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柠檬酸合成酶CS酶联免疫分析ELISA

合集下载

酶联免疫吸附法步骤

酶联免疫吸附法步骤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酶联免疫吸附法步骤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酶联免疫吸附法步骤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酶联免疫吸附法步骤(大纲)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概述1.1ELISA的定义及原理1.2ELISA的分类及应用二、实验准备2.1试剂与材料准备2.1.1主要试剂2.1.2主要材料2.2仪器设备准备2.2.1温度与湿度控制设备2.2.2混合与振荡设备2.2.3其他仪器设备三、实验步骤3.1微孔板的包被3.1.1包被抗原/抗体3.1.2包被后处理3.2封闭3.2.1封闭液的选择3.2.2封闭处理3.3样本及标准品的加入3.3.1样本稀释3.3.2加入标准品与样本3.4抗原/抗体结合3.4.1结合时间与条件3.4.2洗涤3.5酶标二抗的加入3.5.1酶标二抗的稀释3.5.2酶标二抗的结合3.6洗涤3.6.1洗涤次数与条件3.6.2洗涤液的选择3.7显色反应3.7.1底物的选择3.7.2显色条件3.8终止反应3.8.1终止液的选择3.8.2终止反应操作四、结果与分析4.1光密度值(OD值)测定4.2标准曲线的制作4.3结果计算与判断五、实验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5.1实验操作注意事项5.2质量控制措施5.2.1试剂质量控制5.2.2设备与操作规范5.2.3数据处理与分析六、实验结果的临床应用与意义6.1ELISA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6.2ELISA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局限性6.3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的关联分析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概述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一种常用于检测和分析生物样本中蛋白质、多肽、抗体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该实验结合了免疫学和酶学的原理,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来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

本报告将介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以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原理基于免疫学的特异性识别和酶学的催化作用。

实验中,首先将待测物(抗原或抗体)与特异性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然后,将该复合物与与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二抗或二抗原复合物。

最后,通过添加底物,利用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测量的信号,从而确定待测物的存在或浓度。

二、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和试剂:收集待测物样品,并准备所需的试剂,如抗体、底物等。

2. 预处理样品:根据待测物的性质,进行必要的样品预处理,如稀释、去除干扰物等。

3. 涂布固相支持物: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溶液均匀涂布在固相支持物(如酶标板)上,使其吸附。

4. 孵育:将待测物样品加入酶标板中,与固相支持物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形成二抗或二抗原复合物。

孵育一段时间,以便复合物的形成。

5. 洗涤:将酶标板反复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物质。

6. 底物反应:加入适当的底物,使底物与酶发生反应,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底物的选择与酶的选择有关,常用的底物有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等。

7. 反应停止:通过添加反应停止剂,停止底物的反应,并使产生的信号停止发展。

8. 读取结果:使用酶标仪或其他适当的仪器,测量底物反应产生的信号的强度。

根据标准曲线或对照样品,确定待测物的浓度或存在与否。

三、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定量测定待测物的浓度或判断其存在与否。

一般来说,酶标仪测得的信号强度与待测物的浓度成正比,可以通过标准曲线来确定待测物的浓度。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反 应 板 均 不 宜 叠 放 , 以 保 证 各板 的 温度 都 能 迅 速平衡。
室 温 温 育 的 反 应 , 操 作 时 的 室温 应 严格 限 制 在 规 定 的 范围 内 , 标准 室 温温 度 是指 20-25℃ , 应注 意 温育的温度和时间应按规定力求准确。为保证这一点, 一个人操作时,一次不宜多于两块板同时测定。
AP的底物为磷酸酯酶,一般采用对 硝基苯磷酸酯 作 为底物。产物为黄色的对硝基酚,在 405nm 波长处 有吸收峰。用 NaOH 终止酶反应后,黄色可稳定一时 间。 AP也有发荧光底物(磷酸 4- 甲基伞酮),可用 于 ELISA作荧光测定,敏感度较高于用显色底物的 比色法。
洗涤液
常用的稀释液为含 0.05% 吐温 20磷酸盐缓冲液。
异相法:
?Ab* A* *g*和Ab 分离,然后测定 Ab Ag 或Ab 的量, 从而推算出 Ag量。
*
A
过量 Ab
g
*
Ab *
Ab A g
均相法 :
?Ab *Ag中的标记物 *失去特性,直接测定游离 Ab *的量,从而推算出 Ag量。
*
A
过量 Ab
g
* Ab *
Ab A g
1 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抗原的决定簇与抗体的结 合位点之间。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互补关系,具有高 度的特异性。
2013-8-13
免疫检验
? 利用免疫检测原理检测与免疫相关的 物质(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等)
? 利用免疫检测原理检测体液中的微量 物质(激素、酶、血浆中的微量蛋白、 药物浓度等) 这些检测结果为临床上确定诊断, 分析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 。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1.实验目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

