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婚姻的经济学原理
婚姻选择的麦穗原理

婚姻选择的麦穗原理婚姻选择的麦穗原理是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于1970年提出的一个理论,主要用来解释人们在婚姻中的选择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配偶时会考虑到对方的特性和自身的条件,进而进行理性的选择。
麦穗原理认为,人们在婚姻选择时会尽量选择相对于自身要求来说较好的配偶。
具体来说,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和目标,进行评估并确定自己对于配偶的要求。
这些要求可以是经济方面的,如收入、财富或者职业地位;也可以是个性和外貌方面的,比如外貌、性格、教育背景等等。
在麦穗原理中,个体会将这些要求进行排序和加权,然后去寻找最好的匹配。
一个人的要求越高,他/她在选择配偶时所面临的选择机会就越少。
而一个人的资源越多,那么他/她在选择配偶时的选择范围就越广。
此外,麦穗原理还强调了一对一的配对选择。
也就是说,在婚姻中,一个人只选择一个合适的配偶,而不会同时选择多个人。
这是基于一个假设,即一个人在与一个配偶建立稳定关系后,其余的配偶选择会被排除掉。
婚姻选择的麦穗原理还考虑到了不确定性和博弈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多么理性的选择者也无法预见到未来会发生什么。
因此,个体在面对选择时需要权衡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和收益。
麦穗原理认为,个体在婚姻选择时会努力降低风险,选择那些看似较好、较合适的配偶。
因为婚姻是一项长期的决策,个体在选择配偶时通常会考虑到自己和对方的长期利益,而不仅仅是眼前的利益。
总的来说,婚姻选择的麦穗原理认为,个体在选择配偶时会通过对自身要求与对方条件进行评估和比较,然后进行理性的选择。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对于配偶的价值观念、经济条件和个性特点的要求,以及在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风险与利益权衡。
麦穗原理为我们解释了婚姻选择背后的理性行为和决策过程,对于理解婚姻选择的规律和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夫一妻制的经济学原理

一夫一妻制的经济学原理一夫一妻制是指一个男性只能同时与一个女性结婚,并且一直维持这个婚姻关系。
这种制度在很多文化中被视为传统的婚姻制度,并且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以解释其存在和运作机制。
首先,一夫一妻制有助于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在一个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每个男性只能拥有一个妻子,而每个女性只能有一个丈夫。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分配,因为每个家庭只需要维护一个婚姻关系,而不会出现多个婚姻关系导致资源的扩散和不平衡。
这种制度能够使资源更加有序和高效地分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其次,一夫一妻制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和安定。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单位,而一夫一妻制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
通过限制一个男性只能拥有一个妻子,可以保证每个家庭关系的专一性和稳定性。
这种稳定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一夫一妻制有助于儿童的成长和教育。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父母对子女进行养育和教育,这种制度可以确保父母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他们的子女上,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由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父母对子女进行教育,父母可以更充分地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这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有资质的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一夫一妻制还有助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保障。
在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中,每个男性只与一个女性结婚,从而避免了多夫多妻制度中可能出现的男性对女性的不公平和剥削。
这种制度可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地位,促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同时,一夫一妻制也有助于规范婚姻关系,减少家庭暴力和家庭纠纷的发生,保障家庭成员的生活安全和幸福感。
总之,一夫一妻制在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可以解释其存在和运作机制。
通过限制一个男性只能拥有一个妻子,一夫一妻制有助于资源的分配和管理、家庭的稳定和安定、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同时也有助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保障。
这种制度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婚姻经济学——精选推荐

婚姻经济学一个局外人和经济学爱好者的身份对婚姻关系包含的经济规律进行分析。
期望能给被婚姻问题困扰的城中人以启发。
大家都知道,恋爱是感情的结合,而婚姻是利益的结合。
所以对于前者的具体案例会出现违背经济学原理的现象,那进一步证明了恋爱的感性色彩会使当事双方为达到预想的产出会不计成本,这点和冷兵器时代为达到作战的目标以人海战术取得胜利极为相似。
