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称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assay,简称ELISA)利用抗原抗体之间专一性键结之特性,对检体进行检测;由于结合于固体承载物(一般为塑胶孔盘)上之抗原或抗体仍可具有免疫活性,因此设计其键结机制后,配合酵素呈色反应,即可显示特定抗原或抗体是否存在,并可利用呈色之深浅进行定量分析。
根据待测样品与键结机制的不同,ELISA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式,主要以三明治法(sandwich)、间接法(indirect)、以及竞争法(Competitive)三种为主,以下为各种方法之介绍.三明治法常用于检测大分子抗原,一般之操作步骤为:1.将具有专一性之抗体固著(coating)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抗体2.加入待测检体,检体中若含有待测之抗原,则其会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一性键结3.洗去多余待测检体,加入另一种对抗原专一之一次抗体,与待测抗原进行键结4.洗去多余未键结一次抗体,加入带有酵素之二次抗体,与一次抗体键结5.洗去多余未键结二次抗体,加入酵素受质使酵素呈色,以肉眼或仪器读取呈色结果三明治法分别以两种抗体对检体中的抗原进行两次专一性辨认,因此专一性相当高,但此待测抗原必须是多价抗原,如此才可获得两种以上的专一性抗体,以分别进行夹心;而且此法需要足够的表位空间以进行抗原抗体的夹心,所以并不适用于半抗原或小分子抗原等分子量较小之标的。
间接法间接法常用于检测抗体,一般之操作步骤为:1.将已知之抗原固著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之抗原2.加入待测检体,检体中若含有待测之一次抗体,则其会与塑胶孔盘上的抗原进行专一性键结3.洗去多余待测检体,加入带有酵素之二次抗体,与待测之一次抗体键结4.洗去多余未键结二次抗体,加入酵素受质使酵素呈色,藉仪器(ELISA reader)测定塑胶盘中的吸光值(OD值),以评估有色终产物的含量即可测量待测抗原的含量。
竞争法竞争法是一种较少用到的ELISA检测机制,一般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其操作步骤为:1.将具有专一性之抗体固著于塑胶孔盘上,完成后洗去多余抗体2.加入待测检体,使检体中的待测抗原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一性键结3.加入带有酵素之抗原,此抗原也可与塑胶孔盘上的抗体进行专一性键结,由于塑胶孔盘上固著的抗体数量有限,因此当检体中抗原的量越多,则带有酵素之抗原可键结的固著抗体就越少,亦即,两种抗原皆竞相与塑胶孔盘上抗体键结,即所谓竞争法之由来。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室 温 温 育 的 反 应 , 操 作 时 的 室温 应 严格 限 制 在 规 定 的 范围 内 , 标准 室 温温 度 是指 20-25℃ , 应注 意 温育的温度和时间应按规定力求准确。为保证这一点, 一个人操作时,一次不宜多于两块板同时测定。
AP的底物为磷酸酯酶,一般采用对 硝基苯磷酸酯 作 为底物。产物为黄色的对硝基酚,在 405nm 波长处 有吸收峰。用 NaOH 终止酶反应后,黄色可稳定一时 间。 AP也有发荧光底物(磷酸 4- 甲基伞酮),可用 于 ELISA作荧光测定,敏感度较高于用显色底物的 比色法。
洗涤液
常用的稀释液为含 0.05% 吐温 20磷酸盐缓冲液。
异相法:
?Ab* A* *g*和Ab 分离,然后测定 Ab Ag 或Ab 的量, 从而推算出 Ag量。
*
A
过量 Ab
g
*
Ab *
Ab A g
均相法 :
?Ab *Ag中的标记物 *失去特性,直接测定游离 Ab *的量,从而推算出 Ag量。
*
A
过量 Ab
g
* Ab *
Ab A g
1 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发生在抗原的决定簇与抗体的结 合位点之间。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互补关系,具有高 度的特异性。
2013-8-13
免疫检验
? 利用免疫检测原理检测与免疫相关的 物质(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等)
? 利用免疫检测原理检测体液中的微量 物质(激素、酶、血浆中的微量蛋白、 药物浓度等) 这些检测结果为临床上确定诊断, 分析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 。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实验方法
2、包被:将抗原溶液加入到聚苯乙烯板孔中,使其充分干燥。这样可以使得 后续加入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
实验方法
3、封闭:向包被后的孔中加入封闭液,以阻断未结合的位点,避免非特异性 吸附。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介绍了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该方法具有特 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检测出食品中的 目标微生物,缩短检测周期,提高检测效率。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以及成本较高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 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将会得到 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原理