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

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2.实验原理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

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

由于酶催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

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

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 纯度RZ(Reinheit Zahl)值越大说明酶内所含杂质越少。

高纯度HRP的RZ值在3.0左右,最高可达3.4。

用于ELISA检测的HRP的RZ值要求在3.0以上。

ELISA的基本原理有三条:(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

免疫分析原理

免疫分析原理

免疫分析原理
免疫分析原理是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目标物质的方法。

免疫分析中通常采用抗原-抗体反应作为分析原理。

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目标物质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通过标记物对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检测。

标记物可以使目标物质在检测过程中可见或可测,并通过标记物的信号来进行定量。

免疫分析的种类包括免疫荧光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免疫层析分析等。

其中,ELISA是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分析方法之一。

ELISA的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物质固定在固相载体上,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添加酶标记的二抗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通过酶底物的反应产生可见的信号,如颜色变化。

免疫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临床诊断中,免疫分析方法可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肿瘤标志物等,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免疫分析原理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目标物质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

ELISA的数据分析

ELISA的数据分析

ELISA的数据分析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生物样本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浓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ELISA的数据分析过程,包括数据处理、结果解读和统计分析。

一、数据处理1. 数据收集:收集ELISA实验所得的吸光度数据,通常以光密度(OD)值表示。

2. 背景校正:对每个样本的OD值进行背景校正,即减去空白对照的OD值,以消除非特异性的背景信号。

3. 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绘制标准曲线。

将标准样品的浓度作为横坐标,对应的OD值作为纵坐标,绘制曲线拟合方程。

二、结果解读1. 样本浓度计算:根据样品的OD值和标准曲线的拟合方程,计算出样品的浓度。

2. 灵敏度:根据标准曲线确定ELISA的灵敏度,即能够检测到的最低浓度。

3. 精密度:通过重复测量同一样品,计算出ELISA的精密度,一般以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表示。

4. 准确性:通过与其他方法或商业试剂盒进行比较,评估ELISA的准确性。

三、统计分析1. 数据描述:计算各组样品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2. 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等方法,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3.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如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样品浓度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4. 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计算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其在不同样品中的表现。

以上是关于ELISA数据分析的详细步骤和内容。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和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请根据实验设计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进行结果解读和统计推断。

ELISA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科学发表至关重要。

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ELISA)和化学发光法(CLIA)是两种常用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抗体、激素等。

它们在实验室和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

酶联免疫法是一种基于酶催化反应的免疫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物(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如微孔板)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形成三明治复合物。

当加入底物时,酶会催化底物发生反应,产生可检测的信号,通常是颜色变化或荧光强度。

通过测量这些信号,可以定量待测物的浓度。

酶联免疫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样本的检测。

它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激素、药物、病原体等。

常见的酶联免疫法包括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等。

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基于化学发光反应的免疫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物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然后加入标记有发光物质的抗体或抗原,形成三明治复合物。

当加入触发剂时,发光物质会被激发并产生光信号。

通过测量光信号的强度,可以定量待测物的浓度。

化学发光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快速等优点,适用于微量和痕量分析。

它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激素、药物、病原体等。

常见的化学发光法包括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等。

总的来说,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都是常用的免疫分析技术,它们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待测物的特性、检测要求以及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水平。

人柠檬酸合酶(CS)酶联免疫分析

人柠檬酸合酶(CS)酶联免疫分析

人柠檬酸合酶(CS)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盒仅供体外研究使用预期应用ELISA法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或其它相关生物液体中CS含量。

