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云怪雨”吴梦窗——吴文英词说

合集下载

吴文英研究资料

吴文英研究资料

2008-04-29 18:45:01来自: zxh196'4(think of me)一、吴文英研究论著1.《梦窗词集小笺》,朱祖谋,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2.《梦窗词校议》,郑文焯,《四明丛书》本。

3.《吴梦窗系年》,夏承焘,《夏承焘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梦窗词集后笺》,夏承焘,《夏承焘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微睇室说词》,刘永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Wu Wenying and the Art of Song Ci,Fong,Grace,Princeton Unversity Press,1987.7.《梦窗词研究》,宋美莹,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年6月。

8.《吴梦窗词笺释》,杨铁夫,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郑文焯手批梦窗词》,(台湾)中央研究所1996年版。

10.《吴文英词欣赏》,吴战垒主编,巴蜀书社1999年版。

11.《吴文英词》,朱德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12.《徘徊于七宝楼台——吴文英词研究》,田玉琪,中华书局2004年版。

13.《梦窗词研究》,钱鸿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二、吴文英研究论文1.《吴文英词》,淦克超,《世界日报·副刊》,1926年12月20日。

2.《汇校梦窗词札记》,吴梅,《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四辑。

3.《读吴梦窗词》,陈廉贞,《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57年4月28日。

4.《梦窗晚年与贾似道绝交辨》,《夏承焘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叶嘉莹,《新潮》(台大中文学会)1962年第5期。

6.《吴文英梦窗词》,钟应梅,《蘂园说词》,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华国学会丛书1968年版。

7.《为南宋人吴梦窗叫屈——兼及山中白云词》,皮沧峰,《浙江月刊》1977年第五期。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六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六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六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吴文英周济《宋四家词选》说:“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

”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白石所能赶上的。

张炎《词源》贬吴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这是张炎的偏见。

他又说吴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滯。

可我以为吴词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

周济还说他能“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穠挚”。

他一方面有南宋的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另一方面又保存了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

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成就。

吴晚年是亲眼见到南宋逐渐消亡的。

从他词里可以看出感慨故国残山剩水的亡国之音。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

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三千年事残鸦外”。

从吴文英所生的时代推回到夏禹王的时代,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了。

多么远的往事啊!“残鸦外”三个字,用空间的苍茫表现时间的历史的苍茫。

“残鸦外”是说鸟的消失,“外”字表现远。

三千年事,残鸦是消逝了,而万古的消沉更在残鸦的影外。

“无言倦凭秋树”。

在他的时代,距离南宋的败亡已是不久了,他觉得满心的悲慨,感到这么疲倦。

这个“倦”,一方面是登上禹陵身体上的疲倦,一方面是心灵感到疲倦,即他觉得对于国家没有办法挽回这种局面。

“秋树”是秋天凋零的树木,也正如南宋衰亡的国势。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千年万世,禹王开凿治水的功业,流到今天。

人世间经过多少次的盛衰,山川都变了,你从哪里认识夏禹王的功业?什么是“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呢?“萍”,吴文英当年写的是不被人认识的“蓱”。

这就是人们讥讽他用字晦涩的缘故。

可是你要知道写诗要浅白或晦涩,是在于你要传达什么样的感发,这才是最重要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doc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翦灯语上一句 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doc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会遇,同翦灯语上一句下一句-句子_经典句子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会遇,同翦灯语上一句下一句出自宋朝吴文英的《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原文翻译: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

幽云怪雨。

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会遇,同翦灯语。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霜红罢舞。

