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

合集下载

你觉得在唱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觉得在唱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觉得在唱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唱歌是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它能够通过声音传递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专业歌手还是普通人,大家都有过在唱歌中表达自己的经历。

然而,要想在唱歌过程中获得出色的表现,有时仅仅靠一副好嗓音是不够的。

那么,在唱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科学的角度,探讨出几个关键点。

一、呼吸控制唱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呼吸控制。

呼吸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唱歌也不例外。

良好的呼吸控制能够帮助歌手保持稳定的声音和音准,并且能够使嗓子不易疲劳。

为了达到良好的呼吸控制,歌手需要通过深呼吸来吸取足够的氧气,并且要掌握适当的气息流动方式。

同时,合理地运用呼吸暂停和气息释放的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加连贯自然。

因此,在唱歌过程中,呼吸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二、发声技巧发声技巧同样是影响唱歌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唱歌中,喉部和声带的正常运作对声音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准确地控制共鸣腔和喉部的张力,可以使声音更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此外,对发声的控制还应包括音高和音量的准确把握,以及音域的合理调节。

通过合理运用发声技巧,歌手可以在演唱中达到更高的表现力。

三、表演技巧唱歌不仅仅是声音的输出,还需要通过表演来传递情感。

在唱歌过程中,表演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歌手需要具备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包括姿势、眼神、肢体语言等方面的掌控。

通过恰到好处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歌手可以更好地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意图,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此外,歌手还需要学会如何掌握节奏和音乐的情绪转折,使演唱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四、情感表达唱歌是一门艺术,也是情感的表达。

对于歌手来说,情感表达是唱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唱歌要能够真正触动人心,歌手首先要能够感知并理解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随后,歌手需要通过声音的技巧和表演的手法来传达自己对歌词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优秀的歌手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产生共鸣,令人们深受感动。

总结:在唱歌过程中,各个环节都有其重要性。

歌唱的基本要素(三)歌唱的声区和音色的统一

歌唱的基本要素(三)歌唱的声区和音色的统一

再见 谢谢指导
பைடு நூலகம்
技术; • 3、胸声区的发声偏重于胸腔共鸣,有利于发挥低音区的音色与发声技术。 • 应该指出:歌唱的发声并不是在从最低一个音到最高一个音的整个音域中
采用同样的控制方法,而是以三个声区的不同控制方法组合而统一地构成。 否则,要达到正规训练后所能完成的整个发声音域是很困难的。
歌唱的基本要素音色统一
• 在人们歌唱的全音域中,每个人的声区从低到高用声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 以音与音之间要找到平衡,使之统一
音准练习
发声及和声训练
卡农练习
《深深的海洋》
• 是南斯拉夫的一首民歌,是一首优美而抒情的女声二重唱作品。歌曲抒发了 对友人爱人的深切情感。歌曲为分节歌,由三段歌词构成。音乐为大调式, 一段体。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乐句四小节,方整对称。每乐句弱拍起唱, 使音乐增添动力。二声部均为三度、六度音程构成,柔和、和谐。每乐句的 走向均为下行,表达了离别朋友伤感的情绪。
第四单元世界之光
授课教师:赵世强
深深的海洋
歌唱的基本要素(三)
歌唱的声区与音色统一
歌唱的基本要素声区
• 在歌唱的发声中,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发声声区:

头声 区、混声区、胸声区
不同的声区有不同的发声规律
• 1、头声区的发声偏重于头腔 共鸣,有利于发挥高音区的音色与发声技术; • 2、混声区的发声偏 重于均匀的谐和共鸣,有利于发挥中音区的音色与发声

论歌唱发声的基本要素与训练方法

论歌唱发声的基本要素与训练方法

论歌唱发声的基本要素与训练方法
歌唱发声的基本要素包括:1.呼吸:正确的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需要通过深呼吸和腹式呼吸来控制气息。

2.声音:声音的产生需要通过声带的振动来实现,需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和喉部肌肉的协调。

