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经济成分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一、封建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破产,但仍占主导地位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外商在通商口岸创办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接收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三、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其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这是中国开始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
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在江南苏州等地,纺织业部门,出现了代替手工业作坊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70年代条件:①历史条件: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资政新篇》;②外部刺激: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始兴办一些企业③洋务派诱导:洋务运动,对商办企业起到了刺激和诱导的作用。
情况: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1869年),还有陈启沅、朱其昂等人陆续开始经营自己的工厂,从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了。
影响:产生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6、70年代)和无产阶级(19世纪4、50年代)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条件:①外部条件: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②内部条件: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扩大税源。
影响:棉纺织业发展尤为突出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1919年“五四运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条件:①外部条件:一战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第三次大转型

中国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阶段判断告诉我们在哪里,还连接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
中国目前已进入什么样的阶段?总体说来,已悄然进入第三次大转型阶段。
建国后我国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和调整,即三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为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变;第二次是1978年以来推进改革开放,主要表现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三次是“十二五”开始系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发展模式转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启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和军队“七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第三次大转型与前两次大转型有所不同:一是转型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后全球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开始显现。
二是转型的内容不同,这次转型不仅有体制或制度转型,还有发展模式转型,不仅有经济体制改革,还有一系列非经济方面制度的改革。
三是转型的方式不同,这次转型将更多地表现为人本转型、全面转型、协调转型、创新转型、可持续转型等。
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转型开始在全球展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资本主义”正在转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推进“再工业化”或“再制造业化”,试图以此化解金融泡沫和缓解就业压力。
二是高福利社会正在向“适宜福利社会”转型,以缓解因“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高负债压力。
三是高碳经济正在向低碳经济转型,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实现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产业发展正在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成为世界潮流。
全球转型既为我国推进转型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我国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三次大转型面临新的国内环境:一则我国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从过去30多年的年均10%左右逐步转入年均6%—8%。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几种经济成分演变过程1.封建自然经济特点:(1)表现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2)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是和商品经济相对立的经济形态。
(3)是晚清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
演变过程:(1)开始解体: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东南沿海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进一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获得更多的特权,商品输出规模扩大,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解体已由沿海扩展到内地,中国日益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及商品销售市场。
(3)加剧解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加剧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4)走向衰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封建自然经济消亡.2.洋务经济特点: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要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
兴衰过程:(1)19世纪60年代,为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内部的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创军事工业。
以曾国藩1861年创办安庆军械所为标志,洋务企业兴起,其管理以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为主。
(2)19世纪7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和运输在困难,洋务运动又采取多种形式创办大批民用工业,明显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和抵制列强在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实际上把洋务企业放到与民族企业同等的地位,洋务企业垄断地位丧失,这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破产。
中国近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
特征: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 主义经济等多种成分并存。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到建国前仍占主导地位 ②外国资本 主义经济 19世纪末(甲午):资本输出—19末20初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侵略,日本扩大投资,独霸地位 特点:封建性、官僚买办性、资本主义色彩 概 况 ③洋务企业 民用企业;甲午战后破产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具有两面性 ④民族资本主义 情况 19世纪60 –70年代产生 19世纪90年代初步发展 1912—1919年“短暂春天” 1840—19世纪70年代:商品输出
试题三(01年上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时间 1820— 1849年 1850— 1879年 1880— 1909年 1910— 1939年
乡民迁出 迁至他乡 迁至乡镇做 出国从 总人数 种田人数 工或经营小 事工商 商业人数 业人数 29 29 0 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续二) ①没收官僚资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 (49_56年) ③50年上半年合理调整工商业 ④53-56年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 制度)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57-66年 曲折前进 的建设时 期 左倾错误蔓延至经济领域 也取得巨大成就
官僚资本主义
概念:是一种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依靠政 权、和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势力形成,带有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时代特征。在近代史的后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形成及演变: 27——37年十年对峙时期,通过整顿税务、控制 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 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 急剧膨胀;解放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 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农工 商纷纷破产,社会经济处于崩溃边缘;49—52年过渡时期, 没收官僚资本,直接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隐性知识“三”“四”“五”

中国近现代史教材隐性知识“三”“四”“五”中国近现代史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各种题型都有所涉及。
其中不但有考纲明确提出的知识点,还有许多隐性的知识点的考查。
为了便于同学们备考,便简单加以归纳为“三”“四”“五”。
隐性知识之“三”:1.近代以来,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的诞生: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毛泽东;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邓小平。
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1840~1949年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1956年属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至今属社会主义社会。
3、近代以来,中国政局的三次演变:1840~1912年属晚清统治时期;1912~1949年属中华民国时期;1949年至今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次“热潮”:19世纪60~70年代诞生主要是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等因素的诱导;19世纪末初步发展,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的进侵略,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和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0世纪初期进入“黄金时期”,主要是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5.中国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也是从重工业开始。
主要经历了三个层面的变化: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阶段主要是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器物层面;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阶段主要是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段主要是思想层面。
6.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1927年,文家市决策,从城市转向农村,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开始从农村转向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7.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先后出现三大社会思潮:鸦片战争后,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一战期间,“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是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后,马克思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

最新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每课重难点拓展知识归纳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其中新在:⑴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的自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⑵中国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⑶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⑷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等。
2、新中国成立给我们的启示: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探索和抗争最终取得的,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畏强暴、永不屈服、敢于抗争的民族。
自1840年以来,各阶层的爱国人士都进行了救国救民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54”“28”代表的含义?“54”指的是当时的五十四个民族(也有种说法是代表当时参加开国大典的五十四个单位);“28”指的是1921年党成立到1949年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会取得胜利?⑴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⑵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⑶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等。
5、西藏和平解放给我们的启示:显示了新中国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决不允许出现分裂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现象。
西藏和平解放表明了党和政府时刻注意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6、新时期促进西藏发展的措施: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党和政府在西藏地区先后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⑶国家实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政策,派大批干部援藏;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修建了新藏、青藏、川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鼓励和发展西藏地区工业。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3)实行改革开放。(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权力下放、精
简机构等)
2)意义
(1)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 (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2)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 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管理体制。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 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 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个人崇拜转向民主 建设。 (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到尊重知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内容:①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道路方面的初步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如果
建国后初期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①苏联模式的影响②
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
展的需要③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的需要④后
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缺
乏经验,急于求成⑤
照搬政治斗争模式,
主观上追求“一大二
公”
①没收官僚资本、国
民政府财产、帝国主
义在华企业,建立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
础②把民主革命时期
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直
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③对民族工业
先调整然后通过赎买
过度到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④实行和强化计
划经济⑤片面追求工
业发展的高速度
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的初步基础②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
权③对恢复发展国民
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工业化起到重要作用
④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使得企业失去活
力,不利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①党中央及时总结了
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
面的经验教训②汲取
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③借鉴了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建设的经验④
汲取了东欧及苏联经
济改革失败教训
①管理方式:由计划
经济到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宏观调控②
分配方式:有平均主
义到以按劳分配为
主、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③所有制:单一的
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
主、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改变企业的管理
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①调动了职工的生产
积极性②增强了企业
活力③解放和发展了
社会生产力,国民经
济得到快速发展,成
就举世瞩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①认真总结改革开放
以来的经验②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③符合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④借鉴西方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的经验
①把企业推向市场②
实行一系列的创新: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①增强企业活力,增
强企业竞争力②进一
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③与世界市场接
轨,适应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