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调系统最大降温性能试验规范
某车型空调系统降温性能试验分析

某车型空调系统降温性能试验分析
马海涛
【期刊名称】《汽车电器》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汽车空调系统作为整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调系统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车舒适性,所以在车型开发过程中对空调系统降温性能进行试验验证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研究院电子电器部门委托试验部开展某车型的空凋降温性能试验,同时,简单描述空调系统原理及降温试验方法.对该车型空调降温试验过程中发现异常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其降温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经过一系列的整改然后冉验证措施,空调系统的降温性能差的问题得以解决.本次试验-整改-再验证的过程不仅对整车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也增强了自身在试验过程中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试验过程中,为整车开发提供可靠的试验保障.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马海涛
【作者单位】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851
【相关文献】
1.关于某出口海外车型空调系统性能的提升与分析 [J], 周思林;何林军;于河龙;盛伟琪
2.某车型空调空调系统VOC性能提升 [J], 朱俊峰;杨菲菲;任建华
3.某车型空调降温性能的提升 [J], 王新;
4.某车型空调降温性能的提升 [J], 王新
5.基于某车型开发的空调系统制冷性能提升 [J], 陈燕梅;宗新;高李明;杨河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杭州汽车空调焓差试验室标准

杭州汽车空调焓差试验室标准一、引言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和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空调系统已成为现代汽车的基本配置之一、空调系统的性能对驾驶者和乘客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评估和保证汽车空调系统的性能和品质,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试验方法是必要的。
二、试验目的本试验室标准的目的是通过测量汽车空调系统的焓差来评估其制冷和制热性能。
焓差是指室内和室外空气温度之间的差值,它反映了空调系统对室内温度的控制能力。
通过该试验可以评估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制热效果,从而为企业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和技术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三、试验方法1.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包括空调系统测试台、温度计、湿度计、流量计、数据采集系统等。
其中空调系统测试台应具备以下功能:可以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可以测量空气流量、可以测量空气温度等。
2.试验条件试验应在室外温度25℃±2℃、相对湿度50%±5%的情况下进行。
试验设备的温度和湿度应能准确地控制在试验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3.试验步骤a.开始试验前应进行设备预热,将试验设备的温度和湿度稳定在试验条件要求的范围内。
b.打开汽车空调系统,在设备上设置所需的温度和风量。
c.记录设备上的室内温度、室外温度、风量等参数,并计算焓差值。
d.根据焓差值评估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4.试验结果评估根据试验结果,评估空调系统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并将结果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四、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试验目的、试验设备和条件、试验步骤、试验结果及评估等。
试验报告应由试验人员签署并加盖试验室公章。
五、总结通过这个标准化的试验方法,可以准确评估汽车空调系统的焓差,从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该试验标准在杭州汽车空调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汽车空调性能的需求,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
CO2轿车空调降温性能试验研究

