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旧序及三个版本的序言比较研究
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一、概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列宁在安排全书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时,遵循了国家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历史,也遵循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国家的认识过程,并自觉把客观历史的发展和主观认识的发展统一起来,让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的国家观有了一个完整地理解。
全书包括两版序言、六章正文和第一版跋。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在这一章中,列宁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特征、作用,以及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态度,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划清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国家观。
其中前三节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四节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在该节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两个最重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一是国家与社会相异化,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在这一节中列宁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公共权力”的分析,指出国家力量是指拥有监狱和强制设施的特殊的武装队伍,而常备军和警察则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揭示了国家力量即“公共权力”随着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而日益加强的事实。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这一节中列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实质的谬论。
财富在民主共和国中运用权力的两种形式:直接收买官吏;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评价了恩格斯对普选制的看法(四)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列宁指出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国家将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则会自行消亡,国家的消亡同时也是民主的消亡。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然而不论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在当时所处的条件下都不可能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更深地研究自然科学问题上。
马克思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论》的写作上,而恩格斯为了在经济上援助马克思,违心地过着商人兼职业革命活动家的双重生活,对自然科学只能时断时续地作些零碎和片断的研究。
在1870年9月恩格斯从曼彻斯特移居伦敦之后,才终于摆脱了商业的羁绊,把主要精力投注到自然科学的研究之中。
他曾花了近八年的时间对数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比较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实现了他自己所谓的“脱毛”的过程。
正是从这时起,恩格斯计划写一本《自然辩证法》巨著。
然而好事多磨,大约从1873年到1876年间,恩格斯搜集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材料,写了一个《导言》和一些论文札记;1876年到1878年春,恩格斯因忙于和杜林主义作斗争,暂停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但在《反杜林论》中却利用了他所积累的大量自然科学材料;1878年后,恩格斯继续研究自然科学,写成了《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大部分论文和一部分札记;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由于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整理《资本论》第二、三卷遗稿,同时还担负起了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全部指导工作,所以只能断断续续地写作一部分,最终没能全部完成。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于1873年至1886年期间陆续写作的一部未完成的光辉哲学著作。
在恩格斯生前除2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外其余均未发表。
直到1925年才由苏联第一次以德、俄文对照本的形式正式出版。
《自然辩证法》之所以产生于这个时期,除了个人兴趣的原因外,还有更为深广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是为了引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在欧洲大陆已经得到了巨大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巴黎公社起义失败的经验表明,无产阶级要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必须有自己的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为指导。
7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史背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出版于1880年,是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中的三章(《引论》的第1章、第3编的第1章和第2章)改写成为一篇独立的通俗的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是一部全面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从高潮时期转入低潮时期,革命处于和平发展时期.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在各国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从思想上、组织上为革命做准备,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但是统治阶级害怕本国革命力量的发展,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大肆的攻击和污蔑.同时,各种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也在工人运动中流传、扩散,阻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其中,德国柏林大学的讲师欧根·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很有市场。
他在70年代连续出版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讲义》和《哲学教程》,宣传折衷主义哲学、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
所以,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
在哲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形而上学,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批判了杜林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1880年,为了向法国的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当时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帮助法国工人建立革命政党,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应法国工人党的革命派、马克思的女婿拉法格的请求,恩格斯把《反杜林系统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引论中的第一章“概论”,第三编的一、二两章抽出来汇集在一起,作了一些修改后,由拉法格译成法文,同年5月在巴黎出版。
