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疫苗

合集下载

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猪伪狂犬病,又称为粘液性脑膜脑炎,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影响猪类动物。

这种疾病对猪的生产和养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为了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强化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猪群中,定期接种疫苗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疫苗应当遵循规定的接种剂量和接种程序,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

同时,也需要定期更新以适应病毒的变异情况。

2. 环境卫生管理猪舍的环境卫生管理对于病毒的传播和扩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持猪场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避免积水和蚊蝇滋生。

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消毒,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地区,要加强消毒频率和强度,以减少病毒的滋生和传播。

3. 疾病监测与控制定期进行猪群的健康监测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检测猪体内的病毒抗体,可以及早发现和诊断患病的动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隔离感染猪只,防止疫情扩散。

同时,建立完善的疫情报告和监测系统,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养殖户,以便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控制。

4. 加强养殖管理良好的养殖管理可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避免猪只过度密集饲养,适当控制养殖规模,定期进行疫情排查,发现患病猪只应及时隔离并进行诊治。

另外,饲料卫生和饮水卫生也是重要的因素,保证猪只从健康和干净的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

5. 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加强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兽医和相关人员的疫情意识和应急应对能力。

同时,也需要引起公众的关注,提高对猪伪狂犬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加强个人和集体的卫生措施,减少与可能携带病毒的猪只接触。

总结起来,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通过强化疫苗接种、加强环境卫生管理、进行疾病监测与控制、加强养殖管理以及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等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

猪伪狂犬病的表现形式及防制

猪伪狂犬病的表现形式及防制

猪伪狂犬病的表现形式及防制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危害养猪业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世界养猪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许多国家报道此病有增多的趋势。

我国于1974年在家猫中发现此病,以后逐渐在猪、牛等家畜中流行,成为我国养猪业不可忽视的主要传染病。

1猪伪狂犬病的表现形式1.1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在宁波B场,1996年5至8月份发生以产死胎为主,损失达2200多头,死胎率在55%,后经有关单位诊断为AD病。

何启盖(1998)报道,1990年秋季某猪场35头母猪共产仔305头,其中死胎290头,从死胎中分离出伪狂犬病病毒。

徐沈涛(1999)报道,江西T猪场由此病引起的流产为7.2%死胎8.4%.猪细小病毒也可引起以母猪繁殖障碍为表现的疾病,但它主要侵害头胎母猪,以产木乃伊为主.而伪狂犬病侵害各种胎次的母猪,并以产死胎为主.2.2以乳猪死亡为主,逐步延伸到培育猪和肉猪出生后外观健康的仔猪,从第2d天开始发病,3-4d时整窝死亡.赵建山(1998)报道,初生仔猪在2-3d时整窝突然发病,1-2d后基本死亡.姜达书(1998)报道,发病日龄早的确3-4d,普遍为7-10d,少数可达30d,徐沈涛(1999)报道,2-10d的仔猪发病,死亡为26.27%。

伪狂犬病仔猪日龄在延长,这可能与发病母猪的母源抗体有关.1. 3母猪不育产过死胎或产后仔猪因发生伪狂犬病死亡的母猪,产后配种困难.返情率可高达60%以上,母猪空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补注伪狂犬病疫苗(每头4头份)、改善饲料、增强护理、加强配种对防治因狂犬病造成的母猪不育很有效.2临床表现ADV的症状随病猪年龄的差异而有所变化.2.1乳猪4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病情最为严重.新生仔猪产下后很健康,膘情也好,但在2-3日龄发病后,仔猪眼眶发红,闭目昏睡,体温在41◦C左右,口角流出大量泡沫性唾液,有的呕吐或腹泻,初期听到刺激性声音可发出兴奋性鸣叫,后期则无反应.随后出现眼睑、口角、颌下水肿(这些症状可与低血糖、补铁制剂引起的中毒相鉴别),常在腹部出现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严重时全身呈紫色,患猪步态不稳,有的只能后退,易跌倒,有时出现间歇性抽搐,角反张,一般持续4-10min.病情最短的为4-6h,最长为5d,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及拉黄色稀粪,绝大多数死亡,耐过的成为僵猪.2.2仔猪(断奶后至30kg阶段)症状与乳猪相似,只是轻微一些,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比乳猪低。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猪伪狂犬病是猪隐孢子菌性脑膜脑炎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病原性脑炎,由隐孢子菌属的隐孢子菌引起,病原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受感染肉或血液经口进入。

猪伪狂犬病对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危害。

本文将从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说。

一、临床症状诊断1. 急性感染期症状明显猪伪狂犬病的感染期虽短,但症状明显,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呕吐、腹泻、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抽搐、角弓反张等。

2. 神经系统症状患病猪的神经系统症状是该病的特征之一,猪伪狂犬病患猪会出现头抽筋、头部不停地晃动、耳朵抽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不安、步态不稳、不能站立、抽搐、脑脊液白蛋白高。