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拼音版:sān qiān nián shìcán yāwài ,wúyán juàn píng qiūshù。

shìshuǐyíchuān ,gāo líng biàn gǔ,nàshídāng shíshén yǔ。

yōu yún guài yǔ。

cuìpíng shīkōng liáng ,yèshēn fēi qù。

y àn qǐqīng tiān ,shùháng shūsìjiùcáng chù。

jìliáo xīchuāng jiǔzuò,gùrén qiān huìyù,tóng jiǎn dēng yǔ。

jīxiǎn cán bēi ,líng guīduàn bì,zhòng fúrén jiān chén tǔ。

shuāng hóng bàwǔ。

màn shān sèqīng qīng ,wùcháo y ān mù。

南宋词人吴文英梦窗词

南宋词人吴文英梦窗词

梦窗词的艺术特征:
一、以奇特的想象和联想构成似真似幻 的词境。 二、继清真词之后,进一步发展了词章 结构的主观随意性。 三、语句的谁正常组合和强烈的色彩 美、装饰性、南宋末年 词坛上最有艺术个性的词人。词风 由周邦彦、姜夔一路发展而来。其 人一生放浪江湖,布衣终身。为谋 生计,长期充当一些权贵的幕僚, 但人品不差。词集有《梦窗词》甲、 乙、丙、丁四稿。
吴文英词的艺术个性:词境 模糊朦胧,很耐玩味咀嚼,但有 时晦涩难懂。宋元之际的张炎评 价说: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 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 段”。但清代对他的评价越来越 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梦窗 词提要》喻之为词中的李商隐。

梦窗词导读

梦窗词导读

《梦窗词》导读2011-12-16 21:56:02| 分类:文学评论|举报|字号订阅前言《梦窗词》是南宋后期著名词人吴文英的词集,梦窗是吴文英的号。

梦窗词在词史上颇具争议,张炎在《词源》中对比姜夔和吴文英二人之词时,认为前者清空,后者质实,他更看重前者,同时认为吴词是“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断”。

的确,梦窗词用典繁多,字句复杂,理解起来着实难度不小,然而,结合注释,再细细研读,梦窗词的艺术性还是不难品味的。

现在我想通过此文,与读者交流一些我阅读《梦窗词》的体验,以待再认识梦窗词。

一、关于《梦窗词》的版本及相关参考书籍通行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的《梦窗词》,[宋]吴文英撰,陈邦炎点校,但这个版本没有注释,故阅读起来难度很大,推荐另一版本:《宋词十八家增订注释吴文英词》,朱德才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该版本注释详细,其中标注用典出处者变很详实,适合初读者阅读,我也以此为依据,谈及下面的内容。

两个版本开头都有吴文英其人的介绍,故我在这里不再详说。

以上两个版本都没有鉴赏性文字,欲看鉴赏,可看《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宛敏颢、万元骏等撰写,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吴文英词从1987页开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

此外,《唐宋词简释》,唐圭璋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吴文英词自207页开始,也是代表作的鉴赏。

《嘉陵文集九·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在此书最后一章讲到了吴文英,是与姜夔对比来讲的,亦可参考。

相信认真研读的朋友定能得到启示。

二、梦窗词的艺术特色梦窗词在词史上可谓一大奇观,至少在今天的我看来,张炎在《词源》中批评吴文英的话语恰是吴词的胜人之处。

其实,仔细阅读吴词,结合注释,还是可以领略其风采神韵的。

而且在细读几首后,我竟有了沉溺其中的感觉。

具体说来,梦窗词有下列几个艺术特色:第一,从结构上看,梦窗词打破了传统的诗词格局,随之也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 宋词鉴赏《吴文英词作鉴赏》素材