3.音准:音准是指唱出正确的音高和音调,需要通过耳朵的训练和声音的控制来实现。

4.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和特点,需要通过喉部肌肉的调整和发声技巧的掌握来实现。

歌唱发声的训练方法包括:1.呼吸训练:通过深呼吸和腹式呼吸的练习来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

2.声音训练:通过发声练习和喉部肌肉的锻炼来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

3.音准训练:通过唱调练习和耳朵训练来掌握正确的音高和音调。

4.音色训练:通过喉部肌肉的调整和发声技巧的掌握来实现不同的音色效果。

5.歌曲练习:通过唱歌练习来综合运用以上要素,提高歌唱发声的水平。

浅论歌唱训练的三要素

浅论歌唱训练的三要素

浅论歌唱训练的三要素摘要:声乐的教学内容,就音乐专业生而言,一般是包括使学生了解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掌握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吐字咬字,歌曲处理、音乐表现等方面。

而要使每一个刚学的学生能够解决他(她)在歌唱发声中存在的毛病,使其声音能够有所进步,掌握一定的科学发声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技能技巧,那么就必须在呼吸、发音共鸣这三个方面去锻造锤炼。

我们歌唱的声音也正是由这三个方面构成的。

(当然其它方面如吐字咬字、歌曲表现等也是重要的,但作为铸造声音的基础,还是这三个方面更为重要)。

下面就我个人在声乐教学、训练中对这三个方面的一些初浅的体会和认识、求教于老师和同行。

关键词:歌唱训练;三要素;要在呼吸、发声、共鸣这三个方面去铸造好的歌唱声音,首先应该了解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

因为歌唱发声器官的构造也就是由这三个方面组成的。

一、呼吸器官: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肮、隔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二、发声器官:喉头(也称喉结或喉器)、声带;三、共鸣器官: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头上的颌窦、蝶窦、筛窦等。

歌唱发声技能技巧的训练就是充分调动这三个方面器官的积极作用活动,也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这三大要素,呼吸是有深度、饱满的吸进空气和有控制的呼出气息去冲击声带;发声是声带闭合挡气,承受气息的冲击而振动发出基音;共鸣是调节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使声带振动发出的基音得到扩大和美化。

歌唱发声的过程是依靠两肋和腹肌的作用,使横膈膜下降,吸满气息,然后让吸进的气息有控制地呼出去的冲击闭合的声带振动发声,而气息冲击声带发出的基音是极其微弱细小的,必须依靠各共鸣器官的共鸣使声音得到扩大和美化。

这样人们听到的声音就是抑扬顿挫的优美歌声了。

所以呼吸、发声、共鸣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关联而又同等重要的,在歌唱发音中三者互相协调配合支持的统一休要想使声音能够延长、持久,那么就必须要有气息的有力控制和支托;光有饱满充足的气息去冲击声带而声带不能很好地闭合,积极振动发声,那么气息再足,发出的声音必定是沙嘶虚弱的;既算是有了充足的气息冲击和声带的积极闭合挡气振动,而不去充分的调节和利用共鸣腔体,那么发出的声音依然是细小无力、暗淡灰色的。

论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要素

论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要素

论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要素前言歌唱是一种人类经常运用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很多文化和艺术领域,歌唱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而在歌唱中,表达情感往往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要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歌唱艺术。

音乐风格歌唱的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音乐风格。

不同的音乐风格强调的情感也不同。

比如,摇滚和重金属乐往往强调的是愤怒和反叛,流行音乐和民谣则更注重表达温情和浪漫的情感。

因此,在演唱某首歌曲前,歌手需要深入理解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并且通过演唱来表达出这种风格所要求的情感。

歌词和音乐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要素还包括歌词和音乐。

歌词是歌唱中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歌词的内容通常是歌手想要表达的情感,歌手需要通过良好的发音、节奏和语调来传达歌词中的情感。

