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机械工程是应用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研究生的培养,我们旨在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他们将在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档旨在详细描述机械工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研究方向、科研活动、实践教学等内容。

二、培养目标1.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2.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深入研究和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3.具备组织和管理科研团队的能力,能够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工程实践中有所突破;4.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提供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

三、课程设置1.学术课程:机械工程研究生需要学习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设计原理、工程热力学、控制理论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研究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建立起广泛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2.专业课程: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如机械制造工程、自动化工程、流体力学等。

这些专业课程旨在进一步加深研究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专业技能。

3.研究方向课程: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进行选课,如机器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

这些课程将帮助研究生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为开展科研项目做好准备。

四、研究方向1.机器人技术:研究生可选择机器人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学习机器人系统设计、传感器技术、控制算法等内容。

研究生可以通过研究机器人运动控制、机器人智能感知等问题,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和智能水平。

2.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可选择先进制造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学习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增材制造等内容。

研究生可以通过研究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

五、科研活动1.科研项目:研究生将有机会参与学院或实验室的科研项目,与导师和团队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研究任务。

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生将能够提高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机械工程学科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和工程设计的高层次人才。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科技论文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及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实践技能,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研究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作为业务技术骨干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及质量标准本学科面向全国范围招生,要求考生较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等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每年招生规模在70人左右。

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并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科研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服从国家需要,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 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较好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工程研究和理论分析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设计和研究工作;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和进行一般会话的能力。

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中作为技术骨干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待定
1082205 1082303 2082209 2082208 2082212 2083309
培养环节
1. 制订个人培养计划 2. 论文开题 3. 学术交流(含学术诚信 与学术规范) 4.中期考核
5. 其他要求
材料力学行为
2.0 32 秋
高等农业机械学
2.0 32 春
农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1.5 24 秋
获本学科硕士 学位应具备的
基本素质和 能力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2)具有良好的机械工程设计、控制、检测知识,了解研究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想,能运用新理论与技术、方法与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4)学风严谨、崇尚科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精神和思辨能力; (5)学术视野开阔,能用外文进行学术交流,人文素养良好、工程管理与协调能力较强。
机械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单位名称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科名称
机械工程
学科代码
0802
覆盖二级学科 名称及代码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机械电子工程(080202) 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 车辆工程(080204)
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 具有国际视野与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创新和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可在科研院所、产业部门从 事机电产品研发、控制、自动化检测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6152002 积分变换与数理方程
3.0 54 秋
必修
7083003 高等工程力学
3.0 48 春
必修

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优.选)

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优.选)

机械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为: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1、机电一体化技术2、光机电工程3、微电子组装与封装技术4、新材料新工艺5、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6、车辆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三、学习年限工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特殊情况经批准可延迟毕业,但学习年限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与要求1、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在一年内完成(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参加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学位论文要结合专业实践完成,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2、实行双导师制。

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五、学分与教学基本要求1、教学环节包含课程学习和科研与实践必修环节两部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9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必修课包括信息检索、学术讲座、专业实践等。

