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指瑕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指瑕作者:李海平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03期现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07年3月第二版)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教材。
然而,虽经修订,仍存欠妥之处,笔者仅就目力所及,归类列举,以求教于同道。
一、注释编排不合理1. 《芦花荡》中“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句中的“泅”应读“qiú”,课本在《芦花荡》中未注音,而在《观潮》中却注了音。
应注前句,而在《观潮》中不注。
2. 《登岳阳楼(其一)》中已对“徙倚湖山欲暮时”的“徙倚”注为“徘徊”。
而在《野望》中又对“徙倚欲何依”中的“徙倚”注为“徘徊,来回地走”。
重复注释,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应删去后注。
二、注释错误《观潮》中有“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句,注释将“既望”注为“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笔者认为此注释是不妥的。
“望”是指月球和太阳在地球前后正相反的时刻,此时月球完全面向地球,我们看到的是一轮满月。
“望”可以发生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刻,因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椭圆的,运动速度是不均匀的。
在近地点速度最快,在远地点速度最慢。
即从初一“朔”到“望”之间,若月球过远地点,“望”就要后推,有可能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若月球过近地点,“望”就要向前提。
因此根据天文现象,人们把农历大月的十六日和小月的十五日都称为“望”,并不是课本中所说的“农历十五日”。
“既望”是指“望”后的第一天,即大月的十七日,小月的十六日,并非课本所统指的“农历十六日”。
三、多音字辨析失当课本将《归园田居(其三)》的“道狭草木长”加注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丛生”。
显然这是把“长”字当作动词注释了。
从陶诗的下句“夕露沾我衣”,可见诗人当时感觉草木太长(cháng),若是草木短一点儿,也不至于让“夕露沾我衣”了。
是嫌草木太长的意思,怎能理解为动词呢?再从全诗来看,与诗中“草盛”、“荒秽”一样,“草木长”正恰当地反映了劳动的艰辛,从而反衬出全诗的点睛之笔“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凸现诗人的高尚人格。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

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与商榷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中的注释内容历来都有值得指瑕与商榷之处,有的是通过新编教材对旧教材的改正,有的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错误与不妥之处,还有的是文言文研究人员所提出的值得商榷修改之处。
教材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字词的注解与文章选段的出处,这些错误与不妥之处需要及时加以纠正修改,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与正确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
本文通过阐述教材注释中失误之处与值得商榷之处,希望对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标签: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指瑕商榷初中语文通用的教材是人教版的2016版教材,总共编有124篇文言文,与之前的教材相比较,文言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也是为了实现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文言文的注释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文言文的辅助方法,因此要确保注释内容的正确性和准确性,避免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因为注释的问题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存才问题和疑虑的地方,在下文中一一指出,以供大家参考讨论。
1、初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失误之处1.1字词注解失误之处。
在语文文言文课文的注释中,有些字词的注解存在明显的失误之处。
