当食品中αW>0.8时,对脂质氧化起抑制作用,原因在于:稀释。
2. 给水中淀粉粒加热,则随着温度上升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淀粉分子有更多的位点可以和水分子发生氢键缔合。
水渗入淀粉粒,使更多和更长的淀粉分子链分离,导致结构的混乱度增大,同时结晶区的数目和大小均减小,继续加热,淀粉发生不可逆溶胀。
此时支链淀粉由于水合作用而出现无规卷曲,淀粉分子的有序结构受到破坏,最后完全成为无序状态,双折射和结晶结构也完全消失,淀粉的这个过程称为糊化。
影响因素:(1)水分活度。
食品中存在盐类、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成分将会降低水活度,进而抑制淀粉的糊化,或仅产生有限的糊化。
876-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876-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76-材料科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时间180分钟。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闭卷、笔试。
满分150分。
四、考试内容第一章原子结构与键合.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间的键合第三节高分子链第二章固体结构第一节晶体学基础第二节金属的晶体结构第三节合金相结构…………第四节离子晶体结构第五节共价晶体结构第六节聚合物的晶态结构第七节准晶态结构第八节液晶态结构第九节非晶态结构第三章晶体缺陷第一节点缺陷第二节位错第三节表面及界面第四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第一节表象理论第二节扩散的热力学分析第三节扩散的原子理论第四节扩散激活能第五节影响扩散的因素第六节影响扩散的因素第七节高分子的分子运动第五章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第一节弹性和黏弹性第二节晶体的塑性变形第三节回复和再结晶第四节热变形与动态回复、再结晶第五节陶瓷材料变形的特点第六节高聚物的变形特点第六章单组元相图及纯晶体的凝固第一节单元系相变的热力学及相平衡第二节晶体的塑性变形第三节纯晶体的凝固第四节热变形与动态回复、再结晶第七章二元系相图和合金的凝固与制备原理第一节相图的表示和测定方法第二节相图热力学的基本要点第三节二元相图分析第四节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第五节高分子合金概述第六节陶瓷合金概述第八章原子结构与键合第一节三元相图的基础第二节固态互不溶解的三元共晶相第三节固态有限互溶的三元共晶相图。
海南大学研究生642-药学综合 考试大纲

(1)药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 (2)药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药物代谢过程、代谢酶系,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4)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峰浓度、达峰时间、半 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稳态血药浓度及 其临床意义 (1)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2.药物量效关系
3.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影响药物作用的 1.药物因素
因素
2.机体因素
1.常用术语
2.抗菌作用机制
的合理应 用
1.青霉素类
(二)β-内酰胺类抗
生素
2.头孢菌素类
二、化学治 疗药物
3.其他β一内酰胺类
(三)大环内酯类、林 1.大环内酯类 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 素
2.林可霉素类与多肽类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 1.氨基糖苷类的共性
素
2.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五)四环素类和氯霉 1.四环素类 素
2.氯霉素
(六)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
(2)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 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量效关系、量效曲线、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 量、效价、效能、半数有效量和半数致死量的临床意 义 (1)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类型 (2)受体的特性、类型及调节,激动药和拮抗药 剂量、时间、疗程、途径及其药物相互作用 年龄、性别、病理因素、精神因素及遗传因素等 抗菌谱、抗菌活性、化疗指数和抗菌后效应 (1)抑制细胞壁合成 (2)影响细胞膜功能 (3)抑制蛋白质合成 (4)干扰核酸代谢 耐药性种类及产生机制 (1)明确病因,针对性用药 (2)根据 PK/PD 原理指导临床用药 (3)根据患者生理病理情况合理用药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5)防止和杜绝抗菌药滥用 (6)防止联合用药的滥用 (1)青霉素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 良反应及其防治 (2)青霉素 V、双氯西林、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美 洛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等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 临床应用 (1)头孢菌素类的分代及其各代抗菌作用特点以及 临床应用 (2)头孢噻吩、头孢羟氨苄、头孢噻肟、头孢哌 酮、头孢克洛、头孢匹罗等的抗菌作用特点 (1)亚胺培南和氨曲南的抗菌谱及临床应用 (2)Β一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奥格门汀和泰能 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1)大环内酯类的抗菌作用及机制、药动学特点、 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的抗 菌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 (1)克林霉素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 应 (2)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抗菌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菌作用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和 不良反应 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等药物 的抗菌作用及其 I 临床应用 (1)四环素类抗菌作用与机制、临床应用及其不良 反应 (2)四环素、米诺霉素、多西环素和美他环素的抗 菌作用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氯霉素体内过程特点、抗菌作用及机制、临床应 用和不良反应 (1)喹诺酮类的药动学特点、抗菌作用及机制、临 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 和加替沙星等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临床 应用
