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亚的木匣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建议(精选12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建议(精选12篇)《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建议篇1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教师可准备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生字“匣多多,读xiá,不读jiá;“避”,读bì,不读pì;仍,读二声,不读一声。
要求写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要注意“抢”右边是“仓”,不要写成“仑”;“初”部首是衣丰,不要写成示补。
“懂”的笔画比较多,要指导学生写正确,写匀称。
3、指导学生阅读,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区”“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根据三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中,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可采用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课文。
比如,可以把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妈妈的大,科利亚的小);把妈妈走的步数和科利亚走的步数相比(妈妈走了30步,科利亚走了10步);这样的对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了铺垫。
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写妈妈埋木区的意图所在。
第一次挖木匣时,妈妈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说明木匣没丢,仍在原地;这就为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且还在原地提供了依据。
读到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科利亚埋、挖木匣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挖木匣,这个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可用下面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最后一段写的是科利亚受到的启示。
由挖木匣这件生活中的小事,他懂得了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要使自己想法和行为顺应这样的变化。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这句话是以问句的形式出现,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教学中可结合文后泡泡的要求“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启发学生关注和发现生活中不断变化的人和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26《科利亚的木匣》生字和课文全齐剖析

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
数了十数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坑挖里挖。好他了放,好他了把木一挖匣个,木盖匣上放土进, 用脚踩实,还在放上面撒了一层
细放沙,免得被人觉盖察。
踩
撒
科利亚从家门口向
前走,( 数)了十步,就 用铲子( 挖 )起坑来。坑 〔挖 〕好了,他把一 个木匣( 放 )进坑里。他 (放 )好了木匣,( 盖 )上 土,用脚(踩 )实,还在 上面( 撒 )了一层细沙, 免得被人觉察。
懂得道理
我们做事情,要随 着状况的变化实行不同 的做法。
用“照旧”和“果真”填空:
〔1〕报纸上说,今日晚上八点有月食。 晚上八点钟,我站在阳台上向天 空望去,月食果〔真 〕消逝了。
〔2〕在抗洪前线, 战士与洪水 搏斗了十 几天。有的战士累得几次昏倒,〔 〕 不愿照离旧开防洪大堤。
选词填空
• 照旧 果真 固然
•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 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 埋的箱子。
•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 埋箱子、挖箱子的?
争论第3种可能性: 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 “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 斯抢走了。”
• “房子还在”告知我们什么? • <科利亚不行能把方向搞错>
争论第四种可能性: 自己的步伐可能有问题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 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 不多4个年头。”
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 呢?〔同桌相互争论〕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 的,那时候我还小,步伐也小。我现在九 岁啦,步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当 走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26.科利亚的木匣

打写: 你感觉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 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吗?写写看。
的?
“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 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 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 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 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 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四年前,五岁)
10步
(四年后,九岁) 5步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 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 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说说“果然”的意思。
第一部分:( 1—3
Hale Waihona Puke )埋木匣;第二部分:( 4—12)挖木匣; 第三部分:(
13 )得到启示。
读读下列词语。
科利亚 懂得
抢走
木匣 躲避
台阶
挖坑 斧头
避免
冰鞋
小手锯
随便
当初
难过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 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 科利亚为什么把东 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 西埋起来?找出句子读 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 读。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 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 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 下他的木匣。
读读下列词语。
科利亚 懂得
抢走
木匣 躲避
台阶
挖坑 斧头
避免
冰鞋
小手锯
随便
当初
难过
思量 liáng 测量
量
产量 liàng 数量 力量
初
懂
根 据 埋木匣 这 思考:课文围绕“科利 三 亚 个 的木匣”先写了什么?再写 小 了 标 挖木匣 题 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 给 课 文 受到启发 分 段
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2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2篇《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
会写“挖、鞋”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
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①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③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④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⑤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⑥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⑦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①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②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a.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b.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c.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__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四、作业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
会写“挖、鞋”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熟读课文①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②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科利亚的木匣》优秀课件

