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如果

建国后初期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①苏联模式的影响②

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

展的需要③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的需要④后

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缺

乏经验,急于求成⑤

照搬政治斗争模式,

主观上追求“一大二

公”

①没收官僚资本、国

民政府财产、帝国主

义在华企业,建立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

础②把民主革命时期

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直

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③对民族工业

先调整然后通过赎买

过度到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④实行和强化计

划经济⑤片面追求工

业发展的高速度

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的初步基础②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

权③对恢复发展国民

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工业化起到重要作用

④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使得企业失去活

力,不利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①党中央及时总结了

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

面的经验教训②汲取

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③借鉴了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建设的经验④

汲取了东欧及苏联经

济改革失败教训

①管理方式:由计划

经济到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宏观调控②

分配方式:有平均主

义到以按劳分配为

主、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③所有制:单一的

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

主、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改变企业的管理

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①调动了职工的生产

积极性②增强了企业

活力③解放和发展了

社会生产力,国民经

济得到快速发展,成

就举世瞩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①认真总结改革开放

以来的经验②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③符合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④借鉴西方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的经验

①把企业推向市场②

实行一系列的创新: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①增强企业活力,增

强企业竞争力②进一

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③与世界市场接

轨,适应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演化的回顾与展望(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演化的回顾与展望(一) 摘要:中国的经济体制演化经过30年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试对其回顾与展望。 关键词:经济转型;体制演化;中国模式;特点 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经济转型和体制演化,取得较大成效。 一、经济体制演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体制演化的主要特征是政府推动,这是一种既非完全市场化,又非完全行政化的形式。这种演化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行政化逐步转向行政权力制约下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过程。 (一)资源配置行政化的作用。资源配置的行政化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体制本身就使社会长期处于一种准动员状态,资源配置实际上是通过资源的行政化动员方式进行。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后,我国政府仍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当然,在经济改革初期,这对资源的配置又是必要的。 资源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所有的资源中,资金是企业创建和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经济方面说,一国经济发展的快慢,与资金投入的多少有很大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的筹集不可能通过市场来实现,而必须通过政府向金融机构与社会筹集资金,形成大规模的信用资金。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凭借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一方面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金横向拆借规模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强制或变相强制性的社会集资规模也相应增大,从而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自有比重明显低于借人比重,形成了典型的“负债经营”。这种状况是资源动员行政化在资金筹措方面的典型体现。 在劳动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上,政府动员的行政化也得到充分体现。政府的统一安排是劳动力向新的产业转移的唯一途径,在企业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需要怎样的劳动力、需要多少劳动力,均由行政管理机构决定,也就是通过计划实现的。尽管存在个人收入的差异,但它还不能成为调节劳动力部门间转移的支配力量,竞争性的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仍由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控制。不过,这种控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有所放松。资源的行政性配置不仅仅存在于资源结构性转移的“原始积累”过程中,而且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行政机构也直接介入。在土地资源配置上,也体现出更加明显的行政配置色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是无偿使用,而且不得转让。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把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在使用权上,变过去无偿、无限期使用为有偿、有限期使用。不过,上述有偿征用土地的做法仍是非市场竞争性的,行政性配置的特征十分明显,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上的控制权力远远超过市场力量。 政府之所以具有直接的社会动员作用、集中资源配置能力和高积累机制,除其行政机构的权力中心地位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公有产权制度。公有产权制度的建立是依靠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的,它不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自然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同样,计划经济的瓦解,也就是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是以打破单一公有制局面开始的。在不断的市场化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直接归属关系发生变化,使地方政府在宏观政策有所松动的情况下能轻易实现资源的部门间转移,并通过行政性动员,使政府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其拥有的资产总量也不断扩张。 (二)行政权力制约下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在传统的体制下,行政权力主体在大部分时间里扮演了控制者的角色,具有强有力的直接动员资源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行政机构一般按行政原则来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和重点。在我国开始市场化改革后,市场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著作用。这样,资源的配置又会接受市场信号的导向。也就是说,政府资源配置的决策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引导着行政机构的投资方向决策和产业结构选择,而且这种引导作用不断增强。