海南大学研究生341-农业知识综合三(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考试大纲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41-农业知识综合三-食品加工与安全》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二、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管理与法规、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相关内容,并能够应用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食品加工与安全方面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闭卷、笔试。
满分150分。
四、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食品卫生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第二节食品卫生学的研究方法和任务第三节食品卫生学展望第二章食品的腐败变质第一节腐败变质与发酵第二节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因素第三节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生物化学过程及其产物第四节食品腐败变质的常见类型、危害及其控制第三章食品污染及其预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食品的生物污染及其预防第三节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及其预防第四节食品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预防第四章食物中毒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第三节真菌性食物中毒第四节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第五节化学性食物中毒第五章食品分析概述第一节食品分析学科性质。
第二节食品分析内容。
第三节食品标准。
第四节食品分析的方法。
第五节食品分析方法的选择。
第六章采样与样品处理第一节样品的采集。
第二节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样品的预处理。
第四节样品的保存。
第七章水分和灰分的测定第一节水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灰化的原理、条件与过程。
第三节灰分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八章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第一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的概念、范围、内容和原则第二节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第三节食品卫生标准和标准体系第四节食品卫生的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备注:1、不设“部分“的科目,可只用章节。
2、考试大纲不能出现参考书目。
3、此样式如果不适合各别专业使用,可自行设定。
2022湖南农业大学考研考试大纲-825植物保护概论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植物保护概论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植物保护学概论》是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一门专业基础科目。
其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植物保护专业基本素质,包括对植物保护领域各项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考查目标《植物保护学概论》的考核是为了选拔人才,评估考生是否掌握了植物保护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能。
主要考试范围为该教材的第一章至第九章,内容包括植物病害、虫害、农田草害、农田鼠害、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与预测及防治技术与策略、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等。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熟练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认识和解决植物保护生产实际问题,了解植物保护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约40%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及预测约20%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约40%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填空题20分(20空,每空2分)选择题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简答题50分(5小题,每小题10分)论述题40分(2小题,每小题20分)Ⅳ.考查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第二节植物保护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要求一般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要求深刻理解与熟练掌握的内容有:(1)植物保护、有害生物和生物灾害的概念。
(2)植物保护的对象、目的及方式与方针。
(3)3R 问题。
(4)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包括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社会关系等。
第二章植物病害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植物病原物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第四节植物病害的诊断要求一般了解与掌握的内容有:(1)植物病原菌物、原核生物、病毒的一般性状,植物病原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海南大学研究生340-农业知识综合二 考试大纲

室内空间是为人设计的,所以还需要对人文主义原则进 行突出[2]。在实际设计当中,需要将人对空间环境提出的具体 要求放在重要的位置,这其中涵盖了精神以及物质两个层面。 对室内空间的构造,需要对人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共同 满足,所以要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解决环境、气氛、舒适、美观等不同问题。此外,在设计过程中 还需要对室内的各项元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建筑;门窗艺术;装饰特色
1 引言
传统门窗属于我国文化宝库当中重要的构成资源,有着 非常悠久的历史,在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的 今天,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标准越来越高。当前,传统门窗当 中涵盖的特殊美,为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和推崇,使得传统门 窗与现代人的生活进行了结合,不但继承了传统门窗设计,并 对传统门窗进行了创新发展。所以针对传统没窗艺术装饰特 色 的 分 析 ,需 要 站 在 艺 术 角 度 以 及 基 本 原 则 层 面 进 行 详 细 分析。
4 结束语
总之,传统的建筑门窗,将不同的艺术文化特色进行了展 示,随其艺术色彩进行分析和探究,有益于发扬建筑艺术文 化,使其与现代艺术结合,得到充分发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杨曦 . 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窗的艺术装饰特色[J]. 包装世界,
2018(9):43. [2] 周艳 . 试论古民居建筑的装饰特点与保护措施[J]. 艺术品鉴,