高中语文 宋词鉴赏《吴文英词作鉴赏》素材

吴文英词作鉴赏生平简介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坡)人。

《宋史》无传。

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

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

游踪所至,每有题咏。

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

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

享年六十岁左右。

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

黄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

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

”沈义父《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

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

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

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

”《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

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

●宴清都·连理海棠吴文英绣幄鸳鸯柱。

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

芳根兼倚,花梢钿合,锦屏人妒。

东风睡足交枝,正梦枕、瑶钗燕股。

障滟蜡、满照欢丛,嫠蟾冷落羞度。

人间万感幽单,华清惯浴,春盎风露。

连鬟并暖,同心共结,向承恩处。

凭谁为歌长恨?暗殿锁、秋灯夜雨。

叙旧期、不负春盟,红朝翠暮。

吴文英词作鉴赏词人在描写连理海棠时,抓住特征进行铺陈,且情景交融,含蓄感人。

连理海棠是双本相连的海棠。

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贵妃,把杨贵妃比作海棠。

玄宗和杨妃又有世世代代为夫妇的誓言。

这篇吟咏连理海棠的词就以李杨情事为线索展开。

“绣幄鸳鸯柱。

红情密,腻云低护秦树”三句点明海棠花及所处的环境。

吴文英《鹧鸪天》解析:寓情于景的宋词之美

吴文英《鹧鸪天》解析:寓情于景的宋词之美

吴文英《鹧鸪天》解析:寓情于景的宋词之美一、原文池上红衣伴倚阑,栖鸦常带夕阳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

乡梦窄,水天宽,小窗愁黛淡秋山。

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

二、译文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

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

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

三、注释●红衣:荷花。

此处既写眼前景物,又暗指词人思念之人所穿衣物。

●殷云:浓云。

●愁黛:女子的愁眉。

●吴鸿:吴地的鸿雁。

●阊门:苏州西门,在今江苏苏州市。

此处指诗人的家所在之处。

四、作者介绍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

终生不仕,曾在江苏、浙江一带当幕僚。

他的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

他的词注重音律,长于炼字,雕琢工丽。

张炎《词源》说他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

而尹焕《花庵词选引》则认为“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

吴词多写个人的身世之感,较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在艺术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词作有《梦窗词甲乙丙丁稿》四卷。

五、背景故事这首词是吴文英寓居杭州化度寺时感秋怀人之作,具体为怀念其在苏州的姬妾。

化度寺在杭州西部江涨桥附近,词人由荷池倚栏落笔,暗寓客居他乡孤独无聊之况。

词中从夕阳写到明月,时移景变,一句一画,异地虽美,仍不忘故园,思情更见深挚。

六、古诗讲解这首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开阔,笔法细腻,勾勒出一幅秋日思乡图。

上阕前两句所写之景色彩艳丽、美丽动人,池塘中红莲盛放,夕阳下乌鸦归巢;后两句所写之景则变得萧索、凄清,阴云送雨,桐叶飘落,明月生凉。

下阕“乡梦窄,水天宽”两相对比,突出了词人欲归不得的愁情;“小窗愁黛淡秋山”则寓愁情于眼前之景,以远山似眉联想到思念的人,抒发了惆怅之情。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的意思_全诗赏析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的意思_全诗赏析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风拂尘徽,雨侵凉榻,才动秋思。

缓酒销更,移灯傍影,净洗芭蕉耳。

铜华沧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

算阴晴,浑似几番,渭城故人离会。

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

红叶流光,苹花两鬓,心事成秋水。

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

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

【译文及注释】①秋思:一作“幽思”。

②唤出玉人:一作“玉妃□□”。

③烬:一作“炉”。

【赏析】《永遇乐》,此调有平仄两体。

仄韵始自,见于《乐章集》,入“歇指调”。

平韵始见于陈允平《日湖渔唱》,自注:“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

”此为仄韵,双调,一百零四字,前后片各十一句四仄韵。

“乙巳”,即1245年(淳祐五年),词人四十六岁。

“风拂”三句。

“尘徽”,“徽”,即琴徽,为系琴之绳,这里借代瑶琴。

“尘徽”,指沾上灰尘的琴。

词人说:秋风吹拂着瑶琴上的灰尘,秋雨打湿了摆在走廊上的凉床,面对着这秋风秋雨我不觉启动了心中的愁思。

“缓酒”三句。

此言词人在中秋之夜因为风雨而困居在室中,只得移孤灯,照独饮,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度此佳节。