而音乐则是歌词的补充。

优美的旋律和和声可以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歌曲中蕴含的情感。

因此,歌手演唱的方式应该与歌曲的音乐和歌词保持一致,以达到表达情感的目的。

发音和语调在歌唱中,歌手的发音和语调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因素。

歌手的发音应该准确、清晰、饱满,并且要适合歌曲的风格。

例如,在演唱快节奏的歌曲时,歌手需要用较快的速度准确地唱出每个音节。

而在演唱抒情歌曲时,则需要用较慢的速度更好地表达出歌曲中的情感。

另外,歌唱中的语调也很重要。

良好的语调可以增强歌曲的情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歌曲表达的情感。

舞台表现除了声乐,舞台表现也是歌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演唱时,歌手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都能更好地体现歌曲中的情感。

歌手需要透过眼神、面部表情、舞台动作等来表达自己所唱歌曲的情感,增加观众的共鸣。

在演唱时,歌手需要适度的舞台动作,如用手指强调、摆动肩膀或者小跳等,以更好地表现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结本文探讨了歌唱中情感表达的要素,包括音乐风格、歌词和音乐、发音和语调,以及舞台表现等。

这些要素的运用,使得演唱歌曲时,歌手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歌曲中的要素以及歌手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浅析歌唱发声的三要素

浅析歌唱发声的三要素

浅析歌唱发声的三要素作者:赵雪巧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2期【摘要】学习器乐,只要自己苦练,总可以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声乐就不同,如果发声方法不正确,那么再勤奋也没有用,反而越练越糟。

所以,在学习声乐时,要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并多动脑筋去钻研,去寻找,去总结,循序渐进,总能找出美妙的声音。

【关键词】歌唱;发声;气息;基音;共鸣一、发声的原理喉头与声带是发出声音的主要器官,喉头位于颈前部的最突出的部位而声带藏在喉头里,声带由两片薄膜组成,它们的韧性很强并左右并排。

声带在放松时它的形态自然张开的,而发声时,由于空气产生的阻力使两片声带自然闭合。

@由于每个人的声带、各部分器官的构造不同,每个人的发声习惯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声音是不同的。

二、发声的三要素气息、基音、共鸣是发出声音的三个重要要素,是保证能正常发声的三个条件,想要形成整体歌唱,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协调统一并互相依存的。

三、气息旋律的连贯、流畅是每首歌曲情感表现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旋律的连贯正是需要气息均衡、平稳的流动,这种平稳的流动靠的是呼吸向下与向上的对抗保持力量,它可以控制气息的流动速度与力度。

所以,歌唱中气息的训练是基本功中最重要的练习。

气息是利用横膈膜、腰肌的扩张与腹肌的收缩来控制呼吸器官的呼气与吸气的运动。

著名西班牙歌唱家多明戈就说过“我感觉唱时要能把顶住我的任何东西推开”,可见横膈膜的张力是有多大。

歌唱呼吸基本的练习有急吸急呼法和急吸缓呼法两种。

急吸急呼法是指吸气时,通过口、鼻迅速把气吸到肚脐以下三公分处,此时横膈膜同时张开,腰部明显扩张,用“si”的发音呼气,此时小腹随着气息的流动向后收缩,唱断音时多用此法。

而急吸缓呼则是在呼气时横膈膜继续向外向下的扩张。

气息很重要,它是歌唱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但要合理利用,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四、基音人在不发声的时候,声带处于自然张开状态,自然发声(说话)时,声带向里靠拢,但属于半开半关的状态。

浅论声乐艺术指导中“基本三要素”与各类语言的声乐性指导

浅论声乐艺术指导中“基本三要素”与各类语言的声乐性指导

浅论声乐艺术指导中“基本三要素”与各类语言的声乐性指导声乐艺术指导涉及诸多方面,其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要素,可以总结为“基本三要素”,即呼吸、发声和发音。

