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鼎
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作文400字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在茫茫的字海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是鼎字。
古代,鼎是一种烹调容器,也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礼器,一般为三足两耳大腹。
我怎么会喜欢鼎字呢?在我写书法时,因为这个字笔画多很难写,且不易记,所以我对它才产生了好奇,也慢慢喜爱上了这个字。
记得一次我曾一口气写了上百个鼎字,到头来沮丧地发现竟无一个字相同,也找不出一个令我满意的字来。
于是我疑惑地去问书法老师:这个鼎字为什么我写不好呢?老师告诉我,原因在于写鼎字,要学会屏息换气,写时人的精、气、神必须共运在目力和腕力上,运笔要慢、落笔要准、行笔要顿、左右平等,中规中矩,切不可行云流水般的飘忽善变,才可达到形正神韵兼备的鼎的特性。
听了老师的话,我照着做了,终于写好了这个字。
我认为鼎还有四平八稳的特性。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国鼎立、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鼎力相助等由鼎字组成的词语,它们无不说明鼎的正、直、健、强。
有一件事让我爱上了鼎字。
有一次,我考试得了100分,回到家里,奶奶对我翘起大拇指,用上海话说:哟,一只鼎嘛!原来鼎还有独占鳌头的气势。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鼎字。
我最喜欢的一个汉字汉字,是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众多的汉字里,我最喜欢爱。
爱字上面是爪字头和秃宝盖,下面是一个友字,如果爱缺了友,那么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字,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爱。
爱有很多,像父爱如山,母爱如天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友爱。
有一件事让我明白了友爱真正的含义。
星期二的早晨,天格外晴朗。
我收拾好书包,信心百倍的去参加今天的期末考试。
到了考场,我被安排在了左边第三排的第二个座位上,静静地等待着考试的来临。
可当考试预备铃声敲响的时候,我才发现忘记带了铅笔盒。
我顿时急得想热锅上的蚂蚁,周围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向谁去借呀?我坐立不安,手心都出汗了我抬头一看,老师已经在发卷子了,怎么办?我脑子一片空白。
这时,我最要好的朋友吴喆出现在我面前,她坐在左边第四排的第五个座位上,小声的对我说:你怎么了?我我的铅笔盒忘忘带了!我说。
中国古代青铜器之分类

中国古代青铜器之分类铜器主要分为鼎、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铜镜及杂器等九类。
1.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鼎有很小的,也有极大的,小的不足四寸,而鼎中之王应为1939年殷墟武官村吴家柏树坟园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非常雄伟,不但在中国,在世界考古上也是最大的青铜器。
有一种成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为一列,称为列鼎,列鼎的数目在周朝时是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的。
列鼎通常为单数。
据文献及考古发现九鼎应为诸侯之制,七、五鼎为卿大夫,三、一鼎为士级。
但天子之制为十二鼎,是双数,但至今未见周天子之陵墓,故这个记载是否正确还有待证实。
当然列鼎中的九鼎并非代表中央政权的九鼎。
2.酒器在中国古代有“无酒不成礼”之说,故酒是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宾会客等活动的必备之物,盛酒的青铜器具也就自然成为礼器了。
商代酒器最简单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爵这种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像一只雀鸟,前面有流,好象雀啄,后面有尾,腹下还有细长的足,而古代“爵”与“雀”同音通用,故而名之。
爵、角、斝均为饮器,但形制有区别。
角无柱,尾和流均呈三角形的尖端。
斝的容量一般较大,有两柱而没有流和尾。
商末周初,出现觯,与爵组合一起,觥也是一种饮器,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下有方座或四足。
至于作为饮器的杯、樽出现在战国中期,至汉而盛行。
储酒器主要有尊、卣、方彝、瓿、罍、壶等。
尊、卣相配套使用。
方彝出现稍晚,也与尊相配合。
一组尊,卣或尊,方彝,在古代是尊贵的酒器,有人认为尊贵之“尊”是因此而来的。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锺,也是一种酒器。
汉代,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自名“钾”。
有些储酒器内附有挹酒用的勺,勺为长柄,前端作杯状。
禁也可称之为酒器,它是托在酒器下面的长方台座。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一言九鼎的成语故事一言九鼎,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清冯桂芬《致曾侯相书》:“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甚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事: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
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去楚国谋求联合抗秦。
平原君在门客中选中了文武兼备的十九名随员,离预定的二十名还差一员。
平日并不受重视的门客毛遂经过自荐,被平原君批准随行。
起先,随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讥笑他。
但到了楚国,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觉得毛遂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对他都很钦佩。