2、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重要的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方向课程
• 根据个人兴趣和导师的指导确定研究方向,选择相关的 研究方向课程,如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一体化等 。
03
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
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应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论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
课程实践:结合课程内容,安排相应的课程实践,如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和装 配等。
培养的研究生应具备扎实的机械设计及理论基础知识,能够 独立承担机械设计及理论领域的科研任务,具备从事机械设 计及理论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培养要求
1
掌握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 能,了解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和发展趋势。
2
熟悉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能够正确运用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机械设计及 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
3
具备独立进行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研究的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并具备撰写高质量 学术论文的能力。
培养特色
01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 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 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工程意识。
02
加强国际化培养,与国外高水 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 系,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术 氛围和交流机会。
04
学位论文与毕业要求
学位论文要求
01
02
03
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和学术性,能反映 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和水 平。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 ,能体现研究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严格遵守学术 道德,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
毕业要求
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 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 域研究的能力。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SS991004 研究生基础英语 SS991005 高级英语
64 3 秋 32 1.5 秋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公共 基础
SS99任选 课
SS991007 实用英文写作
32 1.5 春 外国语学院
SS991010 数理统计与应用
48 3 秋 数学科学学院 至少
5.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初稿,至少应在申请答辩前一个月完成,并交由导师审阅通 过。需完成预答辩环节,同时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研 究内容相关的论文 1 篇,第一署名单位应为济南大学,并满足《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科研 成果量化标准与答辩要求》。 九、毕业及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按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应修学分,完成必修环节,通过学位(毕 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并颁发研究生毕业证书。学位授予工作按照《济南大学学位授予工 作细则》执行,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十、其他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机械电子工程 3.机械设计及理论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 3 年。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 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 6 年。 四、培养方式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采取系统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充分利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锻炼; 2.采取导师负责制,提倡跨学科组成导师组,促进学科交叉,拓宽学生视野。鼓励聘 请科研院所、企业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担任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或兼职导师,合作培养 研究生; 3.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加强研究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 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和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和组织研究生听取学术报告或参加 学术会议,强化合作与交流。 五、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 1.学位课程: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性必修课程,适用于各个研究方向。 2.补修课程:指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适用于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根据学生的基础, 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主要课程 2-3 门,以满足其它课程学习的要求。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3.学分分配: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专业课程每 16 学时计 1 学分,应修满 的学分总数不低于 30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 18 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 9 学分,实 践环节 3 学分(学术活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各 1 学分)。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efeiUniversityof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efeiUniversityof

(2)学术交流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不少于 8 次的工业设计学科相关的学术





数字图形设计 交互设计





传统艺术与设计 ⊙


产品结构与工艺 ⊙



设计文化研究




绿色设计技术



产品系统设计实践





4、课程关系图 一年级
研一上
研一下
第一外国语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实践研究
第一外国语 (二)
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 概论
科学研究方法
3. 主要研究方向: (1)产品系统设计 (2)人机工程研究 (3)产品交互设计 (4)设计管理
二、课程设置与规划 1. 学制及学分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为 3 年。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 32 学分, 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 12 学分。
2. 课程设置(详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所属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领域代码:085237 获得授权时间:2007
一、专业简介与培养目标 1.学科、专业简介
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服务于现代社 会工业设计人才需求的研究生教育项目,主要利用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与媒体设计、 信息与交互设计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解决相关产业领域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等 理论与工程技术应用问题。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 业性学位,培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 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作办法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位申请者必须是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第三条学位申请者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列水平者,授予相应领域专业学位(如建筑学专业、工程硕士、MBA、MPA、艺术专业、翻译专业、资产评估、工程管理、会计专业等):一、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二、掌握解决实际专业领域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三、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第四条学位课程考试和相关要求一、政治理论课程: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二、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类课程:一般为5-7门。

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三、一门外国语(含基础部分和专业部分)。

要求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撰写外文的论文摘要;课程学习、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1学分。

第五条学制及学位申请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标准学制2.5年,最长不超过4年。

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应在学制规定年限之内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一年内提交学位申请有效,超过一年,不再受理其申请。

第六条学位论文要求一、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报告、产品开发技术报告、案例分析报告、项目管理报告、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也可以是传统的学位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授权领域名称、代码及授权时间 所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代码:085201 获得授权时间:1997 二、领域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是我校最早创建的学科之一,2000年获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本领域主要研究先进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设计与集成应用、特种加工技术与设备、先进加工工艺与刀具、制造过程控制与自动化、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绿色设计、数字化设计、机械摩擦润滑与节能、机械系统性能及低噪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产品的控制、信息化及其集成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等相关内容。研究课题来源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省部级科技攻关计划及企业委托项目等。 三、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领域主要面向机械工程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要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独立运用本领域的先进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 四、研究方向 1. 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 2. 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 3. 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4. 机器人及机构学设计 5.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6. 机电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 7. 机电系统设计、控制与自动化 8. 机电装备成套技术与系统 9. 流体传动与控制 10. 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 11. 摩擦学设计与装备技术 12. 机械系统动力学及低噪声设计 13. 飞行器制造技术 五、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3年,最长年限不超过4年。 六、培养方式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实践教学、学位论文利用两年时间完成。 采用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硕士生导师与工程单位遴选的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般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达到相应水平)联合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 七、课程地图