而在不同的语言中,声乐性指导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声乐艺术指导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我们来谈谈声乐艺术指导中的“基本三要素”。

呼吸,是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

良好的呼吸控制可以帮助歌手发挥最佳的声音效果,使声音更加饱满、稳定和富有表现力。

在呼吸训练中,可以通过练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来提高呼吸容量和控制力,使得歌手在演唱时能够随意调节呼吸,为声音发声提供充足的能量和支撑。

发声,则是指声乐表演中的声带振动和共鸣过程。

要保持良好的声音品质,需要歌手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

在发声训练中,可以通过练习发声练习来增强声带的弹性和力量,使得声音更加清晰、准确和富有穿透力。

发音,是指歌手在演唱时对歌词的发音和语调的处理。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发音规则和语音特点,这就要求歌手在演唱不同语言的曲目时,能够做到准确地发音和自然地语调。

在发音训练中,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的发音规则和音标,结合实际曲目进行练习,逐步提高歌手对不同语言的发音和语调的熟练度。

在声乐表演中,不同语言的发音和语音特点会直接影响到歌手的演唱效果。

在声乐指导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来说说中文的声乐性指导。

中文是一种音节语言,声调是中文发音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演唱中文歌曲时,歌手需要注意把握好歌词的声调,并且灵活运用声调,使得歌曲更加生动和有表现力。

在演唱中文歌曲时,还需要注意清晰地发音,避免模糊不清或者含糊不清的发音,以保证歌曲的表达效果。

还有一些其他语言如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也有各自独特的语音和发音特点,需要歌手在演唱对应语言的歌曲时,能够做到准确地掌握语音和发音特点,以使得歌曲更具有地道性和表现力。

声乐艺术指导中的“基本三要素”和不同语言的声乐性指导,都是非常重要的。

浅论歌唱中的演唱技巧

浅论歌唱中的演唱技巧

浅论歌唱中的演唱技巧歌唱是一门艺术,需要歌手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

演唱技巧是指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歌手所需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包括音乐感、呼吸控制、发声技巧、唱法表现等方面。

下面就来浅论一下歌唱中的演唱技巧。

一、音乐感音乐感是指歌手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一位优秀的歌手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音高等要素。

通过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歌手才能在演唱时做到情感的准确表达,才能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呼吸控制呼吸是歌唱中非常重要的技巧之一,良好的呼吸控制能够使歌手获得稳定而持久的演唱能力。

在歌唱时,歌手需要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来获得足够的气息,以支撑长时间的演唱。

合理的呼吸控制也有助于歌手在演唱中保持音质的稳定和纯净。

三、发声技巧发声技巧是歌唱中的重要一环,它包含了开嗓、共鸣、发声位置等多个方面。

开嗓是指歌手在演唱时应该通过正确的发声方式,使声音顺畅、圆润。

共鸣是指歌手在演唱时应该利用整个共鸣腔来发声,使声音更加富有穿透力和共鸣感。

而发声位置则是指歌手在演唱时应该根据歌曲的要求,调整喉咙和口腔的位置,使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色和效果。

四、唱法表现唱法表现是歌手在演唱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各种唱法的应用和表现技巧的灵活运用。

不同的歌曲和风格,需要歌手能够运用不同的唱法,如抑扬顿挫、颤音、滑音、装饰音等,使演唱更富有情感和表现力。

歌手还应该懂得如何运用委婉柔美的发声方式、更有力的张力发声方式等,从而适应不同曲风的要求,使演唱更富有个性和魅力。

五、形象设计形象设计也是歌手演唱中需要重视的一方面。

形象设计包括歌手的服饰、舞台表现、动作和表情等方面。

在歌唱演出中,良好的形象设计有助于提升歌手的舞台表现力,帮助歌手更好地呈现出曲目的意境和氛围。

歌手在演唱中应该注重服装的搭配与气质的展现,做到与歌曲风格相匹配,与观众产生更好的视觉体验。

歌唱中的演唱技巧对歌手的表现力和舞台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位优秀的歌手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感、出色的呼吸控制、精湛的发声技巧、丰富的唱法表现能力以及魅力十足的形象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摘要:声乐是门综合性艺术,几世纪来,研究者们试图从生理学,物理学等方面入手,从而寻找出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更加有利于歌唱。