系统 。20 20 0 1— 0 3年 ,A 美 国汽 车 工 程学 会 ) S E( 立项 , 面研 究 汽车空 调 制 冷剂 H C 3a与 C , 全 F 14 O 和
碳氢等替 代制冷剂 的性 能及对环境 的影 响。20 02 年, 日本 丰 田汽 车 公 司在 国际 汽 车 工 业 替 代 制 冷 剂
[ bt c] Bt i do ev om n s u tnl )adr dt t a eo e naSn n a e A s at r o -or( ni n et i l o b n o s r pr r do at acr . hn r m a i a a es e fm a
c p e u e tp a x h g rwi a i al a v r ld me so s t e o gn C 3 y t m.T e ts o p rt b y e he te c a e t a b sc ly s me o e a i n in a r i a HF 1 4a s se n h l h i l h et
r s l h w h tt e ar c n i o e a ia l es t e t mp r t r o rn e u r me t o e c l b tt e p r e ut s o t a h o d t n r b sc y me t e e a u e lwe g r q i s i i l h i e n s f t a" u h e - h
f r a c so o a t nd c mp n n sne d t e i r v d. o n e fs me p rs a o o e t e o b mp o e m
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环境模拟台架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

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环境模拟台架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技术规范实施日:年月日编制: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制冷空调系统性能环境模拟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适用于昌河M1类和N1类车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以及产品改进开发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JD 658-2000《汽车空调整车降温性能试验方法》3 试验条件温度:38℃±1.0℃相对湿度:50%±5%辐射强度:1000W/m2±25W/m24 试验设备环境试验舱底盘测功机数据采集系统5 试验方法5.1 测试准备5.1.1 车辆准备a) 记录车辆相关参数记录VIN编号、样车制造阶段、总质量、轮胎尺寸和压力、发动机型号、发动机排量、散热器型号、空调系统总成、试验前已行驶里程等相关参数。
b) 车辆检查检查车辆的密封性,车辆是否有泄漏现象。
c) 空调检查检查车辆的空调系统工作是否正常,系统是否有泄漏现象。
d) 冷却水检查查看水箱是否注满冷却水,是否有渗漏,若冷却系统有气阻,需将气排尽。
e) 燃油检查确保车辆有进行试验的最少量的燃油。
f) 机油检查查看机油标尺,机油量不能低于机油标尺最低限度,不能高于最高限度。
g) 轮胎气压检查检查轮胎气压,使其符合各车型相应的轮胎气压要求。
h) 按以下位置要求布置测点传感器:温度:冷凝器入口空气温度(入口管壁处)冷凝器出口空气温度(出口管壁处)散热器入水口温度散热器出水口温度发动机油温度(在量油标尺末端处)各蒸发器回风口温度(在内循环回风口表面中心处)各蒸发器出风口温度(在距出风口表面中心25~35mm处)各排各位置呼吸口和脚步温度(如图1所示,可调节的座椅应该调节到水平位置和垂直的中间位置各排各位置腰部温度(每个座位左右两侧边缘的中点,与坐垫之间的距离为25-50mm处)压缩机壳体的表面温度(热保护器附近)压力:压缩机排气压力压缩机吸气压力风速:各蒸发器出口风速(位于出风口表面中心处)电压:压缩机离合器电压冷凝器风扇电压散热器风扇电压鼓风机电压电流:冷凝器风扇电流散热器风扇电流鼓风机电流湿度:驾驶员位置湿度图15.1.2 环境试验室准备a) 驱动轮对中;b) 试验车辆紧固;c) 连接汽车排气管;d) 连接数据采集系统。
整车空调系统结霜性能试验规范

整车空调系统结霜性能试验规范15整车空调系统结霜性能试验规范XXX秘密★前言本标准是在低热负荷条件下对整车空调系统进行试验,检测汽车空调系统的结霜性能,以此作为空调系统设计的一项验证条件。
本标准是在室内底盘测功机上进行。
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均符合GB/T1.1-2009规定。
本标准与上一版标准的主要区别:1. 试验车速与变速箱档位进行了适当的改变;2. 温度与湿度调整为保证最大结霜性能的环境条件;3. 评价标准由主观评价方式改变为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方式。
本标准由XXXXXXXXXXXXX试验技术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XXXXXXXXXXXXX公用技术院标准管理科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XXXXXXXXXXXXX试验技术中心整车系统开发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整车空调系统结霜性能试验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XXXXXXXXXXXXX所有车型(大型货车和客车除外)的空调系统结霜性能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534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3 试验准备3.1 车辆状态确认3.1.1 样车车况良好,轮胎气压正常。
