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
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浙江临床医学2018年8,q第20卷勇匿 塑
· 诊 治 分 析 ·
吴茱萸贴敷太冲 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
上亢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血压病 的临床效 果分析
蔡 银 萍 李 文进
【摘要 】 目的 观察吴茱萸贴敷太冲、涌泉穴辅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自2016#-1月至12月期间至本院诊
治的 高血 压患者Pc60"N,采用随机数字表 法将其 分为观察组与对 照组,每 组各3O例 。两组入 院后均给 予降压 、降脂及预 防血小板聚 集药物等 常规治疗 。对照组给 予苯磺 酸左旋氨氯地平 片治疗 ,观察组在对 照组的基础上行 中药穴位 贴敷 治疗 ,观察 两组患者中 医症候 、血压 、临床 疗 效及不 良反 应情 况。结果 治疗前 ,两纽 患者 中医症候评分 、舒 张压与收 缩压 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5);治疗后 ,观 察组各项 中医症候评 分 、舒张压与 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O.05),观察组li占床 总有效率 (76.67%)显著 高于对照组 (50.00%) (P<0.05),且观 察组不 良反 应发 生率 (13.33%)显著 少于对照 组 (40.00%) (P<O.05)。结论 吴茱萸贴敷 太冲 、涌泉 穴辅助治疗肝 阳上 亢型高血压病 ,能有 效缓 解患 者临床 症状 ,降低血压 ,减 少不 良反应 ,临床效果显著 。
hypertension.M ethods A total of60 cases of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0 cases).The two groups were Ven conventional
穴位养生增强肝脏健康的秘诀

穴位养生增强肝脏健康的秘诀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代谢、排毒和储存能量等。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肝脏健康问题。
幸运的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有效促进肝脏健康,并加强养生效果。
本文将介绍穴位养生,以及增强肝脏健康的秘诀。
一、穴位养生的基本原理穴位养生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和内脏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365个主要穴位,其中一些与肝脏的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按摩或揉捏这些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气血的流动,并对肝脏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经典穴位养生方法1. 太冲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点)太冲穴是调理肝脏健康的重要穴位之一。
可以通过轻轻按摩或用手指轻点太冲穴约1分钟,有助于舒缓压力、改善睡眠,并促进肝脏的排毒功能。
2. 太溪穴(位于足太阴肝经的起始点)太溪穴是另一个对肝脏有益的穴位。
可以用拇指按摩或旋转太溪穴约2分钟,有助于缓解肝气郁结,改善情绪不稳和舒缓肝脏不适。
3. 陈中穴(位于手少阴心经的养生穴位)陈中穴是一个重要的肝脏穴位,可以通过按摩或用手指温热陈中穴约2分钟,有助于养肝补血,提高肝脏代谢能力。
4. 三阴交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养生穴位)三阴交穴位于脚踝内侧,对于舒缓肝郁、增强肝脏功能非常有效。
可以使用拇指或按摩工具按压三阴交穴约3分钟,可改善肝脏湿热等问题。
三、增强肝脏健康的秘诀除了刺激穴位养生外,还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增强肝脏健康:1. 合理饮食肝脏对饮食的摄取和负荷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
应避免饮食过量、油腻的食物,并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纤维和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品和健康脂肪。
2. 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对肝脏健康至关重要。
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规律的运动。
此外,还应避免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学会有效的应对压力与情绪管理。
3. 中医养肝中医理论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保护肝脏健康。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肝阳上亢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肝阳上亢肝阳上亢是中医领域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的肝阳气血过盛,导致阴阳失衡。
