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城市化

2000
80
1800
70
1600
1400
60
1200
50
1000
40
800
30
600
20
400
200
10
0
0
发达国家(百万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百万人) 发展中国家(%)
37
2001年和2015年全球8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预测 单位:个
年份 地区 世界
非洲
亚洲
拉美
欧洲
北美
日本
2001
(四)世界城市化过程中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是城 市化的高级阶段
33
(一)世界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
世界城市化进程
7000
50
6000
45
40
5000
35
4000
30
25
3000
20
2000
15
10
1000
5
0
0
(百万) 1800 1825 1850 1875 1900 1925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1997
26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7
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 1.服务业也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其区位基 本上都是在城市。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成为城 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因。
• 2.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与 工业之间通过复杂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形成了关 联互动的关系,共同构建了城市经济系统。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 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 (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 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 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贡献。它既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地区集中 化,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即不平衡发展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同时 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五】城市集聚经济的度量
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测度通常基于以下城市生产函数:
Q=G(N)F(L,K)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四】城市集聚经济的成因
三 知识信息的外溢
马歇尔--“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具有各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相互的接触产生了知识外溢。 而正是这种不受限制的知识溢出推动着经济增长”。
雅各布斯(Jacobs)和卢卡斯(Lucas)--当地化信息和知识溢出既是经济活动之所以在城市 集聚的原因,也是促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知识溢出不仅会产生 外部性,而且也有证据表明企业倾向于在新知识产生的地区集聚。”。
米尔斯和汉密尔顿认为,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 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 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 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 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localization)过程。这 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 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 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 (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即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 (urbanization)过程。

《城市经济学》各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城市经济学》各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城区(urban area)2.大城市地区二、单项选择题1._____ 是城市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区分点。

A.区位选择B.空间研究C.城市经济D.以上都不是2 •城市经济学中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_____ oA.住房B.工厂选址C.城市中心D.城市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不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A.住房不足B.环境污染C.犯罪D.劳动力不足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传统城市的问题的是__________A.人口拥挤B.交通拥挤C.歧视D.就业困难2.城市经济学是研究 _____ 和________ 区位选择的科学A.经济B.厂商C.环境D.家庭四、填空题1.城市化地区包括 _____ 和 _____ o2.城市边缘是 ______ 的城市化地区。

3.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_______ 和五、判断说明题1.大城市地区不包含乡村地区。

2.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等同于市场方法。

3•城区产业不能以农业为主,但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1•为什么称为城市经济学2.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或构成七、论述题如何看待城市问题?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一、名词解析1.机会成本2. 绝对优势3. 规模经济4. 木地化经济二、单项选择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域是工厂生产价格 家庭生产的区域。

A.低于B.高于C.等于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出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不同的 C.不一定相同3. 以下是互补品的是 _____ oA. 服装和饮料C.冰淇淋和牙膏4. 企业群落 _____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

城市经济学(共44张PPT)

城市经济学(共44张PPT)
集聚经济的含义
❖ 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有限的范围,并 带来厂商成本降低的经济现象。
❖ 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为什么?
理论基础1
❖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
❖ 1909《工业区位论》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 聚因素 。
❖ 韦伯认为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费最小化, 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 省的地点。
❖ 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劳动力组织的专业化,产 业集群可以规避中间商,节省交易成本,也就是说, 随着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企业可以得到成本节省 的好处,产业集聚可以共享道路、煤气、自来水等 公共设施。
理论基础2
❖ 经济学家巴顿
❖ 讨论了企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1)企业地理上
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创新。(2) 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商品制造者、供 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 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顾客需要和解 决供给问题而产生的结果。(3)集中地优越 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区域内企业采纳创新成果 的速度。
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
3.集聚经济效益的表现:
①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
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促使较高程度的专业化,减少
实际生产费用。
③在提供某些服务设施之前,需要有个人口规模的
门槛。
④某些产品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 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生产需要。
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使日趋积累起来大量熟
❖ 当该区位的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足以容纳产 业集聚的程度时,此时集聚存在着规模经 济;而当该区位的承载能力元法容纳超负 荷的产业集聚时,交通拥挤、城市污染等 现象就会相继出现,我们称之为集聚的规 模不经济。