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谈联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随行人员便都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从早上谈到中午,还是没有结果。
随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怂恿毛遂上台去说服楚王。
毛遂凭着自己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按住剑,顺着台阶走上台去,对平原君说:“赵国和楚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两句话就能说明其利害关系,为什么从早上到中午,还没谈出个结果来?''楚王问平原君说:“他是什么人?"平原君回答说:“他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听说毛遂只是个门客,怒气冲冲地喊道:“你这是干什么?我在和你的主人说话,你快退下去!"毛遂按着剑走上前去,对楚王说:“大王之所以敢当众斥责我,是因为楚国人多势众。
但现在大王离我不过十步,楚国再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我手中有剑,你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而且我的主人就在这里,我和主人说话,你凭什么斥责我呢?"楚王见毛遂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一时惊呆了,不知怎么办。
毛遂又继续说:“楚国是个大国,地方五千里,雄师百万,按理说应该称霸天下。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强大的楚国在秦国面前,竟然胆小如鼠,以前秦将白起只带几万军队攻打楚国,一举就攻下了你们的国都郢城,再战烧毁了你们的祖坟。
《楚庄王问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楚庄王问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楚庄王问鼎》讲的是:公元前606年(宣公三年),楚庄王吞并了一些小国,确立了霸权之后,陈兵周朝边境,问九鼎的轻重,伺机觊觎周朝王权。
周大夫王孙满针对楚庄王的问话,说明了九鼎的来历,并指出统治天下“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挫败了他的狂妄的野心。
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野心家代不乏人。
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君的楚庄王,经过长期的争斗,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自以为羽翼已丰,耀武扬威地陈兵于周天子的境内,询问九鼎大小轻重,试图取而代之。
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吞并天下的野心,就以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论,摧挫打击了楚庄王的嚣张气焰。
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
后世以“问鼎”比喻篡逆野心。
作品原文:楚庄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②。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③。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④。
对曰:“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⑤。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⑥。
螭魅罔两,莫能逢之⑦。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⑧。
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⑨。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⑩。
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11)。
天祚明德,有所止(12)。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13)。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词句注释:①王孙满: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孙。
对:回答。
楚子: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
②陆浑之戎:古戎人的一支。
也叫允姓之戎。
原在秦晋的西北,春秋时,被秦晋诱迫,迁到伊川(今河南伊河流域),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为晋所并。
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
发源于陕西,经河南流入黄河。
观兵:检阅军队以显示军威。
疆:边境。
③定王:襄王的孙子,名瑜,周朝第二十一位王,公元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
西周太保鼎介绍及故事

西周太保鼎介绍及故事
“哇,爷爷,快来看呀,这个鼎好漂亮啊!”我兴奋地喊着爷爷。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周末,爷爷带我来到了博物馆。
一走进青铜器展厅,我就被眼前这个造型独特的鼎吸引住了。
爷爷笑着走过来,说:“这可不是一般的鼎,这是西周太保鼎呀,它可有很特别的故事呢。
”
我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爷爷,快给我讲讲嘛。
”爷爷摸着我的头,开始讲述起来:“很久很久以前啊,在西周的时候,太保鼎就被制作出来了。
它可是非常重要的宝贝呢,你看它的造型,多精美呀。
”
我仔细地看着太保鼎,它那独特的形状,上面还有精美的纹饰。
我仿佛能感觉到它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爷爷,那它都经历了什么呀?”我迫不及待地问。
爷爷想了想,说:“它经历了很多很多,在历史的长河中流转,能保存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呢。
它就像一个见证者,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兴衰。
”
我不禁感叹道:“哇,那它真的好厉害呀!”
爷爷笑着说:“是呀,它就像一个沉默的英雄。
就好比你在学校里,也要努力学习,以后也能像太保鼎一样厉害哟。
”
我用力地点点头,说:“嗯,我一定会努力的,爷爷!”