虽能对影成双,终是孤独一人在慢慢地饮酒销磨残更罢了。

何况耳中又听到室外秋雨击打芭蕉的滴答声,更增添了自己一份孤寂之感。

“铜华”三句。

此言词人移镜自照,只见镜中之人满脸愁云密布,这是因为自己孤旅在外,与亲人南北天涯的缘故啊。

“算阴晴”两句。

言词人心中细算:这种风风雨雨,阴阴晴晴之中与亲人分别的时刻不知已经有过多少次了?“渭城”句,用《渭城曲》诗“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青楼”三句,追忆旧日。

此言其年轻之时,曾在青楼中高歌畅饮,并与所爱的女子同欢共乐。

“青楼”,妓院也。

《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可证之。

又周密《玉漏迟·题吴梦窗词集》有“闲自笑,与君共是,承平年少”,也可为此作解。

“红叶”三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有宋一代最后一位大词人就是吴文英了,现存吴文英词近三百五十首,宋词人存词之多,除了辛稼轩,大概就是这位吴文英了。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四明(今属浙江)人。一生未仕,其主要行踪不出江浙,而以居苏州、杭州为最久。他的生卒年到现在还是个谜,从现有的若干种推测来看,其生年最早的被定在公兀1220年,其卒年定在最晚的是公元1276年,一般的说法是他活了六十多岁,那他这六十多年应该就在1220到1276年之间了。在有宋一代,他算生活在末世了,有人说他看到了宋的灭亡,有的人说他死在宋亡之前,但不管怎么样,那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了。 他和姜白石差不多,也是一生以其文才依傍于贵人之门,也算一个赚“稿费”为生的“专业词人”。但是姜白石所依傍的大都是一些有文才、有学养也有钱但并没有多少权的富人雅士,吴梦窗依傍的人里却有两个在当时权倾一时的宰相,这两位宰相不但他们之间是政治上的对头,就是他们的人品也是判若霄壤,一个是真可以称作正人君子的吴潜,一个是千夫所指,万古留下骂名的贾似道。我们在前面曾说过,中国人在判断一个人、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有一种“株连癖”,近朱者就一定赤,近墨者就必然黑。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话原不错的,但是把它绝对化就容易出问题。吴文英曾给贾似道作过一些词,所以后来人就觉得他的人品就有可指摘处了,因而也就影响到了对他的词品的评价。其实为人和为文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文品和人品有_致的,也有不一致的,你说为人对为文有影响,这没问题,若说什么样的为人就有什么样的为文,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文品,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叶嘉莹认为吴梦窗之写词给贾似道,是他人格上的一种弱点所致,她说:“具有崇高美好之心灵的光焰的人物,却不一定都具有崇高美好的完整的人格,因为心灵之动向是一件事,而当内在之心灵与外在之环境相接触时,其反应之姿态与持守之能力是又一件事。”她举了阮籍和谢灵运两个人与吴文:英作比照,认为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的作品里都可以看:出一种心灵之光焰,同时在外表的行为上又留下了玷辱的痕迹,她认为这种行为上的跌挫玷辱,是源于人性上最软弱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根;性,那就是“其一是属于一般人所共有的求生存安全的本能;其二是属于一些才智之士所特有的不甘于寂寞而冀求表现的欲望。”(参见《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97—201页)人都有弱点,也都有一些不得已处,我们读吴梦窗的 2

