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动脉粥样硬化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 对其发生机制已有较新的认识,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 他汀类调脂药及ACEI的确切作用得到充分证实。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治疗,药物The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BSTRACT】Atherosclerosis is the m ajor diseases threaten ing the human healt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newunderstanding of itspathogenesis has been reached. The anti-atherosclerotic effect of Statinsand ACEI has been fully confirmed. Great advancement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has been m ade。

【KEYWORDS】atherosclerosis; mechanism; treatment; drugs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 lerosis, 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 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 使内膜增厚, 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发性血管内膜疾病,主要侵犯大、中型动脉, 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 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研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也刻不容缓。

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课本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病理p1142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随着人们对AS了解的深入,抗AS药物也不断发展。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老年医学与保健2020年第26卷第6期Geriatr Health Care,2020,Vol.26.No.6·1106·中医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俞倩,顾耘,潘露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上海20003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我国逐年上升[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 )的病变程度能反映重要血管的受损情况,其发病位置较为浅表,易被监测。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CAS 总体患病率为36.2%[2]。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是引起脑卒中或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CAS ,对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现代医学对CAS 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调节血脂和抗血栓,但他汀类降脂药物和阿司匹林等均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综合起效等优势。

本文就中医对CAS 的认识及治疗做一综述。

传统医学对的认识传统医学并无与CAS 完全对应之病名。

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因此从发病部位而言,CAS 与中医之“脉痹”相似。

根据其发病机制,CAS 多涉及“痰浊”、“瘀血”、“热毒”等范畴。

此外,CAS 临床可出现头痛、眩晕及健忘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头痛”、“眩晕”、“痴呆”等范畴。

目前传统医学对CAS 病因的认识多趋向于年老体虚、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情志失度或外邪侵袭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肾虚为关键,标实主要为痰浊、瘀血和热毒。

肾精亏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明确指出肾虚与衰老息息相关。

肾藏精,肾中精气是机体阳气生发之源。

气为血之帅,肾气虚衰,不能推动血脉运行继而为瘀。

肾主水,肾虚无以制水,则水湿内停,形成痰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丹参酮ⅡA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超氧 阴 离 子 来 实 现 其 清 除 氧 自 由基 、抗 氧 化 的 作 用 “ 。PerE ] ire 以海鞘 油脂 为底 物 ,用 O I 测定 ” s仪 了几 种丹 参酮类 化合 物 的抗 氧 化 活性 ,结 果 表 明丹参
AS作 用 机 制 的 主 要 研 究 进 展 做 了综抗动 脉 粥样硬化 文献综述 氧化 的分 子 ,所 具有 的抗 氧化 作 用应 该 是 通过 间接 方 式实 现 的 。F n a g等 在 对兔 AS模 型 进 行丹 参 酮 ⅡA 处理 后发 现 ,模 型组 血 液 中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 O S D)
蛋 白表达 水平 进行 了检 测 ,结 果 发 现仅 有 谷 胱甘 肽过 氧化 物 酶 在 转 录 水 平 和 蛋 白水 平 上 调 显 著 ,而 s D o
的表达 差异并 不显 著 。
类 化合 物 ,主要 包 括 丹 参 酮 IA、丹 参 酮 ⅡA、丹 参 酮 ⅡB、隐丹 参酮 、丹 参 酸 甲酯 、次 甲基 丹 参 醌 等 2 0 余 种 ,其 中活性 较 强 的是 丹 参 酮 ⅡA,也 是 药用 机 理 研 究最 为集 中 的成 分 。大 量 的研 究 证 明 ,丹 参 酮 ⅡA
1 抗 氧 化 作 用
其活化 的酶种 类存 在一 定差 异 。丹 参酮 ⅡA 的抗 氧 化 作 用 可 以减 轻 AS早 期 脂 质 氧化 ,从 而 阻 止 泡沫 细 胞
的形 成 。王德 昌等 研 究 发现 ,丹 参酮 ⅡA 可 以通过
在 AS发 生的早 期 阶段 ,主要 的病理 变 化 是 低 密 度脂蛋 白 ( DL L )的氧 化 ,巨噬 细胞对 于 氧化 型 L L D 的摄 取及 向 内皮 下 的迁 移 最终 导 致 了泡 沫 细胞 和 早期 脂质 条纹 的产 生 。 因此 ,有 效 地 抑 制 L L 的 氧化 在 D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近三年进展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近三年进展