整车性能满足标准GB/T 12534《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3.1.2 确认空调系统处在最佳充注量状态。
3.1.3 确认空调系统工作正常,无泄漏。
3.1.4 确认在外循环模式时进风门的工作状态。
3.1.5 通过实际测量确认装车是否符合规格要求:。
qct656(2000)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

QC/T 656-2000 (2000-11-06 批准,2001-04-01 实施)本标准是对QC/T 72.1-1993《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的修订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引用标准;――术语定义及描述;――名义工况参数:——技术要求;――取消原标准中基本参数、附录A和附录B。
本标准自生效日起,同时代替QC/T 72.1-1993。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一汽杰克赛尔空调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宏伟、赵桐林、程立惠、周健、方劲、刘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QC/T 656-2000代替QC/T 72.1-1993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的性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调节汽车乘员舱内空气为目的的汽车空调制冷装置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QC/T 657-2000 QC/T 660-2000 QC/T 661-2000 QC/T 662-2000 QC/T 663-2000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汽车空调(HFC-1343用压缩机汽车空调(HFC-1343用液气分离器汽车空调(HFC-1343用贮液干燥器汽车空调(HFC-1343用热力膨胀阀3术语3.1汽车空调系统由暖气装置、制冷装置、通风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和加湿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以及必要的控制部件等构成,用于调节乘员舱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并使其以一定速度在车室内定向流动和分配,从而给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及新鲜空气的系统。
3.2制冷装置由压缩机、冷凝器、贮液干燥器或液气分离器、节流元件、蒸发器、制冷剂管路、风机等构成,将车室内的热量传递给室外环境的装置。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

QC/T 657-2000(2000-11-06批准,2001-04-01实施)前言本标准参照日本工业标准JIS D 16l8-1992《汽车空调器试验方法》,在QC/T 72.2-1993《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的基础上修订的。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岳阳恒立冷气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付琦、郭亮、方劲、董国平、赵国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QC/T 657-2000代替QC/T 72.2-1993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制冷装置(以下简称空调装置)的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以调节乘员舱内空气为目的的汽车空调装置。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236-1985 通风机空气动力性能试验方法GB/T 3785-1983 声级计的电、声性能及测试方法GB/T 4214-1984 家用电器噪声功率的测定GB/T 7676.1~7676.9-1998 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及其附件3 术语3.1 额定制冷量空调装置在规定的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下运行.达到稳定状态时,单位时间内蒸发器从空气中吸收的热量。
3.2 送风量测量制冷量时通过蒸发器的送风量。
3.3 量热计采用空气的焓差,测定空调装置降温除湿能力的装置。
3.4 冷却装置由蒸发器和风机组成,或由风机、蒸发器及加热器组成的装置。
3.5 带风机的冷凝器由冷凝器和风机(包括护风圈)组成的装置。