我又围着太保鼎转了几圈,心里想着:西周太保鼎啊,你真的太神奇了,你身上的故事一定还有很多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我觉得博物馆里的这些文物都好有趣呀,它们不只是一些冷冰冰的东西,而是有着温度,有着故事的宝贝呢。
以后我还要让爷爷多带我来博物馆,了解更多有趣的文物和它们的故事。
我相信,这些文物会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这就是西周太保鼎,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宝贝呀!。
滕州博物馆陶盖鼎讲解

滕州博物馆陶盖鼎讲解在滕州博物馆,有个陶盖鼎,真是个了不得的家伙。
你想啊,鼎这种东西,古人用得可不少,除了用来煮东西,还是个身份的象征。
瞧这陶盖鼎,表面光滑,仿佛在跟你说:“我可是个大人物哦!”这个鼎可不简单,听说是战国时期的产物,离我们现在可不是一两天的事儿,真是个历史的见证啊。
它的造型特别吸引眼球,四个小脚,底儿平平的,仿佛在踏着稳稳的步伐走向未来。
上面的盖子,别说,设计得还挺有意思。
有人说它就像个小帽子,真的是可爱得不行。
想象一下,古人吃饭时,把它的盖子一揭,哇,香气扑鼻而来,简直是食欲大开!要是我在那儿,估计嘴巴早就流口水了。
啧啧,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试试。
你再看看这鼎的装饰,真是细腻得让人赞叹。
那些花纹,一圈一圈的,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匠人,捧着这件作品,心里满满的都是骄傲。
这样的手艺,今时今日也难见。
有人说,古代工匠的灵魂都在这上面,真的是让人感动。
就像是他们把心血都倾注在这里,才让这陶盖鼎如此生动。
在博物馆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人对着这个鼎咕哝,有的人则拿出手机拍照,仿佛在捕捉那份来自历史的气息。
你能想象吗,鼎旁边还有小朋友,指着它问:“妈妈,这是什么呀?”小家伙的眼睛里闪着光,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这样的好奇心,才是最珍贵的呀。
我想起了古人对于鼎的崇敬。
他们认为,鼎不仅是用来煮饭的,更是与天地相通的象征。
在古代,鼎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权力和地位。
你看,这陶盖鼎的背后,不仅是工匠的辛勤付出,更是历史的厚重感。
它承载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传承。
我就在想,如果这陶盖鼎能说话,它会讲些什么故事呢?是不是能回忆起那些古代宴会上的热闹?或者说,它见证过多少英雄豪杰在此聚餐,共商国事?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啊。
那些历史的瞬间,仿佛就在眼前一一闪过,真是让人沉醉其中。
陶盖鼎的颜色也很讲究,深褐色的釉面,散发着一种古朴的美感。
就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身上有着岁月的痕迹,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九鼎传说-专业文档!

九鼎传说九鼎,为上古时期象征天子统治权力的传国之宝。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禹铸九鼎传说,古代对此记叙很多。
《史记·武帝纪》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禹把九州牧守所贡之铜收集起来,铸造了九个宝鼎,代表天下九州。
九鼎乃冀鼎、兖鼎、青鼎、徐鼎、扬鼎、荆鼎、豫鼎、梁鼎、雍鼎。
王权的象征,用来显示帝王的地位至高无上, 象征着九州统一,权利归一。
也是为了集权。
最后神秘失踪。
在历史上,根据历代史书记载,它确实曾作为夏、商、周三代的镇国之宝。
相传了二千年;并且,从未发现过古人关于它已销毁的历史记载。
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或许,今后会有揭破这个千载之谜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见天日之时。
小课堂: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
在学生阶段,至关重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01学习内容的自主性1、以一个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作为目标,努力超过他。
2、有一个关于以后的人生设想。
3、每学期开学时,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立一个学期目标。
4、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会分析原因,再加把劲。
5、学习目标设定之后,会自己思考或让别人帮助分析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
6、会针对自己的弱项设定学习目标。
7、常常看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或自己找(课外题)习题做。
8、自习课上,不必老师要求,自己知道该学什么。
9、总是能很快选择好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料。
10、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也好好学。
11、课堂上很在意老师提出的重点、难点问题。
12、会花很多时间专攻自己的学习弱项。
02时间管理13、常常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14、为准备考试,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
15、会给假期作业制定一个完成计划,而不会临近开学才做。
鼎鼎大名的鼎是什么意思鼎的意思

鼎鼎大名的鼎是什么意思鼎的意思
【解释】:形容名气很大。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
鼎鼎大名中鼎的意思是盛大的样子,拼音是[dǐng dǐng dàmíng ] 。
鼎鼎大名亦作“鼎鼎有名”。
形容名声极大。
鼎鼎,形容盛大的样子。
也作“大名鼎鼎”。
鼎的基本字义
1.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2. 锅
3.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4.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
5. 大
6. 正当,正在
扩展资料:
近义词: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声名远播。
同义词:名扬天下形容名声极大。
反义词:不见经传经传指典范的著作。
例句:
1、这原来是传说中鼎鼎大名的十二都天魔煞阵,难怪有如此威力!
