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柳琴戏与运河文化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摘要】柳琴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在枣庄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传统的魅力吸引着许多观众,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却对它造成了影响。
艺人们面临着生存困境,传承与发展也受到了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需要加强对艺人的扶持政策,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柳琴戏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新发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让这门传统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柳琴戏的发展,为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让这门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关键词】枣庄、柳琴戏、历史背景、传统、魅力、现代社会、影响、生存困境、艺人、传承、发展、保护、扶持政策、结合、思考1. 引言1.1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表演形式,凝聚着枣庄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柳琴戏的生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思考,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让柳琴戏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更是对我们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审视柳琴戏的历史背景和传统魅力,思考现代社会对柳琴戏的影响,关注柳琴戏艺人的生存困境,积极推动柳琴戏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重视保护和传承柳琴戏、加强对柳琴戏艺人的扶持政策、以及让柳琴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我们可以为柳琴戏的生存和发展找到更加可持续的道路,让这一传统文化珍宝继续熠熠生辉。
2. 正文2.1 柳琴戏的历史背景柳琴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柳琴戏最早是在山东省枣庄市一带流行,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柳琴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主要由唱、念、说、打组成,既有歌唱也有念白,演员要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
柳琴戏的旋律优美动听,剧情曲折感人,深受观众喜爱。
柳琴戏的传统魅力体现在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传统文化内涵上。
演员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柳琴戏的表演技巧,要求演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乐基础,还要有出色的表演能力。
枣庄台儿庄古城旅游攻略

枣庄台儿庄古城旅游攻略(图文)枣庄最美的文化旅游景区、台儿庄运河古城、天下第一庄、江北水乡到任何一个旅游景点旅游,大家最关心无非是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为了让大家对台儿庄古城有个详细的、细致的了解,我从游客您出发的那一刻起做一个详细的旅游攻略。
第一步:怎么去台儿庄古城枣庄的快速公交BRT来台儿庄古城旅游的游客最多的四种方式:自驾车、乘坐高铁或火车、乘坐飞机、跟团旅游。
自驾车:自驾车的游客可以选择在S38线上的“峄城台儿庄”或“韩庄台儿庄”高速路口下。
高铁或火车:下车地点在薛城高新区,距离台儿庄古城大约70公里,下车后选择乘坐“B10”(枣庄的快速公交BRT10线的简称)直达台儿庄大桥停车场,全程票价五元,大约1小时左右的时间;然后乘坐一元公交或打车(不到10元)到达古城景区门口。
乘坐飞机:乘坐飞机过来的游客可选择在“临沂机场”或“济南遥墙机场”,下机后可选择乘坐客车或租车去接,枣庄有很多的租车公司有专门的接机服务。
跟团旅游:跟团旅游的相对简单一下,旅行社已经做好安排。
友情提示:自驾车的游客,车上有导航的,选择到达地点“台儿庄古城台城旧志景区”,可以到达景区门口。
第二步:台儿庄古城门票台儿庄古城门票的样本2013年3月初台儿庄古城的门票进行了调整白天160元/人和晚上的100元/人(18:00以后购买)。
这是相对于散客所说的价格,如果游客的人数超过10以上(包括10人)可以找枣庄旅行社申请购买五折(80元/人)的门票。
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至少提前24小时跟旅行社申请,否则枣庄的旅行社也没办法购买。
学生证、军官证、残疾证可以买到80元/人的优惠票,或者是免票。
第三步:台儿庄古城住宿的问题(住在古城)台儿庄古城景区内中档的特色客栈、酒店古城景区里面有很多客栈酒店,多达30家,客房的价格也是从一百多元到五六百元的都有,一般200多元的都很不错,而且古城景区内的每家客栈酒店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装饰风格,比如上海风情的“惟扬坊”、反战主题的“爱与和平”、荷花主题的“爱莲居”、观景式的“观邸豪景”、园林风格的“马可波罗”;高档标准的有王府式京派建筑风格的“正昇园”、高级会所“风雅颂”、晋派建筑“崇华楼”、台庄公馆、万府酒店等等。