3. 病理改变患猪的脑部组织明显肿胀,部分大脑发现灰白质分界不清、些许出现点状出血。

脑的脊髓膜肿胀,浸润并压迫中枢神经,同时在脑脊液中可找到病原菌。

这样的病理改变与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是一致的。

4.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测:脑脊液分析显示出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含量增加和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

二、防治:1. 猪伪狂犬病暴发后的应急处理一旦发现猪伪狂犬病的暴发,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处理,防止该病向更多的猪传播。

同时对已经感染的猪进行适当处理,保持他们的生存环境清洁卫生,降低感染率,控制传播。

立即对附近的其他猪进行检疫和隔离。

2. 猪伪狂犬病的疫苗防治在猪场常规性的使用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生产单元在规定时间内为已经接种了猪伪狂犬病疫苗的猪进行复苗,增加猪对猪伪狂犬病病毒的免疫力,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3. 强化防疫措施通过加强检疫和隔离工作,提高猪场内环境的清洁卫生水平,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对患病猪的隔离和治疗防控,提高猪的免疫力。

4.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加强人员防护设施的建设,提醒人员在接触猪时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病毒的传播,同时对患病人员及时进行治疗。

总结:针对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猪场管理者和兽医需重视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加强生产现场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检疫和疫苗注射,并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减少病毒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名词解释

猪伪狂犬病名词解释

猪伪狂犬病名词解释
猪伪狂犬病,又称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动物的
传染病。

病原体是猪狂犬病病毒,属于狂犬病病毒科。

猪伪狂犬病
通常通过受感染的动物的唾液传播,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或抓伤传
播给其他动物或人类。

病毒进入受感染动物体内后,会侵入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最终引发神经系统症状,如狂犬病
一样。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兴奋、狂吠、咬人、进食
障碍等症状。

病情发展迅速,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危及生命。

预防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和控制动物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接种疫苗可有效
降低动物感染病毒的风险。

此外,加强对受感染动物的隔离和治疗,控制病源的传播也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养殖场卫生的管理,定期消毒和清洁动
物圈舍,控制野生动物的侵入,也可以有效降低猪伪狂犬病的传播
风险。

此外,对于可能接触受感染动物的人员,如兽医、农民等,
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避免接触受感染动物,做好个人防护,以降低感染风险。

总的来说,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类动物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控制动物传播、加强养殖场卫生管理
等多种手段,以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保障人畜健康。

伪狂犬Bartha-K61毒株的前世今生

伪狂犬Bartha-K61毒株的前世今生

Bartha-K61毒株的前世今生伪狂犬病毒又称猪疱疹病毒,该病毒能引起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

猪伪狂犬病严重制约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各国专家学者不遗余力的研究疫苗防控该病,欧美和亚洲部分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疫苗免疫、检测淘汰、扑杀等措施净化和根除了伪狂犬病,在伪狂犬净化过程中疫苗起到关键性作用。

我国猪伪狂犬疫苗毒株以Bartha-K61株为主,目前在售该毒株的疫苗企业有42家国内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和4家外企,其约占猪伪狂犬疫苗市场份额的60%。

Bartha毒株是1961年由匈牙利学者Bartha分离的猪强度株,经猪肾原代细胞继代50代,在37℃培养,然后又转入32℃培养20代,并挑选1-2mm的小噬斑连续选斑培育而成。

制苗时用40代种毒,先传猪肾原代细胞1-2代复壮,挑取小斑,再传鸡胚成纤维细胞制苗。

其冻干后对细胞的滴度最低为103·5-4.5TCID50/0.2ml。

该苗主要用的免疫接种。

肌肉注射,两次免疫注射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两次免疫间隔3-4周。

Bartha-K61疫苗株不仅缺失了主要毒力因子gE及能与其组成复合物的蛋白gI,还在US区存在其他一些缺失,这些基因的缺失解释了Banha-K61疫苗株的安全性。

gE基因缺失疫苗结合gE-_ELASA鉴别诊断方法是美国和欧盟成员国推行伪狂犬病净化和根除计划的理论基础。

为了防止不同的疫苗株间发生重组,使疫苗毒株毒力返强,所以gE基因缺失疫苗是欧盟成员国和北美地区各国唯一被允许使用的修饰活疫苗。

在美国和欧洲的应用实践表明,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的应用对于伪狂犬病的控制和消除是一个突破。

1948年,我国首次检测出伪狂犬病毒,上世纪60年代伪狂犬病在地方流行,并未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后疫情出现蔓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79年引进了Bartha-K61弱毒株,试制成功了伪狂犬弱毒冻干疫苗,通过Bartha-K61疫苗应用有效遏制住了猪伪狂犬病疫情。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防控措施-养猪技术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

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该病特点是能够长时间带毒、散毒,且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潜伏感染暴发疾病。