而且促成恋爱的因素较之婚姻无疑少的多,特别是造就婚姻的核心的因素---经济因素。
正因为这种非理性成分使爱情在文学作品里显得轰轰烈烈、荡气回肠,而这点正是我等凡夫俗子在现实生活中幻想和渴望的,仿佛武侠小说里面的生活,让人神往但又遥远不可企及。
这里我们说的还是婚姻,前者后文再予点及。
婚姻在现实生活里是利益的结合,这里面包含的利益因素太多了,无法一一提及,特别是每个具体案例牵扯的利益又有不同。
我们记得前几年的民谣如下:五十年代嫁干部,六十年代嫁军人,七十年代嫁工人,八十年代大学生,九十年代有钱人。
可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的既得利益集团中的成员在婚姻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成为各个适龄青年争向选择的对象。
这充分证明了婚姻是利益结合的产物。
婚姻双方好象两个出资对象成立了一个合资企业,双方出资的标的并不一样,但有一点,必须使双方的出资额基本均衡。
必须指出的是婚姻并不排斥出于感情因素而走向婚姻殿堂,这样的婚姻模式只是合资的成分有区别,因为双方出资均为“无形资产”,这不好评估,也更容易转移。
这里的无形资产就是“感情”,而感情这种资产的产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容易被出资方迅速转移而不易被合资对象觉察。
这很容易给合资伙伴带来伤害,特别是合资企业的运转常常因为对方转移产权而导致合资计划破产。
如果任何一方不作出有效让步,就可能造成合资企业破产清算的地步。
根据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和传统的影响,合资企业习惯成立子公司-----繁衍后代。
这种子公司对合资企业的依赖体现在两个方面:感情与物质。
从经济学角度看结婚离婚

从经济学角度看结婚离婚论文导读:从经济学角度看,离婚与结婚本质都是一种经济均衡。
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Becker首次把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婚姻行为的分析,贝克尔认为,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
人们选择结婚或离婚,不仅取决于收入因素,还取决于生理、物质和心理等方面的总收益与总成本的比较。
关键词:经济学,结婚,离婚从经济学角度看,离婚与结婚本质都是一种经济均衡。
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Becker首次把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婚姻行为的分析,贝克尔认为,结婚的目的在于想从婚姻中得到最大化的收入。
人们选择结婚或离婚,不仅取决于收入因素,还取决于生理、物质和心理等方面的总收益与总成本的比较。
婚姻所产生的生理收益主要是获得性满足。
康德认为,婚姻的意义在于“合法使用对方的性器官”。
研究表明,性快感是仅次于毒品提供的生理快感。
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性生活安全化。
特别在艾滋病威胁人类的今天,稳定健康的性伴侣对谁都有好处。
在性满足方面,婚姻使男女双方实现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有机统一。
婚姻所产生的物质收益主要是:一是生产的分工效益。
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的男女,通过婚姻形式可以使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婚姻是一个互补双赢的方案。
二是生产的规模效益。
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三是消费的规模效益。
在家庭耐用消费品方面,婚姻的这种规模效益表现得更为明显。
住房和家具,一人生活用一套,两人一起生活也是用一套。
四是孩子所产生的物质收益。
孩子也可为家庭创造收入,来自孩子的收益主要是一种未来收益。
婚姻所产生的心理收益主要是给人以心理寄托和安全感。
一是婚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躲避生产和生活风险的有效形式。
婚姻是一种风险削减机制。
婚后,夫妇之间同舟共济、相互扶持抵抗各种不利的人生变故。
二是婚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感情交流的平台。
夫妻间良好的日常交流,可缓解社会造成的压力。
三是孩子带来的精神快乐。
孩子既能为大人带来直接的精神愉悦;同时,大人也得到了对生命延续的寄托感;四是美好婚姻所带给人的社会形象收益。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婚姻爱情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婚姻爱情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婚姻爱情一个经济学家与一个陷入情感迷雾中的女子在火车上偶遇,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眼光对女子的情感、恋爱、婚姻问题,进行了另辟蹊径的分析.他的结论令女子感悟颇深。
为便于阅读,我们将她的提问逐条编号。
先是女子的自我介绍:“我今年28岁,和男朋友是同班同学,毕业与长春机电学院。
几年前我和他一起来杭州找工作,我的工作比较理想,在一家电表厂做设计,他的工作不太好,于是我鼓励他去考研。
考取后,我供了他三年,没想到现在快毕业了,他居然提出分手。
后来,我才搞清楚,他又谈了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
我真的很痛苦,几年的感情和心血付诸东流!……”一、女子道:“我想问你,为什么男人总是那么花心?”经济学家道:“用经济学的理论,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那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呢?就是说一样东西当你拥有得越多的时候,对你的作用就越小。
比方说,你饿了,吃第一个包子的时候特香,第二个很香,第三个还可以,第四个饱了,第五个吃不下,第六个看见都烦!也就是说第六个包子的作用为零甚至为负”。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公理,由于边际效用递减,从现在恋爱的角度看,你的效用比不上那个刚毕业的女孩,你激情是那第六个包子,而那个女孩却是第一个包子。
