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将会得 到更多更深 的揭 示 ,我们在 医院工作 的中药师必须掌握常 用毒
毒性 中药的 使用 在临 床上 日益 明显 ,对 心脑 血管疾 病 、骨 质疏
松、糠尿病 、病毒性疾病如肝 炎 、老年 性痴呆等疾病上 的应用也常有
报道 。如雄 黄临床上广泛 用于治疗慢性 粒细胞 白血病 、带状疱疹 、淋
关 ,随着 中医药的不断 发展 及深入研 究,用现代药理学 与毒理学理论
【 5 ] 陈映霞, 秦叔逵战 军等. 华蟾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临床观察【 J ] . 中
国肿 瘤临床 , 1 9 9 6 , 2 3 ( ± 曾 刊) : 1 2 7 . [ 6 】 姜焱, 黄 冬 云. 冰 蟾 消 肿止 痛膏 治疗 癌 痛4 O 例[ J 】 . 山 东 中医 杂
巴 结 核及蛇虫咬伤等多种疾病 。 2毒性 中药 使用 过程 中 .中药 师 应尽 的职责 2 . 1熟练掌握毒性 中药 的基础 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
性 中药的毒性及其特点 、适应证 、解毒措施 ,特别注意其用法 用量 、 炮 制方法及其配伍 关系 ,关注其研究进展 ,在工作 中才能做 到防患于
志, 1 9 9 5 , 1 4 ( 1 0 ) : 4 5 1 .
揭示了相关毒性 中药的临床作用。如川乌主要成分为双酯型二萜类生
物碱 ( 乌 头碱 、 中乌 头碱 、次 乌头碱 ),是其 主要 毒性 成分 也是镇
痛 、抗炎 的有效 成分 ,经炮 制后其毒性 成分被水解 或分解 ,但镇痛 、 抗炎 的作用 仍然很 明显 ,而其药效 的强弱与双酯型生 物碱的水解程度 有关 I 】 ” 。斑 蝥的主要成分 为斑蝥素 、脂肪 、单萜烯 类、树脂 、蚁酸 、
未然 ,这也是每一个 中药工作者 的职责。

2022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2022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与对策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近来呈上升趋势,生产者、使用者、讨论者无不对其绷紧了弦。

有人说,中药注射剂是刚开头成长的新剂型,随着使用量的大量增加,不良反应当然会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被夸大了;也有人说,中药注射剂连有效成分是什么都不清晰,当然会产生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注射剂在使用过程中消失的不良反应,毕竟该如何评价和应对?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他们从其不良反应的表现、成因和乐观应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现状:患者质疑医院停用病例增多胡女士躺在病床上看着那瓶中药输液瓶发呆,瓶子里几个清楚可见的黑色颗粒让胡女士不由得担起心来。

这种黑颗粒若是输进自己的血液里,会不会出问题?迟疑一再她还是让护士拔掉了输液管。

胡女士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讨论员周超凡在今年两会期间,正式提案呼吁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问题。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0期)披露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该中心频繁接到关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其中某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有1006例,其严峻不良反应报告共计30例,死亡11例;严峻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有18例,其中8例死亡。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依据近3年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北京几家大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都表示,中药注射剂在他们医院已经暂停使用了。

据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主任卢燕介绍说,北京儿童医院原则上已经不购进中药注射剂了。

缘由有许多,双黄连粉针剂是由于颗粒大、工艺粗糙而放弃使用;穿琥宁注射剂是由于发生不良反应造成血小板削减而停用;莪术油注射液是由于导致肺炎、过敏反应严峻而停用。

解放军306医院药剂科主任吴九鸿说,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繁消失的时候,医院能做的是更加慎重对待中药注射剂。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药 物 研 究
Th d c n  ̄u y e me i i e t a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u ]o tnmeiiea d e n pamay hn s oma fe o dcn n t oh r c h h ・3 l・
中药 不 良反 应 产 生 的原 因及 预 防
要表现为心悸 、胸 闷、 心律失 常 、 眩晕 、 头痛 、 惊厥 、抽搐

