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版

合集下载

2023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3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一、前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医学界联合专家团队最新发布了2023版的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旨在规范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概述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影响女性和老年人,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从诊断到治疗,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诊断指南1. 临床症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骨折、身高减短、腰背疼痛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是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首选方法,可采用DXA技术进行骨密度检测。

3. 临床辅助检查:通过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辅助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

四、治疗指南1.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日间充足的日光照射、适量的运动等,以提高骨密度。

2. 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及雌激素等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减缓骨质流失。

3. 骨折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易于发生骨折,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包括减少摔倒风险、安全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措施。

五、预防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预防尤为重要。

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搭配和适度运动,以降低患病风险。

六、结语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力地推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规范诊断和治疗,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以上就是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全面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朋友有所帮助。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其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一、概述(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和年性。

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本指南仅涉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

2003年至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

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北京等地区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

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1990~1992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课件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PPT课件
建立完善的骨质疏松症诊疗体系,包括诊断标准、 治疗方案、疗效评估等,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骨质疏松症监测网络,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 筛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干预骨质疏松症。
3
诊疗体系和监测网络协同作用
通过诊疗体系和监测网络的有机结合,实现骨质 疏松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预后。
详细描述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密度降低,易患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 骨密度逐渐降低,骨折风险增加;有家族史的人群遗传了骨质疏松症的易感基因,患病 风险较高;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骨骼得不到有效刺激,骨密度下降,易患骨质疏松症。
03
2023版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主要内 容
诊断标准及流程
骨质疏松新指南解读
• 引言 •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 2023版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主要内容 • 新指南的特点与亮点 • 新指南的实施建议 • 新指南的影响与展望
01
引言
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定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和骨组织 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02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要疾 病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全球约有2 亿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年有大量患者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而致残或死亡。
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综合治疗
新指南提倡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以全面改善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
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
提高生活质量
新指南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倡通过 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降低骨质疏松 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2017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xdh

2017版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解读-xdh

2.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中华骨科杂志. 2008,10(28) : 875-878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阐述
2017版指南关于药物干预的分类和推荐意见
药物分类 基础药物: 钙剂、维生素D 抗骨质疏松药物药物: • 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双膦酸盐类 SERMs 降钙素类 雌激素 用药建议 钙剂和维生素D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不推荐同时联合应用同一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唑来膦酸(5mg)、伊班膦酸 钠 SERMs: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降钙素:包括鲑鱼降钙素、鳗鱼降钙素等,改善疼痛效果好 雌激素: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运用 rhPTH1⁃34:促进骨形成 骨化三醇以及类似物: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
6.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 药物治疗
7. 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8. 骨质疏松性骨折康复与并发症预
其它内容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更新变化”

2017版更新点:本指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干预”部分进行重 大调整,药物分类更规范、治疗原则更详细 2017版与2008版指南“药物干预”更新对比
• 促骨形成类药物 • 活性维生素D类
• 维生素K类
• 中成药
四烯甲萘醌
人工虎骨粉、异黄酮类及淫羊藿类复合物等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 (1) : 1-10
药物干预
指南新增:骨质疏松性骨折药物干预原则

需要根据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注重个体化原则,考虑药物的适应证和禁 忌证、临床疗效、安全性、经济性和依从性等诸多因素,合理应用。

