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合集下载

兵家思想分享

兵家思想分享

2200多年前,中国秦末刘邦、项羽起伏的演义,可谓典范。项羽因战起家, 异常骁勇,却不善战。刘邦上马不能征战,下马不能抚民,却最终取天下,皆 因其有独门法宝。个中原由刘邦最为清楚:“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 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 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杰,皆人杰也,能用之,皆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曾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所能驾驭的,也就是一己的勇猛,不善于充分调动广泛的资源为我所 用。刘邦清醒,知道自己之所短,他人之所长,故能善于充分调动所有资源为 己所用,于是建立千秋帝业。此正是善战者之所为,也是“老狗”老到之所在。
2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 不是着眼于具体部分的管理性能,而是整体功能,管理决策的 整体反应能力。
• 通过观察并及时对观察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归纳、分类,以 描述管理对象的运动和发展趋势。
5
在现代社会,商场即战场,竞争即战争。 不论是军事组织,还是企业组织都面临着共同的 课题,如何捕捉机会,抵御威胁,规避风险,以求得 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吸纳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理论的 产生和发展不过只有一两百年的时间,而中国兵家管 理思想却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所以现代的企业管 理者必然会汲取中国兵家管理思想的精髓,以兵家的 决策、谋划、权变等思想精华来补充现代市场竞争机 制。这既为兵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再生提供和创造了 机会,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兵家思想的巨大历史作用, 各种事实也同样证实了这种说法。
政治家同样是因势而谋,借势成事,也需要唯才是 用。优秀的政治家善于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以利于各 级管理部门能各司其职,做好各项管理和执行工作,采 取措施,全力推进,形成发展的加速度和必胜的态势。 而对于国家来说,需要兴旺发展,离不开各项聪明的决 策,而这些抉择掌握在优秀政治家的手中。善于任才, 即善于管理,国家必定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什么意思
一、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从自己创造的有利作战态势中去追求胜利,而不苛求部属以苦战取胜。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势》:“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之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二、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武(公元前545-前470),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
山东广饶)人,是吴国将领。

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今日在山东、江苏苏州等地,尚有祀奉孙武的庙宇,多谓之兵圣庙。

《孙子兵法》中对“势”的阐述

《孙子兵法》中对“势”的阐述

《孙⼦兵法》中对“势”的阐述 早就对《孙⼦兵法》中这篇关于“势”的⽂章印象深刻:“激⽔之疾,⾄于漂⽯者,势也;鸷鸟之疾,⾄于毁折者,节也。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故能择⼈⽽任势。

任势者,其战⼈也,如转⽊⽯。

⽊⽯之性,安则静,危则动,⽅则⽌,圆则⾏。

故善战⼈之势,如转圆⽯于千仞之⼭者,势也。

” 在股市中何常不是“势”为王?原⽂地址:《孙⼦兵法·势篇第五》阅读笔记作者:曾星智笔记/曾星智 孙⼦所谓的“形”是指敌我双⽅的⼒量对⽐,那么“势”则是对敌战⽃中的变化,如何在战争中通过运动⼤幅提升我⽅的⼒量、降低敌⼈的⼒量,促使最后形成我们的进攻就像是在悬崖上往⼭底滚圆⽊巨⽯那样势不可挡。

⽐较来说,“形”是敌我双⽅基本的实⼒,也就是“正”的部分;⽽“势”则是如何在战⽃运动中提⾼我⽅、削弱敌⼈,也就是“奇”的部分。

先在基本实⼒的“形”上取得绝对的优势,再利⽤运动的速度和冲⼒,形成更迅猛的“势”,这样也就形成了孙⼦兵法的⼀个核⼼思想:守正出奇,以形守正,以势出奇。

本篇的“势”特别强调是在运动中,只有在运动中,圆⽊巨⽯才能够形成⼒量,如果是静⽌的则毫⽆作⽤。

⾦融市场亦是如此,各种推动市场的⼒量⽆时⽆刻不在运动变化,⼀旦它们形成朝⼀个⽅向的合⼒,那么就好⽐是从悬崖上滚落圆⽊巨⽯了,势不可挡,利润也是不可挡。

《孙⼦兵法·势篇第五》 孙⼦⽈: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众如⽃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终⽽复始,⽇⽉是也。

死⽽复⽣,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不过五,五⾊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如环之⽆端,孰能穷之? 激⽔之疾,⾄于漂⽯者,势也;鸷鸟之疾,⾄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在《势篇》中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一个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论述。