2 传统门窗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功能主义原则
无论何种事物都有自己的功能性。在建筑领域当中,室 内空间的主要存在表现便是精神功能结合物质功能。空间物 质功能表现,具体指的是人在室内的一种空间行为范围要求 以及生活要求。其中行为范围要求并不高,只是需要空间有 所扩大化。生活要求会更高一些,需要空间给居住的人们一 种舒适、愉悦的感觉,最好能够与人类的生活相适应。精神功 能则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表现,如情感和安全层面[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868-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基础》
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是为海南大学招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
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考试。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的土壤肥料及植物保
护专业基础知识,包括相关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对象为参加全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报考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入学考试的
考生。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试卷结构
1
、名词解释
2
、填空
3
、选择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四、考试内容
农业资源利用部分
(一)绪论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土壤、肥料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二)土壤的形成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发育。
(三)土壤物质组成
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空气;土壤水。
(四)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孔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土壤热量。
(五)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胶体与吸附性能;土壤酸碱性与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土壤养
分状况
(六)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植物营养的特性;合理施肥的原理与施肥技术
(七)氮肥
氮素的营养作用;氮肥种类、性质与施用;氮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八)磷肥
磷素的营养作用;磷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磷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九)钾肥
钾素的营养作用;钾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钾肥的合理分配与施用。
(十)中量元素肥料
钙、镁、硫素的营养作用;钙、镁、硫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
(十一)微量元素肥料
微量元素的营养作用;微量元素失调的症状;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应用。
(十二)复合(混)肥料
复合(混)肥料的概念及养分含量表示方法;复合(混)肥料的优缺点及
发展方向;复合(混)肥的主要种类、性质和施用;复合(混)肥料混合的原则
及类型。
(十三)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粪尿肥与厩肥;绿肥;堆肥、沤肥、秸秆
还田、杂肥的特点及利用。
植物保护部分:
(一)绪论
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影响;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历史;植
物保护学的重要性;植物保护学科的组成。
(二)植物病原生物与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概念,包括植物病害的发生、植物病害的类型和症状;植物病原物
的种类: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形态、结构、生活史;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和病害循环;植物病害的诊断:诊断过程和柯克氏法则。
(三)农业害虫与螨类
昆虫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昆虫的基本形态与生物学;昆虫种群数量发生
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农业害虫的主要类群;昆虫对农作物的为害;螨的形态特征
和为害。
(四)农田杂草
杂草的起源与进化;杂草的种类;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对农作物的
影响。
(五)农药学
农药的概念;农药的发发展历史;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作用地位;农药对环
境的影响;农药的类型(按防除对象、成份、剂型分类);农药的安全使用。
(六)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和预测
植物病害的流行动态;昆虫(螨类)田间种群动态;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理论
和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病虫害的预测预报。
(七)有害生物的农业防治
耕作制度与栽培措施对有害生物的影响;抗性育种和抗性品种的利用。
(八)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的概念;生物的趋性和利用;物理防治技术。
(九)有害生物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的含义;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害虫的生物防治;杂草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效果评价。
(十)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原理;常用的农药施用器械;化学农药的使用技术;抗药
性的产生和克服方法。
(十一)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在有害生物治理中的重要性;检疫性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检疫及
处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
(十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概念;补偿作用和损失阈值;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应用。
(十三)植物保护与环境污染
农药使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无公害与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新型植物保护剂。
(十四)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