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概述110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可能与其抑制 Bl 2 白有关 , c~ 蛋 并部分 与其 抑制凝血酶受 体 m N RA
表达有关。周永兰- 等探讨三七总皂甙对血小板源生长 因子刺激 的 5 I
血 管 平 滑 肌 细胞 增 殖 的影 响 及 其 可 能 机 制 。发 现 三 七 总 皂 甙 对 基 础
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 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 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 免疫
调节 、 降脂 、 提高 H L CT D — /C有关 。中药 调脂胶囊通过 降低 M A D
的水平 , 提高 S D的活性 , O 从而 减少 脂质 过 氧化 , 善血管 内皮 功 改 能 , 到抗 A 起 s的作用[ j 2 。李生等L o 2 “研究 证明 , 中药 复方 降脂灵具
状态下及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诱导 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均具有显 著 抑制作用 , 部分机制与其阻滞 血管平滑 肌细胞 G ,0 向 s l 期 G 期转化
立危险因素。 其机理可能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 促进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 生, 使血小板受损 , 斑小板 聚集性和 黏附性增加 , 加凝 血因子的 增
活性 , 抑制抗凝和纤维物质的作用有关。通过上述环节 , 同型半胱氨 酸加速 动脉粥样硬化 , 促进 了冠心病的发展 。刘 贵京等 _] l 的实验研 究结果 显示, 口服 山楂使冠 心病 患者血浆 半胱氨酸 ( C 浓度逐渐 H Y) 降低 , 同时血浆 T 、G浓度也 显著降低 , CT 不仅验 证了 山楂 降低血浆
以及下调 c y 基因表达有关 。张新平等 J ~m c 研究发现 , 粉防已碱 可
有较好 的抑制 A 形成的作用 , S 其机制与其降血脂及提高机体抗氧化 能力的作用有关。张琪 等[] 察中药血脉通 颗粒对 颈动脉 粥样 硬 2观 2
中药汤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中药汤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用药规律分析【摘要】中药汤剂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特点,探讨了中药汤剂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
实验设计了临床用药规律,分析了其治疗效果并探讨了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汤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疾病的程度。
结论部分指出中药汤剂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提出了临床用药规律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完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案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药汤剂、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用药规律、治疗、患者、规律分析、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影响因素、作用、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是由于动脉内膜的脂质、胶原纤维、血小板和钙盐等物质在动脉壁内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硬化,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脑血供不足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中药汤剂作为传统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祛痰化瘀、活血通络等作用,中药汤剂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中药汤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用药规律尚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分析中药汤剂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探讨临床用药规律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中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用药规律分析,探讨中药汤剂在治疗该疾病中的作用及临床用药规律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揭示中药汤剂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临床用药规律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探讨中药汤剂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及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客观和科学的用药指导。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目前,中药治疗动脉粥样
硬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本文对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机制包括改善血脂代谢、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抗血
小板聚集和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等多个方面。
许多中药方剂或中药单味通过这些机制发挥治
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改善血脂代谢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一些中药药材如山楂、桑叶
等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从而减少动脉粥样
硬化的发生。
抗氧化作用也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氧化
应激密切相关,中药药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具有较强的抗
氧化活性,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对动脉壁的损伤,从而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非常复杂,不同的中药药材具有不同的治疗机制。
继续
深入研究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对于发展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动脉病变,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因素,中药在其治疗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热解毒,消炎抗菌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基本的机制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
中药可以清热解毒,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炎症细胞浸润,从而减少动脉系成分的沉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例如,柴胡、黄芩、金银花等常用中药,均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的作用,能有效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二、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中药的另一个基本机制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长期的心脑血管疾病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缺氧、营养不良。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增加动脉弹性,调整微循环,改善降低的组织代谢,防止动脉硬化的进一步加重。
例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中药,有着优秀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动脉病变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生理状态均发生了改变。
中药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增强血管壁的稳定性,减少血管通透性,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例如,黄芪、杜仲、菊花等中药,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强血管弹性的效果,可以发挥力求机制,帮助身体调整发挥平衡。
四、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全身各器官的功能发生改变,出现多种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和身体的健康。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人参、黄精等中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从而减轻症状,预防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复杂多样,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治疗机制,中药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中药的选择和配伍。
因此,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需要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因素,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摘 要: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ꎮ 近年ꎬ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ꎬ中药因 副作用小、效果好而备受关注ꎮ 本文将从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血小板凝集、抗 炎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来综述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ꎮ 关 键 词: 动脉粥样硬化ꎻ中药ꎻ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动脉粥样硬化 ( atherosclerosisꎬ AS) 是造成心血 管相关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ꎬ它是一种复杂的慢性进 行性炎症性疾病ꎬ其特征是大、中动脉纤维元素和脂 质异常积聚[1 ̄2] ꎮ 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 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ꎬ致管壁变硬、管腔狭 窄ꎬ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ꎮ AS 的确切病因仍不 清楚ꎬ目前认为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致继发性高 血脂症的疾病、遗传因素、性别、年龄以及代谢综合征 为其危险因素ꎮ 治疗 AS 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ꎬ他汀 类药物应用较为广泛ꎬ但其副作用较大ꎮ 中药学在中 国历史悠久ꎬ越来越多的中药复方和提取物已经被成 功运用到 AS 和冠心病的治疗中ꎮ
— 148 —
第 40 卷 2019 年
第 04
月2 期
吉 林 医 药 Journal of Jilin
学 院 Medical
U学ni ver报sity
Vol. 40 No. Apr. 2019
2
[22] 杨建华ꎬ付敏. 灯盏细辛提取物对高眼压大鼠视网膜神
护的相关性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ꎬ
第 2 期 侯丙旭ꎬ等.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
药大学ꎬ2015.