这也是许多男人为什么家有美貌如花的妻子,却在茶座酒吧去找小姐的经济学原理。
”二、女人道:“既然边际效用递减是公理,为什么花心的女人比较少?”经济学家道:“花心的男人应该和花心的女人一样多,假定花心的男人没有花心的女人相呼应,那么男人又到哪里去花心?准确地说,应该是结了婚的女人中花心的比较少!但这并不等于说,边际效用递减在结了婚的女人身上不起作用,结了婚的女人未必就没有喜欢更英俊更年轻更富有的男性的念头,只是一般他们不会采取‘采花’行动,这里的道理可以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方法来分析。
”“在经济学的假设中,人都是理性的(也就是有理智或者是会‘精打细算’——编者注),人们采取一项行动都要在心理盘算值不值。
十三个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原理

十三个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原理NO.1 1+1>2为什么说结婚是1+1>2 ?一是指1+1之后多出一个小孩,达到了人类繁衍社会目的。
二是两个人结婚之后,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比如减少一方在追求另外一方时发生的高额费用,如鲜花、衣物,而且婚后住房成本可以减半等等。
协同效应,本来指两家公司合并之后,如果重组得当,能够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两个人结婚之后,也可以产生协同效应。
如笑话所说,鱼儿上钩之后,自然就不用再喂鱼饵了。
当然,即使结婚后还会发生鱼饵费用,也属于内部关联交易了。
NO.2 1+1为什么说离婚是1+1一是没生出小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二是没有产生协同效应,导致资产重组失败。
还有可能是内部关联交易过多。
如果离婚时间较早,大抵属于信息披露不充分,因为婚前没有做好尽职调查,你以为自己买了一只蓝筹股,结果成为股东之后,发现其实是一只垃圾股,所以,一些投资高手就会在被套牢之前赶紧平仓。
如果离婚时间比较晚,大概是一方沦为了不良资产,当初看上去或许是很般配的一对,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方成了大牛股,一方成了垃圾股,所以,最终难免被作为不良资产被剥离出去,如同陈世美抛弃秦香莲,现代社会没有了包公的狗头铡,婚姻市场的资产重组频率肯定加快了。
NO.3 纳什均衡理论一农户在杀鸡前的晚上喂鸡,不经意地说:快吃吧,这是你最后一顿!第二日,见鸡已躺倒并留遗书:爷已吃老鼠药,你们别想吃爷了,爷他妈的也不是好惹的。
当对手知道了你的决定之后,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所以保密、信息安全很重要NO.4 约束条件鱼说:我时时刻刻睁开眼睛,就是为了能让你永远在我眼中!水说:我时时刻刻流淌不息,就是为了能永远把你拥抱!!锅说:都他妈的快熟了,还这么贫约束条件变了,原来的收益,一下子都变为成本。
生命如果架在锅上,成本自然也就很高了。
NO.5 机会成本找点空闲找点时间背着炸弹到银行看看警察为你准备了一副手铐狱长为你张罗一床毛毯生活的烦恼向记者说说抢劫的细节跟警察谈谈你要得到一些东西,就得放弃另一些东西。
婚姻幸福的经济学模型

男方婚前状态—x女方婚前状态—y婚后为对方的付出—m这里的状态是个很宽泛的词,可以理解为个人的马斯洛三角,包括经济条件、情感满足等等,如下图:接着他们结婚了,两个变量发生了变化:男方x →(x+y+m)/2女方y →(x+y+m)/2婚姻幸福的定义是:俩人都因这段关系得到了自己需要的,都比单身时过得更好。
即,婚后状态= (x+y+m)/2 ,它必须同时大于x 和y。
这里一点不复杂,你看几秒钟就能明白它的含义。
同时m 的数值不宜大,因为经济学不相信爱情,只相信利益。
m 意味着付出,在爱的加持下,付出无所谓。
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爱是一个更特么复杂的变量。
而经济学视角下,付出一种损耗,自然越低越好。
那什么情况下(x+y+m)/2 同时大于x 和y 会比较容易呢?我想到两种情况。
第一种:x≈y,俗称门当户对。
大家都差不多,这样只要m 是正数,平均后很容易大于原值。
所以电视剧里的爹妈棒打鸳鸯诚不欺我,门当户对很重要,而且更容易识别,毕竟日久才见人心。
第二种:一对x 和y 所匹配的m 值天然就很大,俗称互补。
比如一方经济条件非常好,就想找个颜王满足自己。
如果这种xy 组合遇上了,双方啥也不用付出,m 值贼高,高到可以弥补xy 之间的差值。
现实生活中,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峰值是错开的。
女生的价值一般在年轻时就彰显出来很多,而同阶段的男生普遍还处于穷小子阶段。
这也是很多爱情故事杯具收场的源头,x 和y 的差异较大,又太年轻,还不太会调整m。
回到幸福的定义——(x+y+m)/2 同时大于x 和y,就是传说中的帕累托最优。
一对相信爱情的xy 想结合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差值可能很大,怎么调节m 以确保实现帕累托最优从而获得幸福?这个调整m 的过程叫帕累托改进。
其中的诀窍,就是努力持续提供对方需要的价值,这是经营一段关系时最重要的事。
很多关系破裂都是因为价值跟不上了——身材走样、邋遢没品位、性生活不配合、不做家务、日常起居习惯冲突、不赚钱、对孩子教育不上心、不体恤对方(比如嘴甜)...对方看重你哪方面的价值,那就努力再多提供点儿,当然其它方面也别太糟糕。
大学生婚恋观从经济学学分析(实用模板)

经济条件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2. 经济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的经济观念 也在发生变化。他们 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 自我实现,更加注重 独立和自主。这种经 济观念的变化也影响 了他们的婚恋观,他 们更倾向于选择有共 同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的伴侣
3
教育水平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教育水平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2. 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 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也在不断扩大。社 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更 倾向于选择受到社会认可的伴侣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与建议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婚恋观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