1、炎症反应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因子、炎性 介质和氧化应激等炎症因素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促进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此外,炎症反应还可 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对AS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有了新的认识。 研究发现,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巨噬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浸润和活化导致炎症反应和血 栓形成,从而加速AS的发展。因此,针对炎症反应的靶向治疗成为防治AS的新策 略。
研究方法
然而,目前研究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存在 差异,可能影响研究的可靠性。其次,当前研究多单个因素或信号通路,而动脉 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应更全面、系统。
主要成果与不足
主要成果与不足
近三年,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人员在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此 外,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手段和治疗策略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2、动脉粥样硬化对炎症反应的 促进作用
2、动脉粥样硬化对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本身可促进炎症反应的进展。斑块内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 细胞可分泌炎性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 等,进一步刺激炎症反应。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氧化应激也可促进炎症 反应,导致病情恶化。
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研究 近三年进展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研究现状 04 主要成果与不足 06 参考内容

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第一部分概述调血脂药又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是指能调节血脂的含量,纠正脂代谢紊乱,是预防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冠心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症状,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关键,因此,调血脂药被看作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当机体的脂质代谢紊乱、血脂长期升高后,血脂及其分解产物将逐渐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上,继而血管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斑块,使血管局部增厚,通道变窄,弹性减小,最后导致血管堵塞。

动脉粥样硬化可损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肾衰等疾病。

血脂的组成:血脂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脂质,包括游离胆固醇(CH)、胆固醇酯(CE)、甘油三酯(TG)、磷脂等。

体内的血脂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源性的,由食物中摄取经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二是内源性的,由肝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

由于脂类难溶于水,所以它们通常与载脂蛋白结合,以各种水溶性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血浆中的脂蛋白根据其体积、电荷及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等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迄今从血浆中分离出的载脂蛋白有18种之多,主要包括载脂蛋白A、B、C、D及E五种,不同的脂蛋白所含的载脂蛋白不同。

血浆中各种脂质和脂蛋白需有基本恒定的浓度以维持相互间的平衡,当血中过量脂质存在时,会造成高血脂症,主要是VLDL和LDL增多,而血浆中HDL则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当血浆中胆固醇高于230mg/100ml,甘油三酯高于140mg/100ml,即可称为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血脂症,可能与遗传有关,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后者是指由肾脏疾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在饮食、生活方式改变6周以上,血脂水平仍然异常时,应考虑用药物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征是脂质和复合病变在动脉内膜和中膜的积聚,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对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脂质代谢、内皮功能、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本文还将对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炎药物、抗氧化药物等的发展和应用。

通过综述这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等。

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当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时,过量的LDL会沉积在动脉内膜下,经过氧化修饰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早期事件。

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血栓、抗炎和维持血管稳态的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后,其功能会发生变化,促进单核细胞粘附、迁移和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

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

内皮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多种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等,这些炎症因子会进一步促进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的产生过多。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研究和治疗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血管内膜上的脂肪沉积、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等因素引起。

这种疾病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和治疗取得了不少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症反应性疾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不仅是单纯的血管壁内脂质沉积与血管壁增厚,还包括病理性细胞、血小板、血池等细胞和物质的聚集。

另外,最近的研究也发现,肠道微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通过菌群的转移和转化,微生物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进展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ACEI/ARB类药物等。

近年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新型治疗手段也有所涌现。

1. PCSK9药物PCSK9(前蛋白转运蛋白原样多肽)是一种主要调节胆固醇代谢的蛋白质,通过降低LDL-C水平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相比于传统的他汀类药物,PCSK9药物针对性更强,可快速降低LDL-C 的水平,并能有效预防缺血性事件。

2. Sirolimus药物Sirolimus是一种免疫抑制药物,最初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目前在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防止再狭窄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药物可以阻止免疫细胞的增殖,抑制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能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3. 抗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因此抗炎治疗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目前,已有一些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抗炎治疗药物,如阿特罗伐汀、红景天、载脂蛋白(a)抗体等,这些药物可以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内皮功能和生物活性,并有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复杂,研究和治疗也需要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硬化血管病中常见的最重要的一种,其中动脉粥样
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血脂药物包括调血脂类药物、抗氧化剂、多烯脂肪酸类药物等。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YS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
从内膜开始。

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
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目前
抗AS药物发展已经取得很多成果,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抗AS的治疗进展。

