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的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24•【字号】洛政办[2011]116号•【施行日期】2011.08.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的通知(洛政办〔2011〕116号)老城区、瀍河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洛阳市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洛阳市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为积极推进我市大运河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展示和申遗工作,根据国家、省关于大运河整体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大运河整体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改善大运河文化遗产及其环境景观的保护现状,深入发掘、展示我市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积极推进我市申遗工作深入开展,为福民强市战略实施、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中原经济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通过大运河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展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现大运河遗产的世代传承和永续利用,丰富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提高古都的文化品位和国际影响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城市功能和品位,服务于社会公众,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
三、主要任务(一)保障编制规划在国家、省文物局的指导下,聘请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编制《洛阳市大运河遗产总体保护规划》,完成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2处申遗点以及通济渠(隋唐洛阳城段)的详细保护规划。
牵头单位:市文物管理局完成时间:2011年8月底前(二)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拆除遗产点本体及其周边不协调建筑物,以保护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部分运河故道的治理提升工程;征用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本体及其周边区域土地,以保证保护展示建设项目的实施。
大运河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分支,是由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所构成的航运通道。
大运河起源于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中国古代水陆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
为了保护和传承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该路线于2021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自古以来就扮演着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它连接了中国北方的京畿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串起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许多重要的交易站点和商业集镇。
大运河丝绸之路是中国丝绸出口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商品与外国商品贸易的桥梁。
通过大运河,中国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精美商品得以输往中亚和西亚地区,而世界各地的商品也通过大运河传入中国内地。
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的研究和传播。
这条古代贸易路线不仅仅是一条物质的交流通道,更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交流的见证。
它见证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互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利合作。
大运河丝绸之路的世界遗产名录认定,将加强对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保护,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大运河丝绸之路的遗产名录认定,也将为相关地区的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如苏州古城、扬州瘦西湖、杭州西湖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将进一步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繁荣。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运河丝绸之路的文化遗产,相关地区应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物的保护措施。
同时,应注重开展对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宣传和推广,增加人们对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认知。
此外,相关地区还应加强与其他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
总之,大运河丝绸之路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可和保护。
这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研究和文化交流,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世遗总数47项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意大利

中国世遗总数47项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意大利这是京杭大运河杭州终点标志——拱宸桥新华社发6月22日,船只行驶在大运河江苏无锡城区段新华社发吴江古纤道本组图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申遗办提供这两天,在卡塔尔的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像世界杯一样精彩。
“运河迷”们像等待球赛的结果一样,期待中国大运河在赛事上成功冲过终点线。
昨天下午3点多,从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好消息,经过8年努力,大运河终于圆梦,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加上随后入选的“丝绸之路”(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稳居世界第二。
记者宋体佳胡玉梅季金晶薛晟王玲玲刘国庆8年申遗路2006年12月,大运河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申遗正式启动。
2007年9月,“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在扬州挂牌成立。
2009年4月,国务院牵头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建立省部际协商机制,标志着大运河联合申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
2012年3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大运河保护和申遗2012-2013年行动计划》,重申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倒计时表。
2012年6月,完成申报遗产点段的“四有”基础工作,即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区划,有保护管理机构,有遗产档案资料。
2013年1月,正式申报文本送达世界遗产中心。
2013年9月,大运河申遗迎接国际专家现场考察、评估。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中国大运河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是一个大跨度的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其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条河流,涉及沿线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
申遗成功最长、最古老的大运河终获认可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京杭大运河遗产类别

京杭大运河遗产类别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人工运河的代表,它的遗产类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利工程遗产: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的开凿和维护需要高超的水利技术和工程管理,因此被视为水利工程遗产。
2. 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运输线,也是一条文化交流的纽带。
沿线的城市和村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桥梁、古码头等。
3. 自然遗产: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自然景观也是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穿越了中国的东部平原和江南水乡,沿途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湖泊、湿地、森林等。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形成了许多与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运河船工号子、运河民俗、运河文化等。
总之,京杭大运河的遗产类别非常丰富,包括水利工程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
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实用范文】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条例》中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
下面就来和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一起看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吧。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1号20XX年12月29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XX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XX 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XX年4月7日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20XX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遗产包括:(一)大运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二)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三)大运河附属遗存:富义仓等;(四)大运河相关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五)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富义仓等大运河附属遗存,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相关遗产,以及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管理原则)大运河遗产保护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别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保护要求)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保护机构)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作为大运河遗产专门保护管理部门,对大运河遗产实施统一保护和管理。
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第六条(职责分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港航、海事等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遗产通航水域的航道、港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水行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河道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秦为胜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
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京杭大运河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线路因政治中心的变化,由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逐步演变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运河),其功能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大运河主要沟通南北交通,原因是我国自然河流如长江干流呈东西流向,从而缺少南北大动脉,随着京沪铁路和沿海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的航运地位为不断下降,沿线城市如扬州、济宁不复惜日的繁华,走向衰落,今天的运河仍具有一定水运功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渠,重新发掘出其新价值,作为世界线形文化遗产,又促进沿线旅游业的繁荣,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宝贵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充满活力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隋运河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专题栏目