词,盖不必太多地沾滞于他和贾似道的那点往来,还是看他的词来说话更好一些。 吴梦窗词,不太好读,这主要是因为他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形式和手法,他是披着古典的外衣而又不按古典的传统行事,所以古人今人对他大多是“敬鬼神而远之”。不喜欢他的人也很多,南宋末的词学家张炎就不喜欢他,把他和姜白石对比着说,姜白石是“清空”,吴梦窗是“质实”,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什么是“清空”了,那么什么是质实”呢?按张炎的话说就是“凝涩晦昧”,就是看不懂,就是不知道他在那儿说什么。民国以来也有很多文学史家批评吴梦窗的晦涩难懂,以至于因为自己弄不懂,或自己懂了而替“大众”不懂,所以就说人家吴梦窗不是东西,说词到了吴梦窗就到了劫运,说吴梦窗把词引进了死胡同。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文学观念的问题,也有读词方法的问题,客观地说,也有吴梦窗词本身的问题。当然也有非常推崇他的,如清朝的周济就说:“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 “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返南宋之清冽,为北宋之浓挚。”(《宋四家词选序论》)又说“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介存斋论词杂著》)如果细细地读梦窗词,你就会觉得周济所说并非过誉。 读梦窗词得细读,细心吟绎,就能觉出味道的美来,清朝的戈载在其《宋七家词选》里说梦窗的词,“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他说你若细心玩味呢,你就不觉得他晦涩,也就不觉得他堆垛了。而且他把吴梦窗的词比之于李商隐的诗。这些话说得都有道理,下面我们来看几首吴文英的词: 先看《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词云: 三前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高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Z--'隆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这是写与冯深居(名去非)登大禹陵,冯大概是梦窗的旧交,在《宋史》上有传,是个敢言直谏之臣,是个有气节的人,因反对有贪纵淫恶之行的权臣丁大全而被免官。禹又是华夏民族的大英雄,此时与冯登禹陵,自然有苍茫之感慨隐然存乎其胸中者也,读过这首词,则知其中既有怀古的意思,也有伤今的意思。“三千年事残鸦外”,写时间之消逝,而写逝于“残鸦外”,则是以空间之苍茫,写时间的历史的苍茫,与杜牧之《登乐游原》诗句“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消沉向此中” 3

的意思相若。时间消沉至今,而我们现在是怎么样呢?现在是“无言倦凭秋树”,这里用“秋树”就点出登禹陵的时间是在秋天,而用“无言”,用“倦”,这里面就有感慨了,三千年的事,有古的有今的,如今面对历史和现实,感慨良多,却不能以一言发之,“无言”而有思,是不好说,是不能一下子说出来,这“思”也是很沉重,“倦”是心倦,是沉重的心情。“逝水”三句写历史之变迁,沧海桑田,禹王何在?禹王之精神何在?这是在吊古人,也是在伤今事。他在追问,也在追寻,到哪里去找那个大禹5E?“那识当时神禹”?下面他就开始“腾天潜渊”了。“幽云怪雨”三句,用了一则神话传说,说大禹庙里的屋梁化龙飞人镜湖的事。《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因《四明图经》云:“鄞县大梅山顶有梅木,伐为会稽禹庙之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人镜湖与龙斗。后人见梁上水淋漓,始骇异之,以铁锁锁于柱。”而叶嘉莹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查得明刻南宋嘉泰《会稽志》,其卷六“禹庙”条载:“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余皆与《四明图经》所记相类,而独多“水草被其上”,这就是梦窗为什么写“翠(萍)湿空梁”。用这个屋梁化龙的故事,是要写禹王的英灵不泯。下面“雁起青天”二句,又关合一段故事,在禹陵附近有一座宛委山,也叫石匮山,传说这是禹王藏书的地方。这里不写那山,而是写那山的方向起一行大雁,大雁排列有序,如字写在天上,雁字就好像禹王所藏书中的字了。这种写法就是梦窗的特色,他的感觉真是锐敏,他的联想真是丰富,他就由雁而雁字而书字而书而藏书处,与禹王联系起来,也是写禹王的精神不死。禹王的精神就在那里,可是谁能传承呢?神禹的精神应是民族的聚合力,如今天下南北分剖,朝廷中又是人异其心,党同伐异,身为禹王后裔,能不感慨系之?于是下片就写他的思绪纷纷,用的是周邦彦那种时空跳接法。“寂寥”三句,是写禹陵归来与冯深居对坐谈话,本来朋友相聚,在一起谈话是很温馨的事,可是此时的心情有一种“寂寥”之感,这自然和游了禹陵有关系,面对禹陵的感慨是梦窗与冯深居共有的,人生如梦寐,少壮能几时?抚今思昔,足令人起寂寥之感也。刚说着“同剪灯语”,一下子又跳到大禹那儿去了,“积藓残碑”三句中的“碑”、“圭”、“璧”都是禹陵旧物,曰“残”曰“零”曰“断”,自是说禹陵旧物上的历史之创瘢,更隐喻着现实社会与大禹精神的隔断,那旧物上有“人间尘 土”,隐喻着现实社会对大禹精神的忘却,“重拂”,就是擦去,这个“拂”,就不 4