1调血脂药
研究表明血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调血脂药可以
通过调整脂质代谢,降低过高的血清总胆固醇(TC)或甘油三酯(TG)和血清高
度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状况。

临床研究发现[1]:血清胆固醇水平小幅度降低,可使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大幅度降低。

2抗氧化剂
近年来, 活性氧(ROS) 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的研究很受重视。

ROS 能氧化生
物膜的大分子, 造成机体和组织的损伤。

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
白(Ox-LDL) 后, 可被内皮下巨噬细胞无限制地摄取, 并进一步强化此过程, 最终导致
泡沫细胞和粥样斑块的形成。

研究证实,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引起细胞
的坏死和凋亡,同时还可刺激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分泌,加重病灶的炎症反应,诱导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和迁移,影响 AS 病变发生发展的多个过程。

因此降低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有助于预防和阻断 AS发生。

3多烯脂肪酸
目前疗效较明显的多烯脂肪酸为二十碳五烯酸(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A-亚麻油。

其中对EPA研究较多, 其有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降低
血液黏度、延长出血时间、抗血栓、增加红细胞可变性、扩张血管、抑制白细胞
在动脉内膜的黏附等作用, 长期服用能预防A S斑块形成, 并可使已形成的斑块消退, 可从多方面发挥抗AS效应。

常用药物除鱼油外, 还有精制的纯EPA、DHA制品。

4粘多糖和多糖类
黏多糖是由氨基已糖或其衍生物与糖醛酸构成的二糖单位多次重复组成的长链,典型代表为肝素。

肝素能降低TCL、LDL、TG、VLDL, 升高 HDL; 对动脉内膜有高度亲和性, 可中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 保护动脉内皮;抑制白细胞向血管内皮黏附及其向内皮下转移
的抗炎性反应; 阻滞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抗血栓形成等。

5其他类
除上述药物种类外还有钙离子拮抗剂、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型受体激动剂、基因疗法和新靶点的研究。

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通过跨细胞钙内流调节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
对脂代谢有好的影响, 且可减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且降低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常用的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维拉帕米和依拉地平等均显示有较好的抗A S作用。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型受体(PPAR) 激动剂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激活型受体属于核受体基因家族的转录因子。

它们在结合了配体后再与视黄酸受体- 配体结合, 然后与DNA 相应顺式元件结合激活基因转录, 转录产物能调节血糖、血脂和蛋白质的代谢。

如今PPAR 已发现有三种亚型包括α、和γ型,他们都与糖脂代谢、细胞增殖、分化等功能有关。

研究发现,其中
抗糖尿病药物作用的靶点是δ、γ ,降血脂药物的作用靶点是α。

他唑类化合物属于α、γ双重激动剂,具有α和γ受体双重激动作用[2]。

基因疗法
生物基因疗法是最为理想的一种治疗血脂异常的方法,研究显示,人的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E,载脂蛋白A4等基因注入转基因小鼠,可使小鼠血浆中高
密度脂蛋白浓度明显增高,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在分子生物学水平采用基因治疗的方法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及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将会是未来治疗血脂异常重点研究方向,而且已逐渐由动物实验过渡到了临床试验。

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使基因治疗前景愈加光明,但是尚有许多课题需要解决。

新靶点的研究
2011年波士顿大学医学院(BUSM)的研究人员首次鉴定出A2b腺苷受体
(A2bAR)可能是针对由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症的一个新的
治疗靶点。

出现在网络流通中的此项研究结果可能对公众健康有着深刻的意义。

结语与展望
综上所述,随着对AS发病机制及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抗AS药物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或延缓AS的发生发展。

其中调血脂类药物是
临床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尽管他汀类调血脂药物有诸如横纹肌溶解、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但其综合降血脂能力优于其他降血脂药物,目前仍然是临床调血脂治疗首选。

将遗传学引入降血脂药物的治疗研究已成为目前和将来高血脂临床治疗的趋势[3]。

由于 AS 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导致目前抗 AS 药物还不多或效果不明显。

因此,抗AS药物的研究尚还需深入研究,力争不断推出抗AS新药或使传统的抗AS药物更加不断的完善,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Devabhaktuni M,Bangalore S.Fixed combination of amlodipine and atorvastat in cardiovascular risk management:patient perspectives[M].Vasc Health Risk Manag,2009,5:377—387.
[2] 陈鹏.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1,24(8):5040-5041.
[3] 李犁,杜晓红,张建瑞等.调血脂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60-33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