《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一句,对于“傍地走”的注解为并排跑,而依据《新华字典》中对于“傍”字的解释,为靠近、临近、接近之意,并没有并排的含义,因此对于“傍地走”的正确注解应该为贴着地跑,再结合原句上下文的含义,这样的注解也十分通顺、合理。
《醉翁亭记》中“佳木秀而繁阴”一句,对于“秀”字的注解为开花,指滋长之意。
但是依据《新华字典》中对于“秀”字的解释,为美好、秀丽之意,并且此句中的秀字与后句中的“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的秀字意思相同,所以原句翻译为“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更为妥当。
还有《愚公移山》中提到的“河阳”,注解为黄河北岸,源于江南作阴,江北作阳之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注释指瑕

吁; 嘏 j : 猎
安徽 省 广德 县邱 村 中 学 王荷 富
教 材 注 释 是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课 文 的 重 要 的辅 助手 段 ,编 者 如 不 站在 这 一 基 点 上 , 为 学 生 的 阅读 理 解 服 务 , 仅 照 搬 词 典 。 要 仅 还 人教 版 七年 级语 文 上 册第 1 《 论语 ) 0课 ( 十则》 4 第 5页 注 解 ⑨, “ 毅 ” 释 为 “ 把 弘 解 刚 强、 勇毅 ” 。朱 熹 在 《 四书 集 注》 中说 : 弘 , “ 宽
而 已。 ( 沫若《 曹植》 郭 论 )
成 语 典 故 的原 意 后 来 转 变 出新 意并 不
少见 。如 “ 丝不 挂 ” 为佛 教 用 语 , 鱼 不 一 原 谓
受 钓 丝 网 罟之 害 ,比 喻人 不 受 尘 世 的牵 累 ,
后 来 却转 变 为 赤 身裸 体 之 意 。又 如 “ 山云 巫
雨” 原指 古 代 神话 传 说 里 巫 山 神女 兴 云 降 雨
之 事 , 喻指男 女欢 爱 。■ 后
海》 《 和 现代 汉 语 词 典 》 注 释 , 理 也 无 过 的 按
错 , 是读 过 李 渔 的 《 只 闲情偶 寄》 《 蕖 》 之 芙 的 人 对 “ 萏 ” 词 的 印象 不 会
蹇 庐 氏
义 项⑩ , 作词 助 , “ ” 如 《 ・ 》 出涕 沱 犹 然 , 易 离 “
若 , 嗟若 ” 《 ・ 风 ・ 》 桑 之 未 落 , 叶 戚 ;诗 卫 氓 “ 其 沃若 ” 。此 处 为何 不 可 理解 为 “ 中有楼 ( 其 的
原本 , 咬文 嚼字 , 说 话 和 写 文 章 一 种 是 值 得 称 道 的 习惯 , 的是 能够 更 加 准 确 地 表 为
《斑羚飞渡》细节失误指瑕_斑羚飞渡是真的吗

《斑羚飞渡》细节失误指瑕_斑羚飞渡是真的吗《斑羚飞渡》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文中出现较多的细节失误,试指瑕如下。
1、关于伤心崖。
课文第2节有这样一段文字:伤心崖是戛洛山的一座山峰。
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
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
这段文字应当改成:伤心崖是戛洛山的一座山峰,它与隔河对峙的一座山峰相距六米左右,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劈开,两座山峰都是笔直的绝壁,从山底下的流沙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
因为一座山峰怎么会被一把利斧剖开呢?剖字不用劈字准确。
原文相距约六米左右是典型的病句,应当删去约或左右。
文章第9节有一老一少走到伤心崖句,此句不妥,似乎一群斑羚原来不在伤心崖上。
应当改成一老一少走近伤心崖的悬崖边缘上。
2、关于彩虹。
课文第5节、11节和16节都写到彩虹。
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
可是彩虹不可能在人与动物的视野很近的地方出现,这是物理常识。
再说,伤心崖与对面的山峰只有六米左右的距离,也不可能有这么短的彩虹出现。
3、课文第3节写一只老斑羚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
这说明老斑羚是掉落在水中。
课文第10节又写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这粉身碎骨必定是摔在岩石上,与扑通的落水声相矛盾。
4、课文第3节写一只老斑羚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在第9节又出现这么一句: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
这两个比喻根据文章的内容对比一下就发现不妥当,后者应当比前者坠落的速度快,因为后者受到外力的猛力踢蹬。
可是流星肯定比断翅的鸟坠落得快。
5、课文15节,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叫,狗如果要叫,就不可能伸出长长的舌头。
6、这群斑羚不是偶数,恰恰是奇数。
课文16节这句话恰恰是错的。