所以必须加强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随着猪年龄的不断增长,患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眼睛周围发红,双眼紧闭,陷入昏睡,体温升高达到41-42°C,呼吸困难,有混杂泡沫的黏液从口角流出,部分发生呕吐、腹泻。

乳猪患病后两耳后倾,初期受到刺激会兴奋且呜叫,后期受到任何刺激都不会叫出声,只会导致局部肌肉发生震颤;眼睑发生水肿,腹部存在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部分甚至全身都呈紫色;初期行走摇晃,部分甚至后退行走,非常容易跌倒,之后会倒地不起,四肢不断划动,头颈后仰,往往呈现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经过4T0min又能够站起。

病程持续最短时只有4-6h,最长时可达到5天,通常在2-3天。

患病仔猪断奶前后如果排出黄色水样稀粪,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大于2月的猪患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咳嗽,呼吸困难等。

妊娠母猪患病后,体温能够升高大约o.5C,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咳嗽,呈现腹式呼吸,伴有便秘,且容易发生延迟分娩、流产以及死产。

对于妊娠后期患病的母猪,尽管能够产出活仔猪,但由于其具有较差的生活力,一般会在出生1-2天内表现出神经症状,最终发生死亡。

2、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脑组织进行抹片,接着进行染色镜检,没有发现细菌。

同时,将以上病料在马丁肉汤及鲜血琼脂平板接种,置于37°C体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制

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制

山东畜牧兽医2019年第40卷56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制陈维明滕金玲(山东省莒南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76600)杜涛(山东省郯城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谭善杰(山东省临沂市畜牧站)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733(2019)04-0056-02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近几年,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伪狂犬病的发病案例越来越多,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它通常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初生仔猪的神经症状及高死亡率;哺乳仔猪的拉稀死亡;引起保育猪及中大猪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饲料报酬;保育猪的继发感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所有这些情况必须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现阶段猪伪狂犬病的综合防制做一简单介绍,以期和广大养猪朋友们共享。

1 流行特点(1)猪和鼠是自然界中伪狂犬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是引起其他动物发病的疫源动物,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2)易感动物多。

多种动物和猪、牛、羊、兔、鼠、犬、猫等都可自然感染发病,除猪以外,都有致死性。

(3)传播途径多样。

猪可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病,其他动物主要是由于吃了患有伪狂犬的病尸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后经消化道感染。

(4)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冬季,春季和产仔旺季多发。

2 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随着年龄的不同差异较大。

2.1 哺乳仔猪主要表现精神沉郁,疲倦,不吃奶,体温高(大约41)℃,眼睑口角水肿,腹部皮下紫斑,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震颤,转圈,精神紧张,目光呆直,受刺激后神经反射敏感,有的呈抽搐状,后驱麻痹,耳朵一前一后,有的侧卧倒地,四肢呈划水状。

或呕吐,口吐白沫,流涎,拉黄色水样便,呼吸困难等。

2.2 断奶仔猪临床表现和哺乳仔猪相似,但症状较轻。

精神沉郁,厌食,体温高;有神经症状:肌肉震颤,转圈,抽搐,四肢划水状;表现出呼吸道、消化道症状:打喷嚏,咳嗽,呼吸困难,呕吐,腹泻。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

●在除猪外其它动物呈散发形式,但往往呈致死性 感染。
一、发生与危害(2)
●我国上世纪90年代,许多规模化猪场发生严重的 流产、死胎、新生仔猪大量死亡,有的猪场一个 产仔季节死亡仔猪达6000多头,死亡数百头至数 千头的猪场几乎是常事。 ●伪狂犬病毒是属于高度潜伏感染的病毒,而且这 种潜伏感染随时都有可能被机体内外和环境变化 的应激因素刺激而引起疾病爆发。
猪伪狂犬病病理变化(5)
肺的白色坏死灶
肺脏白色坏死灶
五、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目前已完成全
基因组测序,多种与毒力和免疫原性相关的基因
均已被定位,如TK、gG、gE、gB、gC、gD、gI等,
其中TK为该病毒主要的毒力基因。
易感动物:可自然感染猪、牛、羊、犬、猫、貂 、狐狸及鼠类等各种动物。 传染源: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 传染源。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染、经皮肤 伤口、呼吸道也可传播PRV。 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PRV时,常可 侵害子宫内的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等。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日 龄增长而下降。
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以产死
胎为主。 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以内仔猪死亡 率为100% 。 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20-40%,死亡率 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 等。
• 母猪不发情、返情、屡不孕等。 • 公猪不育、发生睾丸肿胀、萎缩,失去种用 能力。 • 育肥猪表现为慢性呼吸道症状、增重迟缓、 饲料报酬降低、推迟上市的时间
猪伪狂犬病临床症状(1)
猪伪狂犬病:死胎
猪伪狂犬病临床症状(2)


新生仔猪死亡
左:1日龄仔猪死亡 右:3日龄仔猪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