本文注重从发声生理方面,通过对呼吸、声带振动和共鸣的研究论述,从而使歌唱达到更好的效果。

Abstract:The vocal music is gate synthesis art, several centuries come, theresearchers attempt from aspect and so on physiology, physics toobtain, thus correctly seeks, the science sound production method.This articl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from the physiological aspect,through to breathes, the vocal cord vibration and the sympatheticchord research elaboration, thus causes to sing to achieve a bettereffect.关键词:呼吸声带共鸣腔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莫过于人声,而人体自然是最美好的乐器。

说到乐器大家自然会想到乐器构成中的动力、振动体、共鸣腔三个要素,这也正和歌唱中的呼吸、声带振动、共鸣腔相类似。

乐器要发出美妙的旋律,这三个条件是必须具备的。

人类的歌唱也同样如此,不仅要具备呼吸、声带振动、共鸣腔这三要素,还必须让这三方面协调运动,这样才能有美妙的声音。

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三个要素和相关的研究:一、歌唱中的呼吸—动力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是歌唱的动力,更是歌唱的生命。

19世纪意大利米兰学院的杰出声乐教师兰佩尔蒂说过“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①,可见呼吸的重要性。

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咽、喉、气管、支气管以及肺。

其中口、鼻、咽、喉、气管等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肺是储存气息的一个器官,存在于人的胸腔中,其外部由肋骨及控制呼吸的肌肉群等组成。

肺本身是不会进行独立呼吸的,它是靠控制呼吸的两组肌肉群的扩张和收缩来完成呼吸运动的。

①《歌唱艺术》,兰佩尔蒂,再版于1887年,第98页。

在胸腔下部存在着横膈膜,它的形状类似于倒置的碗。

吸气的时候横膈膜就会下沉,胸腔随之扩张;反之,呼气时横膈膜上升,胸腔缩小。

在三要素中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呼吸,有人就会发出疑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难道还需要学吗?”歌唱的呼吸有别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

日常生活中说话、换气时大都是用胸式呼吸,用形象的比方来说,是“气球式”呼吸方法(吸足气时鼓得饱满,随着气的外泄,气球逐渐的瘪下去),如果在歌唱中,我们使用这种呼吸,就很不利于我们歌唱。

这种呼吸方式的缺点是:1、换气较慢。

2、随着气的外泄,音量只会渐弱而不可能渐强。

3、当唱了延长音或是一个长的乐句后,这时气已经泄出大半,如果这时还要再唱一个渐强或是发出一个嘹亮的高音,就无法胜任。

在歌唱中我们使用的呼吸是胸腹混合式横膈膜呼吸法,用形象的比方说,即是“唧筒式”呼吸方法。

在吸足气后,我们通常强调的“保持”就是保持两肋向外膨胀或是扩张的感觉,即是保持唧筒的筒身不使之瘪下去,然后收缩腹肌及小腹压迫内脏,继而推动横膈膜上升,这时横膈膜就如唧筒中的活塞,它可以随着腹肌所施的轻、重、缓、急不同的压力而能使气息控制的十分自如,即使到最后一点气息时,仍能作渐强或是重音或唱出具有穿透力的高音,而且换气也比较迅速并吸的较多。

然而这种呼吸不像在生活中呼吸那样简单,而是具有高度技巧性的,是需要经过学习和艰苦有效的磨练才能获得的。

这也是目前所公认的最科学、最理想、最符合生理机能而被普遍采用歌唱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每个歌唱学习者首要解决的问题。