原来名叫《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1883年出法文版时改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五·四”前后已在我国开始流传,1920年时曾被毛泽东同志列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必读书目,多年来也是我党干部的必读书目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原著选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原著导读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简介[德]恩格斯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是恩格斯在1886年写作的,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期》第四期和第五期上。
1888年,恩格斯补写了一篇序言,以单行本出版。
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资产阶级为了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又重新搬出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并改头换面,以此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英国、瑞典、挪威、丹麦等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并流行起来。
在德国,也出现了许多折衷主义的流派,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新康德主义,影响最大也最坏。
新康德主义者抛弃了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宣扬以实现某种抽象道德为目标的反动的“伦理社会主义”。
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分子利用新康德主义攻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妄图把工人运动引入歧途。
不少人曾经错误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简单结合,污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抄袭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
为了批判新康德主义,反击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歪曲和攻击;为了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界限,需要全面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为了澄清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错误认识,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恩格斯便借《新时代》杂志请他评论丹麦哲学家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的机会,写下了《终结》这部哲学著作。
《终结》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以及概述其学派解体过程,通过分析批判费尔巴哈唯心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深刻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经典著作阅读书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课程经典著作阅读书目(140篇)一、空想社会主义著作(6)1.《理想国》,柏拉图著2.《乌托邦》,托马斯·莫尔3.《太阳城》,康帕内拉4.《圣西门选集》(第1-2卷)5.《傅立叶选集》(第1-3卷)6.《欧文选集》(第1-2卷)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32)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2.《神圣家族》(1844)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4.《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5.《哲学的贫困》(1847)6.《共产主义原理》(1847)7.《共产党宣言》(1848)及七篇序言(1872德文版、1882俄文版、1883德文版、1888英文版、1890德文版、1892波兰文版、1893意大利文版)8.《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9.《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0.《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2)11.《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12.《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13.《鸦片贸易史》(1858)14.《英中条约》(1858)15.《中国和英国的条约》(1858)16.《新的对华战争》(1859)17.《对华贸易》(1859)18.《〈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9.《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1864)20.《论蒲鲁东》(1865)21.《<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1874)22.《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1871)23.《法兰西内战》(1871)24.《哥达纲领批判》(1875)25.《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26.《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1878)2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28.《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1881)2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30.《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31.《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1885)3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三、列宁著作(35)1.《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2.《无政府主义与社会主义》(1901)3.《怎么办?》(1902)4.《进一步,退两步》(1904)5.《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1905)6.《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1905)7.《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8.《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9.《两种乌托邦》(1912)10.《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1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12.《卡尔·马克思》(1914)13.《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14.《第二国际的破产》(1915)15.《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16.《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17.《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1916)18.《国家与革命》(1917)19.《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1917)20.《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1918)21.《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8)22.《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1918)23.《论“民主”和“专政”》(1918)24.《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1919)25.《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26.《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1920)27.《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28.《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1920)29.《民族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1920)30.《关于无产阶级文化》(1920)31.《论粮食税》(1921)32.《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1921)33.《论合作社》(1923)34.《论我国革命》(1923)35.《宁肯少些,但要好些》(1923)四、毛泽东著作(25)1.《新民主主义论》(1940.1)2.《论联合政府》(1945.4.24)3.《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4.24)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3.5)5.