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的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是指能够引发免疫反应的 物质,而抗体则是免疫系统针对特定抗原产生的蛋白质。在ELISA技术中,待测 样品中的抗原首先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将复合物固 定在固体支撑物上,并加入酶标记的二抗,与固定化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形成酶-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反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 颜色深浅判断待测样品中抗原的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其在食品 分析中的应用
01 引言
03 实验方法
目录
02 原理 04 参考内容源自引言引言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一种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灵敏度高的免疫分析方法。在食品分析领域,ELISA作为一 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可用于食品质量检测、食品数量检测以及食品成分分析等多 个方面。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ELISA的原理、实验方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优势和不足。
酶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IA)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特征性反应的一种技术。
由于疫分析试剂在免疫反应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选择性和极低的检测限,使这种分析手段在临床、生物制药和环境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酶免疫分析(EIA)酶免疫分析是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以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作为示踪物,由高活性的酶催化底物显色或发光,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
这种方法是对细胞融合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
因其操作简便,不需昂贵设备,不污染环境,加之酶标记物相当稳定,有效期长,应用范围广泛而受环境检验工作者青睐。
最初应用的EIA技术,多采用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灵敏度不高。
后来逐步发展了各种放大体系,如底物循环放大体系、酶联级放大体系、生物素-亲和素放大体系、脂质体或红细胞等作为标记物载体以包载大量标记物的放大体系,以及采用PCR技术的PCR-EIA分析,使灵敏度有很大改进。
1.1生物素-链亲和素酶免分析(biotin avidin system BAS-EIA)[1]生物素(botin)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在生物体内是羧化酶的辅酶;亲合素又名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利用这一点,以生物素和亲和素为中介,可增强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但亲和素的非特异性结合高,后又发现另一种亲合素,称之为链亲合素(Streptavin,SA),克服了亲合素非特异性结合高的缺点。
免疫分析技术中,目前均采用SA供标记酶或其它示踪剂。
一个完整的SA分子上的4个相同亚基,都可以和一个生物素分子结合,其Ka值达1015L/mo1,是抗体抗原反应的10~100万倍。
又加之一个抗体或抗原分子结合多个生物素分子,不改变其免疫活性。
1.2脂质体免疫分析法(liposome immunoassay,LIA)[1]脂质体是一种生物摸拟膜,它是磷脂分子分散于水相介质中形成的密闭的双子单层或多层的囊泡。
其膜内可包容上万个标记物分子,具有很高的信号放大作用。
免疫层析和酶联免疫法的区别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免疫层析和酶联免疫法的区别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免疫层析和酶联免疫法的区别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阅读本篇文章之前,本店铺提供大纲预览服务,我们可以先预览文章的大纲部分,快速了解本篇的主体内容,然后根据您的需求进行文档的查看与下载。
免疫层析和酶联免疫法的区别(大纲)一、引言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义二、免疫层析技术2.1基本原理2.2试剂与材料2.3操作步骤2.4优缺点分析三、酶联免疫法3.1基本原理3.2试剂与材料3.3操作步骤3.4优缺点分析四、免疫层析与酶联免疫法的区别4.1技术原理差异4.2检测速度与操作简便性4.3灵敏度与特异性4.4应用场景与领域五、免疫层析与酶联免疫法的应用实例5.1免疫层析法的应用5.1.1快速检测5.1.2野外诊断5.1.3疫情监控5.2酶联免疫法的应用5.2.1生物医药领域5.2.2疾病诊断与监测5.2.3食品安全检测六、发展趋势与展望6.1技术创新与改进6.2跨学科研究与应用6.3市场前景与政策支持七、总结7.1主要结论7.2研究局限7.3未来研究方向一、引言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快速、准确、低成本的生物检测方法在疾病诊断、健康监测以及生物安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众多的生物检测技术中,免疫层析和酶联免疫法作为两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