肝阳上亢可能引发各种身体不适,如头晕、目眩、口苦、口干、易怒、失眠等。
因此,调理肝阳上亢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中医养生中如何调理肝阳上亢。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中医养生强调“阴阳平衡”的调理原则,而肝阳上亢属于阳气偏盛,阴阳失衡的情况。
因此,调理肝阳上亢需注重阴阳平衡,以平衡肝阳上升的情况,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二、饮食调理1. 调理肝阳上亢的饮食宜忌(1)宜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这些食物可以起到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的作用。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肝阳上升,加重阳气偏盛的情况。
(3)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瘦肉等。
蛋白质有助于修复身体组织,维持正常的肝脏功能。
2. 合理搭配食材(1)荠菜莴苣鸡蛋汤:荠菜性味甘寒,可清热解毒;莴苣性味寒凉,可滋养肝阴;鸡蛋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有益于调理肝脏功能。
(2)香蕉粥:香蕉有缓解便秘、润肠通便的作用,可舒缓肝阳上亢引起的胃肠不适。
三、运动调理1. 中医草药浴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养血活血的中草药,如菊花、当归、熟地黄等,煮成草药汤浴。
草药浴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草药的有效成分,起到调理肝阳上亢的作用。
2. 推拿按摩使用指压、推拿等手法刺激具有关联的穴位,如大椎、曲池等,以促进气血流通,平衡肝阳上升。
四、情绪调理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内脏的功能调节,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调理肝阳上亢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常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情绪调理:1. 正确认识和处理事物,保持积极的心态。
2. 适量参与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瑜伽、太极拳等。
3.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五、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对于调理肝阳上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些常用的中草药有菊花、黄连、柴胡等,这些草药可以清热解毒、养阴降火、调理肝胆功能。
穴位养生增强肝功能

穴位养生增强肝功能在现代生活中,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排毒和代谢功能,对保持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穴位养生的方法,帮助增强肝功能,使我们更好地应对现代生活的压力。
穴位一:太冲穴(位于足背外侧)太冲穴是身体的重要穴位之一,对肝脏的调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按摩太冲穴,以平缓的方式用拇指按压该穴位,每次10-15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缓解肝脏压力。
穴位二:行间穴(位于双手之间)行间穴是位于手背中间,两手相对应的穴位。
我们可以在闲暇时或工作休息时,使用双手互相按摩行间穴,每次5-10分钟,有助于调节肝功能,缓解疲劳和压力。
穴位三:太白穴(位于足背外侧)太白穴也是一个重要的肝经穴位,经常按摩太白穴有助于增强肝功能。
可以使用中指或拇指轻轻按摩太白穴,每次约10分钟,可以缓解肝气郁结的症状,改善肝脏功能。
穴位四: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后方)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后方,是一个常用的调养肝脏的穴位。
可以在早晨起床后或工作时,使用拇指按摩内关穴,每次15-20分钟。
内关穴的按摩可以促进体内能量的流通,帮助肝脏排毒和调节功能。
穴位五:太谷穴(位于足背部)太谷穴是肝经的要穴之一,按摩太谷穴可以促进肝脏的健康。
可以使用大拇指按摩太谷穴,每次持续按摩10-15分钟,可以缓解肝脏不适症状,增强肝脏功能。
穴位六:太冲穴(位于足心)太冲穴是位于足心的反射区穴位,经常按摩该穴位可以改善肝脏功能。
可以使用拇指或按摩工具在太冲穴处进行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有助于舒缓肝气郁结的症状,提高肝脏功能。
通过按摩上述穴位,可以有效地养护肝脏,增强肝功能。
在使用穴位按摩时,需要保持适量的力度,避免过度用力导致不适。