发展与不同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比较》讲义 发展与不同的经济制度 从前面各章,大家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特点,到了第40章和第41①章,特点就更明显了,第一,这本书是给美国人写的,是给西方的读者写的,因此当介绍发展中国家情况时,反而显得太浅显了。但是书中毕竟还是点到了一些最基本的、最关键的东西,还是值得系统地讲一讲。第二,这本书是本科生、公共课的教科书,而不是研究生的专业教科书。这也非常重要,即如何给大众、给非经济学专业的人讲一些经济学的知识,如何既抓住要点,又能够深入浅出,如何使非专业人的人士读懂经济学,这里面有技巧问题。 反过来,这样的书,专业人员会觉得粗糙一些,或有时不太严谨。 一、经济制度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这本书第40章以前各章基本上都是在讲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微观、国际经济学等方面的问题,是在特定的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分析,是私有制的市场经济,一直到第40章才开始放松这个假定。这是读《经济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或前提。前提不同,可能后面一系列东西都将有所不同。自然科学最经典的例子是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在不同的两点成一线的假定下,可以推出不同的结论。这一章的特点在于,它不是要分析另一个经济制度条件下的整个经济动作情况,而是,第一,介绍不同制度的特点,第二,多少涉及一点不同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不同特征,主要是讲非市场经济,也就是公有制的计划经 ①此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文一版的章节。在中文二版中,此部分内容安排在第39章和第40章中。第41章“中国:近期与未来的挑战”则完全是新增加的部分。

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基本情况。 (一)社会主义的起源 这一章的特点是运用基本的原理,来勾画不同的特征和不同制度下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具有最明显差别的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即计划经济。所以,书中首先讲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制度?讲了社会主义的起源。 社会主义的起源不是偶然的,它是历史必然的一个过程,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运行出现的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运行中发生的两个问题,第一是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第二是反复出现的萧条、过剩、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大量的社会财富、社会生产能力的浪费,高度的无效率,因此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思潮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早期的空想主义实践。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是建立在对不平等的批判上,到马克思就更加着重于周期性的过剩问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收入结构的特征导致了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一方面是有钱的人不买东西,另一方面是想买东西的人没有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各种思潮,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潮就是用国家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后来也发展了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等思潮,但最早的、最极端的就是用社会主义把经济管起来,把社会组织起来,创造更美好的社会,这是人类追求完美社会的一种努力,这本书中用了一个词,叫做“社会主义实验”。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概括,人类不经过这个实验,不走这一步,总是不甘心的。只有实验这些东西,才能发现这里面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的特点 计划经济与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相对立,它的基本的制度特点就是公有制+计划。这两个实际上也是相辅相成的东西,没有至少一不定期程度上的国有制,也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的管制失灵现象-以医药行业为例

分析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的管制失灵现象-以医药行业为例 [论文摘要]在我国经济体制改的大背景下,管制失灵一直是影响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原因,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下管制失灵现象的相关问题,并以医药行业为研究对象,对管制失灵的具体问题进行阐述。本文研究了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现象的原因,再提出了经济管制的基本特征;之后结合医药行业,对经济体制转型其管制失灵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提出了管制策略,以进一步加深相关人员对管制失灵问题的认识,为加快经济体制转型奠定基础。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型期;管制失灵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failure of regula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failure of regulation in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e paper studies the causes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period regulation failure phenomen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regulation;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regulation failure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ntrol strategies to deepen the recognition of related personnel control failures,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Key words]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period; regulation failure

八大经济圈格局重点

72 《科技与企业》杂志 2010年第11期 “八大经济圈”格局已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 D P 所占比重为66%。(参见表2。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十 分之一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 D P 。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 P 。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

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要素集聚的地方。从GDP所占比重来看,承载人口的潜力还很大。在上述城市群地区,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保护并改善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长远大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以城市群为单元进行规划,使之成为吸引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 以上述城市群为核心,将形成若干经济区或称经济圈,如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关中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将起到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经济圈范围内,加强联系,加强 文/师宇 城市群 名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市域GDP (亿元长三角 10.97 8368.2846860.30 珠三角 5.44 2868.0225605.99 京津冀 18.27 7184.9425071.79山东半岛 9.28 5062.9919731.82 川渝16.67 9969.35 12969.63辽中南 9.71 3110.21