深入领略孙子“择人任势”的思想,对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而言,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教益。

孙子所讲的“势”,是指由一方向另一方发起军事挑战或进攻,由此形成的使双方或多方面临的军事“战势”。

把它引用到企业经营中,企业谋划的某一重大经营战略行动决策或是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所展现的某种(如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竞争态势,由此会形成各种使经营者面临的“商势”。

但不论是“战势”或是“商势”,都有一个作为“求之于势”的问题。

按着孙子的思想,求势的根本出发点是“取势”,即在充分利用把握势态的发展变化中,以势酿势,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的,这从《势篇》的其它论述中可以看出。

而要能够“取势”,则必须先做到“识势”。

所谓“识势”,有两层内含,一方面是对形势的发展和趋向变化,要有超前认识的目光和谋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势的条件和实力(主要是是否拥有可以委任并能担当重任的核心能力人才),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识之于势”,也就难以“取之于势”,因此,“识势”是“求势”的前提条件。

正因为如此,世人把识时务者称为俊杰之才。

但是,一个统帅者他虽有“识势”的战略远见,身边也有能够担任重任的人才,他却不能充分使用,最后还会落入“失势”的惨败境地。

这也是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胜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汉相诸葛亮对街亭战略地位的卓识和在抢占天时地利方面都胜过司马懿,只因在最关键处错用了马谡为将,造成了全军溃败,幸亏诸葛亮事先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才避免了全军的灭顶之灾。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寓意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寓意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的寓意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句话的寓意非常深刻,主要表达了一种关于战争和领导力的智慧。

首先,“求之于势”寓意着善于战争的人懂得如何把握和利用形势。

这里的“势”可以理解为战场上的态势、环境、资源、心理等因素。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或指挥官会全面分析这些因素,从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和机会,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他们不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还具备深厚的战略眼光,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不责于人”寓意着在战争中,领导者应该具备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能力。

当战事不利时,他们不会将责任归咎于下属或部属,而是会先从自身找原因,反思自己的决策和指挥是否有问题。

这种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领导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还能够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士气,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

综合来看,“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句话的寓意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善于把握和利用形势,同时也要具备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

这种领导者的智慧和品质,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从全局出发,寻找和利用有利条件,同时也要勇于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他人。

求之于势不责人,胜于易胜定输赢

求之于势不责人,胜于易胜定输赢

求之于势不责人,胜于易胜定输赢《孙子兵法》特别强调一个字,什么字呀?势,一说到势,顺势啊,借势啊,造势啊,《孙子兵法》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什么意思?善于打仗的人,关键是把势造好,不要去苛责人,只要把势造好了,顺着这个势走下去,就可以成功了。

鬼谷子这个人非常厉害,他带的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任何一个人都是入将拜相、名垂青史,鬼谷子不愧为一代神人啊,他说,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

这句话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成功的人士并没有上天入地的本事,之所以成功皆在于势,抓住了势就会兴旺发达,失去了势就会走向灭亡,你好好去领悟一下,那些非常成功的人,非常优秀的人,非常卓越的人,都是借势造势的高手。

那么什么是势呢?《孙子兵法》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他说呀,善于打胜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陡峭的高山上滚下圆圆的石头,来势凶猛,势不可挡。

这就是说成功人士所造的势,犹如高高的山上滚下的石头,其成功的态势挡都挡不住。

所以,我们不要苛求员工,要顺势而为,就能取得胜利。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造好势,去要求员工,员工尽力也做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就象在斜坡上向上滚石头,想滚也滚不动呀。

所以《孙子兵法》特别强调老板的智慧。

老板造好势,单位发展就比较顺利。

好了,这个势怎么来的呢,《孙子兵法》认为势可以通过排兵布阵而来,而且这个排兵布阵一定要快,快就能出势,比如说水为什么能把石头飘起来,因为水快的时候,势能把石头冲起来,慢了势头就下去了。

另外节奏还要准,就像老鹰冲下来抓小鸡一样,只有节奏准才能抓得住。

所以势靠排兵布阵而来,动作要快,节奏要准,二者缺一不可。

把“势”运用到登峰造极的是风靡全球的投资家、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曾荣获象征美国最高荣誉的自由勋章、美国“最具影响力CEO”等。