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枣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由流行于鲁南民间的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
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通常称作“拉魂腔”。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鲁班,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于小邾国(今山东滕州市境内),是中国工匠界的鼻祖。
关于鲁班的传说遍布华夏大地,但因鲁班祖籍滕州,关于鲁班的传说在滕州市最为集中,流传得也最多、最系统、最原始。
从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以至死后为仙、为神、为匠人祖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在滕州的大大小小的鲁班传说近千则,其中《鲁班桥》《鲁班磨》《大煎饼》《鲁班造锯》等30余篇被各种书籍转载。
鲁南花鼓产生于台儿庄运河两岸,广泛流传于鲁南、苏北地区。
其产生年代不详,据传说大约已有200年之久。
在古老的运河两岸附近的村庄盛行此舞表演,如张山子镇张山子村、马兰屯镇南洛村、泥沟镇北洛村、邳庄镇黄庄村等。
特别是黄庄的鲁南花鼓在当地最负盛名,曾于1958年参加山东省民间舞调演,引起了轰动。
此舞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是老百姓在节日、农闲期间最喜欢的一个节目,也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最好形式。
鲁南花鼓这种形式,不但地方特色鲜明,接近生活,能够渲染节日气氛,而且能够体现出鲁南人民的秉性以及浓郁的地方民俗、民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枣庄市的伏里村,相传是三皇五帝之一伏羲的故里,因而得名。
这里土陶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型制、浓郁的汉代风韵、南北朝的特点,明清时期,这里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处的印痕”。
伏里土陶以自己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质朴地显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被专家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枣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枣庄历史文化悠久。
可以概括为“四个数字”:一是7300年的始祖文化。
早在7300年前,人类就在枣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北辛文化”,是迄今为止黄淮地区考古发现最古老的文化,也是东夷文化的源头。
二是4300年的城邦文化。
先秦时期,枣庄境内分布着7座古城邦,是我国古都城分布最密集的两个地区之一。
三是2700年的运河文化。
境内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拥有京杭大运河上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合璧特征最鲜明的台儿庄古城。
四是130年的工业文化。
枣庄是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我国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我国第一张股票。
枣庄地域文化特色浓厚。
枣庄是因煤而建的城市,枣庄人有着很深的煤文化情结。
近百年来,围绕着煤资源的开发开采,许多地方的人聚集枣庄,陶冶出吃苦耐劳、务实进取、热情质朴、豪放豁达的品格。
也有说枣庄人似顽强生长在裸露岩石上的青檀树,如郑板桥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有着艰苦创业、百折不挠、昂首不屈、和谐共进的精神,这种鲜明的精神性格是枣庄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枣庄煤始终和枣庄运河联系着。
枣庄运河文化是枣庄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枣庄地方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枣庄正处在城市转型之中,为突出地方特色,展示枣庄魅力,提升枣庄形象,正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将其中优秀部分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枣庄是山东快书和柳琴戏的发源地,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
由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拉魂腔”发展到闻名全国有独特风格的柳琴戏剧种,2005年12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有6000年土陶生产历史的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生产的土陶艺术品,被喻为“山东土陶品种当中独系发展起来的稀有艺术品种”。
在文化部举办的首次“中国民间一绝艺术大展”获奖。
薛城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唢呐之乡”。
枣庄的民间艺术,经挖掘整理流传至今的,除全国广泛流行的狮子、龙灯、高跷、旱船外,还有竹马、黑驴、独杆轿、皮影、大鼓、渔鼓、琴书、快板书、花棍舞、健鼓舞、人灯舞、甩灯、四蟹抢船舞等,可谓丰富多彩。
枣庄的民俗文化

枣庄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古滕国、古薛国、墨子、孟尝君、毛遂、匡衡、台儿庄大战、铁道游击队成为枣庄文化形象的代表。
柳琴戏、山东快书发源于枣庄。