学初步研究[ D] .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ꎬ2011.
[24] 张静ꎬ杨文宇ꎬ张艺ꎬ等. 灯盏细辛化学成分及视神经保 [29] 李华. 灯盏细辛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中药汤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中药汤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一、病因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复杂,其发病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多种危险因素密
切相关。
其中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中药汤剂的
治疗中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
二、治疗方案设计
根据1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经验,本文总结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治疗方
案:
(1)补肾益气方
(2)活血化瘀方
活血化瘀方常用于治疗各种血液循环不畅所导致的疾病。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可以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栓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赤芍、丹参、桃仁等。
(3)清热解毒方
(4)调和气血方
三、药物组成分析
(1)黄芪是最常用的药物,其主要功效是补益气血、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2)川芎、丹参、桃仁等药物常用于活血化瘀方,主要是起到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等作用。
(3)连翘、黄芩、板蓝根等药物常用于清热解毒方,主要是通过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降低炎症反应的作用来降低患者的血脂、血压等。
(4)当归、熟地、龙眼肉等药物常用于调和气血方,主要是起到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四、小结。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内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和失去弹性。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潜在的优势,因为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靶点调节疾病过程,减少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和降低脂质水平。
本文将综述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机制研究进展。
1.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抑制炎性细胞的活化来减少动脉炎症反应。
丹参具有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的作用,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中药中许多植物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损伤的发生。
黄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3. 调节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调节血脂水平是中药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并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红曲素可以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重要步骤之一,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减少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粘附和凝集,从而减少血小板斑块的形成。
天麻碱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聚集因子,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5. 改善内皮功能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功能和结构完整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血管功能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大黄素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和提高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来改善内皮功能。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种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内皮功能等。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研究

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传统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体内气血不畅所致,而中药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研究中。
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
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
中药中的一些药物,如川芎、丹参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情。
其次,中药可以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脂水平。
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一些中药,如山楂、决明子等,具有降脂作用,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脂质含量,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此外,中药还可以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中药中的一些药物,如黄芪、枸杞子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血管的损伤,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
然而,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虽然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机制和疗效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同时,中药的安全性也需要进一步评估,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中药的复方组方和剂量选择也是一个难题。
中药的复方组方和剂量选择涉及到多种因素,如中药的相互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等。
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中药复方组方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最后,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药的临床应用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
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使内膜增厚,
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了
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感染、炎性反应及免疫等多个角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产生了多个新的学说。
其中炎性反应学说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解释的较为全面[1]。
然而在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之前,AS大部分时间处于“有诸内”尚未“形诸外”的“潜证”阶段,因此深入分析AS潜证的病因病机,研究中药防治AS的作用机理,将为中医药防治AS