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巴菲特的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在1965~2006年间,巴菲特公司资产累计增长3600倍。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孙子兵法: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展开全文《孙子兵法》中言:“善战者,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势”者,大局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凡是擅长用兵打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努力寻求对自己有利的态势,不可求于下属,并且能够立足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合理的量才用人,选择适合的有用的人才。

那么如何做到根据态势合理的择才、用才呢?从“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众所周知,木石的特点是放置于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不动,放置于陡峭险峻的地方就会滚动不止,形状方正就容易静止,形状圆滑就容易移动。

木石之性,代表的也就是“势”,必须要懂得利用各种外条件,不论是否有利于自己,都能一句态势,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将态势转变为有利于自己的方面。

“求之于势”,最重要的是“造势”,意味着竞争优势不是靠消极等待而得来的,而是靠主动创造;“造势”后还要懂得“任势”,即要凭借对自己有利的态势,来以势压敌。

木石沉重,用力搬事倍功半,以势动则事半功倍。

《孙子兵法》认为,战略的最高准则绝对不是以苛责部下、用苦战来取胜,而是要用“势”来取胜。

这就把“势”提到了有关指挥艺术的地位。

孙子并未给“势”下定义,而是巧妙地借助自然现象来说明,“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意思就是,飞流直下的急湍之所以能够冲走石头,都是因为迅猛的水势,成语中有一词“势不可挡”说的也是如此。

只有“识势”“任势”才能做到势不可挡的境界。

“势”不是静止毫无变化的,所以仅仅只是“取之于势”是远远不够的,“取势”的前提是“识之于势”,要对形式的发展和趋向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大局往往表现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些关键时机、关键问题上,想要把握好大局,需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态势,并利用好态势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容制胜。

所以说,做到“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就是不管是做什么,不要把问题都归结在他人的身上,更不要随意的责备他人,要在“以利取势”“以权谋势”的过程中学会因势而用,量能而使,以势酿势,最终成功地达到“制敌”的目的。

制其兵文言文翻译

制其兵文言文翻译

原文:制其兵,如制在己。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官,授之器用,使之各尽其能,以成其功。

译文:掌握自己的军队,如同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善于用兵者,追求的是形势的主动,而不苛求于他人。

所以能够挑选人才,任命官职,授予他们适当的武器和工具,使他们各尽所能,从而完成其功业。

解读:1. 制其兵,如制在己:此句强调,对于军队的控制,应当如同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自如。

军队是国家之重器,掌握军队就是掌握国家的命运。

2.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善于用兵的人,追求的是形势的主动,而不是对士兵的苛责。

这里的“势”,指的是战争的形势,包括地理、兵力、士气等多个方面。

3. 择人而任官:选拔人才,任命官职。

孙子认为,用兵之道,在于选贤与能。

只有选用合适的人才,才能使军队强大。

4. 授之器用:授予士兵适当的武器和工具。

武器和工具是士兵执行任务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确保士兵具备完成任务的必要条件。

5. 使之各尽其能,以成其功:让士兵各尽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战斗任务。

这里的“功”,指的是战斗的胜利。

在现实生活中,制其兵的理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现代社会中制其兵的解读:1. 在企业管理中,制其兵即选拔和培养合适的员工,使他们各尽所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2. 在政治领域,制其兵即选拔和培养政治人才,使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作用,推动国家的发展。

3. 在个人成长中,制其兵即培养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从容应对,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制其兵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

在战争、管理、政治和个人成长等方面,掌握制其兵的精髓,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正如孙子所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制其兵,方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企业的兴旺发达、个人的成长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营销突破的本质思维在于是“公司的高管决定产品的好卖,一线营销人员负责将之卖好!”
前者是指公司的高管要决定:公司产品良好的制造质量与创新的设计与研发、营销策略的局部发力点与单项突破点确定,目标竞争对手的分析与己方比较优势选择,营销战术的设计与经理人选用、广告宣传的针对性与客户心智资源的占领等方面的取势、设势、造势。

后者是指营销工程师要做到:灵活且不折不扣地将公司的战略战术执行到位,以达到将公司销量的快速提升。

孙子在《势篇》中讲道:“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于自己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吏,因此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使自己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这是孙子对领导艺术所做的一个高度精辟的概括和论述。

深入领略孙子“择人任势”的思想,对今天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家而言,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教益。

孙子所讲的“势”,是指由一方向另一方发起军事挑战或进攻,由此形成的使双方或多方面临的军事“战势”。

把它引用到企业经营中,企业谋划的某一重大经营战略行动决策或是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所展现的某种(如科技进步、新产品开发、营销策划等)竞争态势,由此会形成各种使经营者面临的“商势”。