奇石、根雕、盆景、唢呐、高跷龙、狮子、龙灯、张范剪纸、伏里土陶等民间工艺品丰富了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北辛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青铜器、陶器、汉画像石和“奚仲造车”、“毛遂自荐”、“凿壁偷光”等充分诠释了鲁南文化厚重悠远的历史底蕴。
女娲神话、柳琴戏、鲁班传说、伏里土陶、滕县松枝鸟、洛房泥玩具、鲁南花鼓、皮影戏、鼓儿词等先后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庄文化艺术柳琴戏鲁南地区有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
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我们所说的柳琴。
柳琴在柳琴戏乐队中起着灵魂的作用,戏剧在当时曾风靡一时,只要“嘎嗒”一声,那拉腔、那段子,就会在听众的耳边飞扬。
如果没有了柳琴,也就没有了柳琴戏。
张范剪纸这门民间工艺,全国各地皆有,但薛城区张范的剪纸独具特色。
1990年全国22个省市在黑河举办的“雪花剪纸展”张范就有20幅作品参展,并选入国家级《雪花剪纸集》。
薛城剪纸艺人赵洪君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家”称号。
张范的剪纸艺人刘宗启被吸收为中国剪纸家协会会员。
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是山东独具特色的一门说唱艺术。
它是薛城区沙沟镇戚庄村戚永立以《水浒传》中“武老二”为原形,编写的说唱材料。
先是用竹板和钢板伴奏,在街市庙会上说唱,这种艺术形式原无名称,被世人称为“说武老二”。
后来戚永立将此艺术传授于高元钧。
高元钧对“武老二”的说唱进一步进行了艺术加工,去掉了荤口,在全国曲艺界形成了独特的门派。
1949年初,高元钧在上海演出,文艺界依其源、语言、代表性节目的内容诸特点,始定名为“山东快书”。
伏里土陶伏里土陶是我市珍稀民间土陶艺术品,为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所特有。
枣庄“非遗”精美的文化大餐

枣庄“非遗”:精美的文化大餐自2006年“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始以来,枣庄市共确定非遗线索2838条,有价值项目1867个。
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柳琴戏和鲁班传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31项,市级非遗项目252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人,省级11人,市级 88人。
柳琴戏:不朽的拉魂腔“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锅子、拉魂腔。
”这是至今流传在鲁南枣庄的一段名为“四大香”的民谣。
拉魂腔又名柳琴戏,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拉魂意谓唱腔优美,能把人的魂儿拉走。
柳琴戏的主要弹拨乐器“土琵文/熊洪俊 时培京ZAOZHU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AGNIFICENT CULTURAL FEAST鲁南记忆MEMory of South ShANdoNg○柳琴戏《石榴花开红似火》。
The performance of Liuqin opera Pomegranate Blooms Like Fire .琶”,在伴奏中起到灵魂和主旋律的作用。
土琵琶状似柳叶,形体高贵大方,音色洪亮悠扬,专家们遂将戏曲定名为柳琴戏。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战士小坡弹奏的那个“土琵琶”,就是枣庄特有的乐器柳琴。
柳琴戏既有南音的柔美宛转,又有北音的粗犷旷然,唱腔独特,耐人寻味,备受民众喜爱,广泛流行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
2006年5月,由枣庄市政府申报的柳琴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是以枣庄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创排了像《天轮滚滚》《新凤曲》《瑞云》《山乡锣鼓》《匡衡进京》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柳琴戏《娘家人》《石榴峪》《风雨情怀》《兵头将尾》《驴王嫂》《城里妹子乡下汉》《母亲的呼唤》《碑桥记》等均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戏剧精品工程奖,充分展示了柳琴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再现了“拉魂腔”的神韵。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

枣庄柳琴戏生存现状的思考枣庄柳琴戏是山东枣庄地区特有的地方戏曲,是该地区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枣庄柳琴戏面临着生存现状的挑战。
本文对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进行思考。
传承困难是枣庄柳琴戏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柳琴戏是一种需要长期学习和练习的艺术形式,但由于现代人忙于工作和生活,对艺术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柳琴戏的传统知识和技能无法得到有效地传承。
许多年轻人选择了其他更吸引人的娱乐方式,对于学习柳琴戏没有兴趣,这使得柳琴戏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困难。
现代多媒体的冲击也给传统柳琴戏带来了挑战。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观看各种形式的娱乐,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