中 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2017版 解读共31页文档

中 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2017版 解读共31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中 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2017版 解读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0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 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 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 增加,易发生骨折。
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 松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 重要问题。
0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 可导致疼痛、残疾甚至死亡,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制定背景和意义
为规范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减 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制定本指南。
均衡饮食
增加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摄入,如奶制品、豆制 品、海产品等。
适量运动
推荐进行负重运动和平衡训练,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提高 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充足日照
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
心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中作用
缓解疼痛与不适
通过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 者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管理要点
合并心血管疾病
在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同时,注意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避免与 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相互作用。
合并糖尿病
积极控制血糖,同时注意钙磷代谢平衡,预防糖尿病肾病导致的 骨质疏松。
合并慢性肾脏病
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钙剂和维生素D的剂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
营养支持与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3)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26
目录
• 指南概述与背景 • 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断 • 老年骨质疏松症治疗原则与策略 • 特殊情况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管理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指南概述与背景
Chapter
骨质疏松症现状及危害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二部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版)第二部分
• 已使用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需行复杂侵入性口腔手术时,建议暂停 双膦酸盐治疗3-6个月后,再实施口腔手术,术后3个月如无口腔特殊 情况,可恢复使用
非典型性股骨骨折(AFF)
• AFF在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患者中,绝对风险非常低(3.2-50例 /100,000人年)
• 其发生可能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疗程时长有关 • 一旦发生AFF,应立即停用双膦酸盐等骨吸收抑制剂,停药后AFF风险
药品名 适应证
鲑降钙素 NMPA批准用于预防因制动引起的急性骨丢失及创伤后痛性骨质疏松症
疗效
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和髋部骨密度,降低椎体及非椎体骨折风险
用法 注意事项
鲑降钙素鼻喷剂,2mL(4400IU)/瓶,鼻喷200IU,每日或隔日一次 鲑降钙素注射剂,50IU/支,50IU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或100IU皮下或肌肉注射,隔日一次
中国营养学会膳食钙参考摄入量
年龄段 <6月 7-12月 1-3岁 4-6岁 7-10岁 11-13岁 14-17岁 18-49岁 >50岁 孕早期 孕中晚期、哺乳期
膳食钙参考摄入量(mg/d) 200 250 600 800 1000 1200 1000 800 1000 800 1000
不同钙剂元素钙含量
化学名 碳酸钙 磷酸钙 氯化钙 醋酸钙 枸橼酸钙 乳酸钙 葡萄糖酸钙
元素钙含量(%) 40
38.76 36
25.34 21
18.37 9.3
• 使用活性维生素D或其类似物并不能纠正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 • 不建议一年单次口服较大剂量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
1. *引自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速查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出现面部潮红、恶心等不良反应,偶有过敏现象,可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确定是否 做过敏试验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完整版)一、诊断(一)西医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在≥65岁女性和≥70岁男性前提下,①基于DXA测量结果诊断: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1个标准差及以内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或低骨量);降低等于和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②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

当患者出现髋部或椎体的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而患者为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2.5<T-值<-1.0),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二)其他诊断要点①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评估对于<65岁女性和<70岁男性伴有脆性骨折家族史或具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人群,建议采用IO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OSTA和(或)筛查设备定量超声(QUS)或RA进行骨质疏松风险初筛,推荐根据初筛结果选择高风险人群行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或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检查明确诊断。

对于具有脆性骨折临床危险因素的本指南限定人群,应进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估,以指导骨密度测量,并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②临床症状·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

·脊柱变形: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

·脆性骨折:患者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

骨折常见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发生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即会明显增加。

·肌力下降:肌肉力量减弱或肌肉无力、虚弱、疲劳、行走困难和疼痛。

平衡能力下降、步态异常、易跌倒,并因此受伤。

肌肉疼痛,呈持续性,影响身体多个部位,患者描述为“僵硬和持续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
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
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

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
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
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
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
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
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
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
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
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
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1脊柱骨折
新版指南明确提出高龄患者宜考虑早期手术,可有效缩短卧床时间,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对有神经压迫症状
和体征、严重后凸畸形、需行截骨矫形以及不适合行微创手术的不稳定椎体骨折患者,可考虑行开放手术治疗。术中可
采用在椎弓根螺钉辅助骨水泥技术、加长和加粗椎弓根钉或适当延长固定节段来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
2髋部骨折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时机,新版指南推荐尽早行手术治疗,包括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
关节置换术等。而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手段中,提出在生物力学角度上,髓内固定更具优势,而人工髋关节置换
不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仅当作一种补充手段。
3桡骨远端骨折

新版指南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如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桡骨远端锁
定板和骨水泥技术。
4肱骨近端骨折

新版指南在手术治疗内固定物的选择上增加了肱骨近端髓内钉的使用。

6药物治疗方面的更新

1 基础药物
强调钙剂和维生素D可与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使用,并贯穿整个治疗过程。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早期钙和维生素
D用药剂量可酌情增加,普通维生素D推荐剂量为800IU/d,活性维生素D不推荐作为日常补充。