此外,不仅仅通过穴位按摩可以增强肝功能,合理的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样重要,对肝脏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之,穴位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增强肝功能。
中医执业针灸

头痛(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主穴:百会风池阿是穴合谷(百风合太)配穴:太阳(天柱、后溪、昆仑)阳明(印堂、内庭)少阳(率谷、外关、足临泣)厥阴(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风门、列缺)风热(曲池、大椎)风湿(头维、阴陵泉)肝阳上亢(太溪、太冲)痰浊(中脘、丰隆)淤血(血海、膈俞)血虚(脾俞、足三里)偏头痛:率谷阿是穴风池外关足临泣太冲(关之琳太帅)肝阳上亢(百会、行间)痰湿偏盛(中脘、丰隆)淤血阻络(血海、膈俞)面痛: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太冲内庭(四伯攒谷仓,太冲停下)眼部疼痛(丝竹空、阳白、外关)上颌支(颧髎、迎香)下颌支(承浆、颊车、翳风)外感风寒(风池、列缺)外感风热(曲池、外关)气血淤滞(内关、三阴交)肝胃郁热(行间、内庭)阴虚阳亢(凤池、太溪)腰痛(通经止痛)足太阳:大肠俞阿是穴委中(腰痛找常委)督脉(后溪)足太阳(申脉)腰椎病变(腰夹脊)寒湿腰痛(命门、腰阳关)淤血腰痛(膈俞、次髎)肾虚腰痛(肾俞、太溪)痹证:行痹(膈俞、血海)痛痹(肾俞、关元)着痹(阴陵泉、足三里)热痹(大椎、曲池)坐骨神经痛:足太阳经证:腰夹脊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要昆山位置)足少阳经证:腰夹脊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要环球宣扬)寒湿(命门、腰阳关)淤血(血海、阿是穴)气血不足(足三里、三阴交)中风中经络: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关中三尺泉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太溪、凤池)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血海、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肘部(曲泽)腕部(大陵)膝部(曲泉)踝部(太溪)足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太溪、中封)足下垂(解溪)口角歪斜(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廉泉、金津、玉液)中脏腑闭证: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井水冲龙宫)脱证:关元神阙眩晕实证:百会风池太冲内关(白痴冲关)(实在晕)肝阳上亢(行间、侠溪、太溪)痰湿中阻(头维、中脘、丰隆)虚证: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肝肾二叔会三里池)气血两虚(气海、脾俞、肾俞)肾精不足(太溪、悬钟、三阴交)面瘫(取手足阳明):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太冲二白攒谷仓,全车冲(面瘫)风寒外袭(风池、风府)风热(外关、关冲)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眼睑闭合不全(鱼腰、丝竹空、申脉)鼻唇沟(迎香)人中(水沟)唇沟歪斜(承浆)乳突(翳风)舍麻(廉泉)痿证(取手足阳明经):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颈、胸段夹脊穴颈胸歪曲贱骨下肢:髀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解溪腰部夹脊穴钟姐要泉,三里(过)三关肺热津伤(尺泽、大椎)湿热(阴陵泉、内庭)脾胃虚弱(脾俞、胃俞)肝肾亏虚(肝俞、肾俞)痫病:发作期: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百官后泉水间歇期: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唐太监骑龙尾痰火扰神(神门、行间、内庭)风痰阻络(合谷、风池、阴陵泉)淤阻脑络(膈俞、内关、血海)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肝俞、肾俞、三阴交)不寐(取督脉、手少阴):百会安眠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三百海参安眠心脾两虚(心俞、脾俞)心肾不交(太溪、肾俞)脾胃不和(足三里、内关)噩梦(厉兑、隐白)头晕(风池、悬钟)重症不寐(夹脊、四神聪)郁证(督脉、手足厥阴、手少阴):内关神门印堂水沟太冲百会关门引水冲白玉肝气郁结(膻中、期门)气郁化火(行间、侠溪)痰气郁结(丰隆、三阴交、天突)心神惑乱(通里、心俞、三阴交)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咽部异物(天突、照海)痴呆(手厥阴、足少阴):四神聪内关百会太溪悬钟印堂溪中四百官印肝肾亏虚(肝俞、肾俞)气血不足(足三里、气海、血海)痰浊蒙窍(丰隆、中脘)淤血阻络(膈俞、太冲)心悸(手少阴、手厥阴):心俞巨阙内关神门郄门郄神拒关心心虚胆怯(胆俞)心脾两虚(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太溪、肾俞)水气凌心