西方国家经济体制

分享到i贴吧添加到搜藏 已解决 中国经济体制与美国不同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8-5-4 12:33 谢谢了, 问题补充: 能详细点么 提问者:本轻狂- 二级 最佳答案 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 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 (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 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 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1]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 (二)社会经济机制方面 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体制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其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是重视建立人为的有序的竞争。二是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 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特别重视竞争,致力于保护竞争,把它看成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德国的路德希·艾哈德说:“竞争不可分地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甚至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转换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转换之路 何克宇学号:15969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在旧的社会制度和战争的洗礼后,犹如一个极度贫弱的巨人,近5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全国主要工业品最高年产量仅为:纱44.5万吨,布27.9亿米,原煤6188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粮食最高年产量也只有1.5亿吨,棉花84.9万吨。此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步点。 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6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13年,中国已陆续完成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最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专门机构“计划经济委员会”来规划和制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目标。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注意到中国经济及其发展速度与世界的差异,作出重大决策:改革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发展。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与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大体上经历了从商品市场建设为主,到推进要素市场建设为主的两大历史阶段。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肯定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随后在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具体化,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继续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 竞争力得以增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 阶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 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0.95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 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

总之,经过王通、啖、赵、韩、李等人的努力,儒学在隋唐时期开始复兴,并由汉学逐渐向宋学转变,这对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四、结论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隋唐时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它阶段性地总结了封建社会前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又为两宋文化的再次高涨开辟了新的前景。从儒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隋唐儒学正处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从汉学向宋学转变的关键时期。在统治者的提倡之下,隋唐儒学重新取得了正宗地位,并对汉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继承,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儒学的复兴,从而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宋城市经济社会变迁的思考 宁 欣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5)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以及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唐宋时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大量、频繁的人口面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是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显著表现。 由于城市变化对唐宋时期社会变革具有关键性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唐宋城市相关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以往研究的不足已经逐渐被专家学者所认识,并且形成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一、唐宋城市经济社会研究的整体性 1.整体考察唐宋社会变革是研究者的共识,但由于唐宋分属于两个历史朝代,很多学者都按断代史的框架开展研究,唐宋城市分开研究的局限,使唐宋城市发展变化的有机衔接与变化不能充分和深刻地显现出来,唐宋时代变革的整体性亦无法完整体现,全汉升、加藤繁等对唐宋经济史的开拓性研究,主要特点就是把唐宋时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应把唐宋时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通过比较研究探讨其间的深刻变化。 2.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唐宋城市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考察比较唐和宋同一城市、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城市群的变化,考察商品经济在社会转型期对城市变化是如何起作用的;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唐宋时期城市变化的重要方面,如何通过考察人口结构的多维性变化(城市内外空间流动、社会纵向和横向流动等),揭示这一历史时期城市变化的内涵,以及通过城市变化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变迁,还大有可探讨的余地。 3.中国近代化进程启动后,近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之一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这一现象引起学者们的充分关注,相比之下,对中国古代城市在形成、发展乃至转型过程中大量显性和隐性的流动人口和人口流动研究尚嫌薄弱。唐宋由于人口流动而引起城市人口结构变化的资料极为零散,缺乏系统整理,也是以往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研究唐宋城市变化所蕴涵的丰富信息,由此进一步考察揭示这一时期城市变迁与社会变化更深刻的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唐宋城市经济社会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在唐宋转型期,土地关系、阶级关系、商品经济、社会结构等变化及其相互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作为社会载体的城市,唐和宋比较,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第一,城市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性城市转变,其城市商业、经济职能逐渐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过去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的城市作用更加突出;由于水陆交通线的发达和开辟,新兴城市大都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第二,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分布重心已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已经打破坊市界限,外部空间结构则突破城墙界限向城周地区扩延;南北城市的发展由于 ? 4 ?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假如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1.7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的总和。

尽管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2008年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难和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快速而卓有成效的反应赢得了国内国际一致的尊重和认可,这里面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高效,但是假如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作后盾也是无法实现的。另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7号”的圆满发射,这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假如按相同速度发展,年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