但不论是“战势”或是“商势”,都有一个作为“求之于势”的问题。

按着孙子的思想,求势的根本出发点是“取势”,即在充分利用把握势态的发展变化中,以势酿势,实现克敌制胜的战略目的,这从《势篇》的其它论述中可以看出。

而要能够“取势”,则必须先做到“识势”。

所谓“识势”,有两层内含,一方面是对形势的发展和趋向变化,要有超前认识的目光和谋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是否具有取势的条件和实力(主要是是否拥有可以委任并能担当重任的核心能力人才),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识之于势”,也就难以“取之于势”,因此,“识势”是“求势”的前提条件。

正因为如此,世人把识时务者称为俊杰之才。

但是,一个统帅者他虽有“识势”的战略远见,身边也有能够担任重任的人才,他却不能充分使用,最后还会落入“失势”的惨败境地。

这也是在今天的市场竞
争中,企业经营胜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汉相诸葛亮对街亭战略地位的卓识和在抢占天时地利方面都胜过司马懿,只因在最关键处错用了马谡为将,造成了全军溃败,幸亏诸葛亮事先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才避免了全军的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在对形势的利用和把握中,“任势”(择人而任)又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因为择人任势不仅本质地体现了成事在人、人可创造时势的治业思想,同时也本质的体现了不同人才的能级只有当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尊重,并处在最适合于充分发挥的位置时,就能产生出最大创造能量的用人法则。

卓越的统帅者由于对人才善于因势而用、量能而使、大胆委任、放手使用,因而能够依势造势、保证战略意图的贯彻实施,以奇胜取势,牢牢把握决胜权。

这样的事例很多。

孙刘联合破曹之后,诸葛亮料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

派谁去担当此路要任,事关重大。

因为诸葛亮从大局考虑,若此时把曹操杀掉,局势将会更加混乱,变得难以收拾,不利于“三分天下”战略方针的实现,于是定下“捉而放之”战略意图,但又不能明言。

关羽是“忠义”之杰,诸葛亮派他去守关,收到了“一举两得”之效,若换上张飞,就会坏了大事。

由此可见,善于择人任势的一举之妙,可以造势——创造决定未来全局战略的时势。

公元215年,孙权统兵攻曹,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固守合肥与之抗衡。

曹守军仅7000余人,而吴军则有10万之众,但张辽等依据曹操“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护军,勿得与战”的指示,便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这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曹操善于用人。

据《三国志》载:张辽“武力过人”,李典“有雄气”,善于与人协同作战,“不与诸将争攻”;而乐进虽然“容貌短小”,但有胆略,他与张辽、李典“统御师旅,抚众则合,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

”曹操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授以任务,对谁应出战,谁应守城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因而,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曹军守将不仅能够使合肥固若金汤,而且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

在两个战例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知人善任,随才器使,适时委任。

一个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而最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扬其所长,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长,用其所短,则成庸才。

一个统帅者倘若埋没了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长处,就是对人才的催残和毁灭,同时也是对国家事业的摧残和毁灭,是最大的不仁、不道。

由此可见,善于识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德大才者;反之,他就是一个缺德缺才者。

在领导者的实际用人中,不能量才使用、择人任势者除其品德素质因素之外,则常常因为在人才的效益思维上存在盲点。

由于人的才能愈大,特长愈突出,其显露的缺点也往往越多、越明显,领导
者常常对引人注目的缺点看得多,听得多,乃至将其缺点与优势的个数相加减,用他的缺点去打擅长点,结果得出人才价值的负值。

殊不知,一个人的最大的长处在数量上可能只有一个,但其产生的价值效益却可大得无可估量。

三国时刘备出于为关羽、张飞之死雪恨,起70万大军伐吴,吴国的形势岌岌可危。

由于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一胸怀雄才大略的“书生”陆逊,火烧蜀军连营700里,使吴国转危为安。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曾选用过三四位将领,标准是无重大过错,结果都被南方将领击败。

他接受这一教训后,决意起用嗜酒贪杯却能运筹帷幄的格兰特担任总司令,当时有人极力劝阻。

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让大家共享。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对格兰特的任命,使南北战争发生了根本的转折。

管理学家德鲁克有一句名言:“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

”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其意:要以人的长处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择人任势,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

这正是今天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学习汲取的用人之道。

(欧阳冠平2010-12-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