实验原理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载体,往包被抗CS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或标准品、生物素化的抗CS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

TMB 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

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CS呈正相关。

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1.酶联板:一块(96孔)2.标准品(冻干品):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然后反复颠倒/搓动以助溶解,其浓度为100ng/ml,做系列倍比稀释后,分别稀释100 ng/ml,50ng/ml,25ng/ml,12.5ng/ml,6.25ng/ml,3.12ng/ml,1.56ng/ml,样品稀释液直接作为标准浓度0ng/ml,临用前15分钟内配制。

如配制50ng/ml标准品:取0.5ml(不要少于0.5ml)100ng/ml的上述标准品加入含有0.5ml 样品稀释液的Eppendorf管中,混匀即可,其余浓度以此类推。

3.样品稀释液:1×20ml/瓶。

4.检测稀释液A:1×10ml/瓶。

5.检测稀释液B:1×10ml/瓶。

6.检测溶液A:1×120u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A1:100稀释,稀释前根据预先计算好的每次实验所需的总量配制(100ul/孔),实际配制时应多配制0.1-0.2ml。

如10ul检测溶液A加990ul检测稀释液A的比例配制,轻轻混匀,在使用前一小时内配制。

7.检测溶液B:1×120u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B1:100稀释。

稀释方法同检测溶液A。

8.底物溶液:1×10ml/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柠檬酸合成酶(CS)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
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热牛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柠檬酸合成酶(CS)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牛柠檬酸合成酶(CS)水平。

用纯化的牛柠檬酸合成酶(CS)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柠檬酸合成酶(CS),再与HRP标记的柠檬酸合成酶(CS)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

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

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柠檬酸合成酶(CS)呈正相关。

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牛柠檬酸合成酶(CS)浓度。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

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

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

仔细收集上清。

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

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

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清。

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

5. 组织标本:切割标本后,称取重量。

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

用液氮迅速冷冻保存备
用。

标本融化后仍然保持2-8℃的温度。

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手工或匀浆器将标本匀浆充分。

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清。

分装后一份待检测,其余冷冻备用。

6. 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

若不能马上
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7. 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在酶标包被板上设标准品孔10孔,在第一、第二孔中分别加标
准品100μl,然后在第一、第二孔中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从第一孔、第二孔中各取100μl分别加到第三孔和第四孔,再在第三、第四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在第三孔和第四孔中先各取50μl弃掉,再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五、第六孔中,再在第五、第六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ul,混匀;混匀后从第五、第六孔中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七、第八孔中,再在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取50μl加到第九、第十孔中,再在第九第十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九第十孔中各取50μl弃掉。

(稀释后各孔加样量都为50μl,浓度分别为1800ng/L,1200ng/L ,600ng/L,300ng/L,150ng/L)。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待测样
品孔。

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

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48T的20倍)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48T的20倍)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
15分钟.
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

测定应在加终止
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注意事项:
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在室温平衡15-30分钟后方可使用,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浓洗涤液可能会有结晶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洗涤时不影响结果。

3.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

一次加样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如标本数量多,推荐使用排枪加样。

4.请每次测定的同时做标准曲线,最好做复孔。

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样本OD值大于标准品孔第一孔的OD值),请先用样品稀释液稀释一定倍数(n倍)后再测定,计
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5.封板膜只限一次性使用,以避免交叉污染。

6.底物请避光保存。

7.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操作进行,试验结果判定必须以酶标仪读数为准.
8.所有样品,洗涤液和各种废弃物都应按传染物处理。

9.本试剂不同批号组分不得混用。

10. 如与英文说明书有异,以英文说明书为准。

计算:
以标准物的浓度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的OD值由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或用标准物的浓度与OD值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式,将样品的OD值代入方程式,计算出样品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品的实际浓度。

试剂盒性能:
1.样品线性回归与预期浓度相关系数R值为0.95以上。

2.批内与批见应分别小于9%和11%
检测范围:
100ng/L -2000ng/L
保存条件及有效期:
1.试剂盒保存:;2-8℃。

2.有效期:6个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