相比之下,传统的柳琴戏表演形式显得单一、古老,无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与现代娱乐方式相比,柳琴戏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大降低,导致生存形势不容乐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枣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
需要加大对柳琴戏传承者的培养力度,将传统的柳琴戏技能和知识传授给更多有兴趣的年轻人,使他们愿意继续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
还可以通过开展柳琴戏学习班、举办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需要寻找市场需求,提高柳琴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现代性。
可以通过创新舞台布置、服装设计和剧情编排等方式,使柳琴戏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增加观众观看的欲望。
可以通过与其他戏曲形式或者现代流行艺术形式的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柳琴戏表演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和支持。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推广柳琴戏。
通过互联网平台、电视台等方式将柳琴戏的表演录制成视频,在网络上发布,吸引更多人观看。
可以借助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增加柳琴戏的曝光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枣庄柳琴戏面临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传承困难、市场需求不足和现代多媒体的冲击。
为了改善柳琴戏的生存现状,我们需要加大对传承者的培养力度,增加市场需求和推广柳琴戏的方式和渠道。
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一、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一)古城简介及发展历史台儿庄古城,坐落于枣庄市辖区台儿庄区,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占地2平方公里, 11个功能分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
八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七十二座庙宇汇于一城,南北交融、中西合璧,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拥有京杭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是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城内拥有18个汪塘和7公里的水街水巷,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古水城。
同时这里也是国台办批准的全国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
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饶给的运河名城,它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据《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被乾隆帝帝称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繁荣景象。
泇运河开通不仅为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得台儿庄成为了明清十大商帮汇集之地,而且也促进了南北、东西文化与中外文化的大交流,燕京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接触、融合。
宗教文化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
各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汇,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
作为文化载体,城内建筑风格多样、融南汇北,既有北方建筑的沉稳,又兼具南方建筑的灵秀,形成了“七分雄、三分秀”的建筑特点。
地理位置优越、建筑遗迹众多为台儿庄古城的发展创造了外在的物质基础。
但是这座美丽的古城却毁于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炮火。
一九三八年春发生的台儿庄大战使这座古城化为废墟。
2008年4月8日,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着力把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为中国第一座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遗址城市,打造成为沿运河独有、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柳琴戏与运河文化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拉后腔等,是枣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
枣庄柳琴戏源于运河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其它艺术的合理内涵,逐渐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唱腔、表演和剧目等。