城市经济学整理

城市经济学整理

▪绪论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城市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都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专业学科。

正如商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促使现代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一样,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城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在西方国家,一般是以美国学者汤普森发表的《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先导性学科:1、古典区位论2、土地经济学兴起的原因:1、空间经济学的分化汤普森的城市发展阶段:出口专门化阶段;出口综合体阶段;经济成熟阶段;区域中心城市阶段;技术—职业精湛化阶段2、专门的研究组织的出现▪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868年,德国学者罗舍尔提出“区位”的概念。

▪1909年,德国学者、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

▪1924年,美国土地学家赫德提出“楔形理论”。

1936年,霍伊特又对“楔形理论”进行了发展。

▪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的价值带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问世,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成立。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一、城市经济学的内涵1、国外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

2、国内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的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一般是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对城市问题的求解作为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我国学者早期是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近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观点,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第三节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城市经济学》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 城区(urban area)具有相对高人口密度的区域,本定义反映美国状况,世界的定义:人口密度高+产业以非农业为主。

2. 大城市地区拥有大量人口的核心城区和附近在经济意义上与这个核心结为一体的邻近社区,包含乡村地区。

二、单项选择题1.B2.D3.D三、多项选择题1.ABC2.BD四、填空题1. 城市化地区包括中心城市和城市边缘。

2. 城市边缘是中心城市外围的城市化地区。

3. 传统城市问题包括住房不足、环境污染、犯罪、人口和交通拥挤、教育和犯罪五、判断说明题1. 错。

包含乡村地区。

2. 错。

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方法3. 对。

城区产业以非农业为主,可以有农业。

六、简答题1. ⑴大部分区位选择的问题涉及城市;⑵城市经济也与城市中区位选择有关;⑶由区位选择引起的最重要的问题发生在城市2. ⑴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⑵城市内土地出租和土地利用;⑶贫困和住房的空间因素;⑷地方政府的支出与税收。

七、论述题⑴大部分城市问题是相关的:许多问题有相同的根源,一些问题能够造成其它问题的恶化;⑵政府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同于市场方法;⑶大多数城市问题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

第一部分城市与城市化第二章为什么城市会存在一、名词解释1.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2.一国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他国,那么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拥有绝对优势3.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4.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二、单项选择题1、A2、B3、D4、A5、A6、C7、A三、多项选择题1. ABC2. ABCD四、简答题1.农业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可以供应城市居民;比较优势足以弥补交通成本,使贸易可以产生;运输规模经济使市场更有效率.2.A专业化技能提高:熟能生巧时间缩短:无须转换时间B要素的最小效率规模3.A.本地化经济(当地化经济)——本土化、国产化B.城市化经济五、论述题1、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别是基础性的:商业服务(银行、保险、房地产、印刷、运输……)公共服务(公路、学校、消防……)2、劳动力市场共享:整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各个行业关联度小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基础2


经济学家巴顿 讨论了企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1)企业 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 创新。(2)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商 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 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 顾客需要和解决供给问题而产生的结果。 (3)集中地优越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区域内 企业采纳创新成果的速度。
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区别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 下降的趋势;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是指通过生产活动在工业区域或城 市内彼此接近,集中使用运输、通讯等基础 结构和服务设施,节省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费 与能源消耗,有利于资金周转、商品流通、 劳动力培养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与竞 争,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效果。
韦伯:集聚分为两个阶段


低次阶段是单纯由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带来 的生产集聚,即“所有具有自足完整组织的 大规模经营”; 高次阶段是同类或不同类企业的集中构成的 总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是扩充大规模经营 的利益。
阿尔弗雷德· 马歇尔好处表现形式:



第一类集聚经济能为产业内部的厂商带来正 的外部性;第二类集聚经济则对当地的产业 总体产生正的外部性。 第一类---地方化经济 第二类---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

我们对地方化经济的一个初步理解是:同一 产业内的厂商如果集聚在一起会对每个厂商 都带来好处,而且集聚的厂商越多,这个好 处就越大。那么,地方化经济背后的机制究 竟是什么?
1. 工厂内规模经济