(气海、阴陵泉)心脉瘀阻(膻中、膈俞)感冒(手太阴、手阳明):合谷大椎风池列缺太阳何故大风缺太阳风寒(风门、肺俞)风热(曲池、尺泽)夹湿(委中)体虚(足三里)咽喉疼痛(少商、商阳)咳嗽:外感咳嗽:肺俞列缺合谷肺(外)缺谷风寒(风门、太渊)风热(大椎、曲池)咽喉疼痛(少商)内伤咳嗽:三阴交太渊肺俞肺(内)太娇痰湿阻肺(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膏盲)咯血(孔最)肋痛(阳陵泉)咽喉干痒(太溪)盗汗(阴郄)气短乏力(足三里、气海)哮喘实喘:肺俞中府列缺尺泽定喘肺中(痰)烈,尺泽定喘风寒(风门、合谷)痰热(丰隆、曲池)喘甚(天突)虚喘:太渊太溪足三里膏肓肾俞肺俞定喘二太足膏,二叔定喘肺气虚(气海)肾气虚(关元)呕吐(足阳明、手厥阴)、胃痛:足三里中脘内关三中内呕吐:寒邪(上脘、胃俞)热邪(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梁门、天枢)肝气犯胃(期门、太冲)痰饮内停(丰隆、公孙)脾胃虚寒(脾俞、胃俞)胃痛:寒邪(胃俞)饮食伤胃(梁门、下脘)肝气犯胃(期门、太冲)淤血停胃(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关元、脾俞、胃俞)胃阴不足(胃俞、三阴交、内庭)泄泻(足阳明、足太阴):急性泄泻: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天上泉水寒湿内胜(神阙)肠腑实热(内庭、曲池)食滞肠胃(中脘)泻下脓血(曲池、三阴交、内庭)慢性泄泻: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天公三审脾气虚弱(脾俞、太白)肾阳虚衰(肾俞、关元)肝气乘脾(肝俞、太冲)久泻(百会)痢疾:天枢、上巨虚、合谷、三阴交(天上三合)湿热痢(曲池、内庭)寒湿(中脘、气海)疫毒(大椎、十宣)噤口(内关、中脘)休息(脾俞、足三里)久痢(百会)便秘:天枢支沟大肠俞上巨虚天上大沟热秘(合谷、曲池)气秘(太冲、中脘)冷秘(神阙、关元)虚秘(足三里、脾俞、气海)阴伤津亏(照海、太溪)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关阴肾肾阳不足(命门、太溪)惊恐(志室、胆俞)心脾两虚(心俞、脾俞、足三里)湿热下注(曲骨、阴陵泉)肝郁气滞(太冲、内关)失眠多梦(神门、心俞)食欲不振(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命门、阳陵泉)癃闭:实证:膀胱俞秩边中极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之中二阴实膀胱湿热(委阳)肺热壅盛(尺泽)肝郁气滞(太冲)浊淤阻塞(次髎、血海)虚证:脾俞肾俞三焦俞秩边关元三叔支援脾虚气弱(气海、足三里)肾气亏虚(太溪、命门)消渴: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胃脘下俞(胰俞)太溪三叔三姨太肺燥(太渊、少府)胃热(内庭、地机)肾阴亏虚(复溜、太冲)阴阳两虚(关元、命门)上肢疼痛(肩髃、曲池、合谷)下肢(风市、阳陵泉、解溪)皮肤瘙痒(风池、曲池、血海)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关元三阴交血海关三海实热(行间)虚热(太溪)气虚(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隐白)月经后期:归来,气海,三阴交气三归寒凝(关元、命门)血虚(足三里、血海)月经先后无定期:关元肝俞三阴交关三肝肝郁(期门、太冲)肾虚(肾俞、太溪)痛经实证:三阴交次髎中极地机十七椎三次中地十七椎气滞血瘀(太冲、血海)寒凝血瘀(关元、归来)虚证: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十七椎关三足气血虚(气海、脾俞)肾气亏损(太溪、肾俞)崩漏实证:关元三阴交隐白关三隐血热(中极、血海)血瘀(血海、膈俞)湿热(中极、阴陵泉)气郁(膻中太冲)虚证: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肾气足撒脾虚(百会、脾俞)肾虚(肾俞、太溪)绝经前后诸症:三阴交太溪气海肾俞肝俞三太气二叔肾阴虚(照海、阴谷)肾阳虚(关元、命门)肝阳(风池、太冲)痰气(中脘、丰隆)烦躁失眠(心俞、神门)纳差便溏(中脘、阴陵泉)带下病:三阴交中极带脉白环俞阴中带环湿热下注(阴陵泉、水道、次髎)脾虚(气海、足三里、脾俞)肾虚(关元、肾俞、照海)阴痒(蠡沟、太冲)缺乳(足阳明、任脉):膻中少泽乳根膻中少乳气血两虚(足三里、脾俞、胃俞)肝郁气滞(太冲、内关)遗尿:膀胱俞中极三阴交关元关中三叔肾气不足(肾俞、命门、太溪)脾肺气虚(肺俞、气海、足三里)肝经郁热(行间、阳陵泉)梦多(百会、神门)小儿多动症:印堂、四神聪、太溪、风池、神门、内关吸引死神关风门阴虚(三阴交、太冲)心脾两虚(心俞、脾俞)烦躁不安(照海、神庭)记忆差(悬钟)盗汗(阴郄、复溜)纳差(中脘、足三里)遗尿(中极、膀胱俞)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瘾疹:合谷曲池三阴交膈俞血海委中何不委屈三隔血风热(大椎、风门)风寒(风门、肺俞)胃肠积热(天枢、足三里)血虚风燥(脾俞、足三里)呼吸困难(天突)恶心呕吐(内关)蛇串疮:局部阿是穴夹脊穴肝胆(行间、侠溪)脾胃(阴陵泉、内庭)淤血(血海、三阴交)便秘(天枢)心烦(神门)神经性皮炎:合谷曲池膈俞血海阿是穴合谷隔海是曲池风热(外关、风池)肝郁(太冲、肝俞)血虚风燥(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乳癖:乳根膻中屋翳期门太冲足三里乳中武器充足肝郁(肝俞、内关)痰浊(丰隆、中脘)冲任失调(关元、肝俞、肾俞)颈椎病(手足三阳督脉):风池曲池悬钟颈夹脊天柱阿是穴二池悬脊柱太阳(申脉)少阳(外关)阳