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2006年,枣庄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研究柳琴戏与枣庄运河文化的关系,重点为枣庄地区,同时兼及柳琴戏其它流布区域。
本文既要研究运河文化在柳琴戏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的外部作用,又要揭示戏剧的规律性在柳琴戏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柳琴戏对运河文化的影响和当代意义等。
研究方法主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不同材料的对比剖析,得出较为公允的结论。
枣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运河人民在开凿运河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
作为纵贯南北的带状形地域文化,运河文化是沿线各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文化互相吸纳、融汇的结晶,在沿线各地均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枣庄运河文化是指运河文化在京杭运河枣庄段的体现,从广义上说,它是京杭运河文化、齐鲁文化和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从狭义上说,它是枣庄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文化是一种先进的商业文明,依托运河形成了一条经济繁荣带,带动沿途商贾如云。
过境商船、官船的增加,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密切了全国市场的联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运河文化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具有
鲜明的开放性、兼容性和进取性特点。
这种特点对于戏曲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产生、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清代是中国地方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地方戏曲基本都形成于这一时期。
这既与文化本身的发展有关,也与清代前期各地经济的繁荣有关。
清代山东运河经济蓬勃发展,造就了昌盛的运河文化带。
一些运河重镇还形成了独特的都市文化区,集演戏、说书、杂耍、游戏于一体,并促进了运河地区的戏曲发展。
不仅有以《桃花扇》闻名、被誉为“南洪北孔”的孔尚任等诸多戏曲作家,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演员和班社,有的艺人还被选入宫应伺。
清代戏曲演出遍布山东各地,几乎大一点的集镇都建有规模不等的戏楼。
尤其值得的注意的是地方戏的萌发和流布,山东24个地方剧种,竟有19个起源于清代。
其兴盛之貌可见一斑。
枣庄柳琴戏起源既受到时代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也与特定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一是经济的发展。
清代前期京杭运河枣庄段开通,带动沿运地带经济的兴起和相对繁荣。
“当嘉、乾盛时,商贾辐辏,江浙、湖广诸行省,漕粮数千艘,皆道峄境北上,商旅岁时往还不绝,奇物珍货到处都是,本地所产麦豆、煤炭诸物,远销数千里,由是矿业大兴。
”台儿庄成为沟通苏鲁豫皖乃至江淮浙沪地区的重要货物集散地。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即开凿泇运河当年,粮船过泇运者已达2/3,而借黄河旧道者仅1/3。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过泇运的粮船已达7700余艘。
基于台儿庄的重要地位,朝廷在此设立闸官署、巡检司、县丞署、
守备署、参将署等,常驻人口及流动人口多至数万,成为峄县40个集镇之首。
“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一派繁盛景象。
滕州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意识较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清代滕县是远近闻名的酿酒中心,“酿户大者池数十,小者三四……今十室之聚,必有糟房,三家之村,亦有酒肆,计人所食,不能及酒酤之半。
”到清代末期,全县已有土产、粮行、棉布、棉纱、百货、丝绸、文具、杂货、颜料、估货等行业,从业人员近400人,资金达300万元。
民国初年,滕县私营商业较前发达,行业增多,经商者达1800余人。
此外,还有小商贩1200余家、1600余人。
二是运河文化的兴起和繁荣。
明清以来,枣滕两地私塾众多,至民国六年,滕县仍有私塾902处,峄县有86处。
民间业余戏剧活动频繁,各种业余剧团达数百个之多。
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滕县还有200 余个业余剧团。
运河沿岸产生了许多具有原始戏曲形式的说唱艺术,如运河号子、小调、民间歌舞、乐舞、秧歌、花鼓等,许多表演带有祭祀性质,融说唱、歌舞于一体。
嘉庆年间,峄县西部陶馆附近,民间艺人在运河号子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曲艺形式——三句半。
每年秋后,或逢年过节,艺人们自发地组织在一起演唱,后组班演出,方圆十里,争相观望。
各种外来剧种也非常活跃。
当时全国较有影响的戏曲如京剧、吕剧、柳子戏以及众多民间戏曲河南坠子、大鼓、小鼓、锣鼓冲子都占有一席之地,江湖艺人和业余班社比较集中。
峄县民间戏曲遗产丰富,据《峄县志》记载:“唐代尤盛,至今沿而为之。
乡村亦多竹马、秧歌、诸戏、金鼓喧闹。
盖有乡傩之微
意焉”,所谓诸戏,包括地方戏拉魂腔以及外来的京剧、昆曲、梆子戏等。
“滕州戏剧演出始于明,盛行于清,流行剧种有柳子、京剧(二簧)、花鼓、山东梆子、吕剧等”。
据明万历《滕县志》载:“东门外街巷清夜管弦之声如沸……”。
经济的繁荣发展和艺术氛围的浓郁,为新的艺术形式萌芽生长,开花结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