专业化 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2.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

一个厂商的生产往往需要从其他的中间厂商 获得原料或者说是投入品,那么厂商聚集就 需要更多的投入品,也就可以刺激中间厂商 的聚集,产生中间厂商的聚集效应,结果会 使中间投入品的价格下降。
5.熟练劳动力市场的共享效率

聚集的厂商可以为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力提 供更多的招工信息,因而劳动力也向厂商聚 集地聚集,因为对于劳动者来说,付出的转 移费很低,对于厂商来说能够降低寻找适合 劳动力的搜寻成本,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6.信息和知识积聚的外部经济

信息的交流与集聚生成的知识状态的生产力 创造收益。
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相似



都需要适度的范围和程度 当集聚适度时,出现正的外在性,即发生了 集聚经济;当集聚不适度时,出现负的外在 性,即发生了集聚不经济。 规模经济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 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 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 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 这叫规模不经济。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它有两种内涵。 从狭义来看,城市化经济是城市空间本身各 种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效 应,即单个或行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 总产出的上升而下降的现象,它表现为整个 城市范围内所有行业之间的整体的集聚经济, 这种经济性依存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共享性效 益
集聚经济的度量有多种方法
理论上两种表现: (1)城市的边际收益大于零 (2)城市的规模收益增加
韦伯:形成集聚经济的前提

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工业按一定规 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 的成本节约;而那种无任何联系的,过渡性 的偶然性集结,可能不会有集聚利益,一些 恶性集结还可能给地区经济发展造成恶果。
思考题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的区别?
集聚经济与集聚不经济? 集聚成本和集聚收益? 举例说明中间投入品?
集聚经济的含义

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有限的范围,并 带来厂商成本降低的经济现象。
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动力。为什么?
理论基础1 Nhomakorabea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 1909《工业区位论》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 集聚因素 。 韦伯认为区位因子的合理组合使得企业成本和运 费最小化,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 在生产和流通上最节省的地点。 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促进劳动力组织的专业化, 产业集群可以规避中间商,节省交易成本,也就 是说,随着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企业可以得到 成本节省的好处,产业集聚可以共享道路、煤气、 自来水等公共设施。
城市经济化的外溢效应


随着城市产出量的提高发生生产成本下降的同 时,城市范围内出现了新产品、新工艺、新技 术、新组织方式、新知识思想等技术进步或技 术进步条件的现象,这时就发生了城市外溢效 应。 它是“城市校园”和“企业集群”所由支持的 智力集聚和人力资本集聚的结果。外溢效应使 城市化经济进一步加深、加厚并在空间迅速扩 展,前者通过不断地吸引“人才”和“准人才” 流人城市而实现,后者通过不断地向城市区域 扩散“城市知识、技能和头脑”而实现。
3. 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


范围经济 指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 品而引起的单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 的节约。 关联经济 指企业“纵向一体化”而引起的单 位成本的降低,或由此而产生的节约。
4.买和卖的规模经济与集聚外部性


买与卖中大批量采购、销售、运输与储存的 经济性; 商业集聚的外部性指有企业集聚而成的群落 而对买家和卖家造成的外部性。
2、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交通设施服 务的种类也更丰富,对城市内厂商的 外部性也越大。比如,机场,港口和 铁路等交通设施都是为城市的每个产 业提供运输服务的,而且它们都存在 很明显的规模经济。

3、城市范围内的知识外溢对于厂商的生产 和经营创新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城市规 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居 住条件和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些都会 吸引大量有着不同背景的人才迁入城市。

从广义来看,城市化经济是指一定城 市功能意义上的城市经济活动的运行, 它与产业革命之后具有适应非农产业 发展的城市功能的城市经济同义,而 区别于产业革命前的城市的一般经济 活动,其区别的关键点在于其经济活 动是否引起了大量劳动力的非农化和 大量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化经济正的外部性

1、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城市一般具有比较 多的劳动力储备,这种情况对于城市内部的 每个产业的经营都是非常有利的。厂商可以 非常容易地雇佣和解雇员工;不仅如此,劳 动力可以由此方便地在产业间转移,这些都 有效降低了它们对劳动力的搜寻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