课程名称 公共课 基础理论课 专业基础课 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一外国语 ○ 矩阵理论 ○

数值分析 ○ 数理统计 ○ 随机过程 ○ 最优化方法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 机械系统动力学 ○ 机械试验技术与方法 ○ 现代控制技术 ○ 论文写作 ○ 公共实验 ○ 学科前沿专题 ○ 现代集成制造技术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计算机控制技术 ○ 优化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 ○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 工程信号处理与分析 现代数控技术 ○ 金属切削理论 ○ 可持续制造理论与方法 ○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 机械故障分析与诊断 ○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 ○ 特种加工技术 ○ 系统建模与仿真 ○ 现代设计方法 ○ 增材制造技术 ○ 计算机图形学 ○ 可靠性理论及分析 ○ 人工智能技术 ○ 制造界面技术 ○ 摩擦学原理 ○ 功能表面设计与制造 ○ 机械设备润滑技术 ○ 摩擦学测试技术 ○ 噪声与振动分析 ○ 并行设计 ○ 高等机构学 ○ 电液控制技术 ○ 生物机械工程 ○ 数据结构与数据库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 ○ 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 ○ 特种塑性成形 ○ 柔性制造系统 ○ 机器视觉与应用 ○ 技术标准化 ○ 齿轮啮合原理 ○ 八、课程关系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数值分析/矩阵理论/数理统计/(两学期数学类选修不少于2学分)

第一外国语(一)

第一外国语(二)

现代集成制造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优化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信号处理与分析/现代数控技术/金属切削理论/可持续制造理论与方法/机器人及应用/机械故障分析与诊断/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设计方法/增材制造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可靠性理论及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制造界面技术/摩擦学原理/机械表面技术/机械设备润滑技术/摩擦学测试技术/工程噪声与振动分析/并行设计/高等机构学/电液控制技术/生物机械工程/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机械振动与模态分析/特种塑性成形/柔性制造系统/技术标准化/机器视觉及应用/齿轮啮合原理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工作技术实践实践环节,6学分学术交流

毕业论文

毕 业 答 辩

T1T2

T3T4T5

论文写作/公共实验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自 然辩 证法概论

机械系统动力学/现代控制工程/试验技术与方法(选修不少于4学分,)

随机过程/变分法与泛函分析/最优化方法(两学期数学类选修不少于2学分)

T6九、实践能力标准 通过实践环节应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根据机械工程的领域特点到相关行业从事实习实践活动。可由两位导师共同协商决定实习实践内容,或由培养单位决定。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环节结束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完成实习实践的总体成绩评定。 十、实践教学地图

实践环节名称 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测试、调研、基本工艺操作技能 机械部件和系统设计、过程控制能力 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 ○ 工作技术实践 ○ ○ ○ 学术交流 ○ ○ ○ 十一、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践教学采用学分制,总课程门数不少于11门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75分,非学位课程合格成绩为60分。 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

类别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考核学期 考核性质

备注

一 二 考试 考查

学 位 课

公共学位课程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 √ 选修

一门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 √ 公共

必修 英语(一、二) 90 3 √ √ √

矩阵理论 40 2.5 √ √

不少于4学分

数值分析 32 2 √ √ 数理统计 32 2 √ √ 随机过程 32 2 √ √ 变分法与泛函分析 48 3 √ √

最优化方法 32 2 √ √

专业学位课程

机械系统动力学 32 2

√ √

一级学

科必修不少于8学分

机械试验技术与方法 32 2

√ √

现代集成制造技术 32 2 √ √ 弹塑性力学及有限元 32 2 √ √ 现代控制技术 32 2

公共 课程

论文写作 16 1 √ √

必修 公共实验 16 1 √ √

学科前沿专题 32 2 √ √

专业选修课 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 32 2 √ √ 选修学分应满足最低总学分

计算机控制技术 32 2 √ √ 优化方法研究及工程应用 32 2 √ √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32 2 √ √ 工程信号处理与分析 32 2 √ √ 现代数控技术 32 2 √ √ 金属切削理论 32 2 √ √ 可持续制造理论与方法 32 2 √ √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32 2 √ √ 机械故障分析与诊断 32 2 √ √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 32 2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