2、鼎鼎大名的风云竟然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哎呀呀!嗞嗞,真是令人不敢相信!
3、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国手,看起来真的很年轻。
4、这东西叫做造化玉碟,是鼎鼎大名的修仙神器。
5、那个看起来比较壮士的汉子,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警察局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鼎 作者简介:李零,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其主要著作有:《孙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选集》等。 一、中国最大的四个鼎,大名鼎鼎 商代:司母戊大鼎〔图1〕,高133厘米,重832.84公斤,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农民把它挖出来,因为怕日本人抢,埋在地下,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又挖出来。抗战胜利是大喜事。1946年,当地驻军把大鼎运到南京,准备给蒋介石当寿礼。1947年是他六十大寿。蒋介石批示,交中央博物院,即南京博物院的前身。1948年,大鼎在南京展出,蒋介石跟这个大鼎合过影〔图2〕,但一年后,时移世易,天下鼎革,蒋介石走了,大鼎仍留在南京。1959年,大鼎从南京博物院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叫中国国家博物馆),放在新首都。这事很有象征意义。司母戊,有人读后母戊,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件大鼎还是该叫司母戊大鼎。司母就是司母,不必读后母。
图1 司母戊大方鼎及铭文 图2 蒋介石与司母戊鼎合影 西周:淳化大鼎〔图3〕,高122厘米,重226公斤,1979年陕西淳化史家原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个大鼎,耳朵特别长,因此在西周大鼎中,个头最高,过去认为是西周最大的鼎。但2005年,国家文物局从香港买回一件子龙鼎〔图4〕,个头也不小。此器传说是上世纪20年代河南辉县出土,出土后被日本山中商会买走,旧藏日本,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它高103厘米,没有淳化大鼎高,但重230公斤,超过淳化大鼎。
图3 淳化大鼎 图4 子龙鼎 东周:铸客大鼎〔图5〕,高113厘米,重400公斤,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大墓(现属长丰县)出土,安徽省博物馆收藏,高度不及淳化大鼎,但重量超过淳化大鼎和子龙鼎,仅次于司母戊大鼎。战国末年,楚国行将灭亡,楚王还做这么大的鼎,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到安徽视察,在省委书记曾希圣陪同下,他看过这件大鼎,也留下一张照片〔图6〕。这件大鼎,确实惊人,当时他说,“里面能煮一头牛”。