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专题栏目一、概述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水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
其从北京一直延伸到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
大运河因为其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重要性,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在这个专题栏目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现状,并介绍大运河沿线的景点和文化遗产。
二、历史沿革1. 大运河的起源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已有一些贯穿南北的运河贯穿我国大地。
但真正形成大规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是在隋炀帝时期,当时修建了通航长距离的大运河。
而在唐宋时期,大运河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扩建。
2. 大运河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大运河的开凿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我国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统一。
它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也方便了中央政府对各地区的统治。
大运河贯穿了我国的南北主要水域,将南北通联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三、文化价值1. 建筑丰碑大运河沿线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如苏州的古典园林、扬州的古城墙、杭州的西湖景区等,这些建筑不仅代表了古代我国的建筑水平,也承载了大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
2. 文化传承大运河沿线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如京杭大运河是汉族民间音乐艺术的发源地,而丝绸之路则促进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
四、现状和保护1. 现状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地位和功能逐渐衰落。
而一些负面的现象,如水污染、河道淤塞等问题也在逐渐减弱了大运河的影响力。
2. 保护为了保护大运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强监管,推动河道整治和环境保护等,以在有效的保护大运河的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五、大运河沿线景点大运河沿线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如山东的孔庙、山西的平遥古城、江苏的扬州古城、浙江的西湖等,这些景点都是我国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其中自然遗产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第二是指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第三是指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而判断是否为自然遗产这一世界遗产的标准主要有四: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而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也就是说大运河符合了自然遗产的标准进而符合了世界遗产的标准。
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都知道,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首先,从大运河的修建来看,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
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
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
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
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
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清江以南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
而北京与天津之间,原有运河已废,又新修“通惠河”。
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从这三次修建的过程来看,是人类利用了自己的智慧以及自身的力量对大自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也就是通过人为的修建比方说将长江水引入淮河,或是说开凿新河段等,使得大运河成为物资流通的一种渠道。
从而促进了物资的流动,利于了战事、经济的发展,从而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从运河的修建来看,大运河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其次,从历史作用来看,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
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
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
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
到1949年前山东境内河段和中运河已不能通航。
里运河水位不稳,时常决堤成灾。
1949年后对里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船闸和节制闸,并开辟新河道使河湖分开。
在里运河的南段开辟瓦铺至六圩港间的入江新航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间的航程。
中运河也经过拓浚和改建。
为便利徐州煤炭南运,沿微山湖西侧辟了新航道。
江南运河原由镇江市区入江,由于河道狭窄淤浅,已改由谏壁口入江,在谏壁建有大型船闸控制水位。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
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这一点也充分说明了大运河与人类存在一种相互关系。
最后,虽然目前大运河淮安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发挥航运效益。
淮
安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其中大型船闸12座。
运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洪水期调泄,枯水期补给,江水北调工程已初具规模。
徐州以南河段,船闸年通过船舶吨位已达1370余万吨,年货运量达5500万吨。
为适应货运任务的迅速增长,分流煤炭南运,淮安至杭州段的运河扩建续建工程业已开始,将进一步浚深扩宽航道,加建复线船闸,沟通运河至钱塘江的航道,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使运河单向通过能力达到3500~4000万吨,承担起年运量1亿吨的总货运任务。
但这并不影响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之一,因为我认为大运河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原因是它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大运河在现在的问题是要由人类来解决的,而大运河也在历史中也给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从历史的修建过程还是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又还是大运河现在的问题来看,大运河都应该是世界遗产。