《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30)6.《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9.16)7.《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而斗争》(1950)8.《不要四面出击》(1950)9.《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3)10.《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10-11)11.《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3)12.《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7.31)13.《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14.《论十大关系》(1956.4.25)15.《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16.《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56)1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8.27)18.《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12-1960.2)19.《同蒙哥马利的谈话》(1960)20.《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21.《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1.30)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2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3)24.《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1974)25.《党的文艺政策应当调整》(1975)五、邓小平著作(12)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12.13)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3.30)3.《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3-1981.6)4.《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8.18)5.《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9.1)6.《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10.12)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6.30)8.《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4.15)9.《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8.28)10.《坚持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1987.4.26)11.《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1989.6.16)12.《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1.18-2.21)六、胡耀邦著作(2)1.《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82.9.1)2.《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的光芒照耀我们前进》(1983.3.13)七、赵紫阳著作(1)1.《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10.25)八、江泽民著作(11)1.《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9.29)2.《为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而斗争》(1989.12.29)3.《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1992.10.12)4.《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12.26)5.《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9.28)6.《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9.12)7.《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8.7.17)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摇上的讲话》(1998.12.18)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7.1)10.《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01.8.31)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1.8)九、胡锦涛著作(12)1.《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7.1)2.《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12.26)3.《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8.22)4.《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2004.9.16)5.《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9.3)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6.30)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10.15)8.《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12.18)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7.1)10.《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10.19)1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1.10.18)1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18)十、其他文献(4)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4.20)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27)3.新时期以来党的中央全会通过的若干重要决定4.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若干重要论述。
《自然辩证法》导读

《自然辩证法》导读基本信息:书名:《自然辩证法》导读著者:肖广岭编著内容简介:《自然辩证法》写于1873年至1883年间。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低潮,为了积蓄力量,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工人阶级需要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更好地武装自己,需要更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此之前,马克思已经多年致力于《资本论》的写作,力图揭示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简介:肖广岭,现为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科技政策与战略、科技与区域发展、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大学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科学认识论等。
曾主持的首都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型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长白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著作有《市县科技投入论》;《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以区域创新体系能力建设为中心》等。