雄黄在体 内被 部分 吸收并 蓄积 ,引起砷 中毒 。朱砂 安 神丸
服用 过久 ,可造成慢性汞 中毒 。
呼吸抑制 、恶 心、呕吐 、上消化道 出血 、肾衰等 。
2 16 每味中药都有其限定用量 ,这 是中医在 长期 临床实 ..
科植 物蝙蝠葛 的根茎 ,具有 清热解毒之功 ,治疗咽喉肿痛 。 2 12 随着 我国农业的发展 ,由于普遍地 使用大 量含有 机 .. 氯 、有机 磷等 成分 的农 药 及 一些 含 有害 金 属 的工业 废 水 、
废气 对土壤 、空气 等 自然环 境造 成污染 。这些 污染 源会 对
副作用 ”或是 “ 有病治病 ,无病强身 ”的观点 ,从而导致滥用现象出现 。如何正确地看待 中药不 良反应 ,已成为 中医药工作 者面前刻不容 缓 的问题 。为此 ,我们就 目 中药不 良反应 的发 生原 因及 预防作一综述 。 前
【 关键词 】 不 良反应 ;产生原 因;预 防
【 中图分类号 】P 6. O 11
代闻蒂 郭静波
1 昆明医学 院第一 附属 医院,云南 . 昆明 6 03 ;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云南 50 1 2 昆明 60 0 50 0
【 摘
要 】 中药 以其安全有效 、毒副作用小 的优点一直受 到患者的青 睐。但 是 ,随着长期 的使用 ,出现 了 “ 中药是天 然药物 ,无毒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上述严重不良事件一旦被判定与药物具有肯定的因果关系,便可认为是药品严重不良
第三节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由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遇到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要进行因果判断与评价。才能提高安全用药的水平。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订的标准(据高东宸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四、中药不良反应分型
(一)A型不良反应
是指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如使用麻黄治疗哮喘时,可以出现与剂量相关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这种不良反应的临床发生率高,由于早先预知,常采取了必要的对应措施,危害较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因素有关。有的药物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二)B型不良反应
第一节中药不良反应概述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不良反应。”
(八)中药污染
中药保管不善引起的变质、霉变或种植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九)用药途径不当
作为肌注用丹参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有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可能。
(十)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
如黄花夹竹桃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十一)个体差异
(五)致突变作用
我国对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致突变试验,也发现某些中药及其成分对致突变有影响,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对染色体有明显断裂反应。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用药造成 。
随 着新 药 的不 断 产 生 。 物 不 良反 应 的危 害 已 成 为 W HO 共 同 关 注 的社 会 问 题 , 在 各 国都 已 药 现
成立 了药 品 不 良反 应 中心 , 已 通 过 互 联 网互 通 情 报 。 1 9 并 9 1年 7 月 美 国 替 马 沙 星 因 引 起 溶 血 性 贫
死 亡 比例 在 住 院 患 者 死 因 排 序 中 占第 五 位 。
据 国家 药 品 监 督 局 不 良反 应 检 测 中心 推 算 , 国 每 年 5 0 我 0 0多万 住 院 病 人 中至 少 有 2 0 7 2 因 5 5 "

1 4

维普资讯
见 报 道 。 为 此 , 究 人 员 选 取 了 2 8 例 女 性 HC 患 者 , 从 HC 患 者 的 女 性 亲 属 中 选 择 3 - 研 3 C 并 C 5l
HC 无 关 对 照 者 ( 括 1 8例 一 级 和 1 6例 无 生 物 学 相 关 性 亲 属 ) 检 测 其 AR—C C 包 8 6 , AG 重 复 序 列 的
药 物 不 良 反 直 住 院 治 疗 , 0万 人 为 严 重 不 良 反 应 , 死 人 数 高 达 l . 5 致 9 2万 人 , 中 不 合 理 用 药 比 例 其
高 达 1 一2 % . l 6 比各 种 传 染 病 致 死 人 数 高 出 数 倍 。 我 国 1 0万 聋 哑 儿 童 中 , O 以 上 由 于 不 合 理 8 6 %
世 界 1 3死 亡 病 例 不 是 死 于 疾 病 本 身 而 是 死 于 不 合 理 用 药 。 /
1. 概 况 2
据药 品不 良反应监 测 中心 的有 关 资 料 显示 : 国每 年 有 1 美 0万 人 死 于 ADR: 1 9 9 8年 对 美 国 1 3家 医 院 研 究 后 指 出 : 1 6 3 从 9 6—1 9 9 6年 美 国 住 院 病 人 中 , 重 药 品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6 9 由此 严 . 致 死 的 0 3 % ; 9 4年 2 1 6万 住 院 病 人 对 所 服 药 物 发 生 不 良反 应 , 中 1 . .2 1 9 2. 芙 0 6万 人 因 此 而 死 亡 .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湖北省中医院 冯汉鸽前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是不良反应,现在亦归为不良反应范畴。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壹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贰中药不良反应的典型案例叁中西药联合应用肆目录第一部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中药ADR的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1 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 致癌作用234中药ADR的分类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特异质反应依赖性6785副作用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防治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1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就成为副作用。

当归用于活血养血时,其润肠功能导致轻泻或使慢性腹泻加重亦为副作用 。

2毒性作用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

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慢性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3过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也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常见的为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4致癌作用指某些中药能诱发癌症。