x
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我们应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1. 教育背景
大学生的教育背景对其婚恋观有 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受过高 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有可能拥有开 放、包容的婚恋观,更注重精神 层面的交流和沟通。而教育水平 较低的大学生则更可能受到传统 观念的影响,更注重物质条件和 家庭背景
教育水平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2. 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 生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他 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 的提升,更加注重婚恋关系的平 等和尊重。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 也影响了他们的婚恋观,他们更 倾向于选择有共同成长和进步的 伴侣
4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
1.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婚恋观有 着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婚姻观 念强调家庭责任和家庭价值, 而现代的婚姻观念则更加强调 个人自由和平等。这种社会文 化的变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婚 恋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有共 同文化价值观的伴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婚姻的经济学原理
刘力军
古往今来,美好的婚姻一直都为所有世人津津乐道,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的广大饮食男女所向往所追求,理想的婚姻向来都是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这个话题也经常成为很多文学家苦苦思索的一个社会主题。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婚姻呢?在词汇丰富的汉语世界,找到形容理想婚姻的词汇并不是一件难事,诸如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夫唱妇随等等不胜枚举。
但是这也只是描述了理想婚姻之形,并没有触及其实质。
要想获得理想的婚姻,首先必须弄清楚理想婚姻的实质。
那么,理想婚姻的实质是什么呢?
与人类社会的其他制度一样,婚姻作为一种制度,无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都具有自身固有的功能。
从社会角度看,婚姻的功能在于保持和促进社会人口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维系社会基本单位的和谐稳定保证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转;从个人角度看,婚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为这一制度中的个体提供各种效用使其获得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满足。
因此,从个人角度看,婚姻的基本功能是为婚姻中的当事人提供效用。
从总体来看,由于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一般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因此,评价婚姻效果好坏和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准就是婚姻给当事人带来效用水平的高低。
所以,理想婚姻的实质其实就是婚姻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要获得理想的婚姻,就需要追求婚姻效用的最大化,而要获得婚姻效用的最大化,关键是要明确婚姻效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和婚姻效用的关系。
借鉴经济学效用理论,通过构建婚姻效用函数可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而要构建婚姻效用函数,首先需要明确影响婚姻效用水平的因素。
虽然影响婚姻效用水平的因素很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不外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婚姻当事人自身内在条件决定的因素,如健康状况、外貌(包括长相、身高、气质等)、性
能力、才学和受教育状况、价值观(包括行为方式和宗教信仰状况)、性格、道德品质等因素;另一类是由处于婚姻当事人自身之外的外在条件决定的因素,如财富状况、社会权力和地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工作和收入状况、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一般意义上的婚姻效用函数如下:婚姻效用=f{健康状况、外貌(包括长相、身高、气质等)、性能力、才学和受教育状况、价值观(包括行为方式和宗教信仰状况)、性格、道德品质、财富状况、社会权力和地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工作和收入状况、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