目录:总序读经典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艾四林/I第一章写作背景、成书过程和出版情况、书的结构/001一、写作背景/002二、成书过程和出版情况/004三、书的结构/005第二章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007一、《导言》的第一部分/008二、《导言》的第二部分/013三、札记的主要思想/018第三章自然科学和哲学/023一、《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024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027三、形而上学派和辩证法派——毕希纳/031四、自然科学家得受哲学的支配/031第四章自然界的辩证法、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035一、辩证法/036二、关于对立统一规律/040三、辩证法的有关范畴/041第五章认识自然的辩证法、认识论和辩证逻辑/049一、辩证逻辑的两个基本原则/050二、人类的活动对因果性作出验证/051三、永恒的自然规律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052四、人的感官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053五、概念的发展/054六、判断的发展/055七、假说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式/056八、归纳和演绎/058第六章物质运动的形式、自然科学的辩证法/063一、运动的基本形式/064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069第七章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073一、数学/074二、力学、物理学和天文学/081三、化学/093四、生物学/095第八章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103第九章《自然辩证法》的影响和意义/109一、广泛和深入的影响/110二、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4参考文献/117章节选读:总序读经典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艾四林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恩格期《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准备、写作和出版的过程计良英1863年为写《资本论》准。
【马克思;《机器。
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08页。
】在悼念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恩格斯;《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卷,策372页。
】在创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建立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共同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且共同参加历次革命斗争的实践。
但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是各有所侧重,有所分工的。
马克思把毕生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创作《资本论》。
恩格斯则系统地研究军事科学,五十年代又开始广泛而系统地研究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从而创建了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中学上的是理科中学,学习非常认真。
他对于语言学和古典文学最感兴趣,而数学和物理学也学习得很好,显示出有很好的理解力。
虽然他没有念完高中,更没有正式上过大学,但他对自然科学一直非常关注,特别是1842年开始,他长期生活在当时世界工业和科学中心的英国,逐渐转向唯物论和社会主义,他也就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
为了创立完整的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他深入地探索科学同生产的关系,科学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以及科学同哲学在历史上和逻辑上的关系1843—44年间,他写了第一篇从社会主义观点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论文。
在这篇被马克思誉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序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9页在接受社会主义观点方面,恩格斯是比马克思早走了一步。
因此,马克思的亲属曾认为是恩格斯把马克思“带坏了”。
(见恩格斯1871年10月21日给他母亲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308页9)而马克思也对恩格斯说道:“我总是踏着你的脚印走”。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10页。
】】的论文中,就认为自然科学是生产力,把科学的发明和思想作为生产的的劳动要素中的精神要素,并指出“科学又日益使自然力服从于人类”。
自然辩证法整理

第一章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部分结构论文札记1导言《导言》科学历史摘要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2自然科学与哲学《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灵世界》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3辩证法《辩证法》[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
4物质运动形式《运动的基本形式——科学分类》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空之间的关系。
5各门具体学科中的辩证法《运动的量度—功》《潮汐摩擦》《热》《电》[力学与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探讨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6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社会,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1> 第一部分:《导言》;论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
<2>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①《反杜林论》旧序[《自然科学与哲学》]——《论辩证法》;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家必须掌握正确的哲学思维,保证研究工作沿正确道路前进,避免犯种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错误。
②《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3> 第三部分:导言:辩证法、论文:《辩证法》、杂论:[辩证法] ;论述了唯物辩证的科学体系由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与现象)组成<4>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运动基本形式》、[物质运动形式的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6), 751-755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8.76115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ld Preface ofAnti-Duhring on Dialectics and the ThreeVersions of Preface to Anti-DuhringJingang LiResearch Center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Southwest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May 23rd, 2018; accepted: Jun. 4th, 2018; published: Jun. 11th, 2018AbstractThe Old Preface of Anti-Duhring. On Dialectics (hereinafter it is called the Old Preface) and three versions of Anti-Duhring are not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but coherent and unified. The Old Pre-face was included in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due to its length; the content in the preface of the first edition of Anti-Duhring was rewritte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labors movement. Both of them indicate the changes and causes of the content of Anti-Durling. These three editions of the preface are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direct successors of the Old Preface.KeywordsThe Old Preface of Anti-Duhring,Preface, Comparison《反杜林论》旧序及三个版本的序言比较研究李金刚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收稿日期:2018年5月23日;录用日期:2018年6月4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11日摘要《<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以下简称旧序)和《反杜林论》三版序言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连贯的和统一的。