因此,深入研究这两种技术的区别,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优化检测过程以及提升检测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酶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IA)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特征性反应的一种技术。
由于疫分析试剂在免疫反应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选择性和极低的检测限,使这种分析手段在临床、生物制药和环境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酶免疫分析(EIA)酶免疫分析是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以酶标记抗原或抗体作为示踪物,由高活性的酶催化底物显色或发光,达到定量分析的目的。
这种方法是对细胞融合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
因其操作简便,不需昂贵设备,不污染环境,加之酶标记物相当稳定,有效期长,应用范围广泛而受环境检验工作者青睐。
最初应用的EIA技术,多采用HRP标记抗体或抗原,灵敏度不高。
后来逐步发展了各种放大体系,如底物循环放大体系、酶联级放大体系、生物素-亲和素放大体系、脂质体或红细胞等作为标记物载体以包载大量标记物的放大体系,以及采用PCR技术的PCR-EIA分析,使灵敏度有很大改进。
1.1生物素-链亲和素酶免分析(biotin avidin system BAS-EIA)[1]生物素(botin)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在生物体内是羧化酶的辅酶;亲合素又名抗生物素蛋白,与生物素具有高度的亲和性,利用这一点,以生物素和亲和素为中介,可增强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但亲和素的非特异性结合高,后又发现另一种亲合素,称之为链亲合素(Streptavin,SA),克服了亲合素非特异性结合高的缺点。
免疫分析技术中,目前均采用SA供标记酶或其它示踪剂。
一个完整的SA分子上的4个相同亚基,都可以和一个生物素分子结合,其Ka值达1015L/mo1,是抗体抗原反应的10~100万倍。
又加之一个抗体或抗原分子结合多个生物素分子,不改变其免疫活性。
1.2脂质体免疫分析法(liposome immunoassay,LIA)[1]脂质体是一种生物摸拟膜,它是磷脂分子分散于水相介质中形成的密闭的双子单层或多层的囊泡。
其膜内可包容上万个标记物分子,具有很高的信号放大作用。
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步骤

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步骤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检测样品中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以下是ELISA实验的基本步骤。
步骤1:制备试样首先,需要准备样品,可以是血清、细胞上清、尿液等。
样品可能含有目标抗原或抗体,也可能含有其他干扰物质。
样品的准备过程通常包括离心、稀释等步骤,以获得适合实验的样品。
步骤2:涂布固相材料ELISA试验通常使用微孔板(96孔板),每个孔都涂布有特定的抗原或抗体。
涂布的过程包括将抗原或抗体溶液加入每个孔中,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孵育一段时间,使其吸附在固相材料上。
步骤3: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为了降低非特异性背景信号,需要在涂布后阻断孔中未被特异性结合的部分。
常用的阻断剂包括牛血清蛋白(BSA),牛阴离子解脂磷酸酰胆碱(BSA-PIPC),非脂阻断剂(Nonfat blocking reagent)等。
阻断剂溶液通常加入每个孔,孵育一段时间,然后将其倒出。
步骤4:加入样品与控制品经过阻断后,样品和控制品被加入每个孔中,以检测其中的特定抗原或抗体。
每个孔可以添加不同浓度的样品和控制品,以建立浓度-效应曲线。
步骤5:孵育与洗涤样品和控制品孵育的时间和温度因实验设计而异。
在孵育过程中,抗原或抗体与样品中的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
完成孵育后,需要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物质,减少背景干扰。
洗涤缓冲液通常用洗板机进行,该步骤重复数次。
步骤6:加入检测抗体经过洗涤后,需要加入与样品中目标分子特异结合的检测抗体。
检测抗体通常与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偶联,以便在后续步骤中进行信号放大。
加入的检测抗体需要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并在适当的条件下孵育。
步骤7:加入底物经过检测抗体孵育后,需要加入底物以触发酶催化反应。
底物的选择取决于所使用的酶和反应类型。
例如,在HRP酶联ELISA中,一种常用的底物为TMB(3,3',5,5'-四甲基苯基胺)。
酶联免疫技术名词解释

酶联免疫技术名词解释
酶联免疫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分析方法,通过将抗原或抗体与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当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结合时,形成酶标记的抗原-抗体-酶复合物。
通过加入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通过测定有色产物的吸光度值,可以确定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可定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科学、食品安全等领域。