多数人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是具有消积导滞、驱虫行水作用的常用中药,我国云南和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民族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而槟榔中的水解槟榔碱有致癌作用;据印度等国家调查表明,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群,常会诱发口腔、食道、胃部肿瘤。

服用云南白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服用云南白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服用云南白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素以伤科要药、止血效佳而闻名于天下的云南白药,目前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众多疾病的治疗,内服、外敷一般均无明显毒副作用,但也有个别病人出现不良反应。

随着该药临床用途的不断扩大及使用方法的逐渐增加,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亦有所增多,虽为临床少见,并未造成死亡, 但应当引以为戒,在使用该药时要予以高度重视。

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由于用量过大、用法不当或患者体质过敏所致。

在用法上主要由口服而致,外敷和灌肠亦可引起。

故临床医者在应用时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及用法、用量,切不可误认为用量越大、效果越好;同时用药后须观察一定时间,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尤其是初次用药者或用量较大的病人,要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则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抢救和治疗。

正确使用云南白药,积极预防和处理其不良反应,对于不断扩大该药的适应范围和使用方法,使云南白药更多地为人民造福,具有重大面现实意义。

云南白药的不良反应有各种临床表现,其发生原因及用药到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也皆不尽相同,防治措施亦各有异。

故而在临床应用中应多加注意。

(一) 中毒[一般资料]云南白药所致中毒者11例。

其中房室传导阻滞1例,中毒性休克2例。

[发生原因]云南白药毒性反应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与个体耐受性有一定关系,但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多为内服过量而致。

云南白药的中毒剂量为2~4克左右(一次顿服量),相当于最大治疗量的4~8倍。

若24小时内以此,超剂量连续服用2~3次,将更增加中毒的危险性。

[发生时间]有1次过量服后旋即发病者,也有数次过量服后迟发者。

服药后20~30分钟发病者为多, 亦可于服药后1小时出现中毒症状,有人口服百宝丹后10分钟以内即发病。

[临床表现]云南白药中毒的表现与乌头碱类药物中毒相似。

①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眼花,站立不稳,口、舌及肢体麻木,心悸,心窝部灼痛,恶心,呕吐,烦燥不安。

②个别病人有血压下降或升高,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腹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概 述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纯中药制剂不会中毒,无副作用,无不良反应,其实这是对中医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时有报道,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程度有轻度的,也有重度的,有速发型,也有迟发型,可发生在各个系统,其反应主要有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药物间不良的相互作用、药物依赖性等。随着生活水平的升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对疾病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作为“无毒”、“纯天然”、“绿色”的中药应用也越来越多。综合这些年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不难发现中药引发的不良反应实例也在逐年升高。1960~1979年有545例,1980~1989年有2217例,1990~1997年有2546例;统计全国123种医学期刊,可见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与中药有关的病历数和死亡人数占5%。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69万多份,其中,在不良反应事件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药病例报告各占13.8%和12.2%。2012年相关报告显示化学药占81.6%、中药占17.1%、生物制品占1.3%。在中药病例报告中,中成药占99.7%,前五位的类别为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解表剂中辛凉解表药、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开窍剂中的凉开药、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报告数量前20位的品种中,中药注射剂有17个品种,前三位分别是双黄连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 近年国家SDA通报严重ADR的中药注射液有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剂、葛根素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等。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存在多发、普遍、临床表现的多样、不可预知、不良反应种类的不确定、批与批之间不良反应存在差异性等特点。其中主要不良反应成因有患者个体差异、剂型与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的质量。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及用药剂量无关,他们在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的情况下即可发生严重的过 2

敏反应。中药注射剂虽然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的特点,但由于缺少了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清开灵注射液是《温病条辨》中安宫牛黄丸的前半部分改良剂型,由人工牛黄、黄芩苷、胆酸、猪去氧胆酸、金银花、水牛角、珍珠母、栀子和板蓝根等经现代技术制成的注射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等功效,能保护肝细胞,促进损伤肝细胞的修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病神昏、卒中偏瘫、神志不清,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乙型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热等。 清开灵作用特点: ①抗病毒作用强,对抗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极为有效。②具有好的抗菌作用。③退热作用显著,对于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高热均有良好的退热作用,尤其对病毒感染引起的高热持续不退疗效更为突出。基于清开灵的以上优点,使得用药人数不断增加,其不良反应报道也日益增多。 从清开灵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可以看出,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皮疹) 最为常见,同时在一份123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分析中显示,发生皮肤反应和药物热的患者分别占到33.3%和21.1%,而过敏性休克是清开灵所致不良反应中危害最大的,所占比例为13%,患者均在滴注后数分钟至 30min内出现,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口唇发给、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昏迷。另外还有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发热、心脑血管反应( 胸闷、心悸) 、呼吸系统不良发应( 呼吸困难、哮喘、干咳、咳嗽)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以及其他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 SDA建议:建议配伍后的PH值在6.8-7.5,4小时内;清开灵注射液不可与维生复方电解质MG3注射液(高糖维持液)、复方乳酸钠、维生素C、维生素B6、青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盐酸林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盐酸洛贝林配伍使用。 3