因为把第3节中故意逞能而坠崖的一只老斑羚算进去,这群斑羚恰恰是偶数。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一、教材注释的重要性教材注释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进行注释,教材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扫清障碍,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因此,教材注释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注释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问题:1. 注释过于简单有些注释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解释生僻字词或文化背景,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例如,某篇课文中对某个古代官职的注释只有寥寥几字,无法让学生明白这个官职的具体职责和地位。
2. 注释与正文不符有些注释与正文内容存在出入,容易误导学生。
例如,某篇课文中提到某个人物“出身贫寒”,但注释中却解释为“出身富裕”,两者相互矛盾,让学生无所适从。
3. 注释缺乏统一规范有些课文的注释风格不统一,有的采用现代汉语,有的采用古代汉语;有的解释较为详细,有的解释较为简略。
这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4. 注释未及时更新有些课文的注释仍然是基于旧的观点或数据,没有及时更新。
例如,某篇课文中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注释仍然采用旧的说法,但实际上学界已经有了新的研究成果。
这使得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学术动态。
三、如何改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注释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增加注释的详细程度对于生僻字词和文化背景等,应该增加注释的详细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适当增加注释,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 保证注释的准确性教材的注释应该保证准确性,与正文内容保持一致。
避免出现相互矛盾或误导学生的情况。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内容,可以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3. 统一注释规范教材的注释应该统一规范,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解释方式都应该尽量保持一致。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教师的使用和教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指瑕

室 ”的课堂模 式,造成课 堂上 “ ” 教 一 多 面 体 欧 拉 公式 的 发 现 等 , 其 目的 是 改 统 天 下 ,“ ” 以立 足 ,课 堂 完 全 被 异 变 传 统 的学 生 学 习 为主 的局 面 , 切 实 让 学 难 化 的 局 面 , 改革 课 堂 教 学 模 式 ,提 高 课 学 生 参 与 到 数 学 学 习活 动 中 ,成 为课 堂 堂 教 学 效 率 ,确 保 学 生 的 主 动 性 、 主 体 的 主 人 。教 师 在 整 个 教 学 活 动 中应 由传
自言 是 “ 枣 子 ” 的 “ 本 经 纪 ”,既 贩 小 然 如 此 ,他 们 也 应 装 扮 得 像 干 粗 重 之 活
此 外 , 《天 净 沙 ・ 思 》 一 曲用 来 秋 最 后 揭 示 主 旨 的甸 子 “ 断肠 人 在 天 涯 ”
使 用 了夸 张 手 法 , 而 温 庭 筠 的 《 江 ( 车 贩 枣 ) 穿着 简 单 的 “ 本 经 纪” 望 推 、 小 南 》一词 用 来表 达 主 旨的也 是 最 后 一 人 ,怎 能会 像 图 中所 画 的那 样 !
只能 说 :马致 远把 温庭 筠 诗 中 的 “ 肠 断” 改成 了 “ 断肠 ”, 温 庭 筠 旬 中省 略 把
性 的 一 位 。 在 他 的 散 曲 作 品 中 , 又 以 小 令 《 净 沙 ・ 思 》( 天 秋 七年 级 语 文 上 册 第 1 课 )最 有 名 。 元 人 周 德 清 誉 之 为 “ 5 秋 思之 祖 ”, 国维 称 赞 其 为 “ 王 小令 之 最 佳 者” 这 首作 品 以藤 、树 、鸦 、桥 、水 、 。
一 高
落到实处。
一
中数 学教 学的应 对措 施
◇徐 宏 宝
人教版初五册语文课本指瑕

人教版初五册语文课本指瑕甘肃省景泰县第三中学张万海邮编730400一、注释类:1、<<孟子>>与<<孟子章句>>是同一本书吗? <<谈骨气>>12页注释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见<<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按教材引用习惯,如本书26课<< <孟子>二章>>的两条注释:149页注释⑴“选自<<孟子•公孙丑下>>”,150页注释⑴“选自<<孟子•告子下>>”,均以原著名称出现,所以本注释中的“章句”二字应该删去。
理由有二:一、教材尤其是同一册教科书,引用同一本书应保证名称的统一,不能给学生造成知识上的混乱和误解;二、按训诂学的定义,“章句”的意思是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而在<<谈骨气>>一文及注释中,均只有<<孟子>>的原话,而没有赵岐的<<章句>>,“章句”二字,名不符实。
