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州古建筑的地域特色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

福州镇海楼的简介镇海楼,位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
自古以来,镇海楼就是福州的象征,被誉为“福建第一楼”。
一、镇海楼简介镇海楼,又称福建提督府大楼,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历经明、清两代的修建和扩建,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镇海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楼高约21米,为歇山顶、重檐、木结构建筑。
二、镇海楼的历史背景镇海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
当时,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地位日益重要,为了防御倭寇侵扰,明朝政府决定在福州修建镇海楼。
在明清两代,镇海楼不仅是军事要塞,还是地方政府办公场所。
直至民国时期,镇海楼逐渐失去了军事功能,成为一座文化地标。
三、镇海楼的建筑特点镇海楼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
楼内设有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题材丰富,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楼外,镇海楼前的“双塔凌云”和楼后的“螺女照镜”等自然景观,与古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四、镇海楼的文化价值作为福州的历史文化名胜,镇海楼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
楼内陈列的福州历史文物和民俗展览,展示了福州地区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和发展成就。
此外,镇海楼还是福州市重要的民间信仰场所,供奉着福州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五、参观镇海楼的旅游指南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镇海路1号开放时间:早上8:00至晚上22:00门票价格:免费交通指南:乘坐公交至镇海楼站下车,步行即可到达。
总之,镇海楼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游览镇海楼,不仅能领略古建筑的韵味,还能深入了解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
福州古厝读书笔记

福州古厝读书笔记
本文主要介绍了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历史沿革以及文化内涵,并对古厝的
保护与传承提出了一些思考。
福州古厝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近日,我阅读了一本关于福州古厝的书籍,对这种建筑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古厝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以杉木为主要材料,具有抗震、防潮、通风等特点。
建筑外观通常为白墙黑瓦,墙面上装饰着精美的彩画和木雕,屋檐下挂着大红灯笼,显得十分典雅。
福州古厝的历史沿革悠久。
据考证,福州古厝起源于唐代,历经宋、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和演变,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古厝的建筑风格和构造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一脉相承,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福州古厝的文化内涵丰富。
古厝的建筑形式和装饰纹样都充满了寓意和象征,如鱼、蝠、鹿等图案,象征着吉祥、幸福和长寿。
古厝内部的布局和陈设也体现了福州地区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如天井、花厅、厢房等,是福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福州古厝的面积和数量逐渐减少,保护和传承古厝文化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政府应该加强对古厝的保护和维修,同时推广古厝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建
筑形式和文化传统。
福州梁厝古建筑介绍

福州梁厝古建筑介绍福州的梁厝啊,那可是个宝藏地方,藏着好多古建筑呢。
这些古建筑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那儿,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梁厝的古建筑,从你第一眼看到,就仿佛能把你拉回到过去。
那房子的模样,和现代的高楼大厦比起来,就像是小家碧玉和时尚名模站在一起。
古建筑有着独特的韵味,它们的屋顶,弯弯的像月牙儿一样。
瓦片一块挨着一块,整整齐齐的,就像一群听话的小孩子。
这些瓦片经过了无数次风吹雨打,颜色有些斑驳,可这正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啊。
你看那瓦片上的青苔,就像是岁月给它们画上的小绿花,多有生机。
走进这些古建筑,你能感觉到一种宁静。
屋子里面的木质结构,就像一个骨架一样支撑着整个房子。
那些木头柱子,粗粗的,摸上去糙糙的,但是却有一种厚重感。
你想啊,这柱子得承载了多少重量,经历了多少春秋冬夏。
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不管外面怎么风吹草动,始终坚守岗位。
墙上的窗户啊,那可都是精雕细琢的。
窗框的形状有的像花朵,有的像云朵,就像一幅幅天然的画框。
透过窗户往外看,外面的景色就像是一幅流动的画,一会儿是鸟儿飞过,一会儿是风吹树叶动。
梁厝古建筑周围的环境也特别美。
有潺潺的流水,那水啊,清澈得能看到水底的小石子和游动的小鱼。
这水就像是古建筑的镜子,把古建筑的美倒映在水里,一虚一实,就像一对双胞胎,只不过一个在地上,一个在水里。
水边还有一些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像乌龟,趴在那儿晒太阳;有的像骏马,仿佛随时要奔腾起来。
这些石头和古建筑相互映衬,让整个画面更加和谐。
在这些古建筑里,还藏着好多故事呢。
老一辈的人啊,他们在这里生活过,喜怒哀乐都在这里发生过。
也许某个角落,曾经有小孩子在那里玩耍过家家;也许某间屋子里,曾经有老人在那里讲着古老的传说。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记忆盒子,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再看看那些古建筑的大门,厚重而庄严。
门上的锁啊,都锈迹斑斑了,就像一个忠诚的守卫,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福州烟台山的建筑风格