只是擦去尘土,而是把那种“隔断”.和“忘却”给“拂”去,这里面自然就有很多的感慨。下面诸句,先说秋,而忽又转为春,这种跳法也常常让人跟不上,“霜红罢舞”,这是写秋天,这意象真是美,秋叶纷纷落下,就像红色的舞蹈,等那叶子落尽了,就是“罢舞”,就是那红色舞蹈的结束,他就是用他那敏锐的感觉去修辞,你读他的词就要跟上他的敏锐,你就会觉到美,否则你就只能觉到晦。“霜红罢舞”了,叶子落尽了,秋就沉寂了下来,“山色青青,雾朝烟暮”,一切都缓缓的了,静静的了,生命的律动就沉静下来了,大禹的那种英雄气好像就在这里消沉了,是“万古消沉向此中”,人就会这么甘心么?冯深居罢官后曾说“今归吾庐山,不复仕矣!”这是不得已,但绝不是甘心。所以梦窗在这里就又跳开去了,由秋之冷寂就跳到了春之热闹,“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这是对未来作的展望。相传春三月是禹王的生日,那时候会稽山到处举行纪念大禹的赛会,有陆路来的人,也有水路来的人,所以说“岸锁春船”;赛会上有旗有鼓,所以说“画旗喧赛鼓”。梦窗何以在这里著一“春”字作这样一番展望呢?他在这里隐着一种何样的感慨呢?叶嘉莹先生说得好:今于结尾之处突然著一“春”字,而且以“旗”、“鼓”之美盛喧哗,为全篇寥落凄凉之反衬,余波荡漾,用笔悠闲,一若果然可以春日之美盛移代而忘怀此秋日之凄凉者;然而细味词意,则前所云“雾朝烟暮”句,已有无限节序推移之意,则春日之美盛岂不仍复有归于秋日凄凉之时,则此处之一“春”字,梦窗固于其中隐有无限盛衰更迭之感也。抑且更有言者,则今年于“秋树”“霜红”之时,梦窗固曾来此登临凭吊,然而明年春日之时,纵有旗鼓之盛,而此日登临之梦窗乃或者竟不知何往矣。故尔荡开笔墨,遥遥著一“春”字,无限哀感尽寄托于遥想之中,则年去岁来,春秋代序,此盛衰今古之悲乃层出而不穷,因之梦窗之所慨乃亦不限于此一日之登临而已矣。夫禹王不作,往迹难寻,而人世之陵夷迁替,乃正复如春秋节序之无常,此二句出语极闲远,一若悠然有忘愁之意,然而含意则极深切,足以包笼历史与人事种种之盛衰成败于其中。昔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称梦窗词云:“意思甚感慨,而寄情闲散,使人不易测其中之所有。”观夫此词之结尾二句,其信然矣。(见《迦陵论词丛稿》第174一175页) 我们再看他另一首写历史遗迹的词,这回是游苏州的灵岩山,也是和别人一起去的,这词是《八声甘州·陪虞幕诸公游灵岩》: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