初学者不容易一下子就体会到胸腹混合式横膈膜呼吸的方法。

这里我也介绍一种亲身练习的简易而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坐下,分开双腿然后弯身以双手扶住自己的双踝,吸气,此时就可以感受到双肋向外扩张的感觉。

而后屏住呼吸,再徐徐呼出,呼气时仍需要保持两肋的扩张感觉而不使之垮下去。

然后随着气息的呼出,小腹会自然地向内收缩。

关键在于呼气时要保持吸足气时的状态,也就是两肋扩张的状态(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唧筒的原理)。

第一步做到后,则可以升高身体,双手扶住小腿,再做同样的呼吸练习。

继而再采用双手扶膝,做呼吸练习。

最后达到直立呼吸练习。

通过长时间的不间断的练习,学习者就可以掌握这种呼吸方法。

二、声带—振动体1854年,玛努埃尔.加尔西亚①(子)发明了喉镜,这是声乐史上和医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这位伟大的声乐教师发明的这面小镜子,至今仍为世界耳鼻喉科医生所使用。

喉镜的发明促进了人们对嗓音生理学的研究。

也让人们开始了解我们的发声组织,即声带较为浅显的发声原理。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高科技仪器来研究我们的发声器官。

现在我们就简单介绍我们的发声的振动器官-喉器。

喉器由软骨、肌肉、韧带和纤维组织膜组成。

喉器下面连接着气管。

气管上端连在咽喉上的就是喉头,它是发声器官最重要的部分。

声带是一种膜状物,有颤动性、弹性,并能收缩,它构成声门的边缘,是发声的振动体。

前部狭窄和甲状软骨连结,后端分别和两侧的杓状软骨的声带突连结。

甲状骨最大,由左右两软骨片向前结合而成,如一硬封面书半开倾斜竖立之势。

我们要意识到声带就在喉结里面的位置。

声带的发声机能音高取决于它自身的振动频率,而频率高低则与振动体的长短、厚薄、张力有关。

声带发音过程是按这些振动规律来发出声音的。

从低音到高音,声带振动的模式是不断变化的,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声带始终是拉紧的,闭合的,其振动“过渡”到局部振动,由局部振动“过渡”到声带边缘振动,这一过程必须是在声带向下挡气的状态下完成的。

除了声带振动部位变化,声带的张力也是决定音高频率的关键。

维持声带的张力,一方面靠喉头张力肌的作用;另一方面靠气管内向上的气流吹击声带使之增加张力(紧张),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声带的挡气作用。

借助于喉动镜等先进的科学仪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声带的各种运动状态,通过研究找到了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即重机能状态和轻机能状态。

用声带厚度作波状运动的发声状态称之为重机能状态,重机能状态的声带振动就好像人在吹自己的双唇发出“嘟嘟”声,双唇做全长、全体积的振动。

相对与这种声带振动,其频率不可能太高,振动不可能太快,但是音量较响,音质较厚。

用这种状态发出的浑厚的声音在声乐中称为“胸声”。

用声带边缘做振动的发声状态称之为轻机能状态。

轻机能状态的声带振动状态打比方就好像双唇在吹小号时的振动方式,只是嘴唇中部的边沿部分振动。

这种机能状态下,声带不作全长振动,仅用局部,而且声带用的很薄,这样便于起音,便于作快速振动,仅用边缘振动,便于唱较高的音,音质较轻,音色明亮,有致远性。

用这种机能状态发出的纤细,①19世纪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加尔西亚(1805—1906),生于西班牙卡塔洛尼亚市,死于伦敦。

轻巧的声音,在声乐中称之为“头声”。

在这里要更加强调的是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都是在声带有着良好的闭合下完成的,这也是加尔西亚说过的“呼吸是基础,声门是关键”①的意义所在。

三、共鸣腔两个(或多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其中的一个发生振动时,另一个(或多个)被引起振动,这种现象叫共振或谐振。