图5 铸客大鼎 图6 曾希圣陪毛泽东看铸客大鼎 二、鼎是个吃饭家伙,是从吃饭家伙演变成的一种高级礼器 鼎是王者之器,至尊至贵,但原来却是普普通通的东西。人类的吃饭家伙,不外锅碗瓢盆,这类东西自古就有。新石器时代就有陶鼎。青铜鼎只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吃饭家伙。三代是青铜时代。我们的祖先,喜欢用青铜做吃饭家伙,做工非常讲究,就像欧洲人喜欢用银制餐具一样。 当年,我在内蒙古临河县插队,当地老乡有句话,很有意思,“请客吃饭是个礼,锅中没下你的米”。我在老家那阵儿,一到晌午了,村上的人就纥蹴(意思是蹲)在路边,端着大碗,稀里呼噜。你从路上过,他们会热情地问,吃了没那?吃上些俺的饭吧。我呢,必须左顾右盼,一路回答,吃哇吃哇。这一问一答,只是客套。礼是个象征,是个符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送礼,礼物往往是吃喝。孔子49岁那年,阳货请他出山,不是提个点心匣子,而是抱个小乳猪,孔子躲着不见,但人家送礼,出于礼貌,他得回拜。他想瞅阳货不在,门口通报一声,留个姓名也就得了,不想在路上撞个正着。阳货说,你再不从政,可就晚了。孔子拗不过,只好说,好好,我会出来做官(《论语·阳货》)。 俗话说,当官不打送礼的,礼多人不怪。在礼物面前,大家总是说,却之不恭,受之有愧,半推半就一番,最后还是收下了。 拉拉扯扯的风气跟礼物分不开。 三、中国最重要的礼是跟吃饭有关的礼 礼是社交手段。吃饭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我们中国,吃饭跟礼仪有不解之缘。鄉即饗的本字,字象两个人,面对面跪坐,中间搁个簋,在一块吃饭。 吃饭是一种交流。不光人与人交流,要靠吃喝,跟神鬼交流,也靠吃喝。人吃饭,神鬼也吃。神鬼吃饭,只是闻闻它的气,古人叫“歆享”。 古代礼仪有乡饮酒礼,一块吃饭的人都是老乡(乡党、乡亲)。六乡之长曰卿。卿大夫的卿字与鄉字本来是同一字。卿者,古之乡长之谓也。 四、中国的青铜礼器分四大类,都跟吃喝有关 第一类是鼎、鬲,属于吃肉的家伙。鼎的功能是煮肉,相当炖肉的大锅。鬲是用来放肉羹、肉酱,不是白煮白切的肉,而是七滋八味,放进各种作料和菜。这一类,鼎最基本。个头最大的鼎可以煮半扇的牛、羊、猪。 第二类是甗、簋、瑚、,属于吃饭的家伙。甗的功能是蒸饭,其他是用来盛饭。这一类,簋最基本。台北故宫办过一个青铜簋展览,他们嫌读音不吉利(簋与鬼同音),改称粢(zī)盛器展览。 第三类是尊、罍、壶、卣、觚、觯、爵、角,属于喝酒的家伙。有些用来盛酒,有些用来喝酒。这一类,壶最基本。酒是饮料。人类最基本的饮料是水。古人把水叫玄酒。 第四类是盘、匜、盉、鉴,属于盥洗用具。这一类,盘、匜最基本。古人吃饭前,要洗手、洗脸。匜是水舀子,用来浇水。盘在手下,用来承水。盉是水壶,也可以浇水。鉴是洗脸盆。 五、肉食的重要性 鼎和肉有关。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人,现在说法变了,改成吃肉创造人。肉和大脑进化有关。 动物有食肉、食草之分,人也有。上世纪80年代,有人抱怨说,中国文明太落后,原因是吃粮食太多,吃肉太少,好像咱们跟兔子一样。所以闹到后来,有人说我们要当狼,要当海上的狼(海上哪有狼?海上的狼是帝国主义)。 鼎是吃肉的家伙,在礼器当中排第一。中国古代,只有贵族才配吃肉。大家都说,吃肉才聪明。 但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六、山西人爱吃面 山西人爱吃面,五谷杂粮,各种各样的面,白面、玉米面、高粱面、莜面、荞麦面、豆面,甚至榆皮面(当黏合剂),菜吃得少,肉也吃得少。吃面,不能没有醋。人家晋北,挨着牧区,自古就是农牧过渡带。他们喜欢养羊,喜欢吃羊肉。咱们这里不太一样。我们爱吃面,但不怎么吃羊肉。过去,吃肉不容易。我在老家那阵儿,养口猪,卖了;喂个鸡,也卖了;鸡下了蛋,拿到供销社换针线,什么也舍不得吃。鱼鳖虾蟹,水库里都成了精,人又不敢吃。他们说,那可léngshēng了(那读wài。léngshēng,指一看之下,心里发毛,有生理反应)。过去,温饱解决不了,吃饭最重要,吃肉喝酒很奢侈。但我觉得,就是现在,也是咥上碗面(“咥”音dié,意思是吃)最好。 