明(合谷)督脉(后溪)外邪(合谷、列缺)气滞血瘀(膈俞、合谷)肝肾不足(肝俞、肾俞)上肢(合谷、手三里)头晕(百会或四神聪)恶心、呕吐(中脘、内关)耳鸣耳聋(听宫、外关)落枕:天柱后溪悬钟外劳宫阿是穴天后选老公督脉、太阳经(大椎、束骨)少阳(风池、肩井)风寒(风池、合谷)气滞血瘀(内关、合谷)肩痛(肩髃)背痛(天宗)漏肩风:肩贞阳陵泉条口透承山肩髃肩髎阿是穴三肩挑阳陵手阳明(合谷)手少阴(外关)手太阳(后溪)手太阴(列缺)外邪(合谷、风池)气滞血瘀(内关、膈俞)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扭伤(阿是穴局部腧穴)①腰部取阿是穴、大肠俞、腰痛点、委中;(口诀:常委腰痛)②项部取阿是穴、风池、绝骨、后溪;(口诀:绝骨封侯)③肩部取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口诀:肩三针)④肘部取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口诀:天井小曲)⑤腕部取阿是穴、阳溪、阳池、阳谷;(口诀:腕背三阳)⑥髋部取阿是穴、环跳、秩边、居髎;(口诀:居环边)⑦膝部取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口诀:“儿媳”梁丘)⑧踝部取阿是穴、申脉、解溪、丘墟。
艾灸常见病对应穴位

头痛——艾灸穴位四神聪,太冲(肝阳上亢型头痛),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头空痛)失眠——艾灸穴位神门,百会,大椎,安眠,涌泉感冒——艾灸穴位迎香,印堂,太阳鼻炎——艾灸穴位迎香,印堂,大椎,肺俞中耳——艾灸穴位炎耳内阿是穴,太阳穴,尺泽,听宫,翳风高血压——艾灸穴位足三里,绝骨,涌泉颈椎病——艾灸穴位局部阿是穴,风池,颈夹脊,大椎,风府,哑门,天柱,肩井湿疹——艾灸穴位足三里,涌泉,合谷足癣——艾灸穴位患处白癜风——艾灸穴位患处,膀胱经背俞穴,大椎硬皮病——艾灸穴位神阙,关元,足三里肌无力——艾灸穴位神阙,关元,足三里牙龈炎——艾灸穴位涌泉,患处慢性咽炎——艾灸穴位大椎,天突,颈夹脊穴嘴角长泡——艾灸穴位患处腰椎间突出症——艾灸穴位环跳,委中,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阿是穴,腰夹脊穴,阳陵泉,足三里,命门,复溜,蠡沟穴,郄门穴风湿——艾灸穴位关元,气海,神阙,命门,腰阳关,肾俞,腰眼,风门,大椎,丰隆外痔——艾灸穴位**糖尿病——艾灸穴位肺俞,脾俞心绞痛——艾灸穴位膻中,内关,心俞,厥阴俞乙肝——艾灸穴位肝俞,阳陵泉,大椎,中脘,阴陵,足三里胃痛——艾灸穴位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下垂——艾灸穴位百会,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结肠炎——艾灸穴位中脘,神阙,天枢,关元,结肠压痛点,足三里,大肠俞,小肠俞,关元俞慢性支气管炎——艾灸穴位神阙,足三里,关元,天突,肺俞,定喘,部分夹脊穴,大椎,风门,膻中胸膜炎——艾灸穴位肺俞,大椎,天宗,列缺,定喘,风门,足三里,关元更年期眩晕——艾灸穴位百会,神庭,大椎,翳风三叉神经痛——艾灸穴位风池,翳风,太阳,四白,下关,听会,地仓,足三里,阳陵泉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艾灸穴位膻中,子宫,内关,八髎,归来,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命门,肩井,太冲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艾灸穴位关元,八髎,腰阳关,隐白,神阙,肾俞,命门,阳陵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艾灸穴位隐白,三阴交,中极,次髎,关元恶露——艾灸穴位关元,子宫,大肠俞,次髎不孕症——艾灸穴位关元,子宫,中极,八髎,三阴交子宫肌瘤——艾灸穴位关元,子宫,归来,三阴交子宫脱垂——艾灸穴位百会,中脘,阳池,维胞,子宫,三阴交宫颈息肉——艾灸穴位关元,子宫,归来,横骨,八髎,三阴交宫颈炎、外阴瘙痒、白带多——艾灸穴位关元,子宫,归来,横骨,八髎,三阴交卵巢囊肿——艾灸穴位气海,关元,中极,曲骨,归来,三阴交,足三里盆腔炎、盆腔积、液附件炎——艾灸穴位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神阙,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乳腺纤维腺瘤——艾灸穴位阿是穴,肩井,乳根,外关,曲池,足三里乳腺增生——艾灸穴位阿是穴,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
太溪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太溪的作用和功能主治简介太溪,又称为KD3,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
太溪位于足三里和箕门之间、足太阴脾经的起始部位。
太溪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治,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作用太溪具有以下作用:1.疏肝解郁:太溪是脾经的起始穴,能疏肝和调节肝气,消除肝经郁滞,缓解情绪不畅、抑郁等相关症状。
2.清热利湿:太溪能清热利湿,对湿热证有较好的疗效,常用于治疗湿热泄泻、湿热黄疸等病症。
3.补益脾胃:太溪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能够补益脾胃,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脾虚便溏等症状。