在声学中叫共鸣。

歌唱时的共鸣和声学意义上的概念有所不同。

气息通过适当闭合的声门,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只不过这种声音是微弱和并不优美的,它必须通过某种腔体来抑制音响中那些不可取的分音,同时又激发那些可增强声门音的分音,从而发出歌唱所要求的既明亮又动听的声音,这种能对声音进行调节的腔体称为歌唱的共鸣体。

因此歌唱时的共鸣,所指的是由“共鸣体”作用时产生的共鸣。

在声乐学习中我们所说的共鸣器官包括头腔、胸腔、喉腔、咽腔、口咽腔、鼻腔、副鼻窦(颌窦、蝶窦、筛窦、额窦)。

共鸣腔主要起放大声音和决定音色的作用。

很小的声带声音通过共鸣腔音量就扩大了,而且声音洪亮饱满,致远力强。

共鸣作用能赋予各种音量和音色,并能减轻声带的负担,使发声器官能持久的工作。

特别是高音更需要高度、灵活、准确调节共鸣的技巧。

事实上,根据人的生理结构及科学实践证明,除咽腔与口腔外,其它腔体在歌唱中不起作用或作用不大。

一、首先说“头腔共鸣”。

从共鸣的三大要素来看,一个良好的共鸣腔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有一定体积的空腔。

2、共鸣壁必须具有一定的硬度。

3、共鸣腔必须靠近声源。

人体头部内充满了脑髓,而不是空的所以不可能引起“头腔共鸣”。

说道这有人就会辩解说唱歌的时候感到面部有轻微的震动感,以此来说明头腔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受了“面罩”唱法或是其“窦声论”的声乐理论的影响。

范纳德②曾做过一次试验,他把鼻窦几乎灌满了溶液,并拍摄可X光照片,并在此情况下歌唱。

试验证明,对歌唱的音质和音量都无影响。

这有力的证明了由于窦体体积小,声源距离远,它听起来的共鸣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二、其次说到“鼻腔共鸣”。

十九世纪末;雷斯克和库尔蒂斯提倡“面罩”唱法及“鼻腔共鸣”理论。

他们认为鼻腔具有比口腔还大的体积,具有一定硬度的骨质腔壁,而且离声源也近,所以符合①《关于人声的研究报告》,出于1841年4月12日,第40页。

②范纳德(1909—1971),美国最著名的声乐教师和声乐教育家。

共鸣的三大要素的原理。

歌唱者感觉鼻梁上部的面罩部分有轻微的振动的感觉,即是“鼻腔共鸣”的明证。

但是后来的解剖学证明鼻腔腔壁虽然有一定的骨质硬度。

但是它是呈密布的蜂窝状,而且腔壁上还蒙有一定的湿度的黏膜。

所以它更像是一个湿的泡沫塑料的切割面,因而是吸音的,而不是起共鸣作用。

所以“鼻腔共鸣”说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

三、最后说下“胸腔共鸣”。

有人认为歌唱时(尤其是唱低音时)上胸部分有振动的感觉,即证明有“胸腔共鸣”的存在。

其实胸腔里是肺,它是湿润的类似海绵状的组织,它的作用更倾向于吸音而不是扩音,不可能产生共鸣。

而声带下的气管和支气管倒是有可能产生共鸣的(具有硬度和体积,距声源近),当声带振动发声后,声波向四方扩散,有一部分向下扩散到气管和支气管内,引起共鸣,然后再反射回去,逸出体外。

这也说明了歌唱时上胸部有振动的感觉而不是在胸及肺的下端。

从这可以看出,人在歌唱时的共鸣体指的主要是咽腔、口腔、喉。

“咽”靠近喉,对音量和音质有最先、最有力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共鸣体。

咽腔又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

19世纪声乐权威M.加尔西亚认为“歌唱者真正的嘴是口咽”①,因此,对于歌唱者来说,共鸣的作用以口咽更为重要。

“口腔”是另一个起积极作用的共鸣体,它与咽腔一样可以被自觉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