提供广阔前景。
1.中医理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1.1 痰浊血瘀致病
1.1.1理论渊源中医古典医籍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AS)之名,按其临床表现AS属于中
医“痰浊”“血瘀”的范畴,“痰浊”“血瘀”是其主要病理改变。
张仲景就“瘀血”在《金匮要略》中
作了专论。
所言“血不利则为水”,水聚则成痰,为后世“从血治水”奠定了痰瘀并治的理论基础。
[2]
1.1.2形成原因中医理论认为脾虚失运是形成AS痰浊的主要原因。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津四布,五经并行”。
而患者由于饮食
失节,损伤脾胃,湿困中焦,胃失受纳,脾失健运,导致所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
浊聚集体内,促成AS。
1.1.3关键病机中医理论认为痰浊凝聚,痰瘀互结,是AS的关键病机。
《医学正传》
说:“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
”然而,血脉中之瘀亦可致痰。
《诸病
源候论?诸痰候》中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这种病理状
态持续发展下去,痰瘀互结,着于血脉,日久胶结不解,凝之愈坚,这种痰浊瘀血相凝便形
成AS斑块。
[3]
1.2 相关脏腑辨证
1.2.1脾气亏虚脾居中焦职司运化,饮食水谷赖于脾之运化,若脾气虚弱,失之健运则
水谷不化,聚湿生痰而为病。
赵忱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健脾化痰药可以影响血脂的分布、
运动与清除,抑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合成,还有阻止脂质在血清内滞留或渗透到
动脉内壁的能力,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比值。
[4]减少泡沫细胞在动脉内皮下沉积,干预脂质条纹、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概率。
1.2.2肝失疏泄肝主疏泄,调节人体气机,疏土畅脾,疏利胆汁。
吴立华等研究表明枳
实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不明,可能与
其降脂、抗自由基及抗炎等作用有关[11]。
1.2.3肾阴亏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痪,
气大衰”,“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为元气之根”。
陈颖等研究表明,补肾祛瘀化痰法具有调脂、
抗氧化、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综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5]
1.3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
1.3.1抗炎贾俊兵等结合目前流行病学、病理学等的相关研究并证实肺炎衣原体、巨细
胞病毒、幽门螺杆菌等微生物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黄芩苷能有效抗肺炎衣原体。
提
示中药有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复制发挥抗AS的作用。
但这些药物是否能够直
接作用于动脉内皮细胞而发挥其抗炎的效应,还应继续深入研究。
中药具有多靶点干预作用,抑制特异性蛋白酶等多个环节,从而阻断AS的发生和发展。
[6]邓弈辉等观察滋阴活血解毒中药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干预及其保护机制,结果表明对ox-LDL诱导损伤的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而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内皮
细胞的纤溶功能、抑制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粘附过程等途径实现的[12]。
1.3.2血管保护周悦等研究表明黄芪、人参、丹参、川芎、三七、红花、五灵脂、鸡血
藤等中药具有能抑制血栓素(TXA2)的生成和活性,有效的对抗TXA2引起的动脉收缩,可以改
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一氧化氮(NO)水平等作用,[7]发挥NO舒张动脉的作用。
曾国安等
研究报道,黄芪多糖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血清中TG、C反应蛋白(CRP)、ET-1的含量,减轻内皮缩血管肽对血管的损伤作用,提示黄芪多糖具有较好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8]李凤娥等采用维生素D3与高脂饲料相结合复制大鼠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保护内皮细胞,稳定细胞膜作用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9]此外彭小春等研究川芎嗪对氧
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C)致人内皮细胞ECV304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川芎嗪能显著提高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对oxLDL-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的
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0]
2.思考与展望
祖国医学从脏腑辨证入手,以痰浊血瘀为主要病因病机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全面调护。
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包括气虚,阴阳两虚。
标实包括
痰浊、瘀血和毒损。
虽然实验研究均报道各自治疗效果显著,但是一般具有重复性较差,缺
乏科学的动物模型和更为合理的对照药物的缺点,此外方剂的可行度与有效性没有得到广泛
的认同。
所以作用效果明显的中药方剂还有待开发。
我们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相
结合进行选药的原则,即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实验结果合理的原则药
物组方,将中医宏观证型与现代医学的微观辨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AS
的作用。
使其治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改善患者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曹林生.心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周景想.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研究现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
[3]林晓忠.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医药学报,2002,
17(1).
[4]赵忱.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概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
[5]陈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回顾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2,5(12).
[6]周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药研究治疗新进展[J].四川中医,2013,31(8).
[7]贾俊兵.中医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炎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
18(32).
[8]曾国安,等.黄芪多糖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
病杂志,2010,8(10).
[9]李凤娥.人参二醇组皂苷粥样硬化作用实验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9,10(6).
[10]彭小春,等.川芎嗪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
[11]吴立华,等.枳实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
[12]邓弈辉,等.滋阴活血解毒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药心系杂志,200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