把既无实指意义,也无了解必要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只有增加负担和制造混乱,无任何益处。
2、刘义庆是临江王还是临川王? <<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64页注释⑴“〔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封临江王。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撰有<<世说新语>>。
”160页 << <世说新语>三则>>注释⑴“<<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和他的门客所作。
……刘义庆,南朝宋宗室,封临川王。
”刘义庆的封号在两处注释中出现分歧。
据<<宋书>>记载,刘义庆,彭城人,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儿,长沙景王刘道怜的次子,后立为临川王刘道规的嗣子,袭封临川王,后虽作过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但从未改封为临江王。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指瑕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指瑕
近日,有部分家长和学生反映,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存在一些指瑕。
主要包括以下
三个方面:
一是文言文课文过少。
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
七年级教材中文言文课文数量过少,影响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是课文内容单一。
有些学生认为七年级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单一,缺乏变化,不够丰
富多彩。
另外,一些学生也反映教材中的故事不够有趣,缺少吸引力。
三是语文知识点设置不够具体。
一些学生认为七年级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点设置不够具体,学生缺乏一定的重点和难点把握。
同时,一些学生还认为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点和实际
应用之间缺乏联系,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对于这些指瑕,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以改进:
一是增加文言文课文数量。
我们可以在教材中增加一些文言文课文,让学生有更多的
机会接触和阅读文言文,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是增加课文内容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内容更丰富多彩、更富有吸引力的课文,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和兴趣。
三是优化语文知识点设置。
我们可以调整教材中的语文知识点,将重点和难点清晰明
确地列出来,并在教学中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总之,现行的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确实存在一些指瑕,但这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改进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等多种方式来解决。
希望全体语文教师一起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更多地收获知识和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注释指瑕摘要:依据教材注释,引导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然而现行教材的注释编写不尽完美,削弱了其应有功能。
通过在教学中积累比对,就注音中重复、滞后、多余、疏漏和大写规则问题;释义中重复、滞后、疏漏、名物词注解不足、释义存疑和文言特殊用字标注混乱现象;作者介绍中滞后、重古、崇外和重要未注之疑等,作列举类述,以期引发同仁讨论和专家指津,从而辨伪去妄,完善教材注释,促进学科建设,优化教材功能。
关键词:注释;瑕疵;高效课堂积极发挥教材注释的辅导功能,引导学生主动而充分地预习,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学会学习的常用教学方略,也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得力措施之一。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依据教育部所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推荐使用已有十年之久,中间作过篇目微调和改版。