福州烟台山的建筑风格
福州烟台山的建筑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中西合璧、西式、民国风等。
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烟台山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烟台山位于福州市仓山区,是福州老城区的一片历史风貌区,也是福州近代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
在烟台山上,既有中式建筑,也有西式建筑,这反映了烟台山作为福州近代重要通商口岸的多元文化特色。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烟台山上比较常见,这些建筑往往采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材料,如砖木、石材等,但在造型和布局上却吸收了西方的元素,如采用西式建筑的比例和结构,或者在细节上运用西式的装饰手法。
这种风格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展现了西方文化的融入。
西式建筑在烟台山上也有很多,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几何形状为基本构图元素,外观简洁明快,反映了西方建筑的理性主义风格。
同时,一些建筑还运用了地方材料和传统工艺,以适应福州本地的气候和文化环境。
民国风的建筑风格在烟台山上也有所体现,这些建筑往往采用传统的中国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但在细部处理上却融入了西方的装饰手法,如采用西式的窗户、栏杆等。
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总之,福州烟台山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既有中式建筑的传统韵味,也有西式建筑的简洁明快,反映了烟台山作为福州近代重要通商口岸的多元文化特色。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城市带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福州古建筑介绍

福州古建筑介绍
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具有特色的古建筑。
以下是一些福州的古建筑介绍:
三坊七巷。
这是福州最著名的历史街区,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三坊七巷中的建筑多为官府、士大夫、商贾住宅,风格独特,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华林寺。
位于福州西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福州文庙。
位于福州市中心,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庙之一,也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福建土楼。
福州周边的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好的防御性能。
闽江石塔。
位于福州市闽江畔,是明清时期福州的重要地标之一,也是福州城市发展的见证。
以上仅是福州众多古建筑中的一部分,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福州文化的象征,对于了解福州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福建土楼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独具特色的建筑结构而闻名于世。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这里,我们将从福建土楼的特征和风格入手,深入探讨这一古老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特征1. 简洁大方福建土楼的外观造型简洁大方,没有繁复的雕饰和装饰。
土楼多采用方形或圆形平面布局,外观整体呈现出稳重大方的风格,非常符合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2. 独特的建筑结构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它采用了石块砌筑的方式,外墙厚实坚固,堪比现代建筑的耐震性能。
在外墙之外,还有一圈圈木质结构的楼廊环绕,不仅美观,而且能够增加楼房的稳定性。
3. 独特的防御功能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符合古代人们的安全需要,它们多是多层楼房,内部有楼梯和走廊相连,但外部却没有直接的楼梯和门窗,可谓是天然的坚固堡垒。
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使得土楼成为了古代人们生活的安全堡垒,不仅可以抵御外敌,而且能够有效防范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二、风格1. 古朴自然福建土楼的风格以古朴自然闻名,不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装饰,都充满了古代温馨淳朴的气息。
土楼多以原木为主要建材,室内装饰简洁大方,没有华丽的装饰或者奢华的摆设,让人感受到一种朴实的生活气息。
2. 民俗风情福建土楼的风格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它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同时还融合了各种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建土楼风格。
在土楼内部,往往可以看到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福建土楼独特的风格体现。
3. 与自然的和谐福建土楼的风格与自然的和谐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在设计和建造土楼的过程中,人们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使得土楼在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下都表现得非常和谐。
不论是在山水之间还是在丛林深处,福建土楼都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极大地增加了其魅力。
通过对福建土楼的特征与风格的介绍,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古老建筑的独特魅力。
福州古厝的介绍

福州古厝的介绍福州古厝是福州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州古厝是一种具有浓郁东南亚特色的建筑,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工艺使之成为福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通常由厅堂、天井和厢房组成,形成了独特的“一进三厅”的布局。
厅堂通常位于房屋的正中间,是厝内人们休息、接待客人的地方。
天井则位于厅堂的前方,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
厢房则位于厅堂的两侧,用来居住和储藏物品。
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有序,展现了福州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福州古厝的建筑材料多使用木材,这是因为福州地处于山区,木材资源丰富。
福州古厝的屋顶通常采用青瓦,经过精心的制作和装饰,使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厝内的门窗和雕花也是福州古厝的特色之一,精致的雕花工艺展现了福州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体现了福州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特点。
古厝的外墙通常会涂上鲜艳的颜色,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厝内的装饰也非常讲究,雕花、彩绘等都体现了福州人民对美的追求。
福州古厝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古厝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传统文化的底蕴。
福州古厝通常代代相传,是福州人民家族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古厝中,人们可以了解到福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关系,感受到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福州古厝的保护和传承是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厝的保护工作,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努力保护福州古厝的独特魅力。
同时,福州市也加强了对古厝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们来福州参观和体验福州古厝的魅力。
福州古厝作为福州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展现了福州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也体现了福州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特点。
古厝的保护和传承是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管理和推广,福州古厝将继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们来福州感受和了解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简述闽南建筑的特点