4 试验项目试验项目包括制冷量、风量、压缩机驱动功率及噪声。
5 试验条件5.1 空气状态蒸发器和冷凝器进风口的空气状态应符合表1的规定。
轿车空调的性能实验

景和功耗均呈增加趋 势 , 但功耗的增加幅度大于制 冷量的增加幅度 。 而且 , 随转速的提高, 制冷量的增
结构。 由图可知 , 随着 压缩机转速 的提高, 系统制冷
2 2
2
汽车空调压缩机 由汽车发 动机驱 动。汽车行 驶过程中, 发动机转速 的变化会引起压缩机转速发 生相应的变化 , 从而引起系统制冷能力发生很大的 变化 , 为了分析转速变 化对系 统性能 的影响 , 对变
转速工况进行 了试 验。试 验工况条件 见表 1 。冷
31 . 压缩机转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某轿车空调 系统 简图如 图 2 所示。主要 由压
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
缩机 、 冷凝器 、 储液器 、 膨胀阀和蒸发器几大部件组
2 一
维普资讯
《 冷藏技术)06 l 月第 4 总 1 期) 20 年 2 期( 1 7 成, 其冷凝器采用 管带式结构 , 蒸发器采用层叠式
维普资讯
《 冷藏技术)o6 l 月第 4 ( 1 期 ) 2o 年 2 期 总 1 7
轿 车空调的性能实验
张 华俊 徐 国权
西安 交通大学能动 学院
张泽 中
岳 阳恒 立 汽 车 空调 股 份 公 司
摘 要 对轿车空调系统进行 了性 能试验 , 根据试验数据 , 分析 了压缩机转速 、 蒸发器风量 、 冷凝器风
验时也可 由加热器 1 辅助调节。冷凝器的进 口 来
调节制冷剂 的质量流量来改变其压力。
幽 渊竹 国 热 膨 力 胀蒯 c 电 f ① 温 传 磁I 1 ; f 度 感器 ( 腿 传 器 力 感
在测得蒸发器进出口状态参数后 , 就可以根据
参数更准确 , 状态方程也更合理 , 以一般都采用 所 制冷剂侧计算的换热量作为冷凝器的换热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空调系统最大降温性能试验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的最大降温性能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汽车空调的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 kg的燃油发动机驱动的乘用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2534-19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T 18352.6-2016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QC/T 720—2004 汽车空调术语
T/CSAE 114-2019 汽车动力总成冷却能力环境风洞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QC/T 720—2004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汽车空调系统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由暖风装置、制冷装置、通风装置、空气净化装置和加湿装置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以及必要的控制部件等构成,用于调节乘员舱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并使其以一定速度在乘员舱内定向流动和分配,从而给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舒适的环境及新鲜空气的系统。
4 试验设备和条件
4.1 试验环境
试验环境风洞要求按照T/CSAE 114-2019 汽车动力总成冷却能力环境风洞试验方法中第四章的环境风洞要求。
风速范围满足0 km/h至160 km/h,风速在40-160km/h范围内变化控制在±1 km/h以内。
4.2 试验样车
4.2.1确认整车气密性、制冷剂加注量、泄漏量及蒸发器抗结霜等应满足整车技术要求,并记录车辆基本信息,包括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冷却系统等相关信息。
情况下,可以选择里程数超过1000 km的车辆。
车辆若非新下线状态,需要检查车辆保养记录,最后一次保养后的行驶里程如超过5000 km需要更换冷却液、发动机机油,其它零部件和油液更换应按照车辆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
4.2.3车辆应安装前牌照或安装一个与前牌照尺寸相等的盖板。
试验车辆安装按照T/CSAE 114-2019 汽车动力总成冷却能力环境风洞试验方法中
5.4节进行。
4.2.4车辆轮胎冷充气压力应符合车辆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误差不超过10 KPa.
4.2.5若测试车辆需要伪装,应不影响流入冷却系统、发动机舱内、车身下方的空气流动。
4.2.6试验车辆应按车辆总质量(GVM)进行加载,加载后需要测量前后轮轮眉离地高度并记录。
4.2.7试验期间应按车辆使用说明书要求对车辆进行技术检查和保养,确定冷却系统的控制标定程序为最新状态。
4.2.8所有电气系统由车辆内部电源提供。
试验时,开启车辆所有用电系统,包括全部车灯(大灯开启远光模式)、多媒体、座椅通风等。
4.2.9试验车辆应配备能够正常工作的灭火器。
4.2.10车辆空调控制设定