4.调经养血:太溪可调节月经的周期和量,对于月经不调、痛经、经血量少等妇科病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5.消肿止痛:太溪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脚气肿痛、脚部疼痛等症状。
功能主治太溪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肝阳上亢:太溪能疏肝解郁,平肝降阳,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耳鸣、目眩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2.肝火旺盛:太溪具有泻肝火、降火平热的作用,对于肝火旺盛引起的口苦咽干、目赤口渴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湿热内蕴:太溪能清热利湿,对湿热内蕴引起的湿疹、带下等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4.脾胃虚弱:太溪是补益脾胃的穴位,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5.经络瘀滞:太溪有舒经活络、通经络的作用,对于经络瘀滞引起的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使用方法太溪的使用方法如下:•按压:使用拇指按压太溪穴位,以适中的力度按摩1-3分钟,可每天进行多次。
•敲击:用手指尖轻敲太溪,每次20-30下,每天多次进行。
•灸法:使用艾条或艾绒等艾炷,对太溪穴位进行艾灸,每次灸5-10分钟,每周1-2次。
注意事项在使用太溪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避免过度刺激:使用太溪按摩或敲击时,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疼痛或损伤。
2.孕妇慎用:孕妇慎用太溪穴位,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3.刺激前禁食:在刺激太溪穴位前,应避免过饱或过饿,适量进食,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肝阳上亢型肝病的中医症候及调理技巧是什么

肝阳上亢型肝病的中医症候及调理技巧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肝阳上亢是一种常见的证候类型,当它出现在肝病中时,有着一系列独特的表现和调理方法。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一说肝阳上亢型肝病的那些事儿。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肝阳上亢型肝病的中医症候都有啥。
一般来说,这类患者常常会感到头晕目眩,脑袋好像被什么东西裹住了一样,又昏又沉。
看东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模糊不清,眼前好像有小黑点在飘动。
耳鸣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耳朵里总是嗡嗡响,像有只小虫子在飞。
情绪方面,这类患者容易急躁易怒,一点小事就能让他们大发雷霆,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
同时,还可能会感到失眠多梦,晚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又做很多乱七八糟的梦,导致第二天醒来感觉特别疲惫。
再说说身体上的感觉,他们经常会觉得头胀痛,尤其是太阳穴附近,好像有根筋在一跳一跳地疼。
脖子和肩膀也会发紧、发酸,整个人都觉得很不舒服。
从脉象上来看,肝阳上亢型肝病患者的脉象通常是弦而有力的。
舌象呢,舌头可能会比较红,舌苔比较少或者比较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肝阳上亢型肝病呢?这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
比如,长期的情绪压抑或者暴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时间长了就容易化火,使得肝阳上亢。
还有,过度劳累、性生活不节制、长期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损伤肝肾之阴,阴不制阳,也会引起肝阳上亢。
另外,年龄的增长,身体的阴气逐渐减少,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接下来,咱们重点讲讲肝阳上亢型肝病的调理技巧。
饮食调理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比如辣椒、油炸食品、白酒等。
这些食物容易助火生阳,加重病情。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滋阴潜阳作用的食物,比如甲鱼、牡蛎、桑葚、黑芝麻、黑豆等。
蔬菜方面,芹菜、苦瓜、菠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生活习惯方面,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晚上尽量在 11 点之前上床睡觉,让肝脏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修复。