旧序由于篇幅较长被纳入《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第一版序言比旧序内容更凝练;李金刚《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和第三版序言是适应当时时代特征和工人运动的需要而重新写的序言,指明了《反杜林论》内容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三版序言是旧序的继承和发展,和旧序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反杜林论》旧序,序言,比较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旧序写于1878年5月或6月初[1]P341,本来是为《反杜林论》写的序言,因为篇幅较长,里面有很多有关《自然辩证法》的内容,被收录在《自然辩证法》里面。
《反杜林论》第一版序言写于1878年6月11日([2]p. 6)。
其内容上与旧序的前四段大体相似,但作了少许增补和修改,内容更加精炼。
《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完成于1885年9月23日([2] p. 13),目的是为了说明出版后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再次出版的原因、修订和增补的部分内容,同时介绍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所导致的自然观的斗争情况,并阐述了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意义。
第三版序言很短,完成于1894年5月23日([2] p. 14)。
重点说明了《反杜林论》第三版增补第二编第十章《〈批判史〉论述》的原因。
2. 《<反杜林论>旧序。
论辩证法》与《反杜林论》第一版序言比较2.1. 旧序前四段和第一版序言的内容比较《反杜林论》第一版出版时,没有使用旧序作为《反杜林论》的序言,而是重新写了一篇较简短的序言,第一版序言虽然和旧序前四段内容相似,但是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
即便是相似的内容其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
比如旧序第二段谈到“我根本不想以另一种体系来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不过也希望读者不要因为所考察的材料的极其多样化而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
”([1]pp.39~40)第一版序言中表述为“尽管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种体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
”([2], p. 4)在第一版序言的第二段中讲到了写作《反杜林论》的三个原因:第一,维护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团结和统一;第二,教育和挽救那些受杜林蒙蔽者;第三,揭露党内杜林派的一系列宗派活动。
这是旧序中没有的。
旧序的第一至三段和第一版序言的三至五段所讲内容大体一致,只是表述有些不同而已。
讲述了恩格斯以广泛而详尽的论战的方式写作《反杜林论》的三个原因:第一,由批判对象本身的性质所迫使的;第二,为了从正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第三,为了纠正德国思想界“创造体系”的不正之风。
旧序的第四段和第一版序言第六段内容大体相同,恩格斯秉持谦逊的态度认为他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只能是个“半通”。
“人们对于表达上的些许不确切之处和笨拙之处会相互谅解,我希望也能够得到这样的谅解。
”([2], p. 5)旧序第四段还引用耐格里说明人的认识或者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涉及所有的领域。
第一版序言还增加了第七段的内容,讲述的是恩格斯虽未看过杜林先生新出版的著作《合理的物理和化学的新的基本定律》,但可以预测这部著作所讲述的内容,其实是批驳杜林的狂妄无知。
李金刚2.2. 《反杜林论》旧序未被作为第一版序言的原因恩格斯在着手写《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由于杜林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对工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得不放手《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开始写《反杜林论》。
虽然旧序讲述了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原因,但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自然辩证法的内容;另一方面,旧序作为《反杜林论》序言的手稿,不太成熟,《自然辩证法》也是手稿,归入《自然辩证法》更好,《反杜林论》作为成品,必须对旧序手稿加工以供发表。
2.3. 《反杜林论》旧序多出的内容旧序第五段到十九段内容丰富,主要回顾了历史上的三种辩证法:古代朴素的辩证法、近代形而上学的辩证法、马克思创立的唯物辩证法。
批判了旧的辩证法的不合理因素,把黑格尔颠倒了的辩证法再行颠倒过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反杜林论》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序言比较《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与第一版序言在内容上几乎没有重复的地方。
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一是《反杜林论》再版的原因;二是《反杜林论》不只是恩格斯一个人的成果,事实上得到了马克思肯定;三是《反杜林论》再版和修订的原因;四是阐述了为什么要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
3.1. 《反杜林论》再版的原因《反杜林论》第二版出版是在第一版出版七年之后,当时的德国和世界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878年《反杜林论》一版发行后不久,德国的俾斯麦反动政府颁布了“反社会党人法”,宣布社会民主党为非法,党的刊物和社会主义文献被禁止发行,《反杜林论》等1300多种党的出版物遭到查禁。
然而,越是被査禁的书人们越是想看,于是本书比以前成倍地畅销。
正如恩格斯所讽刺的那样:“由于帝国政府的帮忙,我的若干篇著作发行了比我自身努力所能达到的更多的新版”([2], p. 5)。
同时也说明革命斗争需要理论武器。
3.2. 《反杜林论》主要内容基本上未作修改的原因《反杜林论》第二版基本上未作修改的原因在于:第一,没有时间。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不仅担负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任,而且担负编印马克思《资本论》遗稿的责任。
“恩格斯没有对1886年在苏黎世出版的《反杜林论》第二版作重大改动,主要是因为恩格斯的时间和经历都放在整理和出版《资本论》第2,3卷上了。
”恩格斯认为后一责任“比其他一切事情都远为重要”([2], p. 8)。
第二,要遵守文字论战的准则。
《反杜林论》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论敌没有修改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恩格斯也就不作任何修改。
况且,杜林后来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被剥夺了教学的权利。
由此看来,恩格斯是很看重论战原则的。
3.3. 增补第三编第二章《理论》的原因恩格斯认为,增补《理论》一章的原因在于:第一,《理论》一章所涉及的是恩格斯“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2], p. 8),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没有涉及杜林。
因此,“如果我力求写得通俗些,增补得连贯些,我的论敌是不会抱怨的。
”([2], p. 8)第二,拉法格把《反杜林论》其中三章内容(《引论》的第一章及第三编的第一、二两章),编成独立的小册子,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书名出版时,恩格斯已经对《理论》一章作了增补。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李金刚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性的版本的情况下,恩格斯认为,拘守原文,“就是一种迂腐行为了”([2], p. 9)。
3.4. 想修改而又未作修改的两个内容第一,关于人类原始史的内容。
1877年摩尔根出版了《古代社会》一书,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材料,进一步证明了唯物史观的正确性。
《反杜林论》第一版没有来得及利用这些材料,因此恩格斯很想在再版时加以补充修改。
恩格斯在1884年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该书已经运用了《古代社会》中的材料,因而《反杜林论》再版时,就没必要再修改这一内容。
第二,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部分。
恩格斯认为,《反杜林论》中有关理论自然科学的部分,“叙述得极其笨拙”([2], p. 9),现在“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2], p.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