在现实社会中,每一个婚姻当事人在婚姻中所获得的效用状况,都是由上述婚姻函数中作为自变量的所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婚姻当事人在婚姻中所获得的效用水平越高,其婚姻生活就越幸福。
事实上,现实社会中每一个正在寻找配偶或打算结婚的个体,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对所属意的对象的上述因素进行考察和评价,都在进行自己婚姻函数的运算,都在力求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婚姻效用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但是,幸福的婚姻绝对不是一方片面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从商品买卖和交易角度考察,每个人选择配偶的婚姻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效用交换过程,你在婚姻中获得对方提供的效用的同时,你也在为对方带来效用,人们一般会按照等价交换的公平交易的原则进行商品交易,在婚姻效用交换中,这一原则依然有效,大部分人在婚姻中恪守的一个原则就是:在自己的婚姻效用交换中,自己从对方处得到的效用不能低于自己提供给对方的效用,否则当事人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
当然,随着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婚姻中用自己的效用交换到对方更大的效用。
在这一交易和选择过程中,只要你足够耐心等待,细心选择合适的婚姻对象,一般你会得到互利双赢的结局。
当然,如果结婚后的效用低于保持单身的效用水平,理性的个体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单身。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影响婚姻效用水平的各项因素中,绝大部分因素既能给当事人带来物质的和生理上的满足,又能给当事人带来精神的和心理上的满足,很难界定哪一个因素只能给婚姻的当事人单纯带来某一方面的满足和效用。
在这里,将价值观、性格和道德品质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价值观是否相同、性格是否匹配,将直接影响到夫妻双方婚后发生冲突的频率和数量,从而影响到婚姻的质量;而配偶道德品质状况则直接关系到婚后当事人婚姻预期目标能否实
现以及实现程度的大小,甚至关系到婚姻能否持续。
因此,配偶的道德品质作为影响婚姻效用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必须引起婚姻当事人的高度关注,甚至应该将其作为婚姻决策中的一个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避免在披上婚纱之后才发现遇人不淑、所托非人,避免在洞房花烛之后才发现误嫁中山狼、悔娶河东狮。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不同,导致不同的人在婚姻效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一点在婚姻效用函数上就表现为不同的人对影响婚姻效用因素的偏好不同,这就是俗话所说有人爱财、有人贪色。
这就导致不同的个体在婚姻函数的具体表述上存在很大差异,或者可以说不同的人的婚姻函数是不同的。
随着社会商业化氛围越来越浓厚,随着社会对人们性活动和性追求的约束力呈现出越来越弱化的迹象,人们对婚姻中配偶的金钱和性能力的偏好会不断强化,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金钱和性能力在人们的婚姻选择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寻求理想婚姻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必须要高度注意。
首先,就是由于信息不完全以及信息成本高企不下等因素,每个人不必也不能追求理论上的理想婚姻,试想一下,你不可能根据你的条件、偏好和价值取向把全世界适合于你的所有结婚对象考察一遍,金钱、精力不允许,时间也不允许。
所以你能够达到婚姻效用的次优,哪怕是次次优就已经很不错了;第二,一定要记住哲学上一个重要论断:物质是运动的。
由于每个人的内在和外在条件都不可避免地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所以每个人的漫长的婚姻期间,其效用水平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人乐极生悲,也有人否极泰来,如此种种,造成了现实社会离婚率地不断上升,也难怪连古人也发出“恨不相逢未嫁时”的感慨。
所以这就需要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要综合长远考虑,不能静态地看待问题,而关键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所以结婚在很多情况下也意味着一种风险投资。
对于很多道德修养水平较高或者笃信某些宗教的信徒,在结婚后对结婚仪式上誓言和承诺的遵守状况,也会构成影响其婚姻效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些值得尊敬的人来说,即使配偶将来已经一无所有,健康和容颜不在,自己不遵守誓言和承诺与其分手,也意味着自己内心巨大的负担、愧疚甚至是挥之不去的犯罪感,由此带来的负面效用构成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不离不弃是其在婚姻效用选择上最好的选择。
在不违反法律和基本的公序良俗的条件下,人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婚姻效用偏好自主选择配偶,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这在任何一个社会都是无可非议的。
你有权利追求天仙配式的婚姻,别人也有权利通过婚姻步入豪门和上层社会;你可以去娶病态美的林黛玉,她也可以嫁给精力充沛的猛男为妻。
只要你能够在婚姻中获得你所追求的最大化的效用,那就是你理想的幸福婚姻。
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打着纯洁爱情的幌子对别人的婚姻选择和价值取向去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否则将会惹上酸葡萄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