这套教材的质量和水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它所发挥的育人功效早已不可车载斗量。
然而,本人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发现,这套教材的注释编写还是稍有瑕疵,不够严谨规范,缺乏整体感和系统性,一些地方不尽科学合理,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和辅导功能,笔者试作以下归类陈述。
一、注音问题1.注音重复。
六册教材中,对于同一个字,前面注了音的后面依然注。
如“聒”,就注了三次音:七(上)(七年级上册,以下类同)第12页注①“〔聒聒(ɡuōɡuō)〕”已注,而九(上)第28页有注③“〔强聒(ɡuō)不舍〕”、第146页又有注③“〔聒(ɡuō)噪〕”。
“翳”字也是三次注音:八(上)第77页注④“〔翳(yì)〕”,八(下)第17页注①同样“〔翳(yì)〕”,八(下)第202页注{15}“〔阴翳(yì)〕”。
还有八(下)《五柳先生传》“〔箪(dān)瓢屡空〕”与九(上)《隆中对》“〔箪(dān)食壶浆〕”注音重复等等。
显然,这么做是没有必要的。
2.注音滞后。
如,七(上)《紫藤萝瀑布》17页“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一句中的“虬”字属生字未注,到了九(下)《那树》76页才有注{1}“〔虬(qiú)须〕”的注音;七(上)《紫藤萝瀑布》16页“我只是伫立凝望”一句中的“伫”字属生字未注,到了九(下)《音乐之声》139页才有注{1}“〔伫(zh ù)立〕”的注音作为生字,先出现不注音而后出现反注,是没道理的,一是不符合认知规律,二是也有悖于教材编写原则。
3.注音多余。
如,九(下)21课《曹刿论战》170页注{1}中“因战场在长勺(sháo)”、23课《愚公移山》179页注{2}“〔惩(chén ɡ)〕”既不是多音字,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也不是生字,根本无需加注拼音。
4.该注未注。
七(上)《童趣》20页“盖一癞虾蟆”的“虾”、八(上)《中原我军解放南阳》5页“民间所传二十八宿”的“宿”、八(上)《说“屏”》117页末句“锦屏人忒……”中的“忒”、九(上)《致女儿的信》47页“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黄土”的“■”、九(下)中更多,如《香菱学诗》中的“曹雪芹,名霑”的“霑”字,“应玚”“庾”“让我诌去”的“诌”等,都是些生字,不注不行,不利于发挥教材的辅导功能,根据教材编写体例和原则,它们是本应该注音的。
5.人名地名的首个字母未大写。
教材注释中,对于人名地名注音,大多数坚持了首个字母大写这一普遍规则,但又有少数例外,如,七(上)96页注{1}中“淄(zī)川”、注{2}“〔奂(huàn)山〕;七(下)65页注{10}中的“燕(yān)山”、89页注{1}中“湖北浠(xī)水人””;八(下)174页注{2}“〔黔(qián)娄〕”、208页注{9}中“磻(pán)溪”;九(上)189页注{3}中“鄢(yān)陵”、218页注{6}中“鄠(hù)县”;九(下)195页注{1}中“峣(yáo)关”、196页注{5}“〔於(wū)潜〕”等近30处。
这些人名地名的注音首个字母均未大写,应为明显疏漏。
二、释义问题1.释义重复。
如七(上)《山市》97页注{3}“〔未几〕”已注,而七(下)《口技》141页又注{13}“〔未几〕不久。
”七(下)《孙权劝学》注{7}“〔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九(上)《隆中对》注{2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又注一遍。
还有上面提到的“翳”字,八(上)《老王》77页注④“〔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与八(下)17页注①“〔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一模一样;七(上)59页注{3}“〔黛(dài)色〕青黑色。
”与九(上)66页“〔黛〕青黑色。
”释义一样;《背影》与《孔乙己》中的“拭”字注释同为“擦”……既然知识是要继承积累、前后联系整合建构的,这些复习巩固的事就应交给学生,不必唠叨。
2.注释滞后。
如“伫立”一词,七(上)《紫藤萝瀑布》16页“我只是伫立凝望”一句中未注,到了九(下)《音乐之声》139页才注(见注{1});如“拟”,七(上)《童趣》19页“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未作注,129页《咏雪》“撒盐空中差可拟”有了注{1}中“拟,相比”的注解;再看“既而”——七(上)《山市》“既而风定天清”未注,而七(下)《口技》“既而儿醒”注{4}有“不久,紧接着”的注解。
其实它们前后的用法意义都是一样的,焉何先来反不如后到的呢?3.该注未注。