现在的饭局,日怪得很,只喝酒,不吃菜,或只吃菜,不吃饭。人,好像屁股上安着弹簧,根本坐不住,不是围着桌子转圈有如圆舞曲,就是一个家接一个家(山西人管屋子、房间叫“家”),瞎纥窜,根本吃不成个安生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老子》第三章)。吃饱肚子,离不开吃饭。现在的人,饭不吃,菜不想,光往肚里灌白酒,这叫舍本逐末,忘记了吃饭的重要性。 七、礼贵简 古代,大家有个印象,儒家喜欢讲老礼儿。大家给儒家定位,是“繁礼君子”。其实孔子重礼,他重的是简。关于吃饭,他老人家有一句名言,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意思是米要舂得尽量精,肉要切得尽量细,这个要求,并不过分。“不厌”就是“不厌其烦”的“不厌”,不烦改读。脍炙人口,脍是生鱼,炙是烤肉,一生一熟,最好吃。这两样都是比较原始的吃法。中国后来的美食,煎炒烹炸,几两几钱,选材配料简直跟抓药似的,有人考证,是明清以来才大行其道,放辣椒也晚得很,孔子根本见不着。 我有一个谬论,礼是外国的好。我不认为,外国什么都好,但礼是外国的好。他们不光比我们守秩序,讲礼貌,懂得尊重人,就是吃喝也有人家的优点。他们的饭菜太简单,不是生菜、水果,就是烤肉、奶品,中国人吃不惯,但好处是原生态,古风犹存。他们的饭桌不像咱们,中间有个“懒苏珊”(lazySusan)。“懒苏珊”是什么?我一说,你们就明白,就是大圆桌上摆个转盘。据说,这是咱们海外侨胞的一大发明。我们的席,总是七碟子八碗,不转够不着。这样吃饭,最容易超量,七滋八味,互相打架,肚子里闹得慌。西餐,一人一个盘子,自己吃自己的,中国人觉得别扭,其实很健康。胡耀邦提倡分餐制,我很赞同。 人的胃,几乎都有幽门螺杆菌,混吃容易传染。有两个澳大利亚人发明一种药,获诺贝尔生物医学奖,从此胃溃疡不用切胃。他们中的一位做客中央电视台。他开玩笑说,他应该得的是经济学奖。 八、古代吃饭,有音乐助兴 古代,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但天子一天吃四顿饭。 钟鸣鼎食之家,除了吃饭家伙,还有青铜乐器。 现在吃饭,喜欢划拳行令,不是吵,就是闹,还有专门陪酒劝酒的,又唱又跳,美女帅哥,打情骂俏,满嘴荤段子。 《论语·微子》提到四个乐官,大师挚、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四种乐官负责给四顿饭伴奏。外国吃饭,也有唱歌、弹琴的,但不像咱们这么闹。 九、西周对喝酒有限制,喝酒要合于礼 商代亡国,周人历数其罪行,有些可能是夸大。但商人酗酒,肯定没错。《尚书》和西周金文都这么讲,反复告诫后人。 孔子推崇周礼,包括喝酒的礼。他老人家教导我们说,“唯酒无量,不及于乱”(《论语·乡党》)。酒,喝多少,虽然没有数量规定,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但有一条红线摆在那里,就是你别喝到“乱”,借酒撒疯,丢人现眼。现在倒好,喝不到胡言乱语、上吐下泻、手脚抽筋,不叫喝好。 西周的美酒叫矩鬯,不是茅台、五粮液,不是汾酒、竹叶青。古代的酒是糜子酒,所谓矩鬯,是用黑壳的软糜子酿造,加了种香料,名叫郁金(中药铺里有,跟郁金香无关),不是现在的白酒。古人喝酒,都是三杯两盏淡酒,温热了,慢慢喝。高兴了,浮一大白,不是喝一大碗白酒,只是说杯子大点儿,酒还是米酒。 十、鼎不仅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还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古人有九鼎传说,传说是大禹铸造。九个鼎代表九州。文武克商,周公营建洛邑,据说就是定鼎于洛阳王城。那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