在医学领域,酶联免疫技术可用于检测血清、尿液、组织等样本中的抗原、抗体和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在食品安全领域,酶联免疫技术可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微生物等有害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酶联免疫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操作繁琐、需要使用昂贵的试剂和仪器设备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联免疫分析法
生工121 徐娜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目前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前沿课题,它是一种特殊的试剂分析方法,是在免疫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特别是在食品和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应用极为广泛。
酶联免疫分析法是把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检测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主要有三点:第一、抗原或抗体能结合到固相载体的表面仍具有其免役活性;第二、抗体或抗原与酶结合所形成的结合物仍保持免疫活性和酶的活性;第三,结合物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反应后,结合的酶仍能催化底物生成有色物质,而颜色的深浅可定量抗体或抗原的含量。
酶联免疫法在医药、食品加工业、农牧渔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乙型肝炎、莱姆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定量检测内毒素,HIV抗体初筛,SARS 病毒的快速检测;检测食品中的病毒,残留农药,微生物及其其它成分;检测香蕉有关病毒,小麦黄花叶病毒,检测水产品中氯霉素的残留量,禽脑脊髓抗体等。
一、医学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中,检测各种抗原和抗体,为临床疾病的辅助诊断和早期诊断提供了特异性、敏感性强的试验基础。
1、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的血清学检测: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肝炎病毒的抗原或抗体,一直受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检验科室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更因为试剂盒的推出而得到广泛开展。
上述各种肝炎病毒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绝大部分都是酶联免疫分析法。
2、简化莱姆病的诊断:由于在作出博氏疏螺旋体感染诊断前要进行双重测试,因此莱姆病的测试可能花费很长时间。
采用由关键的疏螺旋体抗原决定簇构成的重组蛋白开发出一种新的酶联免疫测定方法。
该测试比最常用的商业全细胞酶联免疫测定法特异,而敏感性相同,并且在20分钟就会产生结果。
3、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为一多发病,病情严重。
目前对此病的策略是尽早的确诊并迅速积极的治疗。
约有四分之一或更多的患者,在初诊时心电图并不显示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异常,无Q波。
心肌坏死时释放出的Mb可直接快速血液循环。
Mb是最早出现的心肌梗死生化标志物,但它在血中滞留时间短。
为此,刘宏伟等研制出只需30分钟的酶联免疫快速法,为早期诊断心肌梗死提供了依据。
4、定量检测内毒素:临床上,细菌感染的患者常发生内毒素血症,死亡率高达20%——30%,检测标本中的LPS对早期诊断和防治有重要意义。
用优化后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LPS敏感性为50ng/L,特异性与准确性均高于仪器比浊法和试验定性法。
此为内毒素血症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特异性的诊断参考。
5、快速检测SARS病毒:SARS病毒引起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病快,传染性强。
2003年4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诊断非典的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试剂,为控制疫情蔓延提供了新的诊断手段。
二、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1、检测食品中的毒素:采用辣根过氧化氢酶标记高亲和力的黄曲霉素B1抗体,建立了直接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快速筛选法。
该法检测B1抗体的线性范围
0.25——5.0mg/ml,灵敏度12.5pG。
应用进口的酶联法试剂盒,对十几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的检测,最小检测量可达0.4mg/ml,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一些蛋白质即使经过了加工处理,也是一种潜在的过敏原,会让某些人产生过敏反应。
采用多克隆抗体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可测定食品中痕量花生蛋白和榛子蛋白。
组胺既是鱼类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也是“奶酪综合症”的病因。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可分析新鲜鱼中的组胺。
2、检测食品中残留的农药:自1993年以来,酶联免疫分析法成为许多国际权威分析机构分析残留农药的首选方法。