如,七(上)《风筝》107页“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的“苦心孤诣”、九(上)《孤独之旅》75页“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的“歇斯底里”、九(下)《变色龙》46页“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中的“浆硬”,学生肯定不懂;八(上)《说“屏”》中的“忒”、九(上)《智取生辰纲》140页“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的“价”都属方言和新起词,该注;七(上)《风筝》107页“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中的“罢”、109页“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中的“胡涂”和“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的“玩艺”,应注现在的规范词形——“吧”“糊涂”“玩意”,本文中不是分别给出了“那里”“他”“发见”“胡蝶”“偶而”的现在写法——“哪里”“它”“发现”“蝴蝶”“偶尔”了吗?为什么一样身份两样对待呢?还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像九(上)《出师表》201页中的“痛恨”、八(上)《桃花源记》中的“咸”“妻子”“不足”等,都应予以训注,以期引起学生的重视与辨析。
4.名物词的注释不足。
比如,九(上)152页《杨修之死》“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的“人中”,学生不明就里;《香菱学诗》中“潇湘馆”“蘅芜苑”“藕香榭”“暖香坞”分别是什么所在,宝玉、黛玉、宝钗、香菱、李纨、惜春等众多人物之间是何关系,应该考虑简介一下的。
5.释义存有争议。
如,七(上)《〈论语〉十则》44页注{5}“〔殆〕有害。
”恐不妥。
词典中“殆”有三个义项:{1}危险;{2}大概,恐怕;{3}几乎,差不多。
此处应取第一义项“危险”,然后结合文境作变通理解。
还有201页《出师表》注{13}“〔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考虑到泸水(金沙江)以南的地理特征,这儿解释成“不长庄稼的地方”更合理一些。
6.文言文特别用字现象标注不一。
这里所说“特别用字现象”是指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看得出教材是分别采取了“某的古字”“同某”“通某”三种训释方式,各有1例(“说”——“悦”)、11例、54例。
但笔者仔细辨析研究,发现“同某”这种训释方式中,“羞——馐”“直——值”等似应为古今字,“有——又”等该作通假字;“通某”这种训释方式中,“坐——座”“华——花”“反——返”“见——现”等似应为古今字,当然这里先不做考证详解。
单在课文的注释中就有这么几处明显的问题:其一,同字异训。
如“诎”,《核舟记》中注为“同‘屈’,弯曲。
”《公输》中注“通‘屈’,意思是理屈。
”何以不同,未作说明。
其二,训释遗漏。
如“阙”字,《三峡》中注“通‘缺’”,而《出师表》中“必能裨补阙漏”则未作注,实际上教材对于重复出现的特殊用字现象,大多是重复注释的。
其三,字与训不匹配。
如“陇”字,《愚公移山》中“无陇断焉”,对“陇断”注“山冈阻隔。
垄,高地。
断,隔绝。
”正文和注释词头均为“陇”,训释中兀自蹦出个“垄”字,驴唇不对马嘴。
再如,八(下)《满井游记》206页中注{1}“〔堕(huī)事〕耽误公事。
堕,坏、耽误。
”何以这么注音及释义?“堕”是“隳”的异体字或通假字吗?查阅商务印书馆所编《古代汉语词典》中有注:“堕……2.huī,通‘隳’,毁坏。
”当为此训,可惜教材此处没能注明。
三、作者介绍1.注后不注先。
七(上)11课《春》对作者朱自清并未作注,但到了八(上)《背影》却注上了——“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2.注往不注今。
也就是只注已故的不注健在的,我们从总体倾向能看得出编者所采取的这一原则,这且不作厚非。
但七(上)《女娲造人》的作者袁珂2001年7月已故,七(下)《黄河颂》作者光未然2002年已故,八(上)《芦花荡》作者孙犁2002年7月已故,这套教材在2007年、2008年曾作了2版、3版的改版了,理应把对他们的注释介绍补进去,以示我们后辈的敬仰。
3.注外不注内。
“今”也不是都不注,这要看其籍贯了。
外国的自然要注;外籍华人也沾光——如,杨振宁、丁肇中等;港台的,虽云一国同胞,毕竟特殊一些,注吧——余光中、席慕蓉、王鼎钧、林海音、小思、琦君等,但是怎把张晓风给落下了(七年级上册《行道树》的作者)?张晓风可是“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呀!对于纯内地的当代作家为何就不一视同仁地注介,咱也暂不作评论,然同一群体的个别遗漏,似不应该!4.不知为何未注。
选文最多的鲁迅、七(下)《真正的英雄》作者里根、八(上)《新闻两则》和九(上)《沁园春·雪》的作者毛泽东、八(下)《短文两篇》的作者巴金、八(下)《海燕》的作者高尔基、九(下)《威尼斯商人》的作者莎士比亚等,都是绝对重量级的吧,因何没作一点注释介绍,是家喻户晓,无需作注了吗?我不得而知,也摸不透其标准和边界。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注释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虽然我个人的梳理与观点有所偏颇浅陋,甚至难免妄测和谬误,但聪明的读者和各位专家,也该能从本文的絮叨中看出端倪,凭自己的慧眼洞察出真相。
注释,作为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该非常严谨规范,科学合理,不应出现这么多混乱的现象。
作为编者和审校,应该有全局观念,在课程标准的烛照下,科学规范地制订编写体例和原则,然后严格施行,一丝不苟,纵向(同学科各册教材)横向(同学段不同学科)统筹兼顾,使得教材编写更富有系统性、科学性,对使用者更有讲解辅导和拓展功能,同时起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语言规范的示范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