试验前空调性能应满足整车冷媒的泄漏量、加注量试验和蒸发器抗结霜试验的要求,试验中的空调设置如下:
——温度设定:温度调节置于全冷位置
——鼓风机设定:风量调节置于最高档位置
——出风方向设定:出风置于吹面模式位置
——进气模式设定:进气置于外循环位置。
但若试验过程中自动空调自动转换成内循环则采用内循环。
——压缩机:开
4.3试验仪器
试验用仪器设备及传感器应在鉴定周期内且满足表1要求。
根据车辆结构、原理,按照表A.1的规定选择测量点并安装传感器。
5 试验方法
试验测量参数及传感器布置按附录A执行。
确保所有温度参数的采集通道可以使用。
将底盘测功机设置为道路模拟模式,选用与试验车辆GVMR状态对应的阻力,加载方式见GB/T 18352.6-2016。
5.1 预热阶段
预热阶段按表2执行。
待预热阶段三结束后,试验人员需确认出风口导流叶片处于最大开度状态,空调出风口格栅打开方向按照附录A5进行操作。
5.2 测试工况1–内循环(推荐工况)
试验开始条件满足时(即乘员舱内的平均温度达到要求)驾驶员需迅速进入车内,尽可能快的将车速提升至50km/h,在车速稳定在50km/h后,将鼓风机开关调至最高挡,并确认空调系统为正确设置状态如表3所示。
开始计时,按下AC按钮,启动空调系统。
5.3 测试工况2 - 通用降温
5.3.1 试验开始条件满足时(即乘员舱内的平均温度达到要求)驾驶员需迅速进入车内,尽可能快的将车速提升至50km/h,在车速稳定在50km/h后,将鼓风机开关调至最高挡,此时开始计时。
按下AC按钮,启动空调系统,并确认空调系统为正确设置状态。
5.3.2 试验工况按表4进行,并满足下列要求:
a)车速50km/h时,需优先考虑发动机转速。
发动机转速的合理范围:最佳转速为1650rpm,
如达不到最佳转速,可在1500-1800rpm之间,但不得低于1500rpm。
b)对于手动变速箱车型:手动选择合理档位,使发动机转速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c)对于有手动模式的自动变速箱车型:D档时如转速低于1500rpm,可采用手动模式选择合
理档位,使发动机转速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d)对于没有手动模式的自动变速箱车型:D档时如转速低于1500rpm,可改变车速,但迎面
风速需维持在50km/h。
车速选择要求:最佳车速选择为D档发动机转速为1650rpm时的车速,如果无法满足,则选择D档发动机转速在1500-1800rpm之间时的车速。
备注:不特别说明的地方加速度用(3km/h)/s,减速度用(2km/h)/s。
5.4 测试工况3–浸车到怠速
试验开始条件满足时(即乘员舱内的平均温度达到要求)驾驶员需迅速进入车内,尽可能快的启动发动机,将鼓风机开关调至最高挡,并确认空调系统为全冷、内循环、鼓风机最大档,吹面模式。
开始计时,按下AC按钮,启动空调系统,保持30分钟,试验结束。
5.5 预热及试验阶段其他要求
a)带后蒸、侧蒸等辅助降温系统时,辅助降温系统的预热阶段及试验阶段操作等同于前部起主
要降温作用的空调主机总成。
b)带后排出风口的车型同样需调整至风量最大,温度最低模式。
c)座椅加热、各种玻璃加热系统(如后除霜加热丝等)、各种辅助采暖系统等带有加热功能的
设备需在整个试验过程保持关闭。
d)车内平均温度=(前两排所有头部测点平均温度+前两排所有脚部测点平均温度)/2。
e)两排以上座椅车辆,按前两排计算车内平均温度。
注:车内平均温度采用头部和脚部的平均值,头部和脚部各是8个温度点的平均值。
5.6 试验记录
数据记录在车辆预热准备阶段开始,试验结束时停止。
推荐数据采集频率为1秒。
6 试验报告和结果
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试验车辆信息(包括车辆型号、VIN码、发动机型号、变速箱型号、空调装置型号、试验
车颜色、其它改制改装信息等)参见附录B;
b)测试环境信息和循环信息;
c)试验委托单位(人)、试验依据标准、试验地点、试验时间、试验人员等;
d)处理后的试验结果:应包括各个考核点的平均温度数据及降温曲线。
图1 降温试验数据曲线
试验室应保存完整的原始数据,并在委托方需要时予以提供。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试验测量参数及传感器布置要求
A1 试验测量参数要求按表1。
表A.1 测量参数列表
A2 头部测温点位置要求如图A1。
图A.1 头部测温点位置
正驾、副驾、后排左乘客、后排右乘客头部布置温度传感器,每个座椅头部布置2个传感器,头部左右各1个,共布置8个温度传感器。
注:座椅位置设置:前后方向最靠后位置,上下方向座椅最低位置。
调整座椅靠背至其低处与座椅的角度大约为90°。
头枕降到最低位置。
A3 腰部测温点位置要求如图A2。
图A.2 腰部测温点位置
副驾、后排左乘客、后排右乘客腰部中心布置温度传感器,每个座椅布置1个传感器,腰部左右各1个,共布置3个温度传感器。
正驾腰部温度等同副驾腰部温度。
A4 脚部测温点位置要求如图A3。
图A.3脚部测温点位置
正驾、副驾、后排左乘客、后排右乘客脚部布置温度传感器,每个脚部布置2个传感器,左右各1个,共布置8个温度传感器。
传感器布置在脚中心,高度距离地板50mm。
A5 空调出风口格栅打开方向要求如图A4。
图A.4 空调出风口格栅打开方向
调整主驾、副驾左右空调出风口格栅,使主驾、副驾座椅头部传感器位置气流最大。
如果有后排出风口,调整后排左乘客、后排右乘客头部传感器气流最大。
附录B (规范性附录)车辆信息表
参考文献
SAE J2777, Recommended Best Practice for Climatic Wind Tunnel Correlation[S]. USA: SAE International,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