政府职能转变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政府职能转变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关键词】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环节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已在我国初步确立。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尤其要求政府职能有相应的转变。目前政府职能的行使中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因此必须使政府职能归位,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在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政治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进行20多年的改革主要是侧重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一改革策略使经济改革能够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起步和推行,避免了大的社会震动。但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必然需要政治体制相配合,仅有经济体制单方面的改革已经不可能再持续进行下去了。因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要求,加快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在内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我国改革能否向纵深发展的关键环节。 Keywords: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socialistic market economy system;the key link ABSTRACT:2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been founded in china.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reform, especially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transform the function. At present, the exercis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absence and offside, so must the homing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early 90's, Deng Xiaoping put forward political refor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 reform of our country has carried 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s mainly focused on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reform strategy of the economic reforms started in a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implementation, to avoid a large social motion. However, the reform of the economic system must be matched with the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 reform only unilateral has been impossible to continue. Therefore, to adapt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requirements,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cluding the reform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has become the key link in our reform can to the depth development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 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拥有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工具,它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费用、最简单的形式把资源配置的信息传递给利益相关的决策者。它能够使消费品得到最佳分配,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配置,让动态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但市场却不是万能的,它会在某些环节上失灵。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应是弥补市场缺陷。 [3] 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究竟如何定位呢?笔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提供基础性的制度保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制度基础,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尤其是适当的经济自由、产权制度基础和法律基础以及社会信用体系。[4] 这些“游戏规则”都应由政府来制定和强制执行,以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正性,确保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缺点

优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2.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 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鉴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3.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 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国家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4.最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迅速改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较好地结合起来,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而市场经济制度又从根本上保证了经济的效率。” 5.社会主义制度利用市场经济来发展自己,发展自己的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 义制度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确会使社会更加公平,但公有制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能够创造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事例证明: 1、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 展,国内生产总值在最近五年内实现“三超”: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两上台阶”:2008年超过3000美元,今年将超过4000美元。 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到2010年,财政收入达到到他纪 录的8万亿元以上%,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二位。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6万亿美元,由世界第二位升为第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增强。 3、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截至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 加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153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到26万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5亿人。 出现的问题: 4、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 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

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经验之一。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既革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又没有照搬西方国家所谓的自由市场制度,而是既不断扩大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扩大市场机制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又不断改进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落实好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部署,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仍然要依靠政府和市场作用的紧密结合。而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能够充分利用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经济体制。所以,党的十八大特别强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核心问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一,必须强调政府和市场两种作用的紧密结合,统筹协调,不是简单的政府职能削弱、强化市场功能,或者相反。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必须密切结合。市场机制能够调整的利益关系,市场能够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领域,市场微观主体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领域,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调节、控制、引导和管理的作用。第二,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作用的主要领域;另一方面,要确保市场和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向是一致的,努力提高共同发挥作用的协同程度,只有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才能做到这一点。第三,要通过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之所以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调动微观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运行过程中提高信息处理效率,通过公平竞争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等。所以,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比如,继续推进资源型产品定价体制的改革,推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市场结构,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市场监管和调控的体系。 同时又要看到,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确保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制定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政策,加强和改善市场管理,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要进一步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避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继续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管理和引导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尤其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特别是涉及微观经济发展方面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让微观经济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必须充分利用好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各级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正在试行把一部分应该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特别是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方面的职能转交市场中介组织来承担。由于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所以更多地还要扶持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大转变 经济体制的转变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如果 建国后初期到1956年,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①苏联模式的影响② 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 展的需要③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的需要④后 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缺 乏经验,急于求成⑤ 照搬政治斗争模式, 主观上追求“一大二 公” ①没收官僚资本、国 民政府财产、帝国主 义在华企业,建立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基 础②把民主革命时期 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直 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③对民族工业 先调整然后通过赎买 过度到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④实行和强化计 划经济⑤片面追求工 业发展的高速度 ①建立了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的初步基础②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 权③对恢复发展国民 经济、发展社会主义 工业化起到重要作用 ④超越了历史发展阶 段,使得企业失去活 力,不利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①党中央及时总结了 建国以来正反两个方 面的经验教训②汲取 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③借鉴了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建设的经验④ 汲取了东欧及苏联经 济改革失败教训 ①管理方式:由计划 经济到计划经济为 主、市场宏观调控② 分配方式:有平均主 义到以按劳分配为 主、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③所有制:单一的 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 主、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改变企业的管理 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①调动了职工的生产 积极性②增强了企业 活力③解放和发展了 社会生产力,国民经 济得到快速发展,成 就举世瞩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①认真总结改革开放 以来的经验②是社会 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 必然结果③符合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④借鉴西方发达国家 市场经济的经验 ①把企业推向市场② 实行一系列的创新: 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 ①增强企业活力,增 强企业竞争力②进一 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③与世界市场接 轨,适应经济全球化 的趋势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程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2.知道轮船、火车、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图片展示:火柴、铁钉等基本生活生产用品。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 4.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