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活动身体,伸伸懒腰,放松一下肩膀和脖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
文章目录*一、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二、肝阳上亢怎么治疗*三、肝阳上亢吃什么药
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1、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
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
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按摩手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
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
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按摩手法:内庭穴是在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揉100次即可。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等症状,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按摩手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合谷穴就可以。
2、肝阳上亢有什么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
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
心脏表现。
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脑部表现。
头痛、头晕常见。
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
血压急骤升高。
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肾脏表现。
长期肝阳上亢致肾小动脉硬化。
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
3、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的区别
肝火上炎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肝火上炎证临床常见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尿黄,甚则咳血,吐血,衄血。
舌红苔黄,脉弦数。
一般以肝脉循行所过的头、目、耳、胁部位见到实火炽盛症状为辨证要点。
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常见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
一般以肝阳亢于
上,肾阴亏于下的证候表现,作为辨证要点。
肝阳上亢怎么治疗第一、日常饮食习惯要注意
除了多喝水之外,也一定要多吃蔬菜水果。
要知道,及时补充水分,能够提升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而同时,肝火旺的人士不宜再吃很多辛辣类食品,蔬菜水果这类清淡的食物,能够有效的调整人的肝火,避免内热问题严重化。
第二、药物不可少
目前针对肝阳上亢这类问题,国内医生主要派发的药物就是龙胆泻肝丸和六味地黄丸,这两类药物在治疗和调整的效果上都十分不错,如果在发现症状的第一时间就服用药物控制,能够起到十分不错的缓解恶化效果。
第三、脾气要改
一般来说肝阳上亢人士都或多或少有容易冲动脾气不好的问题,如果能够适当的改改自己的坏脾气,也能够避免肝脏的损害进一步严重化。
推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跟人沟通和交流,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疏肝解郁功效。
第四、找医生来帮忙
如果药物控制,情绪调整都没有办法有好的调整效果,这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找专业的医院和医生对症下药进行治疗,例如手术治疗方法等,见效更为快速。
肝阳上亢吃什么药1、龙胆泻肝丸
成分: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性状:本品为暗黄色的水丸;味苦。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
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3~6克,一日2次。
2、脑立清丸
成分: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或猪胆粉)。
性状:本品为深褐色的水丸;气芳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醒脑安神。
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0丸,一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