故事概述
1
爱情和木匣
马修在巴黎拍摄广告时邂逅了其业余摄影
马修迷失方向
2
者科利亚,两人很快坠入了爱河。在离开 巴黎时,科利亚送给马修一个神秘的木匣
回到澳大利亚后,马修试图联系科利亚,
子。
但得不到她的回应。他因此迷失了方向,
开始了漫长的内心探寻之旅。
3
走向真相
最终,马修发现了科利亚的秘密,于是他 前往日本寻找她。最终,两人在平户岛上 再次相遇,并揭开了木匣的秘密。
主要人物介绍
马修·梅里曼
这位广告摄影师在感情路上 徘徊不前,直到他遇到科利 亚,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科利亚
这位年轻的意大利女性善良 热情、自由奔放,用木匣子 寄托了自己对马修的感情。
阿莱西奥
这位意大利男人在日本当过 厨师,后来成为了木匠,他 和科利亚之间有着一段复杂 的关系,也是马修寻找科利 亚的关键人物。
《科利亚的木匣》ppt优 秀课件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部描写人性、爱情的小说,诠释了坚持初心和友情的 力量。在这个ppt中,我们将会为您呈现这部小说的魅力。
作者简介
Author: 乔瓦尼·夏梅休 (Giovanni Schiavo)
他是一位意大利政治家和作家,以刻画人性的小说和散文闻名。他的作品洋溢着深刻的人道主义价值,一直影 响着许多读者。
故事情节发展
1
初识
马修和科利亚在巴黎的广情。
等回到澳大利亚时,科利亚消失了,让
已陷入爱里的马修倍感失落和挣扎。
3
危机四伏
马修心有不甘,开始追寻科利亚的过去,
并邂逅了科利亚的前男友。同时,他逐
真相大白
4
渐发现木匣子的重要性。
抵达平户岛后,马修和阿莱西奥共同揭 开了木匣子的神秘面纱,最终揭露了科
科利亚的木匣

敌人
随便
懂得
算术
量
量具 量度 liáng 测量 量角器 打量 liàng 产量 数量 力量
难过 nán 难受 困难
难
nàn 灾难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 5 ) 我 岁的时候从( 家门口 )向前 会 (走了10步)埋下自己 的 (小木匣 ),( 4 )年后数了 填 (5 )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 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 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 变化 ) 的道理。
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 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 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 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 仍然没找到。
仍然
近义词
依然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 摸着脑门儿想 。
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 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 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 埋箱子、挖箱子的?
讨论第3种可能性: 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 抢走了。” “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讨论第四种可能性: 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世界上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 我们应象科利亚一样多动脑筋, 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 情做好。
我5岁时的身高 我现在的身高 5岁时候鞋子的码子 现在鞋子的码子 5岁时我读什么书 现在我可以读什么书 通过调查我发现: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科利亚的木匣教案1一、教材分析《科利亚的木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的第二篇课文。
本组课文4个小故事,题材不同。
有童话,有叙事,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学会善于懂脑筋,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本篇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故事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条理清晰。
描写埋木匣中动作词的妙用,这是语言上的特色。
本课以孩子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表达方面有独到之处。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生字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并不难,但对于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还存在较大困难,需要教师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教学策略1、提问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2、比较法——对比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14个生字,书写“挖、抢”2个提手旁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来梳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学习运用动作词语把过程写具体。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来梳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运用动作词语把过程写具体。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习生字。
1、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苏联的小朋友,他叫科利亚,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东西,是什么呢?木匣是什么?用木盒做的小盒子叫木匣,那用铁做的'就是xx,用铜做的叫xx。
如果这个匣子装的是饼干,可以叫它xx,装的是玩具,就叫xx,有个小朋友特别爱说话,他的嘴就像一个小匣子,你们猜猜看,这里面装的最多的是什么?2、齐读课题3、检查预习情况(1)Ppt出示词语:挖坑、冰鞋、斧头、手锯、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懂得、房屋、管事、喀山、数数、测量、玩意儿、各种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