简述闽南建筑的特点闽南建筑是指中国福建省闽南地区所建造的传统建筑,它是福建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
闽南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将对闽南建筑的特点进行简述。
1. 建筑形式丰富多样:闽南建筑以庙宇、祠堂、民居等为主要建筑形式,其中以庙宇最为典型。
闽南庙宇建筑多采用多层檐式和硬山顶式,外观宏伟壮观,富有雕琢和装饰,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而民居则以四合院和厦式建筑为主,四合院布局合理,厦式建筑则以宽敞明亮的厦厅为核心,形成独特的空间格局。
2. 巧妙运用木结构:闽南建筑采用传统的木结构,通过梁柱搭建起建筑的基本框架。
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久性,能够承受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考验。
闽南建筑的木构件雕刻精细,装饰繁复,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
3. 精美的雕刻装饰:闽南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和雕刻的精美。
庙宇和祠堂的门楼、檐口、斗拱等部位常常雕刻有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图案,寓意吉祥和富贵。
民居建筑的窗棂、门楣等部位也常常装饰有各种吉祥图案,如莲花、龙凤等,使建筑更加美观。
4. 独特的建筑布局:闽南建筑注重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间的利用效率。
庙宇和祠堂的布局常常采用“后殿前廊”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厅堂和门廊连接起来,形成宽敞的空间。
民居建筑则以四合院为主,中间是一个天井,四周是厅堂和房间,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既保护了隐私,又方便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
5. 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闽南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尤其是庙宇建筑更是注重与周围山水的和谐。
庙宇常常修建在山水之间,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的营造,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民居建筑也常常种植花草树木,形成庭院景观,增加居住的舒适感。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技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闽南建筑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依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福州古建筑的地域特色
210893729 王舒拓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
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
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
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
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
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
宁时,光禄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
当时
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石上。
为了感谢僧人,他吟了一首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
”光禄坊的名字就从此而来的。
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闽山保福寺遗址.
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
杨桥巷古名登俊坊苍,因西能杨桥而改名。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给作家冰心的祖你谢銮恩。
冰心小时候新加坡在这里住过,好居《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
巷道扩大为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有相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
据清《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
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街。
据《榕城考古略》载:“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
今呼塔巷,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
”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
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古迹纪念。
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
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至今仍传为美谈。
黄巷在塔巷之南。
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联。
据志载。
晋永嘉年间(307-312的)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落户在此,故称黄巷。
唐代崇文馆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兵入福州。
“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
”宋代崔大夫及第,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美里。
明代侍郎萨琦亦居此巷。
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碥,50年代初期还有人见过。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
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故名。
”
宫巷在安民巷之南,东西两端分别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相接。
据清《榕场面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
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得改英达。
”2006年05月25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作为明至民国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西禅寺,在洪山镇凤湖村怡山,原名清禅寺、延寿禅院、怡山长庆寺。
经历代修葺,该寺成为福州五大禅林之一。
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观之一。
西禅寺殿宇巍峨,园林清幽典雅,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100多亩。
新建有玉佛楼、门楼、池中亭等,还有新建的70多米高的报恩塔为福州最高塔。
怡山院,位于亭江镇怡山之巅,今为亭江中学校舍的一部分。
怡山院由妈祖庙、观音阁、天后祠3部分组成,土木结构,.风火墙建筑,占地面积906平方米。
内有石碑,碑文为:“新建天后三氏祠,册封琉球副使内阁中书长芦于宫篆光申捐洋银三百两,时大清同治五年岁次丙寅仲夏勒石”。
院前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记事碑,镌刻重修怡山院之事。
大王庙,俗称温汤境,在宦溪镇桂湖垅头村。
庙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由前后两进组成,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庙始建于清代。
民国23年(1934年)8月桂湖13乡群众在大王庙集会建立苏维埃政权,为革命遗址。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