双黄连粉针剂是注射用中药粉针剂,由金银花、黄芩、连翘 3 味中药按一定比例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咳嗽、咽痛等症,是具有抗病毒及抗细菌双重作用的药物,1992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中医院首批急诊必备中成药。但是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病例日趋增多,因其含绿原酸、黄芩苷等易过敏物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在 2001 年和 2009 年两次通报了双黄连注射剂的超敏反应。2007年,《中国中药杂志》刊载中国中医科学院翁维良等医生的研究报告称,双黄连注射液的变态反应的发生率达8.6%。其中过敏性休克占严重病例报告总数的36%。 SDA建议: 1.建议医护人员充分了解双黄连注射剂的功能主治,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权衡患者的治疗利弊,谨慎用药。除临床必须使用静脉输液外,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口服双黄连制剂,或采用肌注方式给药。 2.医护人员在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使用该产品曾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患者、过敏体质的患者(包括对其他药品易产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不宜使用该产品治疗。有咳喘病、心肺功能疾病、血管神经性水肿、静脉炎的患者避免使用该产品。 3.建议双黄连注射剂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其他药品时,医护人员应谨慎考虑与双黄连注射剂的时间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4.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不得超剂量、高浓度应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停用双黄连注射剂,并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5.对于无完善的急救药品和设备的医疗机构,慎用双黄连注射剂。 6.建议生产企业开展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配伍禁忌、相互作用等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从原辅料、生产工艺、制剂质量检验等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加强药品不良 4

反应监测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葛根素注射剂主要成分为葛根素,其化学名称为:8-β-D-葡萄吡喃糖-4,7-二羟基异黄酮。葛根素系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为血管扩张药,有扩张冠状动脉、脑血管以及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临床常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等。葛根素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有关它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日趋增多。2003年1月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葛根素注射剂可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等相关安全性问题进行了通报。2004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修订葛根素注射剂说明书的通知》。通报发布后,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葛根素注射剂的新发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1 006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2003年1月1日—2005年6月30日)。葛根素所致的可疑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各类过敏反应,如药物热、皮疹、过敏性哮喘、全身性过敏反应等。发生过敏反应的潜伏期从几分钟到13天不等,多数在连续用药过程中出现,经停药及抗过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葛根素注射液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常出现腰痛、排尿困难和血尿,一般停药或对症药物治疗后可缓解,但也有因溶血性贫血致死的病例。此外,本品还可引起肝、肾损害,患者可出现四肢乏力、食欲不振、黄疸以及转氨酶、血钾、尿素氮等明显升高,经对症治疗后肝、肾功能可恢复正常。 SDA建议:不可与5%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修改药品说明书:增加“偶见急性血管内溶血” 鱼腥草注射液是鱼腥草以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的中药注射剂,有清热、解毒、利湿等功效,主要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白带增多、尿路感染、痈疖等病症的治疗。由于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急、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死亡病例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6年6月发布了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品种的公告。 5

莪术油注射液是从姜科植物蓬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中提取的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多种倍半萜类,含有莪术醇、莪术酮、莪术双酮、β-谷甾醇等多种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原体及免疫增强作用。该药最初只作为抗肿瘤药应用于临床,现在临床广泛用于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肠炎、流行性腮腺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公众对中药不良反应重视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有关莪术油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报道日渐增多。2004 年 12 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了莪术油注射液 ADR 221 例,并将其列入第七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病例报告中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占62.4%;用药原因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主要不良反应表现有过敏样反应64例次(占21%),皮疹45例次(占15%)。此外,呼吸困难17例次(占6%),过敏性休克12例次(占4%),死亡1例。 建议临床医师严格掌握适应症,用药过程中避免给药速度过快,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对此药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禁忌与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速尿配伍使用。建议生产厂家加强对此产品的上市后监测,并进一步开展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理学: 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外源性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其分支学科有: 药物毒理学、食品毒理学、临床毒理学、分析毒理学、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药物毒性作用种类:按毒性反应分类可分为过敏(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光敏感反应、局部毒性、全身毒性、可逆和(或)不可逆毒性损伤、即刻和(或)滞后毒性。按作用靶器官分类可分为造血系统毒性、呼吸系统毒性、心血管系统毒性、神经系统毒性、内分泌系统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