2 抗骨质疏松药物

1. 强调了双膦酸盐联合钙和维生素D应用可以提高抗骨质疏松疗效。
2. 再次强调唑来膦酸应用剂量为5 mg,4 mg剂量唑来膦酸无临床适应证,仅用于治疗转移性肿瘤。
3. 删减了锶盐类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应用。
4.
提出骨质疏松性骨折后,规范的双膦酸盐使用对骨折愈合并无不利影响,并且应用双膦酸盐后会出现骨痂增

大、矿化增加,未见骨折延迟愈合。骨质疏松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骨量的进一步丢失,
提高内固定物的稳定性,降低内固定移位的发生率。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
提高髋部骨量,减少假体周围骨丢失,降低假体松动发生率。
5.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片段1-34(rhPTH1-34),具有增加成骨细胞分泌胶原、促进骨基质形成及其矿化、促进

骨形成、改善骨重建的作用,可有效增加骨密度,显著降低绝经后妇女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使用rhPTH1-34,可
促进骨折区骨痂形成。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rhPTH1-34可提高椎体骨量,降低椎弓根螺钉松动的发
生率。
6.
降钙素对缓解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痛有益,可减少骨折后急性骨丢失,该版指南建议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制动患

者短时间(3个月)使用。
7.
该版指南增加了维生素K类药物治疗,其中四烯甲萘醌可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骨量,可降低骨质

疏松性骨折再骨折发生率。
8.
新增了一些疗效确切的中成药物,人工虎骨粉、异黄酮类及淫羊藿类复合物等中成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

有减轻疼痛、提高骨密度的疗效。

该版指南同时强调,不推荐同时联合应用同一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于确定治疗无效患者,IOF专家组提出的
药物转换原则可供参考,具体为:转换为更强效的同一类型抗骨吸收的药物;口服剂型药物转换为注射剂型药物;抗骨
吸收类药物转换为促骨形成类药物。

3 用药时机

新版指南建议骨折后应积极采用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其目的是缓解疼痛,抑制急性骨丢失,提高骨量,
改善骨质量,降低再骨折发生率。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前,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应在骨折处理后,患者全身情况
稳定时,尽早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4 关于是否需要停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前,已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应重新评估骨质疏松状况,不建议盲目停药。对于应用双膦
酸盐类药物治疗的患者,疗程一般为3~5年,而后再根据治疗后骨代谢指标改变、再骨折风险程度改变决定“继续用
药”或“停药观察(药物假期)”。若应用rhPTH1-34治疗时,使用不超过2年。对于激素类和生物制剂类药物,一旦
停用,其疗效即消退,需序贯其他治疗。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尚无明确疗程限定,使用时间可根据治疗效
果确定。

5 提出使用促骨形成类药物的情况

对已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治疗多年而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建议停用抗骨吸收类药物,选用促骨形成类药物;
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且骨密度低于 SD、绝经后女性多次发生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运用双膦
酸盐后仍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推荐使用促骨形成药物;多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以使用促骨形成药物。

6 新版指南强调了随访和评估的重要性

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后,应保持定期随访,了解并处理不良反应、骨折愈合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再骨
折预防实施情况等。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早期可观察骨转换指标,如P1NP和S-CTX的改变,并帮助提高干预依从性。
抗骨质疏松治疗1年后,可比较双能X线骨密度是否超过最小有意义变化值,以评估疗效。

7 新增加了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及再骨折处理

骨密度是经典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因素,其代表70%的骨强度,骨密度每下降1 个标准差,被检测的骨骼
区域骨折风险增加~倍。骨小梁结构和骨转换对骨强度也有重要意义。此外,高龄、女性等因素与再骨折风险相关。肌
少症在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肌力和平衡能力评定有助于评估跌倒风险。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再骨折,尤其应该重视局部和全身的抗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原位再骨折
则常与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有关,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选择保守治疗、增加或更换内固定、植骨甚至关节置换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