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发出商品检测试剂盒应用于食品、蔬菜和环境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
迄今为止,应用此法检测食品中的残留农药主要是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
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农药残留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快速准确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欧美等国家早于我国20年就开始研究开发这一技术,目前北京、上海、南京、浙江等高校及科研部门正在研制开发确定农药残留量免疫技术方法,并积极开发试剂盒。
3、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制备单克隆抗体分析食品中伤寒沙门氏菌,结果准确可靠,仅需22h,常规方法缩短了3~4天,而且与其它沙门氏菌交叉反应率很低,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交叉反应。
4、检测食品中其它成分:植物雌激素在植物中含量很低,但它能帮助治疗一些疾病。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析植物雌激素。
牡蛎蛋白是牡蛎精粉的主要活性成分,可采用斑点测定牡蛎蛋白的含量。
另外,酶联免疫法也可以用来检测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酶含量的变化。
三、在农牧渔业中的应用
1、检测香蕉有关病毒:作为增殖芽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的香蕉外植体,必须选择外观是健康的,同时必须对母株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或其它的有关技术,检定香蕉束顶病毒、香蕉花叶心腐病毒等香蕉病毒。
在外植体建立后,还必须进行复检。
经上述的检定后,结果均表明没有携带香蕉束顶病毒、香蕉花叶心腐病毒后才能作为增殖芽材料进行增殖培养。
2、小麦黄花叶病毒的检测:在小麦生产中,我国以小麦黄花叶病毒为主要病原。
酶联免疫法适宜于田间大量样品及生产中发病情况的检测。
而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发病小麦中的黄花叶病毒结果一直不稳定,假阳性反应明显。
尚巧霞等在研究中,进行了血清学酶联免疫法检测体系的方法研究,达到了经济、简便、准确的检测目的。
3、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检测:刘凤权等建立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了该病菌培养滤液、人工接种幼苗和大田病株不同组织中的毒素,结果表明:不同产毒能力菌株在25摄氏度下震荡培养3天后就能在培养滤液中检测到毒素,这比生物测定要早2~3天。
在测定的30份大田病株茎秆、叶柄、叶脉样品中,阳性样品率为100%。
这些结果表明建立的酶联免疫分析法可用于菌株产毒能力的测定和大田棉花黄萎病的早期诊断。
4、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于转Bt基因植物,在进入大田生产阶段时,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其抗虫能力。
而抗虫性的强弱与Bt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水平直接相关,因此准确地定量出植物器官、组织中Bt毒蛋白的含量,对于指导抗虫棉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鉴定水产品中氯霉素的残留量:氯霉素曾是我国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抗菌药之一,但存在着严重的毒副作用,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因此,氯霉素残留问题已引起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及地区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用酶联免
疫法测水产品中的氯霉素残留,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合水产品中氯霉素残留筛选测定。
6、检测猪细小病毒血清抗体:猪细小病毒是引起妊娠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原之一,还可引起仔猪的皮炎和腹泻。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PPV抗体效果较好。
与HI检测PPA比较,用统计法分析这两种检测方法检测所得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显著。
酶联免疫法比HI法PPV抗体灵敏,保留时间长,操作方便,使诊断快速、准确。
7、检测禽脑脊髓抗体:禽脑脊髓炎是由小RNA病毒引起的头颈震颤、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危害3周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一般在5%~30%左右,极易在后期继发新瘟疫、大肠杆菌等疫病,危害极大。
在商品肉鸡中发病中发病严重。
秦卓明等建立了检测AEV抗体的酶联免疫分析法试验,经交叉试验、阻断试验、重复试验和平行试验,证实该实验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禽脑脊髓抗体效果良好。
酶联免疫分析法已成为一种适于推广到基层的技术,有很多种分析成分已经可以在实验室完成,而免疫试剂能从一些生化公司购买,因此,酶联免疫技术将在疾病监控、诊断及防治,食品加工业,农牧渔业等各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